当代大学生非道德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非道德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王绍凤WangShaofeng

(淮南联合大学,淮南232001)

(HuainanUnionUniversity,Huainan232001,China)

摘要:在学术界,很多学者对大学生的道德观的现状都进行了调查分析,其结论是:其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非道德现象变得越来越多,如果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研究大学生非道德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尤其必要的。

Abstract:Inacademia,manyscholarshasmadeinvestigationforthemoralityofcollegers.Andtheresultshowsthatmostaregood,buttherearemanyunignoredproblemsthattheunmoralphenomenonisbecomingmoreandmore.Ifwedonotpayattentiontothem,itsconsequenceisunimaginable.So,itisnecessarytoresearchthecauseofunmoralphenomenonandfindouttheeffectiveresolutions.

关键词:大学生;非道德现象;对策

Keywords:collegers;unmoralphenomenon;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7-0279-02

0引言

在学术界,很多学者对大学生的道德观的现状都进行了调查分析,其结论是:其主流是好的,在道德价值观核心问题上,能以集体、国家为重,在个人的价值标准及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上,持积极、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大多数学生意识到个人与祖国的密切关系,认识到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因此认为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集体利益,赞同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格是否高尚作为自己崇高理想的追求;他们普遍关心祖国的兴衰,具有较强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年大学生中依然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许多人有牺牲精神和先公后私的道德观念;社会主流文化的公德观念,在当代大学生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依然信仰团结友爱、真诚互助的原则,推崇克尽职守、诚实守信的观念。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非道德现象变得越来越多,如果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研究大学生非道德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尤其必要的。

1当代大学生非道德现象的表现

1.1道德价值的功利化我国于1978年实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经济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极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在精神文化领域,大量涌入的西方消极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诱发了现实社会中的特权腐化、权钱交易、一掷千金、挥霍糜烂的生活方式,以及各行业之中存在的请客送礼、走后门等种种现象无形地侵蚀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直接影响着在校大学生,使部分大学生在客观上树立了以金钱利益为核心的市场价值观——诸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道德价值观,从而导致其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过于注重对实惠的目标和眼前利益的追求,忽视长远发展。集体观念淡薄,理想信念缺失,学习工作、人际交往以牟得利益为目标。不甘于奉献,不甘于付出,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对利益的索取胜过一切。

1.2道德意志的不坚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自身具有正确清晰的道德评判标准,但在面对社会上或校园里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不能自觉地去身体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规范,呈现知行脱节的态势。有些大学生嘴上提倡艰苦朴素助人为乐,但实际上却是攀比消费损人利己。有的学生渴望成才,却缺乏坚定的拼搏精神;缺少深入实际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信奉的是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有的学生注重物质享乐和感性刺激,沉溺于跳舞、影视、游戏、上网聊天之中;有的法纪观念淡漠,违纪事件时有发生,有些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现出很明显的不一致性和不稳定性,忽而做出捐款助人的善举,忽而又做出考试作弊的恶行,就恰恰说明其在道德意志方面的不坚定,部分学生不仅缺乏道德意志的锤炼,而且缺乏基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的培养,造成了他们的道德心理素养的残缺。正是这种残缺的心理素养使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内化缺乏深度,也影响了他们在道德生活中的抗惑力,进而在外界的干扰下就轻而易举就放弃了道德追求,使他们在道德生活中产生了“知行脱节”的现象。

1.3道德责任的弱化许多高职大学生表现出普遍缺乏责任意识,有些学生对自己不负责任,不能严于律己,不为自己的将来考虑,每天上完课就睡觉,其行为令人担忧,对家庭不负责任,不考虑父母的辛苦,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来对父母的责任,许多学生互相攀比,爱慕虚荣,花钱如流水,不珍惜父母的辛苦所得,对社会没有责任意识,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当代青年所要担负的社会责任,更谈不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了,为中国的崛起而努力了。在择业就业方面许多学生急功近利,眼高手低,在工作中吃不了苦,受不了委屈,心里承受能力差,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就业率高,但失业率也高的趋势。在恋爱问题上高职大学生普遍认为学生可以谈恋爱,只要不影响学习,恋爱动机多样化,有“满足心理需要”的,有打发无聊时光的,还有“随大流,不落伍”,学生中流行一句话“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但反应出学生实际上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了爱的责任。

2大学生非道德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冲击中,有的目标明确、信念坚定、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也要看到有的大学生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任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生蔓延,影响校园和谐和社会和谐。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究其成因,主要有主客观几大因素。

