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雅安乳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考与对策

加快雅安乳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考与对策

一、关于加速雅安奶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考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余燕玲[1](2021)在《河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截至2021年2月25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实现了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目前,绝对贫困现象虽已解决,但是相对贫困的局面还将会长期存在。处于后脱贫时代,我国农村向什么方向发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发展,这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为此,2017年党和国家首先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宏伟战略。随后,在2018年又提出走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新时代我国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有力举措,也作为带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途径,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其主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一直被认为只能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林牧渔业,而二、三产业如食品加工业和文化娱乐业是城市的专属,这种不恰当的观点造成了城乡产业发展的长期对立。而随着近年来脱贫攻坚的持续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农村发展的巨大潜力,二、三产业逐渐在农村区域内得到发展,二、三产业在农村地区的汇聚与农村农业相互融合形成了新局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应运而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新事物,是指在同一区域内以农业为依托,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对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目标,以实现乡村振兴为长期目标,以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为手段,以创新为引领,实现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简言之,就是在农村既发展农业,也发展第二产业(如以农业为基准的食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如以农业为基准的休闲旅游业),使原本属于城市的价值内化在农村,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河北省为地域范围,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从阐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概念入手,梳理产业融合的理论来源,分析河北省现阶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以河北省威县、平泉市和永清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典型案例,结合国内外农村产业融合的成功经验,为河北省下一阶段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本篇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概述。首先,界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概念。其次,探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梳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理论来源,主要包括分工与协作理论、农业多功能区理论、农业产业链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河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案例分析。这部分首先通过搜集整理河北省2005年到2019年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和研究河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取得的成就。其次,选取河北省农村产业融合的三个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它们分别是威县君乐宝奶业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平泉市香菇全产业链式融合发展模式及永清县现代农业园区带动融合发展模式。最后,总结归纳这三种典型模式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成功的经验和启示。第三部分是河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这部分剖析了河北省现阶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即相关法规与政策扶持欠缺、农村三产融合层次处于初级阶段、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缓慢、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资源要素流动不畅、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在剖析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为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奠定基础。第四部分是国内外农村产业融合的经验借鉴与启示。国内以湖南、福建和台湾三个省份为例,分析这三个省份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所采取的融合发展模式及对河北省的借鉴意义。国外以日本、韩国及荷兰三个国家为例,分析这三个国家在农村建设方面的各自特点。第五部分是河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这部分提出了河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应坚持的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农民为主体和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河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即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地位,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融合政策;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激发三产融合活力;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利益共同体;探索多种类型融合方式,充分挖掘农村多重功能;创造要素自由流动环境,突破资源制约瓶颈;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服务体系。

柴青宇[2](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安达[3](2021)在《河北奶业振兴重大技术创新专项的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奶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朝阳产业,在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奶业产业整体素质不断提升,部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突显,逐渐成为行业领军者。在奶业产业总体改善的同时,奶牛养殖环节和乳制品生产环节都出现科技水平低下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奶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做大做强民族奶业,到2025年实现奶业全面振兴。河北省作为全国的奶业大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2019年度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中,开设奶业振兴重大技术创新专项,旨在提高奶业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奶业振兴步伐,进入奶业发展新时代。为了检验奶业振兴重大技术创新专项的实施效果,建立一套适用于奶业的规范、全面、可操作性的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十分重要。本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河北奶业振兴重大技术创新专项绩效评价进行研究,以技术创新理论和“4E”理论为理论基础,遵循目标一致性原则,明确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和科技专项绩效评价的概念,结合河北省奶业振兴现状、河北省奶业振兴重大技术创新专项实施现状和绩效评价现状,构建一套符合河北奶业振兴重大技术创新专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体系指标的权重,最后从河北奶业振兴重大技术创新专项中选择一个已经完成预期绩效目标的T项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得出综合绩效评价结果,提出对策和建议,并指出不足。本文的创新点:一是丰富了河北奶业振兴重大技术创新专项绩效评价工作内容。当前没有针对奶业技术创新专项的绩效评价研究,本文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前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创新专项的评估和验收工作提供借鉴。二是首次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对奶业重大技术创新专项进行绩效评价。本文通过对河北奶业振兴重大技术创新专项的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指标权重,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中的一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其他专项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了范例。

