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壁心肌梗死论文-王玮

下壁心肌梗死论文-王玮

导读:本文包含了下壁心肌梗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临床效果

下壁心肌梗死论文文献综述

王玮[1](2019)在《心电图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心电图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2019年1月为时间段,选取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心电图检查,对罪犯血管根据造影结果进行判断。对比分析造影结果和心电图诊断结果。结果本组50例患者经造影确定罪犯血管为左回旋支20例、右冠状动脉30例。多支病变10例、双支病变14例、单支病变26例。罪犯血管经心电图预测为右冠状动脉。结论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诊断中应用心电图的效果显着,可有效预测罪犯血管,因此在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心电图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4期)

彭雪莲,梁杉,刘洁,李明星[2](2019)在《实时叁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房容积及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实时叁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MI)伴或不伴右室心肌梗死(RVMI)患者右心房容积及功能变化。方法将44例IMI患者分为单纯IMI组(29例)和IMI+RVMI组(15例),另选择30例冠脉造影结果阴性者为对照组。采用RT-3DE测量右心房各相容积,经体表面积校正得到各容积指数(RAVmaxI、RAVpreI、RAVminI),计算右心房总排空指数(TSVI)、被动排空指数(PSVI)、主动排空指数(ASVI)、扩张指数(EI)、总排空分数(TEF)、被动排空分数(PEF)、主动排空分数(AEF)。结果与对照组及IMI组比较,IMI+RVMI组右心房各相容积指数均增大,PEF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右心房容积指数做ROC分析,RAVmaxI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94,P=0.000),以30.45ml/m~2为截点,预测IMI伴RVMI的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89.7%。结论 IMI伴RVMI患者右心房各相容积均增大,管道功能降低,存储功能及泵功能无明显变化。RT-3DE测量的RAVmaxI可作为预测IMI是否伴RVMI的一项替代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周健华,吕永楠[3](2019)在《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抗栓治疗并发腹膜后血肿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不稳定性斑块破裂后诱导急性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管腔闭塞,进而出现心肌细胞坏死的心血管危急疾病。急性血栓形成是整个心血管事件的核心,临床处理策略为早期积极支架植入或者溶栓治疗,开通罪犯血管,恢复心肌血流供应,并配合抗血小板和抗凝(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9年18期)

田克钧,钟玉婷,钟一鸣,王小萍,周爱琴[4](2019)在《冠状动脉内注射阿托品与保护性临时起搏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时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疗效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常植入保护性临时起搏或静脉注射阿托品来防治再灌注心律失常,但上述2种方法均有较多缺陷。目前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不常规植入临时起搏器及静脉注射阿托品,而是通过冠状动脉内注射小剂量阿托品治疗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现该方法效果较好,患者获益较大。而国内目前尚未见冠状动脉内注射阿托品及术中保护性临时起搏防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相关对比研究。目的比较冠状动脉内注射阿托品与临时起搏器植入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时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8年9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品治疗组、临时起搏器植入组,4例患者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阿托品无反应而紧急行临时起搏器植入,10例患者术中未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未行阿托品及临时起搏心率干预,最终阿托品治疗组纳入58例,临时起搏器植入组纳入50例。记录阿托品冠状动脉内注射后起效时间(心室率>60次/min),临时起搏器植入所需时间,穿刺-球囊扩张时间,人均住院天数、费用,术前及术中平均动脉压、缓慢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术中及术后以多巴胺10μg·kg-1·min-1以上维持循环情况,并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结果阿托品治疗组患者阿托品冠状动脉内注射后起效时间为(11±5)s,少于临时起搏器植入组患者临时起搏器植入所需时间(360±120)s(t=20.54,P<0.001)。阿托品治疗组穿刺-球囊扩张时间、人均住院天数、人均住院费用均少于临时起搏器植入组(P<0.05)。术中阿托品治疗组平均动脉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临时起搏器植入组,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临时起搏器植入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阿托品起效迅速,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并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在大部分患者中疗效优于术前常规临时起搏器植入。(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29期)

