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蓟马论文_孙丽娟,张芳,江守林,马甜甜,郑长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棕榈蓟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棕榈,高温,营养物质,参数,生命,抗药性,乙基。

棕榈蓟马论文文献综述

孙丽娟,张芳,江守林,马甜甜,郑长英[1](2019)在《两种自然变温刺激对棕榈蓟马种群生命表参数及抗药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高温对棕榈蓟马Thrips palmi种群生长发育及其种群抗药性的影响,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方法,比较了15~25℃(室内)和14~45℃(室外)变温刺激后棕榈蓟马的生命表参数,并采用微虫笼法测定了这2种自然变温饲养条件下棕榈蓟马种群对阿维菌素和噻虫嗪2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4~45℃变温刺激后的室外棕榈蓟马种群发育速度较15~25℃变温刺激后的室内棕榈蓟马种群显着加快,前者平均世代周期为14.33 d,后者为19.09 d;14~45℃变温刺激后的室外棕榈蓟马种群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分别为26.83和0.21,均显着低于15~25℃变温刺激后的室内棕榈蓟马种群的79.33和0.23;14~45℃变温刺激后的室外棕榈蓟马种群单雌产卵量为46.01粒,也显着低于15~25℃变温刺激后的室内棕榈蓟马种群的135.98粒;14~45℃变温刺激下,室外棕榈蓟马种群雌成虫和2龄若虫对2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显着提高,且雌成虫比2龄若虫的抗药性强。表明波动高温刺激不仅抑制了棕榈蓟马的种群发展,也提高了种群对常规药剂阿维菌素和噻虫嗪的抗性。(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密[2](2019)在《南瓜对棕榈蓟马的诱导抗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金泰一号和金香南瓜两个南瓜品种为研究对象,进行五种外源诱导因子(茉莉酸甲酯诱导MeJA、水杨酸诱导SA、人为诱导R、棕榈蓟马诱导C、无处理清洁对照CK)处理,测定其营养物质含量(可溶性糖、蛋白质、氨基酸、黄酮、粗脂肪),酶活性(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分析挥发物成分。从而探讨或解析南瓜对棕榈蓟马的抗虫基础,为南瓜在棕榈蓟马的防治问题上提供理论基础。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两个南瓜品种植株上棕榈蓟马虫量比较:棕榈蓟马最喜食嫩叶;金泰一号比金香南瓜更易遭受棕榈蓟马的为害,且呈显着差异性。2、南瓜叶片中氨基酸、PPO、POD、SOD含量可作为南瓜抗棕榈蓟马的鉴定指标。南瓜植株生理指标与抗棕榈蓟马程度的相关性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SOD>氨基酸>POD>CAT=黄酮>还原糖>PPO=蛋白质>脂类。3、MeJA、SA、R、C四种诱导方式均能提高寄主植物的还原糖、氨基酸、黄酮含量,加快PPO和POD的酶活性,其中氨基酸、黄酮(除SA外)含量以及PPO、POD(除MeJA外)活性随诱导时间延长而增大。MeJA不能诱导南瓜体内蛋白质含量和CAT酶活性的增加。C对脂类含量和SA对SOD酶活性的变化无明显作用。CAT和SOD两种酶均与诱导时间有显着相关性,但无规律。4、4种诱导方式均能提高南瓜叶片挥发物种类。棕榈蓟马诱导释放的挥发物最多,无处理清洁对照CK最少。南瓜中烷烃类、萜烯类和芳香烃类的挥发性物质居多。诱导寄主对棕榈蓟马的驱避性由大到小为C>MeJA>SA>R>CK,7种挥发性成分对棕榈蓟马的驱避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辛烷>4-甲基庚烷>樟烯>罗勒烯>3-甲基庚烷>1-乙基-4-甲基苯>3-蒈烯。(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杨晓敏,田小草,孙丽娟,康国栋,郑长英[3](2019)在《波动高温对棕榈蓟马后代种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长时波动高温处理棕榈蓟马对其后代种群的影响。[方法]以25℃恒温饲养的种群为对照,将棕榈蓟马(Thrips palmi Karny)预蛹(3龄若虫)于波动高温下处理至1龄若虫产生,将1龄若虫单头饲养在25℃恒温条件下,观察记录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并构建特定年龄生命表。[结果]长时波动高温处理对棕榈蓟马后代的卵期、1龄若虫期、蛹期、未成熟期、雌虫寿命、产卵前期、内禀增长率以及繁殖力等均有显着影响(P<0.05),而对2龄若虫历期、3龄若虫历期和周限增长率影响不显着(P>0.05)。高温处理显着缩短了棕榈蓟马的未成熟期,延长了雌虫寿命,但种群的繁殖力下降,单雌产卵量(18.46粒)较对照(93.35粒)显着下降。[结论]长时波动高温处理对棕榈蓟马后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包文学[4](2019)在《参与棕榈蓟马氯氰菊酯抗性的CYP450解毒酶基因克隆及表达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棕榈蓟马(Thrips palmi Karny)是世界性蔬菜重要害虫。该害虫在日本对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本研究中的冈山和高知品系用解毒酶活性阻隔剂试验结果,酶活性阻隔剂PBO处理的冈山和高知品系对氯氰菊酯致死中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 50, LC50)值比未处理的LC50值,分别降低约1/3和1/14。CYP450均参与两个品系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抗性。酶活性阻隔剂DEM和DEF处理后两个品系对氯氰菊酯LC50值未显着变化。棕榈蓟马GST和CE未参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解毒分解而产生抗性。由高知品系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omplementary DNA, cDNA)扩增的基因片段进行克隆,60菌落(Clone)进行碱基序列测序。氨基酸相同性检索结果,29菌落(Clone)是CYP4家族基因,31菌落(Clone)是CYP6家族基因。CYP4家族基因的29菌落(Clone)归属于6组,CYP6家族基因的31菌落(Clone)归属于4组。各菌落(Clone)中均存在CYP450 C-末端领域特有的血红素结合区(FXXGXXXCXG)。冈山和高知品系之间的表达量进行比较,参与两品系之间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差异的基因尚未发现。参与抗性基因的表达是杀虫剂处理过程时其表达量增加的可能性。本研究为棕榈蓟马杀虫剂抗性机制研究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9期)