雷硕[4](2020)在《林下经济发展中的农户生态行为动因及激励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森林资源丰富的山区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也承载着当地原住居民的生计和发展功能,发展林下经济成为实现生态经济耦合协调的最佳途径。农户是林下经济的经营主体和生态保护的直接受益者,但其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低效、传统的生产经营行为却产生了较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如何激励并提升农户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行为水平,从长远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及林业多目标经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以四川省森林资源丰富的山区乡村为例,遵循“行为现状→动因→效果→激励→优化”的研究范式,构建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户生态行为决策研究框架。首先,描述农户林业经营现状,并针对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生态旅游三种典型的林下经济经营模式,识别农户生态行为现状与特征,分析存在问题和生态影响;其次,从农户的生计能力和资源要素禀赋、社会观念、保障政策等方面出发,探究影响农户生态行为的关键动因及影响机理;然后,分析农户生态行为对林下经济经营成本收益及家庭总收入的影响,并探究生态保护政策对农户生态行为的激励效果及作用机理;最后,结合农户对生态行为激励形式的偏好与需求,提出对策优化建议。研究发现:(1)农户在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经营环节均表现出了较多的生态不友好行为,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需要对其行为进行改进和优化;(2)农户的生态行为决策兼具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的特点,受到户主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劳动力结构、自然资源要素禀赋、传统经营习惯及父辈经营理念传承、资金补贴、合作组织参与、技术培训等政策的推动影响;(3)农户实施生态行为直接增加了经营成本,但也间接使得经营收益增加,长远来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一致性;然而,短期内农户对成本感知较为强烈,却尚未意识到其行为对经济效益的提升作用,导致生态行为水平不高;(4)生态保护政策通过直接提升农户环境认知水平、作为主要的主观规范压力来源、改变农户的要素禀赋和能力等,改变了农户固有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从而对农户生态行为决策产生激励作用,且激励效果因农户特征异质性而有所不同;(5)针对农户生态行为的补偿激励政策优化要以农户需求为导向,而农户的偏好和需求从高到低依次为:提升资金补贴金额、提供专业培训、参与合作组织。综上所述,研究提出构建生态系统保护与森林多功能利用的利益联结和共享机制、提升农户环境认知、充分发挥乡村社会效应、完善针对农户生态行为的多元化补偿与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具体对策建议。通过聚焦林下经济发展中的农户行为主体视角,提炼农户生态行为的一般规律,提出促进农户绿色生计转型的优化路径,是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高海秀[5](2020)在《中国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畜牧业是农业的支柱部门,牧草产业是畜牧业提质增效乃至整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尤其是在国内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生态环境压力逐步加大的背景下,在保护和有效利用天然草地的同时,积极推动人工种草发展牧草产业非常迫切。但在传统农耕文化影响下,我国牧草产业发展缓慢,从国家层面真正将牧草作为一个产业来决策也只是近十多年的事。近年来,尽管国内牧草产业较快发展,但离市场需求还相差较远,主要草产品国内缺口达1/3以上。所以,基于生产实践的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实证研究牧草种植者生产决策的行为及影响因素,探寻如何促进国内牧草生产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科学回答牧草生产是否有效益以及牧草种植者“种还是不种”、“种多少”及发掘相关决策的影响因素这样一个总目标,依托农户行为理论同时考虑到牧草作为中间产品和粮食的竞争作物,生产者种植决策必然会受到牧草产业与其终端消费市场的连接状况以及与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的影响这样一个特殊性,使用牧草生产八个典型省份527户实地调研问卷资料和牧草产业经济研究室2011-2018年牧草生产成本收益定点监测数据,并辅之以历年主管部门有限的宏观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投入导向的BCC模型、Malmquist模型、二元选择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在测算不同时空条件下中国牧草产业和草食畜牧业耦合协调度变化,以及牧草生产与主要竞争作物——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及变化分析,牧草与粮食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趋势变动及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对当前牧草种植者的生产行为特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分析了基于风险规避视角的牧草生产者决策行为和不同经营规模、不同经营类型的牧草生产者未来种植意愿及关键影响因素,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在丰富牧草产业经济研究领域、充实研究内容和拓展研究视角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边际学术贡献。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草畜产业系统耦合协调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在过渡区间且区域差异明显;牧草种植技术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技术进步是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驱动力;风险规避行为对不同样本群体牧草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差异显着,教育程度、生产机械的可得性等其他一些重要影响因素也会对种植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差异明显,政策扶持等因素可显着提高种植意愿;组织化行为正向影响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但对不同类型生产者影响差异显着。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因地制宜推进草畜产业系统耦合,鼓励发展草畜结合经营模式;二是提升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水平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牧草产业生产效率;三是建立健全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护航牧草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四是加强牧草生产组织化发展程度,鼓励创新利益共享机制;五是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实现政策支持精准发力。

赵书玉[6](2020)在《托克托县奶牛养殖主体与乳企之利益联结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托克托县为奶业振兴及乳业产业化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此增加奶牛养殖户收入进而促进村镇的整体发展。但是,托克托县乳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仍有所差距。乳业发展迟缓导致企业和养殖主体难以协调,激发利益冲突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确保乳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合理的奶牛养殖主体与乳企之间的利益联结模式是实现乳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键。本文在梳理乳业文献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调研所得的资料,以交易费用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不完全契约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从养殖场利益、利益协商内容,违约等三方面来研究”企业+家庭牧场”、”企业+合作社+农户”及”企业+个人投资牧场”三种类型的托县奶牛养殖主体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模式。得出结论,奶牛养殖主体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模式中,无论对养殖主体还是企业“个人投资牧场+企业”的利益联结模式相比较而言是最优的,目前三种模式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奶牛养殖主体与企业的合作只是发生原料生产阶段,联结模式松散、双方的合作存在不平等的市场地位、合作社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奶牛养殖主体、企业与政府提出相应的建议。

