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液化论文_刘敏,陈贵锋,王永刚,赵鹏,曲思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煤液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残渣,系统,氮化物,双循环,导纳,油渣,浆液。

煤液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敏,陈贵锋,王永刚,赵鹏,曲思建[1](2019)在《白石湖煤液化粗油加氢精制过程硫、氮化合物转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沸点蒸馏仪对白石湖煤液化油进行馏分切割,切取<170℃液化粗油进行加氢精制脱除其中硫、氮化合物,采用硫化学发光气相色谱仪(GC-SCD)、氮化学发光气相色谱仪(GC-NCD)对液化粗油和精制油中硫、氮化合物进行分析表征,研究加氢精制过程硫、氮化合物的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液化粗油中含硫化合物主要是噻吩类化合物和硫醇,经过加氢精制后基本消失,苯并噻酚类化合物脱除比例要低于噻吩类化合物,属于较难脱除含硫化合物。液化粗油中含氮化合物主要是苯胺类化合物,其次是吲哚类化合物,经过加氢精制吲哚类化合物全被脱除,苯胺和喹啉类化合物属于碱性含氮化合物,是精制油中残留的主要含氮化合物,含量达1.61 mg/kg。(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泓皓[2](2019)在《煤液化油中氯含量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煤液化油中所含的氯离子可能会给设备带来腐蚀的问题,结合当前的分析技术,提出一种基于燃烧炉与离子色谱图的煤液化油氯离子分析方法。对此,选取A、B实验油样,在调整燃烧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采用离子色谱仪对氯离子含量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加标油样A、B中的氯离子含量。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方法具有准确性高,偏差小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工业加热》期刊2019年03期)

王国栋,程时富,辛凡文[3](2019)在《煤液化残渣溶剂萃取浆液的固液分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采制煤液化残渣溶剂萃取浆液样品,利用激光粒度仪表征浆液中固体颗粒的粒度特征,表明煤液化残渣萃取浆液中的固体粒度主要集中3~40μm,D(10)为5μm,D(0.1)为1μm。实验采用死端过滤、卧螺离心等方式对萃取浆液进行一级固液分离,利用内错流膜管对一级分离清液进行进一步固液分离,考察不同分离方式对萃取浆液的分离效果,试验证明孔径10μm的金属板能过滤分离出萃取浆液中的99.9%固体;在180℃时,转鼓?350mm卧螺式离心机能分离出85%的固体,采用1μm以下的内错流膜过滤再处理离心清液能基本全部分离出离心清液中的固体。(本文来源于《神华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高章,赵凯,高海洋[4](2019)在《基于XUD-9台架的煤液化调和柴油清净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组分的煤液化调和柴油和国Ⅵ柴油分别进行XUD-9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加任何清净剂的情况下,使用煤液化调和柴油的喷嘴空气流量损失率为72.36%,使用国Ⅵ柴油的喷嘴空气流量损失率为85.93%;在两种油品中分别加入相同剂量的保洁型清净剂和清洗型清净剂之后,使用煤液化调和柴油的喷嘴空气流量损失率分别为21.36%和12.25%,使用国Ⅵ柴油的喷嘴空气流量损失率为67.32%和19.23%。另外在煤液化调和柴油和国Ⅵ柴油中分别加入不同梯度的保洁型清净剂,随着剂量的增加,煤液化调和柴油对清净剂的敏感性优于国Ⅵ柴油。(本文来源于《车用发动机》期刊2019年03期)

陈光,黄新露,吴子明,李扬,范思强[5](2019)在《加氢工艺处理煤液化加氢稳定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氢精制与加氢改质都是煤液化加氢稳定油高附加值利用的有效途径。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工艺在产物分布、化学氢耗与装置液体收率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与加氢精制工艺相比,加氢改质工艺得到的高附加值产品(重石脑油+喷气燃料)收率高、喷气燃料与柴油产品品质更佳、重石脑油芳烃潜含量相对较低,但仍为优质的重整原料;在反应温度360℃/380℃、体系压力16.0 MPa、体积空速0.69 h~(-1)、氢油体积比800∶1的反应条件下重石脑油与喷气燃料总收率为42.5%,重石脑油芳烃潜含量为76.11%,喷气燃料烟点为26 mm、改质柴油十六烷值提升到49,表明加氢改质为更优的煤液化加氢稳定油处理工艺。(本文来源于《炼油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徐国锋[6](2019)在《煤液化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煤液化技术才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与进步。我国是煤炭生产与消耗大国,因此,煤液化技术的应用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煤液化技术进行全面的研究与阐述,探究我国煤液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的运用情况,从而为我国煤液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来源于《河南化工》期刊2019年06期)

