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电刺激论文_李东红,罗登,王玮,袁璋诣,王俊伶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侧电刺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癫痫,丘脑,步态,低频,延髓,难治,药物。

双侧电刺激论文文献综述

李东红,罗登,王玮,袁璋诣,王俊伶[1](2019)在《低频电刺激双侧内梨状核控制大鼠慢性局灶性癫痫》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癫痫是一种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高度同步化放电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常见疾病。其中约30%的患者由于药物治疗无效而发展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目前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一种通过神经调控治疗癫痫的新方法。然而DBS的治疗机制及其治疗的最佳刺激靶(本文来源于《第八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8)

潘业,王姗姗,白杨[2](2019)在《电刺激双侧足叁里对分娩后孕妇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电刺激双侧足叁里对分娩后孕妇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医院妇产科行剖腹产的产妇8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术后常规治疗,实验组接受术后常规治疗+双侧足叁里电刺激。检测患者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首次肛口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腹痛评分、腹胀评分、胃肠功能时间、胃动素、胃泌素和内皮素。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t=2.87,P<0.01;t=3.12,P<0.01;t=3.52,P<0.01);实验组48 h恢复正常数显着高于对照组(χ~2=4.02,P<0.05);实验组腹痛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t=5.70,P<0.01);实验组腹涨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t=5.69,P<0.01);实验组胃动素和胃泌素显着高于对照组(t=5.70,P<0.01;t=20.89,P<0.01);实验组内皮素显着低于对照组(t=8.43,P<0.01)。结论:电刺激双侧足叁里能促进分娩后孕妇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腹胀和腹痛的发生率,其作用机制可能和增加血清胃动素和胃泌素,减少内皮素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高静,鲁文艳,刘红娟,姜雪[3](2018)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重点。方法我科2016年12月~2017年11月利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146例。通过手术前访视做好手术前准备及患者的心理护理,手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术中严格执行术中核查,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同时做好物品的清点,做好术中体位的防护,防止发生压疮。因手术在局麻下进行,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手术中应经常呼唤患者并与其交谈了解心理需要,及时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手术进展,手术进行中手术间播放舒缓音乐,缓解患者紧张心理。结果通过术前、术中及术后优质、全面的围手术期护理,无患者发生感染及压疮,取得满意效果,对于保证患者安全、促进康复有重要意义。结论通过完善的围手术期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本文来源于《结直肠肛门外科》期刊2018年S2期)

李东红,王俊伶,罗登,袁璋诣,邢悦[4](2018)在《持续低频电刺激双侧内梨状核控制大鼠慢性局灶性癫痫》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癫痫是一种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高度同步化放电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常见疾病。其中约30%的患者由于药物治疗无效而发展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目前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一种通过神经调控治疗癫痫的新方法。然而DBS的治疗机制及其治疗的最佳刺激靶点和刺激参数依旧未明。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自主研发的手机程控的微型刺激器对大鼠双侧内梨状核(本文来源于《第六届CAAE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大会会刊》期刊2018-10-26)

吴曦,王家莉,仇一青,陈剑春,胡小吾[5](2017)在《刺激参数优化对帕金森病双侧STN-DBS术后电刺激诱发的暂时性非运动精神症状的改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术后,在出现电刺激诱发的暂时性非运动精神症状(stimulation-induced transient nonmotor psychiatric symptoms,SITNPS)时,是否可通过流程图来确定诱发症状的触点,以及电刺激参数优化在去除精神症状的同时维持运动症状改善的最佳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长海医院神经调控门诊进行程控的帕金森病STN-DBS患者的程控资料。分析使用流程图确定SITNPS触点及程控调整方案的效果,并采用非盲法的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Ⅲ(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Ⅲ,UPDRS-Ⅲ)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变。结果:共有1 287人次程控。11例患者出现了20次SITNPS,包括4次哭泣(2例)、4次莫名的欣快感或傻笑(2例)、2次空间定位感觉异常(1例)、2次幻觉(1例)及8次轻躁狂发作(5例)。通过优化程控参数,10例患者精神症状消失,且运动改善维持或好于发生SITNPS时;1例患者在多次程控后由于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交替出现,在最后设定的刺激参数下,UPDRS-Ⅲ评分较前下降了2分。11例患者的UPDRS-Ⅲ评分在程控前后(Med off/IPG o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45±10.59)分vs(26.45±10.17)分,P=1.000]。结论:本课题组设计的流程图有助于确定SITNPS诱发触点;程控参数优化可使患者SITNPS消失,且不影响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17年06期)