王黎黎[7](2020)在《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马奶,又称马乳,是草原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奶食,且在蒙古人日常饮食中,以酸马奶和马奶酒的食用形式为主。马奶营养丰富,是最接近母乳的天然绿色饮品。马奶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润燥美肤、清热止咳、缓解局部炎症等功效。尽管在漫长的畜牧业发展历程中,马在生产中的作用不如牛、绵羊、山羊等哺乳动物,但在内蒙古、新疆等养马大区,马奶一直是国民十分重要的乳类来源。马奶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是牧区特色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马奶作为草原绿色畜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将成为内蒙古奶业发展的新动能,也是推动地区养马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现代马奶产业的发展有益于满足消费者对奶产品多元化的需求,有利于带动上游饲料加工产业和下游马奶加工,以及马奶和文化旅游结合的疗养产业发展。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实地调研、采访有关学者的基础上,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重点从从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条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内蒙古马奶产业组织模式构建、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几个方面对内蒙古马奶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加快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本文提出了“以牧民增收、畜牧业增效、牧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提高马奶产品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主线,实现马奶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发展”的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通过加强草原建设,促进传统马奶产业向现代模式转变;坚持产业化经营,推进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进程;深化马奶产业技术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工作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区域优势,构建区域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完善市场体系,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内蒙古马奶产业快速发展。

宝拉尔[8](2020)在《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具有鲜明民族传统特色的蒙古族特色商品是蒙古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相结合。通过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等活动,可以带动当地物资生产领域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和力量,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中国民族贸易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是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的举措。近年来,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是镶黄旗地域狭小,特色产品优势资源开发不足,龙头企业规模小,集聚度低,产业链短,技术创新能力差,特色产品生产企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与地方金融支持体系的匹配度有待提高,当地特色产品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传统乳制品作为一种在蒙古族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和传统优势的产品,随着社会和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在原有生产技术及传统工艺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但在经营方式上仍然显得粗放,总体思路薄弱,尚未形成合理的产销网络。镶黄旗新宝拉格镇作为本文调查区域具有非常显着的上述特征。新宝拉格镇当地传统乳制品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不平衡。发展水平低下主要表现为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缺少专业人才,包括生产技能和生产技术人才的转移;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乳业规模经济不显着,行业集中度低。在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背景下,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精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也制约了当地乳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提高传统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优化生产结构,是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作者对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新宝拉格镇的乳制品生产及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主要结合在当地的研究数据: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成品的来源,产品生产中的原材料、加工工艺、产销渠道以及消费者对现有产品品种数量满意度,价格及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了解和收集,总结了新宝拉格镇乳制品行业中的员工特点,工艺传授和乳制品季节性管理流程及发展前景,找出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同时探索性地指出发展新宝拉格镇乳制品产业的发展途经对策。本文从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强政府与商家的沟通来摆脱工艺传承困境,结合牧民家庭旅游业来推广当地传统乳制品,促进乳制品质量分类,品牌经营等方面提出建议。

刘利[9](2019)在《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既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一个国家的弱质性产业,因此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均对农业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保护。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部署对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部署内容则通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公布,文件重点强调了要加速建立我国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体系。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维持养殖户收入持续增长、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符合我国当前新形势的要求,符合我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重中之重”战略的要求,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意义重大,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养殖户收入、改善养殖户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支持水平及效应评价。主要内容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畜牧业历史演变的视角,梳理并整合畜牧业及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整体发展过程,在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内涵与衡量方法进行比较选择的基础上,采用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2001年-2016年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并从养殖户增收、产量增长、环境影响、结构调整方面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效应评价。与此同时,本文立足于养殖户微观视角,通过调研的方式对畜牧业支持政策中的典型政策展开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给出对策建议,以便为后续相关政策的优化和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上述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畜牧业发展,并将其分为:畜牧业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发展时期;中国畜牧业发展的迅速增长时期;畜牧业提质增效、结构调整时期;以及以环保为重点的全面转型时期四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畜牧业结构的变动与畜牧业总量的变动展开分析,得出了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论断,主要畜产品供给结构趋于合理,生产模式由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通过对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分析得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猪生产带,其地域特征为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产区,逐步向南北两侧扩散;形成了两条完整的肉牛生产带,主要包括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形成了三条完整的羊肉生产带,主要包括西北牧区、中原牧区和西南牧区;肉禽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蛋禽生产带则以中原省份为主;奶业优势生产带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城市郊区。通过对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的分析,从历史发展和时间序列的角度看,我国畜牧业经营主体由上世纪初的农户家庭的副业形态,分离出畜牧专业户,再到现在的专业化畜牧业公司。