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徐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说文,释义,尔雅,反切,讹误,康熙字典,影印本。
大徐本论文文献综述
彭莹[1](2019)在《《古今韵会举要》征引《说文》与“大徐本”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今韵会举要》是以文字训诂为研究方向的集大成之作,释义以《说文》为基础,但很多有调整而不同,这既有其本身的原因,也有版本的不同。本文将《韵会》征引《说文》的资料与大徐本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分析,可为后人校勘《说文》和研究《古今韵会举要》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参花(上)》期刊2019年01期)
潘薇薇,黄伟嘉[2](2017)在《大徐本《说文》诸影印本排印错误考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徐本《说文》的影印本中存在诸多排版、印刷造成的错误,文章以《说文》最主要的叁种影印本——中华书局本、江苏古籍本及岳麓书社版为勘误对象,一一列举并纠正所存在的各类谬误。(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集刊》期刊2017年01期)
杨康[3](2017)在《大徐本《说文解字》校勘举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通行的大徐本《说文解字》由徐铉于宋太宗雍熙叁年校订,流布已有一千多年,在传抄、刻印过程中难免发生变化,已非《说文解字》原貌,使用前需仔细校勘。文章利用字书、韵书、史乘等文献对《说文解字》中"璱""苌""莙"等十六字的注释加以校订,发现其中文字讹、脱、乙倒之处甚多。勘正这些谬失对于深化《说文解字》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补蒉华[4](2017)在《《尔雅义疏》引《说文》与大徐本用字差异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尔雅义疏》凡2772例征引《说文》,其中92例涉及用字差异,含异体、隶省、古今、正俗、假借等关系,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郝懿行语言文字观。(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05期)
张文霞[5](2016)在《《经典释文》引《说文》资料对大徐本《说文》的校勘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陆德明《经典释文》对《说文》的称引内容很多,其中有不少资料对于今存大徐本《说文》具有一定的校勘价值。文章从校正大徐本逸字、脱文、衍文、次序颠倒、字形讹误、释义错误等方面举例说明《释文》所引资料对今本《说文》的校勘作用,以对治《说文》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邹也静[6](2015)在《《说文解字》亦声字研究——对大徐本《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系传》中亦声字差异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亦声"这个术语最早见于许慎的《说文解字》(下文简称《说文》)中。许慎通常将"亦声字"说解为"从某,从某,某亦声"或"从某、某,某亦声"。依据这样的说解,本文将亦声字定义为会意兼形声或形声兼会意字,这些字内部的某一构件在表音的同时,其意义与整字之造字本义也有关联。作为《说文解字》(下文简称《说文》)在后世流传的两个版本,大徐本《说文》和《说文解字系传》(下文简称《系传》)在亦声字的数量及字形分析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本文重点考证了94个大徐本《说文》和《系传》中存在"亦声"分歧的字,并推测出存在这样分歧的原因。考证时,以《古韵通晓》考证古音,以《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义证》、《说文解字句读》等考证意义,涉及到古文字及字形演变时,参《古文字谱系疏证》和《字源》等。研究发现,在94个存在"亦声"分歧的字中,许慎形体分析有误的字共5个,在剔除这5个字后,可以分析为"亦声"的字共74个,当依大徐本《说文》分析的字57个,当依《系传》分析的字24个,两书均分析错误的字有2个,不确定如何分析的字有6个。笔者推测,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徐铉与徐锴在校订《说文》时风格和态度的不同。由于徐铉偏重文本的校订,比较审慎、严谨,所以相较于徐锴,他将更多"亦声"特征明显的字归为亦声字,以求正确;而徐锴则更重视呈现自己对音、义的研究成果,因此,他在校订时注重考证、更加大胆,对于某些具有明显"亦声"特征的字有时则省略"亦声"二字。(本文来源于《第六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7-08)
张文霞[7](2015)在《《经典释文》引《说文》资料与大徐本《说文》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陆德明《经典释文》所引《说文》有关释义的资料与今存大徐本进行分类比较,认为陆氏引文确有许多条目对于今存大徐本《说文》具有一定的校勘价值,然亦有陆氏误引以及流传中出现讹误等情况,在利用其校勘今本《说文》时,要注意分析、鉴别。(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吴茜茜[8](2014)在《段玉裁对大徐本《说文》食部字字义的校改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徐本《说文·食部》共收录汉字62个,重文18个,段玉裁在其《说文解字注》中对这部字的修改一共有12处,涉及到字音、字形、字义叁个方面,其中对字义作修改的一共有八处,可分为修改用字、增补用字、删减用字叁类。我们将这叁类情况分别罗列,加以整理,并对其进行辨正。(本文来源于《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封传兵[9](2013)在《《康熙字典》所引《唐韵》与大徐本《说文》反切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对《康熙字典》所引《唐韵》的关注,大多是通过抽样调查或举例分析进而做出一些推断性研究,鲜有对文本进行全面比较并作穷尽性考察。本文运用定量统计的方法对《康熙字典》引用《唐韵》反切与大徐本《说文》注音进行量化比较,从而为《康熙字典》引用《唐韵》的定性分析提供数据支持。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二者之相同比和差异比分别为77.98%、22.02%,即相同部分占主要,二者并不等同。《说文》注音是其主要的参考对象,而不同于《说文》的部分当另有来源。理清《康熙字典》所引《唐韵》的来源并加以整理,同时以翔实的数据为佐证,能为更好地认识这批反切材料以及更有效地利用《康熙字典》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励耘学刊(语言卷)》期刊2013年02期)
陈源源[10](2011)在《大徐本《说文解字》水部讹误举隅》一文中研究指出今通行之大徐本《说文解字》由徐铉于宋太宗雍熙叁年奉命校订,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其中变化自然难免,非《说文解字》原貌,使用前需仔细校勘。利用字书、韵书等文献对《说文解字》水部进行校订,可以解决它在释义和注音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浩"的释义"浇"应是"饶"的讹字,"沼"的释义"池水"之"水"当是衍文,""、""释义中的"云雨"应是"雨云"之倒文,""的反切上字"子"是"于"字之形近而讹等。造成这些讹误的原因主要有形近而讹、衍文、倒文等。(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大徐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徐本《说文》的影印本中存在诸多排版、印刷造成的错误,文章以《说文》最主要的叁种影印本——中华书局本、江苏古籍本及岳麓书社版为勘误对象,一一列举并纠正所存在的各类谬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徐本论文参考文献
[1].彭莹.《古今韵会举要》征引《说文》与“大徐本”比较分析[J].参花(上).2019
[2].潘薇薇,黄伟嘉.大徐本《说文》诸影印本排印错误考正[J].语言研究集刊.2017
[3].杨康.大徐本《说文解字》校勘举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4].补蒉华.《尔雅义疏》引《说文》与大徐本用字差异问题[J].北方文学.2017
[5].张文霞.《经典释文》引《说文》资料对大徐本《说文》的校勘价值[J].长治学院学报.2016
[6].邹也静.《说文解字》亦声字研究——对大徐本《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系传》中亦声字差异的探讨[C].第六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5
[7].张文霞.《经典释文》引《说文》资料与大徐本《说文》比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8].吴茜茜.段玉裁对大徐本《说文》食部字字义的校改探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
[9].封传兵.《康熙字典》所引《唐韵》与大徐本《说文》反切之比较[J].励耘学刊(语言卷).2013
[10].陈源源.大徐本《说文解字》水部讹误举隅[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