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效应论文_范德成,李盛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吸收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知识,剂量,能力,双季稻,技术,直接投资,玉米。

吸收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范德成,李盛楠[1](2019)在《中国高技术产业省际知识溢出对创新质量的影响——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门槛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知识溢出对创新质量的影响机理,本文运用门槛回归技术,以吸收能力为门槛变量,采用2009-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探讨高技术产业省际知识溢出对创新质量的非线性影响以及知识吸收能力的门槛效应与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省际知识溢出对创新质量具有显着的非线性差异化影响,且存在以知识吸收能力为门槛变量的双重门槛效应;随着吸收能力门槛值的提高,高技术产业省际知识溢出对创新质量的促进效应逐渐增强;中国各地区吸收能力的时空异质性明显,研发人员、金融深化程度、企业规模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具有显着正向影响。通过揭示知识吸收能力作为提升创新质量的门槛效应,启示各地应将相应人材的培育、引进及更好地发挥作用作为工作的重点,构建和完善相应的制度、机制与环境。(本文来源于《商业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侯云鹏,孔丽丽,刘志全,李前,尹彩侠[2](2019)在《覆膜滴灌条件下磷肥后移对玉米物质生产与磷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覆膜滴灌等磷量投入条件下,不同施用时期及比例(P1,100%基肥;P2,40%基肥+60%拔节肥;P3,40%基肥+40%拔节肥+20%大喇叭口肥;P4,40%基肥+20%拔节肥+20%大喇叭口肥+20%开花肥)对玉米产量、物质生产与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次施磷处理(P2、P3、P4)玉米产量均高于P1处理,P4处理玉米产量与P1处理差异达显着水平(P<0.05)。施磷显着提高玉米吐丝期至成熟期干物质量和磷素吸收量,吐丝期干物质量与磷素吸收量以P1处理最高,灌浆期至成熟期干物质量与磷素吸收量以P4处理最高。(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施翌[3](2019)在《用户知识开发对新产品绩效影响研究——以吸收能力为中介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基于企业吸收能力的被调节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用户知识开发与知识异质程度和企业认同程度的交互作用,研究两种交互作用对企业新产品绩效的影响。在来自中国企业的528份有效问卷的调查中发现,只有当企业对用户知识信息具有预期低异质度和高认知度时,高参与度的用户知识信息才能更好地通过企业吸收而实现企业创新。(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9年33期)

马鑫,马嫣,郑军,黄聪聪[4](2019)在《不同燃料当量比条件下烟炱(soot)形态及光吸收增强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烟炱(soot)燃烧炉、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气溶胶质量分析仪(APM)、叁波段光声黑碳仪(PASS-3)探究不同燃料当量比(φ)条件下soot形态及光吸收增强效应.结果显示,随着燃料当量比(φ)从1.98升高至2.43,产生的soot颗粒物中非黑碳物质(nonrefractory particulate matter, NR-PM)的质量占比(R_(BC))从0.07升高至1.03,soot颗粒物和BC核的形状因子越低,表明soot结构更紧凑,同时BC核的形变更为显着,并且少量非黑碳物质(NR-PM)包裹即可导致BC核的明显形变.受透镜效应的影响,黑碳的光吸收增强与R_(BC)呈正相关,当R_(BC)从0.07增加至1.03时,相应光吸收增强从1.05增加至1.52(781 nm下);此外,棕色碳(BrC)对405 nm和532 nm下的吸光增强也有贡献,其贡献率随着R_(BC)的增加而增大.同时,soot自身的形态对黑碳光吸收增强也存在影响,结构越紧实的soot,其黑碳光吸收增强越明显,并且越接近核-壳模型下的理论计算值.本研究表明,黑碳的形变对于其光吸收增强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9年10期)