2.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2007年起,我国加大了通过实施市场价格支持和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总结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一是畜牧业政策阶段性目标差异性强,政策目标趋向于多元化;二是在对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演变梳理中发现,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是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利益博弈过程中不断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3.通过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衡量方法比较选择得知,WTO方法仅能够作为一种用于谈判的工具,而OECD农业支持水平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包含国内和边境的农业支持政策,其测算农业支持水平目的则在于进行政策评价、政策分析和政策解读。因此,利用这一方法可以更好地测算、评估国家全部的农业政策,它的作用既能够进行国际间对比,又能够帮助国家农业政策展开评价与分析,对于提升政策效率意义重大。基于这一客观事实,本文采用了OECD评估方法来对我国畜牧业的支持水平进行评估。基于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我国2001年-2016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分类和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总体来看,2001年-2016年我国畜牧业支持总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年至2006年之间,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较低,对畜牧业支持力度非常小;自2007年起,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及畜牧业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强,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快速提高。二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结构来看,生产者支持占比始终较大,进一步细分得知,在生产者支持内部构成中,生产预算支持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较于生产预算支持,市场价格支持的贡献更大。三是从不同种类畜产品支持水平来看,各项畜产品在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猪肉、牛肉、羊肉、羊绒的支持水平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但是禽肉和牛奶的支持水平却存在相对较大的波动。禽蛋和羊毛的支持水平多数年份基本为负值,且禽蛋的支持水平负值较多,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成上述三种特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边境保护政策作用,二是国内饲料粮价值转移,三是受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导致的畜产品价格波动。4.本研究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展开了探索。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了解到我国农牧民的牧业收入与我国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关系,这就意味着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则会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但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农牧民收入增长效果较弱。我国畜牧业总产值与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也存在同方向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能够推动生产的增加。然而,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牧业总产值相对增长效果同样较弱。另外,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污染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合理性,加强畜牧业支持力度能够起到对排污增量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畜牧业支持政策是畜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结构和畜产结构组成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畜牧养殖”示范工程的推广在肉牛产业以及拥有秸秆饲料优势的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比较好,但是畜种结构选取的是全国的数据,畜种结构的改变在各个区域并不均衡。同时本研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的时间范围在2001年-2016年,在此阶段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放缓,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种结构变化作用较弱。5.从养殖户微观维度出发,在吉林省生猪养殖户调研访问的基础上,从养殖户对政策认识程度、满意程度,并深入了解总结养殖户不满意的原因,对生猪养殖支持政策进行评价。结合养殖户调研访问结果,对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实施中影响养殖户满意的因素,即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资金补助为主要方式的生猪养殖支持政策,多数没有侧重点,基本上对大多数养殖户具有普惠性,尤其是生猪疫病防控类政策,一旦发生疫病,相较于散养户,大规模养殖户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政策并没有因为养殖户风险的大小而有所差别。二是规模化养殖支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个问题:一方面,补贴方式以资金为主,缺乏技术扶持、疫病防控的指导,方式单一;另一方面,补助领域为养殖生产环节,不能满足养殖户对销售、管理经营等方面需求。三是宏观调控中的生猪生产和市场信息预警监测机制存在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养殖户认知程度不高;以及该机制对市场信息的预测不全面,对养殖户的生产安排没有起到实际应有的作用的问题。四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门槛高、审核程序复杂、申请周期长、资金发放过程存在程序繁琐的通病。6.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以及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提出政策建议:改善对畜牧业支持资金的使用方式、建立健全畜产品价格监测和市场信息预警机制、构建全国性畜牧业政策保险大灾准备金制度的运行机制框架、进一步完善畜牧业生态保护政策,推动畜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并提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健康养殖、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养殖场疫病防控能力、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支持牧区畜牧良种推广为我国畜牧业未来支持政策的重点。

冯磊[10](2019)在《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制品产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对于国民体质的提高和城乡协调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涉及到的环节比较多,不是单个环节的竞争,对乳制品产业优化的研究需要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入手,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全面的进行分析。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大部分的研究者主要是站在整个乳制品行业的高度上,虽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但是对于具体的区域却并不适用。本文以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农业产业链理论和“钻石模型”理论,对乳制品资源较为困乏地区的产业化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丰富了对乳制品行业产业化研究的内涵。本文通过对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成都市乳制品产业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以重点龙头企业的培育为基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导与带动作用,进一步实行一体化经营。同时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乳制品品牌的影响力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水平。其次,要加强乳制品企业与奶牛养殖基地的利益结合程度,以乳制品企业的品牌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市场影响力水平。第三,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奶源基地和乳制品企业的监督力度,维护好市场秩序,保障乳制品产业的健康发展。第四,丰富乳制品产业的资金投入模式,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促进奶源基地的发展,为乳制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奶源基础。本文研究所涉及的资料和数据来源较为复杂,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同时部分资料和数据不属于公开信息,因此获取难度较大,造成了资料数据的完备性存在不足的情况;另外,由于个人水平有限,再加上信息量比较大,因此在资料数据的选择上难免出现一定的疏漏。本文是以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可能有一些观点和依据局限性较大,对于部分地区并不能完全适用。