杨春晖[6](2017)在《高频电刺激大鼠双侧伏隔核对大鼠成瘾行为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高频电刺激大鼠双侧伏隔核对大鼠成瘾行为的影响(一)消退期高频电刺激大鼠双侧伏隔核对大鼠成瘾行为的影响目的:研究吗啡成瘾大鼠消退期高频电刺激双侧伏隔核对吗啡诱导位置偏爱及复吸行为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20只,280g-300g,电极外套管通过立体定向手术植入大鼠双侧伏隔核,术后休息5d,应用腹腔注射吗啡(10mg/kg)诱导建立吗啡成瘾大鼠位置偏爱模型,建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吗啡+DBS)和对照组(吗啡+假刺激),每组各10只。通过DBS电路给予电刺激,实验组给予高频电刺激(刺激参数:频率120Hz,波宽60ms,刺激强度为0.3m A,刺激时间30min/d),对照组为假刺激组。刺激后次日测试两组大鼠位置偏爱评分至消退成功,比较两组消退时间;两组大鼠吗啡成瘾消退成功后24h内给予小剂量吗啡点燃复吸并测试位置偏爱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建模后大鼠CPP评分(620.07s±88.21s)较建模前CPP评分(363.04s±56.36s)显着延长(p〈0.0001),建模成功;2、实验组消退期平均为26天,对照组消退期平均为6天,实验组消退期显着延长;3、消退成功24小时内给予小剂量吗啡(3mg/kg)点燃复吸,结果显示:CPP复吸评分实验组(357.01s±192.72s)较对照组(704.91s±181.35s)抑制复吸(p=0.0346)。结论:消退期高频刺激成瘾大鼠双侧伏隔核会延长成瘾行为消退时间但会抑制点燃复吸行为。(二)戒断期高频电刺激大鼠双侧伏隔核对大鼠成瘾行为影响目的:研究吗啡成瘾大鼠戒断期高频电刺激双侧伏隔核对吗啡诱导位置偏爱及复吸行为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20只,280g-300g,电极外套管通过立体定向手术植入大鼠双侧伏隔核,术后休息5d,应用腹腔注射吗啡(10mg/kg)诱导建立吗啡成瘾大鼠位置偏爱模型,建模成功后采用配对消退方式进行熄灭训练。大鼠成瘾行为消退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吗啡+DBS)和对照组(吗啡+假刺激),每组各10只。通过DBS电路给予电刺激,实验组给予高频电刺激(刺激参数:频率120Hz,波宽60ms,刺激强度为0.3m A,刺激时间30min/d),对照组为假刺激组。连续刺激7日。最后一次高频电刺激和假刺激后24h内给予小剂量吗啡点燃复吸并测试位置偏爱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建模后评分616.2s±74.69s较建模前评分353.9s±84.33s大鼠伴药箱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001),结果表明吗啡诱导大鼠位置偏爱模型建立成功。2、消退CPP评分456.4s±148.8s,与建模前评分353.9s±84.33s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847)且与建模后评分616.2s±74.69s出现统计学差异(P=0.0219)满足消退条件确定消退成功。3、CPP复吸评分实验组(330.1 s±212.6 s)较对照组(684.2 s±230.2s)抑制复吸(p=0.0029)。结论:戒断期高频刺激成瘾大鼠双侧伏隔核会抑制大鼠点燃复吸行为。第二部分:NMDA受体在药物成瘾复吸行为中的作用目的:研究NMDA受体在高频电刺激吗啡成瘾位置偏爱复吸行为中的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30只,280g-300g,电极外套管通过立体定向手术植入大鼠双侧伏隔核,术后休息5d,应用腹腔注射吗啡(10mg/kg)诱导建立吗啡成瘾大鼠位置偏爱模型,建模成功后采用配对消退方式进行熄灭训练。大鼠成瘾行为消退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成DBS+生理盐水组、DBS+AP-5组和假刺激对照组,每组各10只。通过DBS电路给予电刺激,实验组给予高频电刺激(刺激参数:频率120Hz,波宽60ms,刺激强度为0.3m A,刺激时间30min/d),叁组分别于刺激前15min核团微注射给药。连续刺激7日。最后一次高频电刺激和假刺激后24h内给予小剂量吗啡点燃复吸并测试位置偏爱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比较叁组大鼠复吸评分。结果:1、结果显示建模后评分599.6s±63.27s较建模前评分379.4s±47.50s大鼠伴药箱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001),结果表明吗啡诱导大鼠位置偏爱模型建立成功。2、消退CPP评分431.3s±130.9s。与建模前评分379.4s±47.50s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2857)且与建模后评分599.6s±63.27s出现统计学差异(P<0.0001)满足消退条件确定消退成功,3、组间比较各组CPP复吸评分control组vs DBS组p<0.01,DBS组vs AP-5组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伏隔核给予连续高频DBS刺激可抑制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复吸,而伏隔核团注射NMDA受体阻滞剂AP-5可逆转高频DBS刺激抑制的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复吸。(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7-11-01)