赵帅锋,王华弟,沈颖[5](2019)在《草莓棕榈蓟马发生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蓟马是草莓上的重要害虫,以棕榈蓟马为优势种,通过定点监测和调查试验,探明草莓棕榈蓟马的生物学特性、发生消长规律与影响发生主要因子,制定草莓棕榈蓟马的预测预报方法,确定成虫诱集、虫口系统监测、大田虫情普查、栽培管理和气象条件记载等调查项目与方法,提出发生为害程度的预测方法。综合提出防控对策和农业、生物、物理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李娇娇,马洪梅,张秀霞,毛晓红,白婷婷[6](2019)在《棕榈蓟马2种杀虫剂抗感种群间多种酶活性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乙基多杀菌素和吡虫啉对棕榈蓟马的抗性风险,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棕榈蓟马种群对乙基多杀菌素和吡虫啉的抗性倍数,比较了其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之间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乙酰胆碱酯酶(AchE)3种酶的活性和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棕榈蓟马种群对吡虫啉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为12.73),对乙基多杀菌素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为9.53)。除棕榈蓟马吡虫啉抗性种群(BK)的AchE活性下降(0.58倍)外,乙基多杀菌素抗性种群(DK)的AchE活性则提高为1.31倍;DK和BK的CarE活性分别提高为敏感种群的1.46、1.79倍,GST活性分别提高为1.40倍和1.59倍,细胞色素P450含量分别提高为2.48倍和4.25倍,细胞色素b5含量分别提高为1.79倍和3.53倍,均高于敏感品系酶活水平。其结果表明,棕榈蓟马体内酶活的变化是其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9年01期)