二、关于加速雅安奶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考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加速雅安奶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难点与创新点
        1.重点与难点
        2.创新点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研究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产业的含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含义和本质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系
    (四)产业融合的理论梳理
        1.马克思的分工与协作理论
        2.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3.产业链与农业产业链理论
        4.交易成本理论
二、河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案例分析
    (一)河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基础
        1.以农业供给侧改革引领农村三产融合
        2.以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三产融合
    (二)河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1.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率稳步提升
        2.农业服务业初步发展
        3.新型融合模式初步形成
        4.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融合成效显着
    (三)河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典型案例分析
        1.案例选取理由
        2.威县龙头企业带动型融合模式
        3.平泉市香菇全产业链融合模式
        4.永清县现代产业园区融合模式
        5.三县市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三、河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规与政策扶持欠缺
    (二)农村三产融合层次处于初级阶段
    (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展缓慢
        1.普通农户自身能力不足
        2.三产融合主体带动性不强
    (四)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五)资源要素流动不畅
    (六)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四、国内外农村产业融合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国内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1.湖南省政府主导型三产融合
        2.福建省龙头企业带动型三产融合
        3.台湾省生态农庄带动型三产融合
        4.国内三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二)国外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1.日本的六次产业化发展实践
        2.韩国新村建设运动实践
        3.荷兰全农业链式发展战略
        4.日韩荷三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五、河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原则与对策
    (一)总体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产业融合的组织保障
        2.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是引导和推进产业融合的指导思想
        3.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产业融合的人力保障
        4.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是实现产业融合的立足点
    (二)对策与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融合政策
        2.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激发三产融合活力
        3.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利益共同体
        4.探索多种类型融合方式,充分挖掘农村的多重功能
        5.创造要素自由流动环境,突破资源制约瓶颈
        6.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产业服务体系
结语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2.2.1 农村产业融合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2.3.1 分工理论
        2.3.2 产业集群理论
        2.3.3 交易成本理论
        2.3.4 创新理论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3.2.1 整体发展概况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数据来源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4.4.1 耦合关系模型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5.1.1 障碍分析模型
        5.1.2 障碍度分析
        5.1.3 障碍因子分析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6.2.1 玉米精深加工
        6.2.2 水稻精深加工
        6.2.3 大豆精深加工
        6.2.4 乳业精深加工
        6.2.5 蔬菜精深加工
        6.2.6 渔业精深加工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6.7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河北奶业振兴重大技术创新专项的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重大技术创新专项绩效评价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重大技术创新专项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
        2.1.1 绩效评价
        2.1.2 重大技术创新专项
        2.1.3 重大技术创新专项绩效评价
    2.2 重大技术创新专绩效评价理论基础
        2.2.1 技术创新理论
        2.2.2 绩效评价的“4E”理论
    2.3 重大技术创新专绩效评价原则
        2.3.1 评价指标与系统总目标的一致性
        2.3.2 评价指标与评价目的的一致性
        2.3.3 评价目的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
    2.4 重大技术创新专项绩效评价的方法选择
        2.4.1 德尔菲法
        2.4.2 因子分析法
        2.4.3 层次分析法
        2.4.4 模糊综合评价法
3 河北奶业振兴重大技术创新专项绩效评价现状
    3.1 河北省奶业振兴现状
        3.1.1 养殖规模
        3.1.2 养殖区域分布
        3.1.3 乳制品产量
        3.1.4 乳制品经营状况
    3.2 河北奶业振兴重大技术创新专项实施与绩效评价现状
        3.2.1 河北奶业振兴重大技术创新专项实施现状
        3.2.2 河北奶业振兴重大技术创新专项绩效评价现状
4 河北奶业振兴重大技术创新专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河北奶业振兴重大技术创新专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4.1.1 河北奶业振兴重大技术创新专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4.1.2 河北奶业振兴重大技术创新专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2 河北奶业振兴重大技术创新专项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各级权重的计算
        4.3.1 各级指标权重的计算过程
        4.3.2 各级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分析
    4.4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原理介绍
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T项目绩效评价
    5.1 T项目基本概况
        5.1.1 T项目承担单位简介
        5.1.2 T项目主要内容
        5.1.3 项目验收考核指标
        5.1.4 T项目进度安排和完成情况
    5.2 T项目的模糊综合评价
        5.2.1 模型选择与评价因素
        5.2.2 专家打分
        5.2.3 二级指标的模糊评价
        5.2.4 一级指标的模糊评价
        5.2.5 项目绩效模糊综合评价
        5.2.6 项目结果评价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相关建议
        6.2.1 完善承担单位财务制度和管理制度
        6.2.2 提高重大技术创新专项成果信息公开透明度
        6.2.3 建立项目效果追踪制度
        6.2.4 完善绩效评价研究方法
        6.2.5 针对不同创新专项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6.3 本文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绩效评价指标打分表
作者简介
致谢

(4)林下经济发展中的农户生态行为动因及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数据资料收集方法
        1.4.2 数据分析方法
    1.5 研究的基本观点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的基本观点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生态行为
