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磁刺激论文_谌德雄

导读:本文包含了经颅磁刺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障碍,低频,谷氨酸,孤独症,谱系,脑电图,颅脑。

经颅磁刺激论文文献综述

谌德雄[1](2019)在《自拟中药方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后脑血流量及肢体运动障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拟中药方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后脑血流量及肢体运动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治疗的脑梗死亚急性期及恢复期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以针灸、偏瘫肢体综合训练(PT),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方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量表、CT灌注脑部血流量。结果①治疗后,两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rCBF、rCBV显着高于对照组,rMTT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两组Barthe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拟中药方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显着改善脑梗死后患者脑血流量及肢体运动障碍。(本文来源于《慢性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张娟娟,石彦桦[2](2019)在《小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小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对小脑进行TMS,刺激时线圈与头皮相切,并确保线圈位置固定。刺激参数:频率10Hz,强度为80%健侧大脑半球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MT),时间20 min,脉冲总数1200个,每天1次,每周5次,治疗2周。对照组:线圈与头皮相垂直(无刺激作用),刺激部位和参数均与观察组相同。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Tetrax平衡及稳定性测试系统对受试者平衡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BBS评分观察组21.13±4.56分,对照组22.07±4.60分;治疗2周后BBS评分观察组28.27±4.02分,对照组25.27±3.57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睁眼状态治疗前SI观察组为40.93±4.43,对照组为40.13±3.69;闭眼状态治疗前SI观察组为57.13±3.12,对照组为56.67±4.64。睁眼状态治疗后SI观察组为32.73±5.77,对照组为36.80±4.64;闭眼状态治疗后SI观察组为49.80±4.32,对照组为53.20±4.28。睁眼或闭眼状态治疗后两组S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小脑进行小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本文来源于《交通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何任红,郑碧娥,吴红瑛,范建中[3](2019)在《重症脑损伤昏迷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前后的局部脑电图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症昏迷脑损伤患者经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干预后脑电图(EEG)的前后变化,以期了解r TMS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促醒治疗方法。方法:募集重症脑损伤患者10例,所有患者均处于昏迷状态(GCS<9),患者戴上TMS兼容电极帽,采用TMS兼容的EEG设备,在rTMS刺激前采集EEG20min;然后rTMS刺激左侧额叶背外侧区15min,刺激频率为15Hz,刺激强度80%运动阈值,未测出运动阈值者选择45%的最大输出强度;刺激结束后,继续采集EEG20min;观察rTMS刺激前后的EEG变化,分析Fp1、F3、C3、F7和T3总共5个通道的平均功率和慢波功率比在刺激前后间的差异。结果:相比于干预前,rTMS干预后的EEG波形分化会变好,平均功率呈下降趋势,其中在F3和C3通道上的差异具有显着性。5个通道的慢波比均显着降低。结论:rTMS刺激可以改善昏迷患者的EEG,也许可以作为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的一种潜在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沈龙彬,欧阳辉,杨承佑,林珍萍,牟志伟[4](2019)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促醒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促醒疗效。方法: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将我院康复科、神经外科56例重症颅脑损伤后持续植物状态(VS)/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WS)意识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8)和试验组(n=28)。试验组按频率3Hz的rTMS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假r TMS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每天1次,每周5天,rTMS时间20min,共治疗20次。治疗前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量表评估,脑电图(EEG)、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SEP)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患者能否从VS/UWS进入微弱意识状态(MCS)。结果:共55例患者完成试验。①治疗组GCS的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②治疗组CRS-R的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③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α节律或α波波幅增高(P<0.05);④上肢SSEP波间潜伏期缩短,出现N20波或波幅增高(P<0.05)。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有效帮助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患者从VS/UWS进入MCS,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江山,李娅娜,王会会,曹岚,王一鸣[5](2019)在《低频经颅磁刺激对缺血缺氧脑损伤大鼠学习记忆及体外培养缺血缺氧神经元谷氨酸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低频经颅磁刺激(TMS)对缺血缺氧脑损伤(HIBI)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同时探讨低频TMS对体外培养的缺血缺氧(HI)大鼠神经元谷氨酸释放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SD大鼠,制作缺血缺氧模型,将模型大鼠分为如下叁组:HIBI组,TMS+HIBI组以及正常对照组。采用水迷宫来评估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体外培养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同样将其分为HI组、TMS+HI组以及正常对照组。采用氧气葡萄糖剥夺法制作细胞缺血缺氧模型,测定细胞外液谷氨酸及乳酸脱氢酶(LDH)浓度(与神经元损伤呈正相关),同时观察细胞存活率。结果:①HIBI后,WM结果显示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受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②经过TMS刺激14d后,TMS+HIBI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高于HIBI组(P<0.05)。③HI刺激后,体外培养的神经元细胞外液谷氨酸及LDH浓度升高,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神经元存活率则显着下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④TMS+HI组神经元细胞外液谷氨酸和LDH浓度低于HI组(P<0.05),神经元存活率也显着上升,高于HI组(P<0.05)。结论:①HIBI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显着下降,而低频TMS可以显着改善HIBI大鼠的认知功能;②HI诱导体外培养的神经元损伤,谷氨酸释放增加,细胞存活率降低,而低频TMS可以抑制HI诱导的神经元损伤以及谷氨酸释放,减轻谷氨酸毒性作用,同时增加神经元存活率。这可能与低频TMS改善学习记忆能力有关,这为缺血缺氧脑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王京利,张志强,张立新,谢军伟[6](2019)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吞咽过程看似十分简单,但是却被认为是最复杂的神经肌肉反射活动,因为吞咽活动需要26对肌肉、5对脑神经及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由于吞咽过程的复杂性,如果参与的肌肉、神经、中枢结构某一项损伤,人体无法正常将口中的食物送入胃内,从而引起吞咽障碍,包括口腔期障碍和咽期障碍~([1])。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45.06%~([2]),常规吞咽训练包括姿势训练、饮食调整、神经肌肉电刺激、针刺治疗、球囊扩张、肉毒素等治疗方法,但是,如果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损伤和吞咽障碍程度较重,常规吞咽训练整体效果不佳~([3])。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由Barker发明,是通过电流在线圈产生磁场,磁场可以穿过完整(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毛也然,靳仲夏,许东升[7](2019)在《改良经颅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脊髓损伤属于运动系统重大疾病,急性脊髓损伤主要采用外科修复、神经营养、高压氧治疗及早期康复干预等临床综合治疗,但致残率仍高,对于慢性期脊髓损伤,以上方式疗效甚少,且患者康复进展多处于瓶颈。近年来神经调控技术,如经颅磁刺激、经颅电刺激等已广泛运用于临床研究,对神经修复及神经网络的调节也逐步被证实,并在运动康复领域开始初步运用,但多为较为基础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om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方案,且效果不一~([1])。对于不完全脊髓损伤,皮质脊髓束是主要的刺激目标,而有效的运动输出取决于皮质脊髓轴突与脊髓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的功效~([2])。磁刺激的治疗目标是增强皮质(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胡晓燕[8](2019)在《综合护理干预联合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联合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的60例儿童孤独症住院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加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加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的ABC评分、Gesell发育评分。[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后ABC评分低于对照组,Gesell发育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联合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降低了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ABC评分,提高了Gesell发育评分,提高了患儿家长满意度,提高了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9年34期)