李飞宇,张浩,宋庚,姚机艳[7](2019)在《煤液化费托合成过滤放空系统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介绍费托合成反应器蜡过滤系统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固液分离技术过滤器放空系统带油现象的因素,并提出优化改进措施。通过工艺参数不断优化和设备构造结构改进,彻底解决过滤放空系统带油,消除安全隐患,保证系统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为煤间接液化后续项目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9年09期)

王超[8](2019)在《基于双循环反应系统煤及煤液化残渣热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及煤炭相关资源为主要能源结构的国家之一,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耗的模式使得我国无论是国民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保护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将煤炭清洁化、高效化地利用是各种煤炭利用技术所面临的巨大考验,发展高效和环境友好的现代煤化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煤快速热解和煤加氢液化工艺作为煤制油过程在保障我国能源供给与安全、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尖锐敏感问题上提供了有力的解决途径。但现有煤快速热解制油工艺仍面临小粒径粉煤利用率低、含油热解煤气夹带粉尘导致焦油质量差等瓶颈问题,而煤加氢液化工艺末端产出的液化残渣的再加工利用成为难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固体热载体法的双循环固体燃料热解制油工艺,设计构建了新型固体燃料热解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期为解决制约煤热解工艺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以及为煤液化残渣高效连续化利用提供解决方案。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实现双组分颗粒快速分级颗粒分级器为纽带,有序地连接其他反应单元构成两个独立的循环回路,将热解工艺过程中的热解、过滤、燃烧从空间上完全独立开来,为固体燃料的热化学转化提供了独立可控的优选工艺参数。基于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开展了煤及煤液化残渣的热解实验,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构建的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主要单元结构的功能特性进行了研究与冷态调试。颗粒分级器中进料气与分级气形成两路互不干扰的流动线路,基于双组分颗粒终端速度的差异,在合适的分级气速下可实现双组分颗粒高效快速地分级;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中具有文丘里效应的颗粒提升文丘里管、文丘里进料器以及文丘里洗涤器实现了固体热载体颗粒的循环、原料颗粒的快速进料以及废烟气快速冷却,还保证了固体热载体输送管路的料封性能,为DLRS双循环系统提供了相对独立并互不窜气的反应空间;采用径向移动颗粒层过滤器用于热解产物的除尘,其同心的双百叶窗结构具有优先排出堆积于内流道细颗粒的特点,为热解器采用流化床操作提供了较为宽泛的操作缓冲空间,循环滤料的连续排出与补入使得其具有操作压降小、过滤效率高等优点。(2)基于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石英砂为床料,进行了神木煤(SM)和榆阳煤(YY)的热解,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热解温度、流化气速、溢流比、过滤器温度)对热解产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两种煤热解焦油产率均随热解温度升高先增加而后降低,均在热解温度为515℃时达极值,产率分别为3.5%和11.9%,分别为铝甑实验值的89.7%和108.2%,热解加热速率的差异对于有着更高挥发分的YY煤的影响更为有利;提高流化气速有利于热解油的产出;在较高床料溢流比操作时,尤其在高流化气速下对热解不利;提高过滤器的操作温度对于热解油的获得是不利的。热解油分析表明:热解油中粉尘含量只有0.2%左右,在较高的流化气速下仍有较好的过滤效果;热解油萃取分析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两种煤热解焦油的正己烷可溶物(HS)均有所降低;轻质组分HS随流化气速和过滤器温度升高而降低。热解油的GC/MS分析表明:两种煤的热解油中稠环芳烃类物质的含量最高且相差不大,SM煤热解油中的轻芳烃与脂肪烃含量高于YY煤热解油中的含量,相反地SM煤热解油中的酚类与杂环类含量小于YY煤热解油中的含量。(3)基于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石英砂为床料,进行了煤液化残渣的热解,探索通过固体热载体法热解方式提取残渣中重质有机质资源的方法,探究了降低残渣粘结性和残渣连续进料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热解温度、流化气速、溢流比、过滤器温度)对热解产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残渣中含有的芳香烃等高分子量有机物使其具有加热易软化熔融以及强粘结性,热解极易结焦。通过向残渣中掺混一定比例的掺混物料,可降低残渣的粘结性,在相同掺混体积比条件下石英砂的破粘效果最佳,当掺混体积比高于3及以上时,残渣的粘结性基本消除。采用螺旋进料器与文丘里进料器组合进料,并配合双层导管水冷却的方式可以避免残渣提前软化、实现以粉体状态快速连续地进料。热解实验结果表明:热解油产率随着热解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后趋于平缓,在热解温度550℃左右,热解油产率可达20%,明显高于慢速加热的铝甑热解油产率;流化操作气速比U/Umf由1.2升高至2.8时,热解油产率由20%增加至23%,提高流化气速有利于热解油的产出;残渣热解油产率并不随残渣粒径变小而单调增加。热解油产率随过滤器温度的升高而略有降低,热解气产率随过滤器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提高过滤器的操作温度对于通过热解方式来获得热解油的过程是不利的。热解油分析表明:残渣热解油中粉尘含量仅为0.2%~0.5%左右,在较高流化气速下过滤效果仍然较好;热解过程中残渣中大部分的液化重质油正己烷可溶物(HS)得到回收转移进入了热解油中,而大部分的沥青烯A和前沥青烯PA则在热解过程经历缩聚等反应形成了热解半焦等重质产物;热解温度的升高有利于残渣中沥青烯A转变为HS;过滤器温度的升高会降低热解油的品质。热解油HS组分的GC/MS以及热解油的红外分析表明,残渣萃取组分与热解油的组成在热解前后没有发生较明显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6)