        2.1.3 林下经济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森林多功能经营理论
        2.2.3 农户行为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林下经济发展研究
        2.3.2 农户林下经济经营及生态行为研究
        2.3.3 农户生态行为决策动因研究
        2.3.4 农户生态行为政策激励研究
        2.3.5 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评述
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域选择
    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3 样本初步描述
        3.3.1 农户样本描述
        3.3.2 管理者样本描述
4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生态行为现状分析
    4.1 农户林业经营现状
        4.1.1 各类林业经营模式的比例
        4.1.2 各类林业经营模式的土地要素投入
        4.1.3 各类林业经营模式的劳动力要素投入
        4.1.4 各类林业经营模式的资本要素投入
    4.2 农户生态行为现状分析
        4.2.1 林下种植生态行为
        4.2.2 林下养殖生态行为
        4.2.3 生态旅游生态行为
    4.3 农户生态不友好行为结果的影响
        4.3.1 研究方法与模型建立
        4.3.2 指标选择与说明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生态行为的决策动因分析
    5.1 理论假设
        5.1.1 农户生态行为决策特征
        5.1.2 农户生态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
    5.2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5.2.1 研究方法与模型建立
        5.2.2 变量选择与说明
    5.3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5.4 进一步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生态行为对家庭成本收益的影响分析
    6.1 理论假设
    6.2 研究方法与模型建立
    6.3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6.3.1 模型检验
        6.3.2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生态保护政策对农户林下经济生态行为的激励效果分析
    7.1 研究区保护与发展政策导向与特征
    7.2 理论假设
    7.3 研究方法
        7.3.1 研究方法与模型建立
        7.3.2 模型检验
    7.4 结果分析
        7.4.1 路径分析结果
        7.4.2 测量模型分析结果
        7.4.3 间接效应分析
        7.4.4 多群组分析
    7.5 进一步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对生态行为激励的需求与优化分析
    8.1 农户对生态行为激励措施的感知与评价分析
        8.1.1 研究方法
        8.1.2 指标选择与说明
        8.1.3 结果分析
    8.2 农户对生态行为激励的需求分析
        8.2.1 理论假设
        8.2.2 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8.2.3 模型建立
        8.2.4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8.3 进一步讨论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1.1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生态行为现状及问题
        9.1.2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生态行为的决策动因及影响机理
        9.1.3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生态行为对成本收益的影响效果
        9.1.4 生态保护政策对农户林下经济生态行为的激励效果
        9.1.5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对生态行为激励的需求与优化
    9.2 对策建议
        9.2.1 构建生态系统保护与森林多功能利用利益联结和协同机制
        9.2.2 提升农户环境认知,充分发挥社会效应
        9.2.3 完善激励农户生态行为的多元化补偿形式与机制
    9.3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农村绿色发展有关政策文件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中国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牧草和牧草产业
        2.1.2 牧草生产者
        2.1.3 生产行为
    2.2 农户行为理论
        2.2.1 舒尔茨的农户行为理论
        2.2.2 恰亚诺夫的农户行为理论
        2.2.3 风险规避型农户行为理论
    2.3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2.3.1 农户种植决策行为的理论分析
        2.3.2 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分析框架
第三章 中国牧草产业的历史演进与现实约束
    3.1 中国牧草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政策变迁
        3.1.1 萌芽时期(1949-2007年)
        3.1.2 成长时期(2008-2014年)
        3.1.3 快速发展时期(2015年-至今)
    3.2 中国牧草产业发展成就
        3.2.1 生产形势总体向好,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3.2.2 生产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产业基础逐步夯实
        3.2.3 发展方式不断创新,多种经营模式涌现
        3.2.4 综合效益逐步显现,种养积极性得到提升
        3.2.5 已经成长为一个日益重要且不断壮大的农业产业
    3.3 中国牧草产业面临的现实约束
        3.3.1 传统种养观念改变困难,牧草产业发展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可
        3.3.2 产业科技力量储备不足,核心领域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3.3.3 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不足,发力不够精准
        3.3.4 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3.3.5 空间布局尚需优化,草畜结合力度仍待加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牧草产业和畜牧业耦合协调度及空间格局分析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4.1.1 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4.1.2 空间自相关的度量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耦合协调度的测算
        4.2.1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数据来源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贡献系数的新定义
        4.2.4 结果分析
    4.3 空间自相关分析
        4.3.1 全局Moran's I指数
        4.3.2 局部Moran's I指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牧草与粮食生产成本收益及生产效率比较研究
    5.1 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5.1.2 研究方法
    5.2 主要牧草和粮食作物成本收益比较
        5.2.1 收益项目比较
        5.2.2 成本项目比较
    5.3 主要牧草和粮食作物生产效率比较
        5.3.1 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5.3.2 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牧草种植者生产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1 样本来源及基本特征
        6.1.1 样本点的分布
        6.1.2 样本户的基本特征
    6.2 样本户牧草种植基本情况
        6.2.1 样本户牧草种植年数和经营类型
        6.2.2 样本户牧草种植种类及地区分布
        6.2.3 样本户牧草种植生产投入情况
    6.3 样本户牧草生产行为特征
        6.3.1 不同样本群体生产决策行为
        6.3.2 不同样本群体组织化行为
        6.3.3 不同样本群体技术选择行为
        6.3.4 不同样本群体风险规避行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
    7.1 理论分析与数据说明
        7.1.1 理论分析
        7.1.2 数据说明
    7.2 实证研究设计
        7.2.1 模型设定
        7.2.2 变量说明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基准回归
        7.3.2 稳健性检验
    7.4 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决策影响因素
        7.4.1 不同经营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决策影响因素
        7.4.2 不同规模的生产者牧草种植决策影响因素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牧草生产者未来种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8.1 理论分析与变量选择
        8.1.1 理论分析
        8.1.2 变量选择
    8.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8.2.1 模型设定
        8.2.2 变量说明
