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烹饪哲学盛宴

为学生烹饪哲学盛宴

(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

【内容摘要】本文把教师教学类比厨师烹饪,以哲学教学为例,结合现代教学理论和个人教学体会,通过四个步骤,论述了教师是如何把每一节哲学课烹饪成哲学盛宴,让学生吃饱吃好,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

【关键词】课程内容多媒体课件博引趣例法案例分析法

教师、厨师均为“师”。厨师烹饪,是对食物原料进行合理选择调配、加工,使之成为佳肴,从而满足就餐者的需求;教师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就餐者需要美食,现代教育理念下居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同样渴求美味的知识,而拒绝灌鸭子式的教法、生硬的教条。那么作为中职哲学教师,我们是否更应该把每一节课都烹饪成哲学盛宴,让学生吃得饱,更吃得好呢?

步骤一:选好“原料”和“佐料”――课程内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烹饪哲学盛宴,需要选好“原料”,善用“佐料”。原料和佐料就是课程内容。要让学生不觉得哲学知识乏味枯燥,我们便要根据“三贴近”原则来选好课程内容。

一方面,教师要立足教材、发掘教材。在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哲学教材更是通过教研前辈们的努力而不断地更新、进步,从介绍基本的哲学基础知识上升到了探讨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层面。目前教师们手中的教材,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又富有知识性、科学性,图文并茂、附经典案例、名人名言等,是相当有营养的“原料仓库”。但是教材的教育作用不能自然产生,而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显示出来。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钻研其中的貌似条条框框的哲学原理,才能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引自斯霞《发挥教材作用,培养一代新人》,载于《人民教育出版社》网]

另一方面,教师更要走出教材、广搜资源。我们的原料不仅仅是教材里面的哲学原理,还来自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宝库、更来自浩瀚无垠的网络世界。于是,选择课程内容时应对教材进行去粗存精、去虚存实的加工取舍。如在备《生产力》一课时,我找了一些必要的历史知识作为补充,而把哲学教材第一章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合并。由于哲学概念、原理比较抽象,讲述时必然要添加“佐料”——寓言故事、名人名言、漫画笑话、唐诗宋词、教师个人的经验体会等,从而让概念不再抽象,原理不再枯燥,教条不再死板。

课程内容,同样可以由学生来选择和准备。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脱离学生真实生活的教育称为“鸟笼子似的教育”,意味着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育要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转引自陈汉清《思想政治课德育效能优化的途径》,载于《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年第3期]所以教师应该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学生感兴趣、家长关注的各类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参与准备上课所需的材料、实例,从而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学到《矛盾》一章时,我没有让学生去预习那深奥的“矛盾的定义、原理”等,而是让学生根据“友谊和爱情的矛盾”,和“学校严格管理和学生个人自由的矛盾”分组备课,去体会矛盾的由来、矛盾双方的特点、矛盾能否转化或解决。如此,教学内容便更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步骤二:备好“炊具”——多媒体课件

现代化的炊具种类繁多,分工明确,科技发达的今天,教师用的炊具也已经不再仅限于三尺讲台、黑板、粉笔。有经验的哲学老师,相信都会异口同声地夸赞网络、多媒体对于哲学课的帮助,所以我们的第二步就是制作多媒体课件。

首先,哲学概念、原理是一般性的,抽象的,而多媒体课件立体感强,可以动态演示,可以调动学生各个器官,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如在第一节哲学入门课上,按照教学的大纲,需要对“哲学学什么”做一个介绍,我一改往日的照本宣科,不再直接地告诉学生“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是放映了两张幻灯片“一个人身上挂着一支钢笔和挂着多支钢笔”,请学生分别猜出其身份。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各抒己见,从一支笔联想到记者,而从多支笔联想到钢笔推销员。经过点评,学生便很容易地理解这个哲学原理。

再者,哲学课堂因为抽象难懂,容易让老师唱独角戏,也被学生戴上“第二外语”的高帽,而多媒体课件能使课堂“导入、学习、深入、强化、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鲜明,能有效控制时间、空间,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这也迎合了新课改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课堂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的活动。[同上

参考书目有

【美】克里斯顿·纳尔森吉姆·贝利的《教师职业的9个角色》中国青年出版社

陈桂生赵志伟主编《现代教师读本·教育卷》2006年版广西教育出版社

《思想政治课教学》期刊2009年第3期

标签:;  ;  ;  

为学生烹饪哲学盛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