马明洋[9](2019)在《煤液化装置界位计的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整个煤液化装置及工艺状况的介绍,引出常规界位测量仪表的弊端。针对故障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找到故障产生的原因,进而对界位测量仪表进行重新选型、改造。同时也对改造后测量仪表的原理、标定、维护做了详细介绍。(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用户》期刊2019年04期)

郑丽珍[10](2019)在《浅谈35万吨/年煤液化油渣萃取生产装置自动化仪表的设计及选型》一文中研究指出35万吨/年煤液化油渣萃取生产装置,以煤直接液化油渣为原料,通过萃取分离工艺生产高附加值的叁种煤液化沥青产品。自动化仪表在煤液化油渣萃取生产装置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关系到整个装置能否长期、稳定的运行。根据煤液化油渣萃取生产装置的工艺特点,对整个装置自动化仪表选型进行了总结,并对关键仪表选型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本文来源于《宁波化工》期刊2019年01期)

煤液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煤液化油中所含的氯离子可能会给设备带来腐蚀的问题,结合当前的分析技术,提出一种基于燃烧炉与离子色谱图的煤液化油氯离子分析方法。对此,选取A、B实验油样,在调整燃烧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采用离子色谱仪对氯离子含量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加标油样A、B中的氯离子含量。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方法具有准确性高,偏差小的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煤液化论文参考文献

[1].刘敏,陈贵锋,王永刚,赵鹏,曲思建.白石湖煤液化粗油加氢精制过程硫、氮化合物转化规律[J].燃料化学学报.2019

[2].王泓皓.煤液化油中氯含量分析方法[J].工业加热.2019

[3].王国栋,程时富,辛凡文.煤液化残渣溶剂萃取浆液的固液分离研究[J].神华科技.2019

[4].高章,赵凯,高海洋.基于XUD-9台架的煤液化调和柴油清净性试验研究[J].车用发动机.2019

[5].陈光,黄新露,吴子明,李扬,范思强.加氢工艺处理煤液化加氢稳定油的研究[J].炼油技术与工程.2019

[6].徐国锋.煤液化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河南化工.2019

[7].李飞宇,张浩,宋庚,姚机艳.煤液化费托合成过滤放空系统优化[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

[8].王超.基于双循环反应系统煤及煤液化残渣热解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9].马明洋.煤液化装置界位计的改造[J].仪器仪表用户.2019

[10].郑丽珍.浅谈35万吨/年煤液化油渣萃取生产装置自动化仪表的设计及选型[J].宁波化工.2019

论文知识图

费-托合成反应全过程不同温度下霍林郭勒煤液化沥青烯...液化温度对SO42-/ZrO2催化煤液化时间对煤液化转化率和产物分布的...不同反应条件下霍林郭勒煤液化沥...原煤及250℃水处理煤液化产物前...

标签:;  ;  ;  ;  ;  ;  ;  

煤液化论文_刘敏,陈贵锋,王永刚,赵鹏,曲思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