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学论文_徐苗苗,木恬恬

导读:本文包含了风格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风格,沃尔夫,艺术风格,复旦大学,计量学,修辞学,文本。

风格学论文文献综述

徐苗苗,木恬恬[1](2019)在《浅谈风格学的发展以及对绘画中五对概念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19-20世纪之交,瑞士美术史学家沃尔夫林在其着作《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中的风格发展问题》中,以视觉形式理论为工具,分析了15世纪至17世纪文艺复兴艺术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演变,总结出五对界定风格分类的基本概念。为了准确、客观地阐述这五对概念,他并没有在书中过多的研究艺术家,而是紧紧地围绕艺术作品。书中他以大量的艺术作品为例,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将这五对概念阐述为两种不同的视觉方式。也就是说观看并不是不变的,它也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他认为文艺复兴艺术和巴洛克艺术是没有高低优劣的差别,它们之间不同的价值是由于人们不同的观察方式。他这一创造性的观点概括了文艺复兴艺术和巴洛克艺术之间的主要区别,为巴洛克艺术恢复了名誉。笔者从风格学的发展出发,阐述了自己对风格学发展的一些见解。(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9年14期)

刘婉晴,李建新[2](2019)在《修辞与语用携手并进,结构与功能相得益彰——第十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第十叁届语体风格学学术研讨会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7月11日,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当代修辞学》编辑部以及红河学院人文学院联合举办的"第十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第十叁届语体风格学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省红河学院隆重举行。本次会议议题整体呈现密度高、容量大、视野开阔、分析深入、理论创新的特点。数十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就修辞学的新视角、新领域、新方法等议题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本文来源于《当代修辞学》期刊2019年05期)

李艳丽,李宛蓉,廖欣,李静娟,汤露[3](2019)在《基于计量风格学的小说质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计量风格学的角度来对小说文本进行比较研究。目前对小说文本的研究以定性为主,很少有定量的;以主观分析的居多,客观实证分析的较少。采集涉及网络小说和经典小说的225部小说作品,分成3个作品集,分别对应"优秀"、"良好"和"较差"的作品。对于每个作品,提取篇幅、词性、节奏、词汇量等方面的特征,基于这些特征,构造决策树、神经网络、贝叶斯等分类模型,由此来发现3个作品集之间的关键差异。研究发现,3个作品集在计量风格统计特征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对于不同的作品集,不同的特征具有不同的区分度。(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现代化》期刊2019年05期)

周鑫璐[4](2019)在《浅谈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对绘画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是瑞士着名的美学家。《艺术风格学》是沃尔夫林着名的理论作品。他经过长期的探索,先后归纳出五对包含着辩证关系的基本概念。(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10期)

李艳青[5](2019)在《中西方美术史中的风格学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格学是由美术学与社会教育学两部分组成的,属于中西方美术史中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风格学的基础内容在不断扩大,相应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都随之扩展。要想建立风格学发展体系还需要与社会学、美术学以及美术史之间的互动,当前风格学研究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多个角度就中西方美术史中的风格学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预测和解释人们的社会行为。(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魏骏瑶[6](2018)在《风景画的入画性与涂绘性关系及审美表现——基于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的视觉观看理论为切入点,分析了风景绘画的入画性和涂绘性的内涵及特征,进而认为风景画既是对自然的艺术再现,又是对自然的观看方法,涂绘性和入画性组合构成艺术的表达和审美,成为风景画创作和鉴赏的有效指导,提出了注重运动及纵深感、寻找模糊场景、挖掘差异性之美叁种风景画创作建议。(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8年04期)

谭光辉,何倩,王嘉燊[7](2018)在《“情感研究、风格学、修辞学:关于叁者的重迭与区分的讨论”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情感、风格、修辞分别以何种方式存在于文本之中?如何从一个文本中提取出相关因素?成都各高校30余位学者对此问题展开了讨论,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情感、风格、修辞是文本的附加符码,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但对叁者的区分,学者们的观点差异很大。赵毅衡认为情感是符号文本的附加符码之一,风格是符号文本所有的附加符码之集合,修辞是文本的一种构成方式。谭光辉认为情感是文本的内容性附加因素,风格是文本的形式性附加因素,修辞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对常规表意习惯进行突破的技巧。更多学者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引申出一系列问题。情感、风格、修辞叁者在符号文本中的关系及各自的构成、规律,仍然需要学界进一步深入地讨论。(本文来源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张继超[8](2018)在《读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沃尔夫林是是瑞士美学家和艺术史家,他在《艺术风格学》中明确提出了五对概念,共同构成了沃尔夫林对艺术史和艺术风格演变研究的基本内涵。(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8年12期)

