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政策论文_和学新,岳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方课程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课程,地方,政策,阜新市,课程改革,性知识,目的。

地方课程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和学新,岳辉[1](2019)在《地方课程政策供给与学校课程改革——基于京、沪、浙叁地近年来义务教育课程政策分析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新世纪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赋予了学校一定的课程开发权,但整体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而近年来京、沪、浙等地在课程政策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推动了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课程改革先进学校。他们调整地方课程计划、协调课程运行、改革评价方式、扩大学校的课程权限,协同建设学校课程资源等,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了空间支持、权力支持、资源支持、能力支持和方向引领。这表明地方课程管理的政策供给是制约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地方课程政策推动学校课程改革,要赋予学校课程建设的权力和空间,对学校课程权限的规定要具体、明确,要规范地方的课程管理行为。应制定和颁布国家课程管理指南、地方课程管理指南和学校课程管理指南。(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与文化》期刊2019年01期)

李世春[2](2018)在《政策定向 研训引领 多方联动 全面推进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政策定向,从行政层面保障地方课程的有效落实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也是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十叁五"以来,随着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和《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的下发,阜新市教育局为保(本文来源于《辽宁教育》期刊2018年08期)

武淑清,孟维杰[3](2010)在《我国地方课程的政策演化与发展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要求,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要发展地方课程,应采取以下策略:更新观念,提升地方课程意识;国家课程体系应预留空间;地方行政部门和校长应大力支持;改革考试评价体制,促进地方课程发展。(本文来源于《教育探索》期刊2010年10期)

安富海[4](2008)在《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及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国家课程占主导地位。实行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全国各地,无论是汉族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都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如果说考虑了地域的差异性,只是把主流文化的课程文本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的课程文本而已,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央集权课程的运行模式。这种高度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对于培养国家公民、保证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即高度统一的课程制度无法兼顾各地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需求,从而导致了课程与各地社会、教育和学生发展的实际相脱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关于地方课程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地方课程尤其是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背离了地方课程建设的初衷,没能发挥地方课程应有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于地方课程的实施模式理解上的“西方”化倾向明显,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二是对于国内的地方课程开发的历史与模式缺乏整体的把握;叁是对民族地方课程的理论基础——地方性知识的价值认识不够;四是地方课程内容脱离地方实际。五是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中,学校想方设法弄虚作假去应付上级的检查,使地方课程的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鉴于现有地方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民族地区学生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的特殊的价值,本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个案,对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历史进行考察,对现有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地方性知识理论、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扎根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开发模式,并提出了建立这种模式的相应的政策支持的建议。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民族地区学生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都有其特殊的价值,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理论研究和特殊的政策保障。(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王鉴,马金秋,安富海,李录琴,姜振军[5](2006)在《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及其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课程是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由地方根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及学生发展需要,结合本地的优势和优良传统,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而自主开发并由地方管理的课程。我国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的政策、目标与内容等均有着新的内涵。(本文来源于《民族教育研究》期刊2006年02期)

李森,王宝玺[6](2004)在《地方课程政策的本质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课程政策规定着课程的性质,关系到课程的决策,制约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对整个课程改革有着重大影响。地方课程政策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课程权力的规定,规定谁可以拥有课程权力,拥有多少课程权力。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地方在课程决策过程中的权力分配问题。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行地方课程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10期)

王宝玺[7](2003)在《地方课程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课程研究的范畴非常广泛,古德莱得(Goodlad,1979)认为课程作为一个研究范畴,包括实质性(substantive)、政治-社会性(political-sociai)和技术-专业性(technicai-professional)叁个研究范畴,其中政治-社会性属于课程决定/决策的范畴。贝哈(Behar)1994年曾把整个课程领域分为11个部分,课程政策是这11个部分中的一个部分。课程政策规定着课程的性质,关系到课程的决策,制约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对整个课程的改革有着重大的影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叁级课程管理政策。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政策研究比较薄弱,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课程政策,尤其是地方课程政策的研究。本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文献分析、逻辑思辩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地方课程政策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研究,以求丰富我国的课程政策研究,并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决策咨询。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前言。提出本研究的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部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历程与地方课程的产生。这一部分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历程划分叁个阶段:“国家模式”发展阶段;“国家+地方模式”发展阶段和“国家+地方+学校模式”发展阶段。伴随着课程权力的不断下放,迫切需要加强对地方课程政策研究。 第二部分,地方课程政策的本质及意义。课程政策是一个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在本质上是决定谁可以拥有课程权力,拥有多少课程权力的规定。从现象形态上说,地方课程政策就是政府关于课程领域政治措施的政策文本或者政策文本的总和。从本体形态来看,地方课程政策是课程利益的分配,它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它主要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课程权力的规定。实行地方课程政策具有重大意义,主要包括促进课程决策与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顺应世界各国课程管理改革发展趋势和有利于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叁个方面。 第叁部分,地方在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随着课程管理的职能从控制转向服务,地方在课程管理中不仅仅是中央课程政策的“中转站”和简单执行者,也不仅仅是整个学校课程管理的能动的主体,而是不可或缺的课程管理与开发的主体,对所管辖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课程开发和实施质量负有直接责任,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发挥着中央政府难以发挥的作用,是一个地方课程管理的主体。这样地方的职责和权限应相应地发生变化,对省和市、县的职责和权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四部分,地方课程政策的条件保障。这一部分对地方课程政策的条件保障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地方课程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政策定向,从行政层面保障地方课程的有效落实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也是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十叁五"以来,随着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和《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的下发,阜新市教育局为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方课程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和学新,岳辉.地方课程政策供给与学校课程改革——基于京、沪、浙叁地近年来义务教育课程政策分析的思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

[2].李世春.政策定向研训引领多方联动全面推进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J].辽宁教育.2018

[3].武淑清,孟维杰.我国地方课程的政策演化与发展策略[J].教育探索.2010

[4].安富海.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及政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5].王鉴,马金秋,安富海,李录琴,姜振军.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及其政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6

[6].李森,王宝玺.地方课程政策的本质及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

[7].王宝玺.地方课程政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课程政策制定的系统模式图河南财经学院鉴定验收项目(8)河南财经学院鉴定验收项目(9)黄淮学院鉴定验收项目(5)黄淮学院鉴定验收项目(4)河南财经学院鉴定验收项目(1)

标签:;  ;  ;  ;  ;  ;  ;  

地方课程政策论文_和学新,岳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