张志鹏,庄绪波,侯海霞,张安盛[7](2018)在《山东省日光温室棕榈蓟马抗药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棕榈蓟马对常用药剂的抗药性,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山东省主要蔬菜产区日光温室棕榈蓟马对常用药剂的抗药性。试验结果表明,棕榈蓟马寿光种群、泰安种群、济南种群对供试药剂抗药性有较大差异:寿光种群对多杀菌素产生低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 13),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噻虫嗪、氯氟氰菊酯产生中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 27~36. 63);泰安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氟氰菊酯产生低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9. 11、8. 18),对吡虫啉产生中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2. 48);济南种群对氯氟氰菊酯产生低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 82)。(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吴密,郭炳垚,陈泉亨,任立云[8](2018)在《瓜类作物营养成分与瓜类抗棕榈蓟马特性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瓜类作物营养成分含量与瓜类抗棕榈蓟马特性间的相关性,为进行瓜类作物抗棕榈蓟马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5种瓜类作物(黄瓜、苦瓜、南瓜、丝瓜和节瓜)上棕榈蓟马的发生情况,采用蒽酮比色法、考马斯亮蓝法、索氏抽提法和茚叁酮比色法等检测5种瓜类作物叶片的营养成分(氨基酸、粗脂肪、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分析不同瓜类叶片营养成分含量与棕榈蓟马发生量间的相关性。【结果】同时栽培5种瓜类作物,棕榈蓟马在其上的发生程度表现为黄瓜>节瓜>南瓜>丝瓜>苦瓜,其中黄瓜、节瓜和南瓜叁者间的棕榈蓟马发生量差异不显着(P>0.05,下同),但均显着高于丝瓜(P<0.05,下同),苦瓜上未发现棕榈蓟马为害。5个黄瓜品种中,以黄瓜GH-16的棕榈蓟马发生量最大,为4.40头/叶,除与韩农-AF1的棕榈蓟马发生量差异不显着外,均显着高于其他3个品种;4个南瓜品种中以超甜蜜本王的棕榈蓟马发生量最大,为2.20头/叶,显着高于其他3个品种;节瓜和丝瓜不同品种间的棕榈蓟马发生量无显着差异。在不同瓜类作物叶片营养成分含量中,氨基酸含量与棕榈蓟马发生量具有显着相关性(F=0.783,P=0.000);可溶性糖含量(F=0.0354,P=0.097)和C/N(F=0.338,P=0.115)与棕榈蓟马发生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未达显着水平;蛋白质(F=0.026,P=0.905)和粗脂肪含量(F=-0.005,P=0.982)与棕榈蓟马发生量无相关性。【结论】在5种瓜类作物中,棕榈蓟马最喜取食黄瓜,其余依次为节瓜、南瓜、丝瓜和苦瓜。氨基酸含量可作为评价瓜类作物对棕榈蓟马的抗性指标。(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毛晓红,周仙红,白婷婷,李娇娇,刘凤华[9](2018)在《穴盘浸根对日光温室棕榈蓟马及烟粉虱的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噻虫嗪穴盘浸根对菜椒上棕榈蓟马、烟粉虱的控制效果,采用穴盘浸根法防治两种害虫,以期为棕榈蓟马、烟粉虱的防治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24克噻虫嗪配48升水浸根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4天棕榈蓟马与烟粉虱的更正防效分别为96.49%、94.44%,药后21天更正防效分别为91.86%、93.5%,药后28天更正防效分别在88.41%和87.66%。因此,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具有良好速效性和持效性,建议生产上可作为防治棕榈蓟马和烟粉虱的较好药剂。(本文来源于《新农业》期刊2018年07期)