吕小红,袁建军,刘红梅,张毓芳,张忠梅[5](2019)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心室颤动院前抢救成功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患者入院前的医疗救护,快速而有效的院前急救对挽救患者生命、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急性心肌梗死和致死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急危重症。该文报告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心室颤动院前抢救成功1例。患者入院前1 h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部疼痛,经休息无缓解。急诊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初步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快速启动急性心血管事件院前急救流程,进入抢救室给予相应治疗。护士按照医嘱,准备给予吗啡静脉注射时,患者突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意识丧失。心电监护示心室颤动。立即给予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心律转复。合理应用药物维持心律及生命体征平稳,并转送上级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治疗,于右冠状动脉放置药物支架1枚。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发生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回访,支架内血运良好,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与术前相比无显着下降。本例提示,就诊及时、急诊救护团队构成合理、抢救及转送快速有效、抢救药物应用得当等,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针对急性心血管事件,应强调公众的健康意识教育,进行心肌梗死的早期识别宣教;重视和加强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提高普通官兵及民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加强基层急诊医疗团队的建设和管理,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人民军医》期刊2019年09期)

姚雪,谭团团,宋宏宁,陈金玲,周青[6](2019)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随访左室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右室收缩功能的恢复及重构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右室纵向应变参数评价左室下壁心肌梗死(INF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右室收缩功能恢复情况,评估右室重构情况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在我院行PCI术并随访的36例急性INFMI患者,根据PCI术后3~6个月右室是否发生重构,即3~6个月右室舒张末面积(RVEDA)与入院时RVEDA相比增量是否≥20%将其分为右室重构组15例和右室非重构组21例。常规超声获取左室射血分数(LVEF)、RVEDA、右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叁尖瓣环收缩位移(TAPSE)及组织多普勒右室机械指数(TDI-MPI);2D-STI追踪游离壁和间隔壁获取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各节段纵向应变值,以及右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右室游离壁纵向应变(RVFWLS)、右室间隔壁纵向应变(RVSEPLS);比较不同时间点上述各参数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入院时、出院时及术后3~6个月时INFMI患者仅右室纵向应变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重构组LVEF及TAPSE较非重构组更低(均P<0.05);出院时,重构组RVGLS、RVSEPLS、间隔壁各节段纵向应变绝对值、LVEF及TAPSE均较非重构组更低(均P<0.05);术后3~6个月,重构组仅RVFWLS、游离壁各节段纵向应变绝对值较非重构组更低,RVEDA和RVESA较非重构组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构组与非重构组比较,仅间隔壁各节段纵向应变恢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现为非重构组术后恢复较快,但是术后3~6个月重构组逐渐恢复至与非重构组趋于相同水平。结论应用2D-STI右室纵向应变参数能够更精细地反映INFMI患者右室缺血性功能损伤的程度,以及术后随访的恢复情况;其中,发生右室重构的患者间隔壁纵向应变恢复程度较慢。(本文来源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宋付凯[7](2019)在《不同剂量多巴胺联合阿托品对行介入术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影响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不同剂量多巴胺联合阿托品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进行治疗,同时给予多巴胺联合阿托品进行治疗,依据患者使用多巴胺的剂量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26例,A组选用小剂量多巴胺进行治疗,B组应用常规剂量多巴胺进行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实验室指标、心电图指标及心动图指标差异不显着(P> 0.05),治疗后A组均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血管再通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剂量多巴胺联合阿托品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小剂量多巴胺可更好的促进患者病情改善,促进其康复进程。(本文来源于《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王莉,刘剑雄[8](2019)在《以心包填塞为首发表现的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um infarction,AMI)以胸闷、胸痛等为首发表现常见,但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以少-中量心包积液引发心包填塞为首发表现者极为罕见,现报道1例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来诊断及鉴别。1病例简介1.1入院情况患者男,43岁,因"突发心悸、气促4 h"于2017年10月7日19:59收治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入院前4 h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9年12期)