    8.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8.3.1 回归结果与分析
        8.3.2 稳健性检验
    8.4 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8.4.1 不同经营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8.4.2 不同规模的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1.1 草畜产业系统耦合协调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在过渡区间且区域差异明显
        9.1.2 牧草种植技术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技术进步是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驱动力
        9.1.3 527户问卷的描述性统计显示,不同类型种草户样本行为差异较大
        9.1.4 风险规避行为对不同样本群体牧草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差异显着
        9.1.5 除风险规避行为外的其他一些重要影响因素也会对种植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
        9.1.6 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差异明显,政策扶持等因素可显着提高种植意愿
        9.1.7 组织化行为正向影响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但对不同类型生产者影响差异显着
    9.2 对策建议
        9.2.1 因地制宜推进草畜产业系统耦合,鼓励发展草畜结合经营模式
        9.2.2 提升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水平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牧草产业生产效率
        9.2.3 建立健全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护航牧草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9.2.4 加强牧草生产组织化发展程度,鼓励创新利益共享机制
        9.2.5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实现精准发力,推进牧草产业稳定持续发展
    9.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9.3.1 研究不足
        9.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托克托县奶牛养殖主体与乳企之利益联结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文献现状
        1.3.1 农业产业化
        1.3.2 关于奶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3.3 农业利益联结模式
        1.3.4 文献综述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
        2.2.1 交易费用理论
        2.2.2 不完全契约理论
        2.2.3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
        2.2.4 委托一代理理论
3 奶业发展现状
    3.1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奶业发展现状
        3.1.1 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现状
        3.1.2 托克托县奶业发展现状
    3.2 托克托县奶业利益联结模式现状
        3.2.1 “家庭牧场+企业”模式
        3.2.2 “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
        3.2.3 “个人投资牧场+企业”模式
    3.3 呼市奶业发展扶持政策
4 企业与养殖主体的利益联结模式分析
    4.1 “家庭牧场+企业”模式
        4.1.1 案例介绍
        4.1.2 牧场利益分析
        4.1.3 利益协商内容
        4.1.4 违约方面
    4.2 “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
        4.2.1 案例介绍
        4.2.2 利益分析
        4.2.3 利益协商方面
        4.2.4 违约方面
    4.3 “个人投资牧场+企业”模式
        4.3.1 案例介绍
        4.3.2 利益分析
        4.3.3 利益协商内容
        4.3.4 违约方面
    4.4 模式比较
5 利益联结模式存在的问题
    5.1 托县的利益联结模式共同存在的问题
        5.1.1 企业与养殖主体的合作只是在生产阶段,联结模式松散
        5.1.2 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5.2 各利益联结模式存在的问题
        5.2.1 “家庭牧场+企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5.2.2 “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5.2.3 “个人投资牧场+企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奶牛养殖主体提升经营管理效益
        6.2.2 企业发展壮大自身
        6.2.3 企业与养殖主体建立长期联结机制
        6.2.4 政府协助建立专业化的合作组织
        6.2.5 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建立信息化管理
        6.2.6 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马奶产业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马奶
        2.1.2 马奶产品
        2.1.3 产业
        2.1.4 农业产业化
        2.1.5 马奶产业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综述
        2.2.2 关于马奶的研究综述
3 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概述
    3.1 马奶和马奶产业特征
        3.1.1 马奶的产品特性
        3.1.2 马奶产业特征
    3.2 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现状
        3.2.1 内蒙古马奶产业生产资源
        3.2.2 内蒙古马产业发展现状
        3.2.3 内蒙古马奶产品加工与利用现状
        3.2.4 内蒙古马奶产业科研现状
    3.3 内蒙古马奶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3.3.1 马奶牧户成本构成
        3.3.2 不同养殖规模的马奶牧户成本收益分析
    3.4 内蒙古马奶产业竞争优势研究
        3.4.1 市场优势
        3.4.2 政策优势
        3.4.3 区位优势
        3.4.4 基础优势
        3.4.5 文化优势
    3.5 内蒙古马奶产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4 内蒙古马奶产业化经营研究
    4.1 内蒙古马奶产业的基本经济特征
        4.1.1 马奶产品结构特征
        4.1.2 马奶产品的市场交易特征
        4.1.3 马奶产业市场经营主体特征
        4.1.4 马奶产业独特的文化特征
    4.2 内蒙古马奶产业化经营的动力
    4.3 马奶产业化经营的目标
    4.4 内蒙古马奶产业组织模式研究
        4.4.1 内蒙古马奶产业生产链和市场交易主体关系
        4.4.2 内蒙古马奶产业化经营的模式构建
5 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
    5.1 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5.1.1 市场发展思路
        5.1.2 生产发展思路
    5.2 产业组织发展思路
6 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6.1 加强草原建设,促进传统马奶产业向现代模式转变
    6.2 坚持产业化经营,推进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6.3 深化马奶产业技术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工作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
    6.4 发挥区域优势,构建区域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6.5 完善市场体系,扩大有效需求
7 结论
    7.1 基本结论
    7.2 论文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研究回顾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五、本文相关基本理论
        (一)民族学理论
        (二)经济增长理论—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第一章 传统乳制品及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一、传统乳制品现状
    二、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一)新宝拉格镇概况
        (二)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第二章 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情况分析
    一、新宝拉格镇原奶来源
        (一)奶牛养殖小区奶源
        (二)牧区奶牛养殖奶源
    二、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企业的特点
        (一)从业人员特点
        (二)新宝拉格镇个体经营的乳制品生产企业经营规模
        (三)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的季节性
        (四)新宝拉格镇个体乳品企业收益状况分析
    三、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工艺来源及加工工艺
        (一)加工工艺来源
        (二)加工工艺流程
    四、新宝拉格镇乳制品销售类型、模式及客源
        (一)乳制品销售类型
        (二)牧民的委托销售模式