李东红,王俊伶,罗登,袁璋诣,邢悦[7](2017)在《低频电刺激双侧内梨状核控制大鼠慢性局灶性癫痫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癫痫是一种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高度同步化放电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常见疾病。其中约30%患者药物治疗无效发展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目前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一种通过神经调控治疗癫痫的新方法。然而DBS的治疗机制及其治疗的最佳刺激靶点和刺激参数依旧未明。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自主研发的手机程控的微型刺激器对大鼠双侧内梨状核(Endopiriform(本文来源于《第七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7-10-27)

王尚培,陈先文,李雪莲[8](2016)在《原发进行性冻僵步态的步态时空参数及双侧腓总神经交替电刺激康复作用初步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PFG患者非冻僵发作条件下步态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是否存在异常,与PD-FOG患者步态参数是否类似,通过双侧腓总神经交替电刺激增加本体觉线索刺激输入能否改善FOG。方法:纳入7例PPFG患者、10例PD-FOG患者、20例健康志愿者,收集人口学资料和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运动部分、冻僵步态问卷(FOG-questionnaire,FOG-Q)等临床资料。使用足底平板压力测试系统定量分析PPFG组和PD-FOG组患者的步态时空运动(本文来源于《华东六省一市第二十叁次神经病学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7-29)

王尚培[9](2016)在《原发进行性冻僵步态的步态时空参数及双侧腓总神经交替电刺激康复作用初步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原发进行性冻僵步态(primary progressive freezing gait, PPFG)以冻僵步态(freezing of gait, FOG)为首发、主要症状的一种慢性进展性神经变性疾病。既往PD患者的步态分析参数改变为步长减小、步速减慢、步频增快、摆动相缩短、双足支撑相延长等。PPFG患者因多伴有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的鉴别诊断存在困难。PPFG患者非冻僵发作条件下接近正常行走的步态时间一空间和足底平板压力参数与帕金森病冻僵步态(PD-FOG)患者之间的差异尚不明确。冻僵步态缺乏有效药物治疗,有研究显示视、听觉线索刺激可减轻FOG的发生,但视、听线索需要持续的注意力配合,且易受环境因素干扰,适用范围有限。有研究提示本体觉线索在步态形成机制中占有重要作用,本体觉线索可能改善FOG。目的探讨PPFG非冻僵发作条件下接近正常行走的步态时间-空间和足底平板压力参数是否存在异常,比较PPFG与PD-FOG患者步态参数特征。初步观察通过双侧腓总神经交替电刺激模拟行走时下肢本体觉输入能否改善FOG。方法本研究纳入7例PPFG患者、10例PD-FOG患者、20例健康志愿者,收集人口学资料和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UPDRS)运动部分、冻僵步态问卷(FOG-questionnaire, FOG-Q)等临床资料。使用平板压力测试系统定量分析PPFG组和PD-FOG组患者的步态时间-空间参数和足底平板压强。便携式双通道交替电刺激器刺激双侧腓总神经引起胫前肌收缩提供本体觉线索刺激观察PPFG组和PD-FOG组患者的步态改善情况。采用改良12米行走计时、FOG评分评价行走,记录12米行走总时间(Tt)、完成第1米行走的分时间(T1)、完成1米折回的分时间(T2)、完成后5米前行和5米返回的分时间(T3)。结果PPFG组患者UPDRS Ⅲ评分15-34(23.1±5.8)分,FOG-Q量表评分17-22(18.7±2.1)分;PD-FOG组患者UPDRS Ⅲ评分(50.1±9.6)分,FOG-Q量表评分(14.3±2.1)分。PPFG与PD-FOG患者两组的步态的时间-空间参数与健康志愿者组相比有类似改变,包括步长减小,步宽增大,摆动相、单足支撑相减小,双足支撑相增大,步速减慢。PPFG组患者“开”时Tt、T1、T2、T3、FOG评分均较刺激器“关”时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FOG组患者双侧腓总神经交替电刺激器“开”时Tt、T1、T3较刺激器“关”时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2、FOG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FG组T,、T2、T3、Tt的刺激器“开”较刺激器“关”的电刺激改善率分别为(83.67±14.49)%、(39.14±10.42)%、(25.56±17.32)%、(51.03±9.57)%。PD-FOG组T1、T2、T3、Tt的电刺激改善率分别为(16.98±14.42)%、(13.07±20.42)%、(12.57±8.24)%、(14.05±9.74)%。两组T1、T2、Tt之间的电刺激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3的电刺激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FG患者在非冻僵发作条件下接近正常行走中存在步态运动学参数和动力学参数改变。双侧腓总神经交替电刺激提供的本体觉线索刺激可改善PPFG患者的步态,表现于行走过程中的起步、转弯、维持等叁个阶段和整体行走过程。PPFG患者和PD-FOG患者的双侧腓总神经交替电刺激刺激器“开”较刺激器“关”的电刺激改善率均以起步阶段最为明显,其中PPFG患者的起步、转弯、整体行走过程的电刺激改善率大于PD-FOG患者。(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6-03-01)