2.1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只要世界上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和较量,‘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就是不可能的。”[1]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西方经济发展成果、政治体制、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就会给我国带来冲击,资本主义国家就会凭借其经济发展优势,利用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使我国青年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文化选择、价值取向上发生变化,呈现多元化特点;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就会借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力宣扬政治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等“分化”、“西化”阴谋,这种有目的的渗透怎会不让发展中的青年大学生产生困惑与迷惘呢?对此,引导大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坚定的信念,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就显得尤为重要。

2.2网络盛行带来的挑战网络这一全球性的文化传播媒介使信息交流完全突破了意识形态封锁与时空边界。它以其全球性、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独特特点,在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带来某种机遇的同时,却加大了舆论导向的控制和管理难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被网络中错综复杂的思想意识所吞噬,其主导地位和防御能力受到严重威胁和严峻考验,导致主流价值缺失。

2.3学校教育的片面化目前,在中小学学校、教师关注的焦点是学生的分数、升学率,德育往往被虚化。高职高专教育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旨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上以“够用”为原则,强化学生的技术操作。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即将理论“够用”原则套用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压缩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深度,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模式相适应,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都能做到加大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力度,但却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2.4家庭正确教育的缺乏家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会影响青年学生未来的生活,塑造着学生的人格,家庭教育要比社会教育更基本,内容更丰富,与道德人格的形成关系更大。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不知不觉影响青年学生的成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不文明行为,不良的思想都来自家庭的影响和灌输,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长大的学生,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可能是由于父母疏于管理教育造成的,还有的家长自身素质差,他们的言行举止影响了孩子,另有一些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不正确的引导教育,对自己的孩子放任自流,这些都是造成了年轻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

2.5国家教育体制的弊端在招考大学生时,各高校理论上十分看重德才兼备,但实行上确有困难,加上高校扩招、校园企业化等影响,知识考核都相对降低了门槛,更不要说本就缺乏考核实行机制的道德品质了。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出勤率低、实用主义盛行等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现象层出不穷。试想:不能创建一个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校园环境,又怎能实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目标呢?

3大学生非道德现象的对策分析

3.1加强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通过主流媒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道德、新风尚,旗帜鲜明地弘扬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荣辱观,清除封建道德的残余,抵制资产阶级腐朽道德的消极影响,树立“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而规范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引导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2强化思政教育,加强师生道德对话目前,在我国的教学体制中,思想政治课依然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老师应首先利用好这块阵地,转换以往殉道者的角色而成为道德对话的倾听者与引导者,还给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师生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容易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提高对道德教育的认同性。从而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实际需要,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3加强社会实践当前我国大学道德教育的侧重点依然是“两课”的理论教育,这种传统的说教方式很容易脱离实际,造成德育失效。所以在当前形势下,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将德育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种社会实践既可以是和国家民族大事件相结合的运动,如纪念“五四运动”或开展学雷锋活动等,也可以是和学校家庭息息相关的活动,如美化校园或帮父母做家务等。通过持续的社会实践可以将良好的道德行为转化成道德习惯,从而完成实践领域道德行为的优化。

3.4注重校园建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在学校的走廊墙壁上,在活动的房间里看到的一切,对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风景如画的校园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庄严肃穆的纪念建筑让人激昂振奋,洁净舒适的教室寝室会让人轻松愉悦,在这种良好的校园环境中生活学习,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必然会起到积极的感染和熏陶作用,从而有利于其遵守和坚持正确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规范。

3.5注重家庭教育客观全面地教育子女。在现代社会,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这种情形下,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便远胜以往,这种过高的期望导致很多家长或者为了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子女其他方面的教育和要求,或者对子女的要求千依百顺宠惯溺爱。这两种误区都不可避免地使其子女在思想道德、性格特质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错误的倾向,如自私刻薄、冷漠无情和攀比嫉妒等。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有理有度,从子女的自身条件出发,以亲情伦理教育为依托,全面协调地进行道德教育,合理地对待子女的各种要求,让子女懂得做人重过做事,成才强于成功的道理,进而养成良好的品质和道德,全面发展。

总之,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它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牵涉到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一个学生的素质由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三方面组成,缺一不可,而道德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存在缺失,学生个人道德修养存在漏洞,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也难以提高。我们在高校道德建设中,必须按党中央“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的精神,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引领这个社会的文明风尚。

参考文献:

[1]易果平,蒋家胜.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与对策.教育与教学研究,第24卷,第一期.

[2]吴晓芹.当前高职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成因分析.法制与社会,2010,1月上.

[3]毕岩,徐嘉.试析部分大学生道德失范及应对措施.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0,(1).

[4]郑州.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管理天地.

作者简介:王绍凤(1974-),男,安徽淮南人,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安徽省淮南联合大学政文系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  ;  ;  

当代大学生非道德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