公勤,李兆华,王玲,宋雅琦,康群[5](2019)在《GA_3对Cu胁迫下菠菜幼苗矿质元素吸收、细胞超微结构的调控效应及其耐Cu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菠菜幼苗的耐Cu机理及赤霉素(GA_3)对Cu胁迫下菠菜幼苗耐Cu机理的调控效应,比较了正常生长、Cu胁迫以及Cu与GA_3复合作用(700 mg·kg~(-1) Cu+0、3、5、10、20、40、60、80 mg·L~(-1) GA_3)3种条件下,菠菜幼苗生长量、氧化应激反应、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Cu2+积累、矿质元素吸收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生长相比(C1),700 mg·kg~(-1) Cu胁迫下(C2处理),幼苗叶部、根部的Cu含量显着增加(P<0.05),总鲜重和总干重分别下降了31.9%、40.9%,丙二醛(MDA)、O_2~-和H_2O_2含量增至对照的0.12、1.48、0.69倍,Ca、Mg含量减少,细胞器肿胀,核膜、核仁消失,而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55.4%、17.3%,N、P、K、Fe、Zn含量也有增加趋势,表明该植物具有较强的耐Cu性。与Cu胁迫相比(C2处理),喷施低于5mg·L~(-1)的GA_3时(T1、T2处理),幼苗的叶部Cu含量显着下降(P<0.05),根部Cu含量显着增加(P<0.05),O_2~-和H_2O_2含量显着减少(P<0.05),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植物生长量也显着增加(P<0.05);叶部N、K、Ca、Mg的含量平均增加了3.4%、84.4%、90.7%和130%,Zn含量平均减少了23.8%,根部P、K、Ca、Mg、Zn含量平均增加了46.4%、92.3%、17.8%、98.2%和39.9%,Fe含量平均减少了19.5%;叶部细胞内叶绿体肿胀现象基本消失,基粒片层堆迭紧密,均匀分布在叶绿体内部,液泡面积缩小,线粒体清晰可见。继续增加GA_3浓度时,菠菜幼苗叶部Cu含量降幅减少、根部Cu含量增幅减少,氧化应激反应加剧,可溶性蛋白和矿质元素含量减少,生物量降低,叶肉细胞内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数量减少,结构模糊不清。综上所述,低于5 mg·L~(-1) GA_3能有效缓解Cu胁迫对菠菜幼苗的毒害作用,超过此浓度会导致Cu胁迫伤害加重。研究结果可为Cu污染地区蔬菜栽培管理和重金属耐性品种筛选提供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廖萍,刘磊,何宇轩,唐刚,张俊[6](2020)在《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互作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壤稻田面临土壤酸化和肥力偏低的双重挑战。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分别是稻田土壤酸化改良和培肥的有效措施,但二者的互作效应尚不清楚。本研究连续4年(2015—2018年)在江西省开展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双因素田间定位试验,旨在探明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红壤双季稻田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均显着提高了早、晚稻的产量和氮素吸收,且二者具显着的协同促进效应。秸秆还田下,施石灰使早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分别增加10.7%和15.5%;而在秸秆不还田下,增幅仅分别为4.4%和9.7%。秸秆还田下,石灰使晚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分别提高18.7%和24.6%;但在秸秆不还田下,增幅则分别为10.5%和5.7%。施石灰对早、晚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促进效应随试验年限的增加而减弱。石灰对土壤pH值的提升效应随试验年限的延长显着降低。试验4年后,石灰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无显着影响;秸秆还田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对全氮含量无显着影响。因此,秸秆还田配施石灰能够协同实现双季稻增产、土壤酸化改良与培肥。本研究表明在此酸性的红壤双季稻田上每4年左右施用一次石灰为宜。(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20年01期)