李金萍,侯峥嵘,孙贝贝,赵晨,王超[10](2018)在《两种多杀霉素制剂对棕榈蓟马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自主研发的2种多杀霉素制剂对棕榈蓟马(Thrips palmi Karny)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种多杀霉素制剂对棕榈蓟马具有较高的毒力,48 h的LC_(50)分别为0.576 mg/L和0.983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种多杀霉素制剂对棕榈蓟马均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5%多杀霉素悬浮剂对棕榈蓟马防治效果更佳,药后1~14 d的防效均在79%以上,药后3 d防效最高,达90%以上;45%多杀霉素水分散粒剂防治效果次之,药后1~14 d的防效均在69%以上,药后3 d防效最高,达80%以上。(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棕榈蓟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金泰一号和金香南瓜两个南瓜品种为研究对象,进行五种外源诱导因子(茉莉酸甲酯诱导MeJA、水杨酸诱导SA、人为诱导R、棕榈蓟马诱导C、无处理清洁对照CK)处理,测定其营养物质含量(可溶性糖、蛋白质、氨基酸、黄酮、粗脂肪),酶活性(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分析挥发物成分。从而探讨或解析南瓜对棕榈蓟马的抗虫基础,为南瓜在棕榈蓟马的防治问题上提供理论基础。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两个南瓜品种植株上棕榈蓟马虫量比较:棕榈蓟马最喜食嫩叶;金泰一号比金香南瓜更易遭受棕榈蓟马的为害,且呈显着差异性。2、南瓜叶片中氨基酸、PPO、POD、SOD含量可作为南瓜抗棕榈蓟马的鉴定指标。南瓜植株生理指标与抗棕榈蓟马程度的相关性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SOD>氨基酸>POD>CAT=黄酮>还原糖>PPO=蛋白质>脂类。3、MeJA、SA、R、C四种诱导方式均能提高寄主植物的还原糖、氨基酸、黄酮含量,加快PPO和POD的酶活性,其中氨基酸、黄酮(除SA外)含量以及PPO、POD(除MeJA外)活性随诱导时间延长而增大。MeJA不能诱导南瓜体内蛋白质含量和CAT酶活性的增加。C对脂类含量和SA对SOD酶活性的变化无明显作用。CAT和SOD两种酶均与诱导时间有显着相关性,但无规律。4、4种诱导方式均能提高南瓜叶片挥发物种类。棕榈蓟马诱导释放的挥发物最多,无处理清洁对照CK最少。南瓜中烷烃类、萜烯类和芳香烃类的挥发性物质居多。诱导寄主对棕榈蓟马的驱避性由大到小为C>MeJA>SA>R>CK,7种挥发性成分对棕榈蓟马的驱避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辛烷>4-甲基庚烷>樟烯>罗勒烯>3-甲基庚烷>1-乙基-4-甲基苯>3-蒈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棕榈蓟马论文参考文献

[1].孙丽娟,张芳,江守林,马甜甜,郑长英.两种自然变温刺激对棕榈蓟马种群生命表参数及抗药性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19

[2].吴密.南瓜对棕榈蓟马的诱导抗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9

[3].杨晓敏,田小草,孙丽娟,康国栋,郑长英.波动高温对棕榈蓟马后代种群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

[4].包文学.参与棕榈蓟马氯氰菊酯抗性的CYP450解毒酶基因克隆及表达量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

[5].赵帅锋,王华弟,沈颖.草莓棕榈蓟马发生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9

[6].李娇娇,马洪梅,张秀霞,毛晓红,白婷婷.棕榈蓟马2种杀虫剂抗感种群间多种酶活性的比较[J].中国植保导刊.2019

[7].张志鹏,庄绪波,侯海霞,张安盛.山东省日光温室棕榈蓟马抗药性检测[J].辽宁农业科学.2018

[8].吴密,郭炳垚,陈泉亨,任立云.瓜类作物营养成分与瓜类抗棕榈蓟马特性的相关性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8

[9].毛晓红,周仙红,白婷婷,李娇娇,刘凤华.穴盘浸根对日光温室棕榈蓟马及烟粉虱的防治效果[J].新农业.2018

[10].李金萍,侯峥嵘,孙贝贝,赵晨,王超.两种多杀霉素制剂对棕榈蓟马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治效果[J].湖北农业科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棕榈蓟马-图9 棕榈蓟马Thrips palmi...棕榈蓟马若虫获毒实验Fig.7Acqui...棕榈蓟马在十字花科蔬菜(甘蓝)...棕榈蓟马若虫传毒Fig.9Inoculati...3-1棕榈蓟马对不同处理类型寄主...2-8棕榈蓟马行为趋向实验

标签:;  ;  ;  ;  ;  ;  ;  

棕榈蓟马论文_孙丽娟,张芳,江守林,马甜甜,郑长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