        (三)客户来源及消费构成
        (四)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现状满意度评价
    五、发展前景分析
        (一)有力的政策导向提供发展支持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生产者收益
        (三)上游规模化养殖加快发展,产量显着提高
        (四)人员年龄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乳制品的消费
        (五)原产地优势促进品牌发展
第三章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工艺传承困境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三)食品安全,原材料标准不完善
        (四)文化宣传不到位
    二、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政府与商家、与外界的沟通,摆脱民族工艺传承困境
        (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地方财政政策支持
        (三)推动乳制品质量分级、走品牌之路
        (四)结合牧民家庭旅游业,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推广
研究展望及结论
    一、研究展望
    二、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9)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畜牧业支持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6 逻辑框架与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分析
    2.1 畜牧业发展历程分析
    2.2 畜牧业总量与结构的变动分析
    2.3 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
    2.4 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分析
    3.1 畜牧业支持政策概念界定
    3.2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3.3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
    3.4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测算与特征分析
    4.1 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4.2 基于OECD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分类及其政策含义
    4.3 代表性畜产品选择及数据来源
    4.4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水平及结构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分析
    5.1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养殖户增收效应分析
    5.2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产值增长效应评价
    5.3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环境效应评价
    5.4 畜牧业支持政策对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效应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微观视角的畜牧业典型支持政策评价
    6.1 生猪养殖支持政策的发展与实施现状
    6.2 养殖户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养殖户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10)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思路
    1.3 创新与不足
        1.3.1 可能的创新
        1.3.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优化的概念
        2.1.2 乳制品产业组织模式相关概念
        2.1.3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相关概念
    2.2 农产品产业的相关研究
        2.2.1 关于乳制品产业的研究
        2.2.2 关于产业升级的研究
        2.2.3 关于农业品牌化的研究
        2.2.4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
        2.2.5 研究述评
    2.3 文献综述
        2.3.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述
        2.3.2 农业产业链综述
        2.3.3 “钻石模型”综述
3 成都市乳制品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成都市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
        3.1.1 奶牛养殖地域特征
        3.1.2 奶牛养殖自然条件
        3.1.3 乳制品生产状况
        3.1.4 品牌建设及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3.2 基于“钻石模型”的成都市乳制品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生产要素分析
        3.2.2 需求条件分析
        3.2.3 相关行业及支持条件分析
        3.2.4 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分析
        3.2.5 机会因素分析
        3.2.6 政策因素分析
4 四川菊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4.1 四川菊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4.1.1 公司简介
        4.1.2 股权结构
        4.1.3 企业员工情况
        4.1.4 主要产品生产销售情况
        4.1.5 公司系列产品
    4.2 四川菊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模式分析
        4.2.1 采购模式
        4.2.2 生产模式
        4.2.3 销售模式
    4.3 与其他乳制品龙头企业竞争对手对比分析
        4.3.1 样本企业简介
        4.3.2 乳制品生产运营状况对比
        4.3.3 乳制品产销状况对比
    4.4 四川菊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 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升级及战略选择
    5.1 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升级的SWOT分析
        5.1.1 优势
        5.1.2 劣势
        5.1.3 机会
        5.1.4 威胁
        5.1.5 SWOT矩阵分析
    5.2 基于SWOT分析的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升级战略选择
        5.2.1 基础夯实,装备发展
        5.2.2 质量提升,品牌发展
        5.2.3 乳旅互促,融合发展
    5.3 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的具体措施
        5.3.1 加强宏观管理
        5.3.2 落实政策扶持,为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提供引力
        5.3.3 加大对乳制品行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5.3.4 积极引进人才,强化质量监管
        5.3.5 实施品牌战略,为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注入凝聚力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优化龙头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6.2.2 加速品牌整合,完善营销体系
        6.2.3 加强质量标准建设,优化产出结构
        6.2.4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配套支持政策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加速雅安奶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考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余燕玲.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河北奶业振兴重大技术创新专项的绩效评价研究[D]. 安达.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4]林下经济发展中的农户生态行为动因及激励研究[D]. 雷硕.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5]中国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D]. 高海秀.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6]托克托县奶牛养殖主体与乳企之利益联结模式研究[D]. 赵书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研究[D]. 王黎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8]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D]. 宝拉尔.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D]. 刘利.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10]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研究[D]. 冯磊.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加快雅安乳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考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