陈滟,刘虹,黄杰,佟建霞,王文超[10](2015)在《经皮电刺激治疗双侧延髓腹侧梗死致严重吞咽困难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脑血管疾病以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高为特征。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每年脑卒中的发病人数递增,发病率150/10万,致残、致死率为120/10万。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并且可能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大约有34%的脑卒中死亡患者是由于误吸及吸入性肺炎所致。研究发现吞咽功能障碍是造成吸入性肺炎的主要原因。那么,双侧延髓腹侧梗死致吞咽困难,这类吞咽困难在临床上很少见。以往的康复治疗多采用手法治疗和针灸治疗,但由于双(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双侧电刺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考察电刺激双侧足叁里对分娩后孕妇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医院妇产科行剖腹产的产妇8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术后常规治疗,实验组接受术后常规治疗+双侧足叁里电刺激。检测患者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首次肛口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腹痛评分、腹胀评分、胃肠功能时间、胃动素、胃泌素和内皮素。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t=2.87,P<0.01;t=3.12,P<0.01;t=3.52,P<0.01);实验组48 h恢复正常数显着高于对照组(χ~2=4.02,P<0.05);实验组腹痛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t=5.70,P<0.01);实验组腹涨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t=5.69,P<0.01);实验组胃动素和胃泌素显着高于对照组(t=5.70,P<0.01;t=20.89,P<0.01);实验组内皮素显着低于对照组(t=8.43,P<0.01)。结论:电刺激双侧足叁里能促进分娩后孕妇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腹胀和腹痛的发生率,其作用机制可能和增加血清胃动素和胃泌素,减少内皮素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侧电刺激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东红,罗登,王玮,袁璋诣,王俊伶.低频电刺激双侧内梨状核控制大鼠慢性局灶性癫痫[C].第八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2019

[2].潘业,王姗姗,白杨.电刺激双侧足叁里对分娩后孕妇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

[3].高静,鲁文艳,刘红娟,姜雪.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8

[4].李东红,王俊伶,罗登,袁璋诣,邢悦.持续低频电刺激双侧内梨状核控制大鼠慢性局灶性癫痫[C].第六届CAAE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大会会刊.2018

[5].吴曦,王家莉,仇一青,陈剑春,胡小吾.刺激参数优化对帕金森病双侧STN-DBS术后电刺激诱发的暂时性非运动精神症状的改善效果[J].中国临床医学.2017

[6].杨春晖.高频电刺激大鼠双侧伏隔核对大鼠成瘾行为影响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

[7].李东红,王俊伶,罗登,袁璋诣,邢悦.低频电刺激双侧内梨状核控制大鼠慢性局灶性癫痫的实验研究[C].第七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2017

[8].王尚培,陈先文,李雪莲.原发进行性冻僵步态的步态时空参数及双侧腓总神经交替电刺激康复作用初步观察[C].华东六省一市第二十叁次神经病学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9].王尚培.原发进行性冻僵步态的步态时空参数及双侧腓总神经交替电刺激康复作用初步观察[D].安徽医科大学.2016

[10].陈滟,刘虹,黄杰,佟建霞,王文超.经皮电刺激治疗双侧延髓腹侧梗死致严重吞咽困难1例报告[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

论文知识图

电刺激7 d脑梗死灶周围皮质Nogo-A表达...电刺激7 d脑梗死灶周围皮质NgR表达的...长期双侧电刺激颈动脉窦兴奋压力...照片中DBS组NAccore中△FosB阳性细胞数...双侧NAc高频电刺激抑制DBS组大鼠的觅药...合谷穴穴位经皮电刺激激活的fMRI脑功...

标签:;  ;  ;  ;  ;  ;  ;  

双侧电刺激论文_李东红,罗登,王玮,袁璋诣,王俊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