董婷婷[9](2018)在《艺术风格学方法在中国美术史写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风格学作为一项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论,由李格尔建构,沃尔夫林发展和完善,它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在西方各门类艺术史中得到有效印证。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东渐风气的影响,中国美术史的写作方法也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创新,开启了探索美术史学科新的研究角度。艺术风格学主张,艺术的发展是由于受到其内在艺术意志的推动,而疆域领土、朝代更替、图像主题等因素都是外在的,只能起到影响的作用。这种科学的美术史研究方法所具有的普遍性价值,不止在西方能找得依据,对应到中国美术史,也应当能找到相同的发展规律。滕固,曾留学日本和德国,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美术史学博士,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位引入艺术风格学于中国美术史研究当中的学者。滕固所运用的中国美术史新的风格学书写方式,在同时期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当中,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对其后现代美术史学研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和重要启示。但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差异巨大,用西方的方法论“模子”来套中国美术史这块“砖”,众多学者也提出了质疑,难免有牵强之处。在对滕固着作的分析中也发现,在美术史的时代分期上体现了风格学观点,但在实际内容上还是难以脱离《历代名画记》的叙述方式。本文的创新在于,从艺术风格学中艺术意志外显的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这点出发,结合中国的文化语境和哲学思想,参照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轨迹和规律,在滕固美术史分期的基础上,提出对滕固艺术风格学写作的批判和建议。笔者认为,滕固对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分期及论述,是从思想意识的变迁为节点的,若从风格学形式的角度分析,艺术意志在中国美术史的描述当中即气韵生动,;李格尔提出的视觉与触觉这对外显矛盾的交替变化,在中国美术史当中,应是重形与重神这两股力量的相互制衡;沃尔夫林提出线描与图绘的形式表现,对应为用线与用色两种风格特征。建议由此立场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发展及阶段分期。本文从对艺术风格学观点立场的再梳理、探寻李格尔和沃尔夫林在美术史书写中的共性,到对比分析滕固与同时期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差异和价值、着重对《中国美术史小史》和《唐宋绘画史》中的风格学元素的挖掘,从中得到启示,尝试从风格学的形式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美术史提出语境转化的建议。这个不成熟看法的提出,以期能促进艺术风格学在中国美术史运用研究的讨论与批判。(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30)

冯明燕[10](2018)在《艺术风格学视域下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陶艺教学变革与发展将其化分为叁代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运用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方法论将其作品建立相应的视觉形式,将此叁代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的艺术风格分别归纳为:唯美、典雅的写实主义风格;自由、复古的唯物主义风格;反叛、理性的唯心主义风格。从中归纳出在此风格下的审美演变特点:从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转变,从古典主义向多元审美的转变,无缺陷的材质完美走向缺陷肌理的审美品质。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艺术风格的内部机制(艺术家身份的转换与互换、材料媒介意识的觉醒)和外部环境(现代学院陶艺教育的兴起、西方艺术思潮的引进与本土文化的觉醒、互联网时代对媒介艺术和公共艺术的影响)两方面思考其群体艺术风格成因。通过探讨本论文研究内容在雕塑性陶艺创作理论的系统化,产瓷区及学院陶艺教育的辐射以及人文精神、民族文化自信回归上所体现的积极意义,确立在中国现代陶艺发展中,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学院派雕塑性陶艺的主流地位,最终构建一个基于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方法论之下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的个案。(本文来源于《景德镇陶瓷大学》期刊2018-06-15)

风格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9年7月11日,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当代修辞学》编辑部以及红河学院人文学院联合举办的"第十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第十叁届语体风格学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省红河学院隆重举行。本次会议议题整体呈现密度高、容量大、视野开阔、分析深入、理论创新的特点。数十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就修辞学的新视角、新领域、新方法等议题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格学论文参考文献

[1].徐苗苗,木恬恬.浅谈风格学的发展以及对绘画中五对概念的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19

[2].刘婉晴,李建新.修辞与语用携手并进,结构与功能相得益彰——第十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第十叁届语体风格学学术研讨会述评[J].当代修辞学.2019

[3].李艳丽,李宛蓉,廖欣,李静娟,汤露.基于计量风格学的小说质量分析[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9

[4].周鑫璐.浅谈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对绘画创作的影响[J].明日风尚.2019

[5].李艳青.中西方美术史中的风格学发展研究[J].艺术科技.2019

[6].魏骏瑶.风景画的入画性与涂绘性关系及审美表现——基于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的思考[J].艺术百家.2018

[7].谭光辉,何倩,王嘉燊.“情感研究、风格学、修辞学:关于叁者的重迭与区分的讨论”综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8].张继超.读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J].大众文艺.2018

[9].董婷婷.艺术风格学方法在中国美术史写作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18

[10].冯明燕.艺术风格学视域下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开平马降龙村导览图局部宋绍兴十七年婺州刻本《古叁坟书》宋绍兴九年临安府刻《汉官仪》《鹊华秋色图》赵孟俯元代纸本设色纵...佚名《出水芙蓉》宋恽寿平是如何能够舍...奥林斯(Olynth)街坊(图片来源:(...

标签:;  ;  ;  ;  ;  ;  ;  

风格学论文_徐苗苗,木恬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