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符号论文_丁婕,李万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语言符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符号,语言,平昌,音乐,现场报道,冬奥会,教学法。

非语言符号论文文献综述

丁婕,李万斌[1](2019)在《论视觉非语言符号在影视创作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影视艺术通过影像叙事表达主题,其传达意义所运用的承载工具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非语言符号。创作者借助视觉符号,如外貌衣着、表情眼神、姿态动作和空间距离等符号元素,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完成"文化化人,艺术养心"的审美体验。(本文来源于《中国报业》期刊2019年20期)

侯娅情[2](2019)在《小学教师非语言符号的必要性和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语言符号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作为语言符号的伴随和补充,甚至成为教育教学的一部分。本文从非语言符号的视角,分析了小学教师使用非语言符号的必要性,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教育》期刊2019年24期)

张勇[3](2019)在《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增添了新闻信息的现场报道,提高了媒体魅力,同时也反应了真实的报道内容。然而只是出镜报道方式是不够的,观者的印象不会那么深刻,如果在现场报道中加入一些非语言符号,媒体效果会更好。在当今媒体发展的背景下,使用非语言符号,除了需要在策划能力与预演意识方面有所加强,还需要注意语言符号的互补性,注重遵循新闻规律,可视性需要加强。(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9年14期)

李睿[4](2019)在《非语言符号在影视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及影响探究——以动画短片《包宝宝》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语言符号在影视跨文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及影响,《包宝宝》是一个典型案例,此短片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动画短片奖,并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好评。本文通过对案例中背景环境、装饰物品、衣帽服饰、肢体动作、背景音乐方面的非语言符号分析,得出非语言符号在影视跨文化传播中能起到减少荧幕与观众之间不同文化群体交流的不确定性,并在潜移默化中辅助受众了解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代替语言交代故事产生的文化背景的作用。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体现在影视作为大众媒介可以为受众展现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多样性,但是,也会加深受众对其他文化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固有偏见。(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9年13期)

刘盖[5](2019)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非语言符号图示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奥尔夫教学法是世界叁大音乐教学法之一,在引入到我国叁十多年的时间里,其综合性的教学理念深受人们喜爱。一大批专家学者们深受教育理念的影响,并为之探索其符合中国发展的本土化方式。奥尔夫先生独辟蹊径、探本求原地追求一种人类最原本的、最质朴而自然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他的精神体现于整个音乐语言的各个方面,以及整个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图像型的非语言符号在教学过程中为信息提供了有效的传递。音乐教学当中,教师为音乐元素特别设计的图谱可以作为音乐学习的导入,联系着音乐各要素与学生的关系。在幼儿音乐教育阶段的音乐图式教学不仅作用于幼儿的每一个身体机能,甚至与幼儿园各学习领域息息相关。音乐图示作为元素性材料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引导幼儿深入学习,加以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图谱感知觉器官同时作用激发幼儿的思维创造能力,可以提高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使幼儿获得一种自主学习的潜能。(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9-06-03)

赵蕾[6](2019)在《关于央视报道平昌冬奥会“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央电视台关于平昌冬奥会的体育赛事报道中运用的非语言符号让整个报道显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视觉非语言符号和听觉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不仅发现了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强化传播效果、满足受众不同需求的传播功能,还提升了新闻价值。同时,报道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本文提出了解决对策。(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08期)

谭舒心[7](2019)在《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传播思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电视新闻出镜记者来说,语言符号的运用几率与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几率这两者其实是相当的,在实际情况中,非语言符号所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它能够对语言符号进行恰当补充以及丰富,从而使电视新闻出镜记者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传达新闻信息。在本文中,笔者将着重探讨分析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传播思路。(本文来源于《记者观察》期刊2019年12期)

屠志芬,靖煜[8](2019)在《电影《芳华》中的非语言符号运用于传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语言符号作为整个影视作品表现当中最为重要的构成元素,在影视当中对这种非语言符号进行运用是对其传播最大化的重要保证,也是充分展示不同影视传播个性的重要表现方式。因此,在本文当中,主要针对电影《芳华》中的非语言符号运用于传播分析进行研究,对这一作品当中的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意义以及作用进行剖析,进而探索进一步提升电影表现中非语言符号的传播策略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04期)

黄菁竹[9](2019)在《浅析“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播音与主持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语言符号作为电视播音主持人有声语言中的一种辅助及补充信息,集中融合应用与节目相得益彰,可让节目效果事半功倍,从而提高其传播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播音主持中的不足,然后分析具体的运用。(本文来源于《记者观察》期刊2019年08期)

谭少华,陈璐瑶[10](2019)在《基于非语言符号的街道可读性调查与评价——以洛阳市老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街道研究中,使用者与街道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往往被忽略,利用行为心理学中使用者对于街道交往的可读的感知,从而得出街道可读性的传递媒介。本研究选取位于古都洛阳老城区的重要景区之一——东西南隅片区四种类型街道,借助非语言符号系统,构建了以使用者心理主观评价和认知地图客观评价的街道可读性评价体系,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使用者对街道可读性的空间感知,评价不同类型街道可读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对于商业型街道,视动符号因子、目光接触因子与街区可读性呈正相关;对于生活型街道,时空组织性因子与街道可读性联系密切。老城十字街可读性评价最高,色彩符号和空间氛围感是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西部人居环境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非语言符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非语言符号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作为语言符号的伴随和补充,甚至成为教育教学的一部分。本文从非语言符号的视角,分析了小学教师使用非语言符号的必要性,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语言符号论文参考文献

[1].丁婕,李万斌.论视觉非语言符号在影视创作中的作用[J].中国报业.2019

[2].侯娅情.小学教师非语言符号的必要性和分类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9

[3].张勇.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的应用[J].新闻传播.2019

[4].李睿.非语言符号在影视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及影响探究——以动画短片《包宝宝》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

[5].刘盖.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非语言符号图示教学研究[D].中北大学.2019

[6].赵蕾.关于央视报道平昌冬奥会“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功能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

[7].谭舒心.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传播思路分析[J].记者观察.2019

[8].屠志芬,靖煜.电影《芳华》中的非语言符号运用于传播分析[J].中国文艺家.2019

[9].黄菁竹.浅析“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播音与主持中的运用[J].记者观察.2019

[10].谭少华,陈璐瑶.基于非语言符号的街道可读性调查与评价——以洛阳市老城区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9

论文知识图

自左至右:维特根斯坦(L.Wittgens...形体训练非语言符号礼仪培养模...基于Moodle平台非语言符号网络表情图形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语言系统示意图长虹光电手机视频截图

标签:;  ;  ;  ;  ;  ;  ;  

非语言符号论文_丁婕,李万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