杨玉红,杨阳,裴树亮,孙华[9](2019)在《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介入术后低血压病人血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介入术后低血压病人血压的影响。方法入选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2014年—2017年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介入术后低血压病人5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应用多巴胺5~10μg/(kg·min)升压治疗者29例,中药组应用多巴胺5~10μg/(kg·min)联合参附注射液20 mL/h,持续5 h/d治疗者26例。对比两组病人用药前及用药后1 d、2 d、3 d、5 d、7 d的多巴胺总用量、血压、多巴胺撤药时间等指标。结果中药组平均应用多巴胺量(864.418±278.824)mg,多巴胺使用时间(48.346±12.894)h,较对照组为优(P<0.05);中药组病人收缩压升高更优(P<0.05),其中以第3天最为显着,中药组收缩压为(110.3±18.7)mmHg,升高更多(P=0.042),而且更平稳,没有出现多巴胺依赖现象。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介入术后低血压病人应用参附注射液能减少多巴胺用量,更快更有效地升高血压。(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靳瑾,梁燕敏,张颖,徐菁慧,王倩[10](2019)在《小剂量与常规剂量多巴胺联合阿托品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影响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小剂量与常规剂量多巴胺联合阿托品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行急诊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02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急诊PCI,对照组患者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给予常规剂量多巴胺(5 mg)联合阿托品0.5 mg静脉注射,而观察组患者给予小剂量多巴胺(2 mg)联合阿托品0.5 mg静脉注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急诊PCI前后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ST段回落幅度,急诊PCI前及急诊PCI后2周左心室射血分数,血管再通时间、急诊PCI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急诊PCI情况(包括冠状动脉再通、植入支架情况,替罗非班应用情况,无复流、心室颤动发生情况及临时起搏器植入情况),随访3个月再住院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急诊PCI前两组患者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ST段回落幅度、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PCI后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低于对照组,急诊PCI后ST段回落幅度大于对照组,急诊PCI后2周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时间、急诊PCI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急诊PCI中冠状动脉再通率、植入支架及应用替罗非班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PCI中无复流、心室颤动发生率及植入临时起搏器者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5)观察组患者随访3个月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剂量多巴胺相比,小剂量多巴胺联合阿托品不影响行急诊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但可更有效地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缩短血管再通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急诊PCI中特殊技术应用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短期再住院率。(本文来源于《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下壁心肌梗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应用实时叁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MI)伴或不伴右室心肌梗死(RVMI)患者右心房容积及功能变化。方法将44例IMI患者分为单纯IMI组(29例)和IMI+RVMI组(15例),另选择30例冠脉造影结果阴性者为对照组。采用RT-3DE测量右心房各相容积,经体表面积校正得到各容积指数(RAVmaxI、RAVpreI、RAVminI),计算右心房总排空指数(TSVI)、被动排空指数(PSVI)、主动排空指数(ASVI)、扩张指数(EI)、总排空分数(TEF)、被动排空分数(PEF)、主动排空分数(AEF)。结果与对照组及IMI组比较,IMI+RVMI组右心房各相容积指数均增大,PEF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右心房容积指数做ROC分析,RAVmaxI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94,P=0.000),以30.45ml/m~2为截点,预测IMI伴RVMI的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89.7%。结论 IMI伴RVMI患者右心房各相容积均增大,管道功能降低,存储功能及泵功能无明显变化。RT-3DE测量的RAVmaxI可作为预测IMI是否伴RVMI的一项替代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壁心肌梗死论文参考文献

[1].王玮.心电图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9

[2].彭雪莲,梁杉,刘洁,李明星.实时叁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房容积及功能[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9

[3].周健华,吕永楠.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抗栓治疗并发腹膜后血肿一例[J].海南医学.2019

[4].田克钧,钟玉婷,钟一鸣,王小萍,周爱琴.冠状动脉内注射阿托品与保护性临时起搏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时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疗效比较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

[5].吕小红,袁建军,刘红梅,张毓芳,张忠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心室颤动院前抢救成功1例[J].人民军医.2019

[6].姚雪,谭团团,宋宏宁,陈金玲,周青.斑点追踪成像技术随访左室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右室收缩功能的恢复及重构改变[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9

[7].宋付凯.不同剂量多巴胺联合阿托品对行介入术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影响的疗效比较[J].临床研究.2019

[8].王莉,刘剑雄.以心包填塞为首发表现的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一例[J].海南医学.2019

[9].杨玉红,杨阳,裴树亮,孙华.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介入术后低血压病人血压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10].靳瑾,梁燕敏,张颖,徐菁慧,王倩.小剂量与常规剂量多巴胺联合阿托品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影响的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

标签:;  ;  ;  ;  

下壁心肌梗死论文-王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