孔群喜,彭丹,王晓颖[7](2019)在《开放型经济下中国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人力资本吸收能力的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003-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数据,检验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区域绿色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人力资本吸收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ODI逆向技术效应的发挥,并进一步带来了区域绿色生产率水平提升,其作用过程具有一定的"门槛条件";(2)考虑人力资本吸收能力的情形下,中国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表现出明显地域差异,只有东部地区的ODI逆向技术溢出对区域绿色生产率具有正向效应,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导致了地区之间绿色生产率水平的不平衡性。以上这些发现不仅为全面理解中国企业ODI技术溢出的机制和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中国对外投资政策和区域政策的调整提供了现实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钱韩玲,朱启林,周龙,龙光强,汤利[8](2019)在《间作促进作物磷吸收的氮素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通过氮素调控促进间作作物磷吸收利用的效果,阐明间作的氮磷交互作用机理。设置3种种植模式(玉米马铃薯间作、玉米单作和马铃薯单作)、4个施氮水平(N0:不施氮、N1:1/2常规量、N2:常规量、N3:3/2常规量)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玉米马铃薯间作对作物磷吸收和利用的影响,并分析磷吸收对施氮量的响应。结果表明:施氮量显着影响间作产量,低氮(N1)水平间作产量优势最大。间作玉米和马铃薯的磷吸收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在N2水平达到最大。在低氮条件下,间作玉米磷吸收量较单作平均提高了42.03%,马铃薯提高了13.46%。随施氮量的增加,玉米马铃薯间作的单位面积磷吸收的优势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N1水平优势最强。在N1水平中,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籽粒磷吸收量平均增加86.26%,间作马铃薯块茎磷吸收量平均增加14.28%。因此,在保证作物产量和提高氮磷肥利用率的前提下,合理施入氮肥能够促进间作作物对磷素的吸收与利用。(本文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汪元坤,王倩,王涛,刘静[9](2019)在《次级电子不平衡对CMOS器件敏感区吸收剂量和电离总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双列直插塑料封装的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器件CC4069六反相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分析了器件吸收剂量与标称辐照剂量的差异,结合电离总剂量效应敏感参数阈电压的测量,分析评估了不满足次级电子平衡条件对器件敏感区吸收剂量和电离总剂量效应的影响程度,分析比较了标称辐照剂量和修正吸收剂量的PMOS(Positive channel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和NMOS(Negative channel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不同偏置下的阈电压漂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器件敏感层中的吸收剂量只有标称辐照剂量的83.52%。次级电子不平衡下的辐照试验会影响器件的抗辐射水平考核,器件的抗辐射水平被高估了16.5%。(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肖润华[10](2019)在《我国制造业FDI技术溢出效应——基于技术吸收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制造业1999-2007年的企业层面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国内企业的初始技术差距和研发对学习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先进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研发能力强和初始技术差距小的内资企业容易学习吸收外商投资企业的先进技术,是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主要获益者。(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吸收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覆膜滴灌等磷量投入条件下,不同施用时期及比例(P1,100%基肥;P2,40%基肥+60%拔节肥;P3,40%基肥+40%拔节肥+20%大喇叭口肥;P4,40%基肥+20%拔节肥+20%大喇叭口肥+20%开花肥)对玉米产量、物质生产与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次施磷处理(P2、P3、P4)玉米产量均高于P1处理,P4处理玉米产量与P1处理差异达显着水平(P<0.05)。施磷显着提高玉米吐丝期至成熟期干物质量和磷素吸收量,吐丝期干物质量与磷素吸收量以P1处理最高,灌浆期至成熟期干物质量与磷素吸收量以P4处理最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收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范德成,李盛楠.中国高技术产业省际知识溢出对创新质量的影响——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门槛效应分析[J].商业研究.2019

[2].侯云鹏,孔丽丽,刘志全,李前,尹彩侠.覆膜滴灌条件下磷肥后移对玉米物质生产与磷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J].玉米科学.2019

[3].施翌.用户知识开发对新产品绩效影响研究——以吸收能力为中介效应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

[4].马鑫,马嫣,郑军,黄聪聪.不同燃料当量比条件下烟炱(soot)形态及光吸收增强效应[J].环境化学.2019

[5].公勤,李兆华,王玲,宋雅琦,康群.GA_3对Cu胁迫下菠菜幼苗矿质元素吸收、细胞超微结构的调控效应及其耐Cu机理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9

[6].廖萍,刘磊,何宇轩,唐刚,张俊.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互作效应[J].作物学报.2020

[7].孔群喜,彭丹,王晓颖.开放型经济下中国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人力资本吸收能力的解释[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9

[8].钱韩玲,朱启林,周龙,龙光强,汤利.间作促进作物磷吸收的氮素调控效应[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

[9].汪元坤,王倩,王涛,刘静.次级电子不平衡对CMOS器件敏感区吸收剂量和电离总效应的影响[J].核技术.2019

[10].肖润华.我国制造业FDI技术溢出效应——基于技术吸收能力的研究[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和ITO的透过率曲线几种典型的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吸收和A...沿着BaMgF4薄膜及掺杂各种质量比银纳...几种典型的硅基调制器(a)量子局域斯塔...集成光路的六大组件[10]

标签:;  ;  ;  ;  ;  ;  ;  

吸收效应论文_范德成,李盛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