罗海东,林荫,刘向来[9](2019)在《经颅磁刺激联合齐拉西酮胶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指标及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联合齐拉西酮胶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指标及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在海南省安宁医院进行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齐拉西酮胶囊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经颅磁刺激。分析治疗效果,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糖脂代谢指标、精神病症状评分、血清泌乳素水平和体重指数、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5. 1±0. 4) mmol/L比(5. 7±0. 4) mmol/L、(4. 0±0. 3) mmol/L比(4. 2±0. 6) mmol/L];空腹胰岛素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13. 2±2. 0) m IU/L比(9. 1±0. 9) m I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治疗后2组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及观察组阴性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阴性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组间比较血清泌乳素水平和体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治疗后,2组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增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43±5)μg/L比(40±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 928,P <0. 001)。2组体位性低血压、锥体外系反应、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使用经颅磁刺激联合齐拉西酮胶囊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改善糖脂代谢指标和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改善阴性症状,安全性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期刊2019年12期)

陈晓莹,尹祚平,朱列和,陈康[10](2019)在《老年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应用米氮平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应用米氮平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老年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米氮平治疗,研究组予以米氮平结合rTMS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干预前,两组HAMA与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HAMA与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HAMA与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PSQI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PSQI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PSQI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米氮平结合rTMS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焦虑情况以及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34期)

经颅磁刺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小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对小脑进行TMS,刺激时线圈与头皮相切,并确保线圈位置固定。刺激参数:频率10Hz,强度为80%健侧大脑半球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MT),时间20 min,脉冲总数1200个,每天1次,每周5次,治疗2周。对照组:线圈与头皮相垂直(无刺激作用),刺激部位和参数均与观察组相同。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Tetrax平衡及稳定性测试系统对受试者平衡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BBS评分观察组21.13±4.56分,对照组22.07±4.60分;治疗2周后BBS评分观察组28.27±4.02分,对照组25.27±3.57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睁眼状态治疗前SI观察组为40.93±4.43,对照组为40.13±3.69;闭眼状态治疗前SI观察组为57.13±3.12,对照组为56.67±4.64。睁眼状态治疗后SI观察组为32.73±5.77,对照组为36.80±4.64;闭眼状态治疗后SI观察组为49.80±4.32,对照组为53.20±4.28。睁眼或闭眼状态治疗后两组S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小脑进行小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颅磁刺激论文参考文献

[1].谌德雄.自拟中药方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后脑血流量及肢体运动障碍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19

[2].张娟娟,石彦桦.小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J].交通医学.2019

[3].何任红,郑碧娥,吴红瑛,范建中.重症脑损伤昏迷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前后的局部脑电图变化[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

[4].沈龙彬,欧阳辉,杨承佑,林珍萍,牟志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促醒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

[5].江山,李娅娜,王会会,曹岚,王一鸣.低频经颅磁刺激对缺血缺氧脑损伤大鼠学习记忆及体外培养缺血缺氧神经元谷氨酸释放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

[6].王京利,张志强,张立新,谢军伟.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

[7].毛也然,靳仲夏,许东升.改良经颅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1例报告[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

[8].胡晓燕.综合护理干预联合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9

[9].罗海东,林荫,刘向来.经颅磁刺激联合齐拉西酮胶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指标及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9

[10].陈晓莹,尹祚平,朱列和,陈康.老年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应用米氮平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9

论文知识图

运动系统重组织示意图:(a)正常的运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运动皮层可塑...神经干细胞检测区域示意图及局灶性脑缺...四个实验组各时间点运动感觉功能增长率...~D分别为术后7d模型组、1Hz、5Hz和10...治疗脑缺血大鼠后患侧脑组织miR-10...

标签:;  ;  ;  ;  ;  ;  ;  

经颅磁刺激论文_谌德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