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肢葬论文_刘尊志

导读:本文包含了屈肢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东胡,新石器时代,独龙族,羌族,珞巴族,门巴族,华南。

屈肢葬论文文献综述

刘尊志[1](2017)在《京津冀地区汉代屈肢葬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京津冀地区发现发掘较多汉代屈肢葬墓,这些墓葬在分布、合葬形式、形制、陪葬品及墓主身份地位等方面均体现出自身的一些特点。就葬式而言,主要包括仰身和侧身屈肢葬两大类,每一类中又包含不同形式,既反映了相应的时代特点,又体现出汉代屈肢葬由屈肢较甚向屈肢较轻,并逐渐接近直肢葬的发展趋势。这一地区的汉代屈肢葬对本地区东周屈肢葬及秦墓屈肢葬的内容及特征均有继承,同时又有结合自身特点的发展,并在西汉末至东汉初期走向消亡。(本文来源于《考古与文物》期刊2017年05期)

陈洪,武丽娜,李宇,聂莉[2](2015)在《秦人屈肢葬与西南地区的屈肢葬》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收集并分析了四川地区古代及现代民俗中的屈肢葬资料,以便探讨我国古代屈肢葬习俗的辗转流传。据《史记》《汉书》等史料记载,古羌族本源于甘青地区的西戎,羌戎诸部族在秦穆公时期逃向西南山区,而西南山区古羌族在元、明、清及近代,逐渐形成珞巴、门巴、藏、彝等民族。我们认为四川地区古代、现代民俗中的屈肢葬,与秦人社会底层民众中流行的屈肢葬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本文来源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期刊2015年00期)

王锐刚[3](2014)在《关陇地区早期秦墓屈肢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丧葬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反映,它的变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变化的,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促使了丧葬习俗的变迁和发展。所以,丧葬习俗不仅是人类对于逝者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而且还是某一社会阶段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活风俗、政治制度、生死观念以及信仰与思想追求等各个方面的某些特征。屈肢葬作为一种古老的葬式,是丧葬习俗中比较有特点的部分。作为一种丧葬习俗必然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必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领域。本文从已经发掘的早期秦墓材料入手,联系早期秦人生活地区的地理环境及生业模式,对早期秦墓资料加以整理与分类,统计典型墓葬中的屈肢葬与直肢葬的不同分布,分析屈肢葬与其它葬俗的关系。早期秦墓中屈肢葬的存在并非是孤立的,必然与其它葬俗互为一体,共同形成了秦墓葬俗的独特性,也形成了早期秦文化独特的特点。屈肢葬是一种生者对死者身体处理的方式,是一种身体仪式化的过程,通过这种仪式过程达到合理安置死者、祈福生者的目的。同时通过这种身体仪式,表达着一定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也表达着一定的思想和信仰观念。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章:早期秦墓的考古发掘。通过对早期秦墓的空间分布及与其相关的生业模式进行系统的阐述,来梳理不同规模的墓葬材料。第二章:早期秦墓中的屈肢葬。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屈肢葬与相关葬俗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探讨在不同葬式下秦人与赢秦的关系。第叁章:早期秦墓屈肢葬的身体仪式表达。通过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探讨早期秦墓中屈肢葬,是政治与生活、宗教与信仰的仪式表达。第四章:早期秦墓屈肢葬的民族考古学观察。通过民族志材料与考古学材料的类比,对其背后的精神背景和心理因素做进一步阐释。(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期刊2014-05-01)

陈洪,李宇,武丽娜,李斌[4](2014)在《再谈秦墓屈肢葬渊源及其相关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马家窑、齐家、辛店、寺洼文化与秦人屈肢葬在时间、谱系上的承继关系,认为辛店、寺洼文化屈肢葬的共同源头应是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期的屈肢葬。早期秦文化在葬式、出土陶器等方面兼具辛店、寺洼文化要素,从考古学角度以及当时的地理交通条件看,辛店、寺洼文化的屈肢葬都可能是秦人屈肢葬的源头。(本文来源于《文博》期刊2014年01期)

覃芳[5](2010)在《广西邕宁顶蛳山史前屈肢葬与肢解葬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屈肢葬是史前与古代墓葬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可能成因不同、性质各异。新石器时代的岭南是屈肢葬密集分布的空域,而且在壮族、瑶族、纳西族、独龙族、高山族等土着民族文化中延续到近代,成为文化史、民族史学者关注的课题。广西考古研究所覃芳研究员《广西邕宁顶蛳山史前屈肢葬与肢解葬的考察》一文,通过顶蛳山遗址屈肢葬与肢解葬形态的个案考察,类比华南大陆与台湾原住民民族志上的屈肢葬资料,对屈肢葬的成因、过程以及屈肢葬中肢解葬的由来,做了有价值的考察,对认识古代丧葬制度史、华南土着民族文化变迁史提供了重要的讯息。(本文来源于《南方文物》期刊2010年02期)

刘宝山[6](2010)在《柳湾墓地屈肢葬式检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始社会屈肢葬是氏族内部的丧葬习俗之一,它和贫富分化、社会地位高低无关。(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陈淑君[7](2009)在《恐怖奢华屈肢葬——秦公一号墓》一文中研究指出据史书记载,秦国包括秦始皇、秦二世、子婴在内,共历叁十六代国君,其中十九代国君建都雍城(今陕西宝鸡市凤翔县),这里作为国都的历史长达294年。位于雍水河西面的叁畸原距秦都雍城约6公里,这里地势坦荡,林木葱郁,适宜营造大型墓葬,故被秦国统治者定(本文来源于《章回小说(下半月)》期刊2009年08期)

韩建业[8](2006)在《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梳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屈肢葬是墓主人不同程度地屈曲下肢的一种葬式。在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中游、华南、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均发现了流行这种葬式的墓地。本文作者对中国古代屈肢葬的谱系略作梳理,将其分为南方、北方、西方叁大传统。其中南方传统出现和衰亡的时间最早,北方传统出现稍晚,西方传统出现和消失的时间最晚。作者进而将这叁大传统与整个欧亚大陆的叁夫屈肢葬传统作了比较。(本文来源于《文物》期刊2006年01期)

赵明宇[9](2005)在《北京发现九千年前屈肢葬“东胡林人”》一文中研究指出继2003年10月在北京市门头沟斋堂镇东胡林村发掘出“东胡林人”的完整尸骨之后,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近日在该遗址发现了华北地区尚未发现过的距今9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屈肢葬,并发掘出烧火遗址等更早的人类遗存(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期刊2005-11-03)

张慧军,刘可[10](2005)在《东胡林考古获重大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月28日,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东胡林考古队召开了“2005年东胡林遗址发掘成果专家座谈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在斋堂镇的距今约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早期“东胡林”遗址,发掘出一座保存完整的古人类墓葬及大量的(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05-10-31)

屈肢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收集并分析了四川地区古代及现代民俗中的屈肢葬资料,以便探讨我国古代屈肢葬习俗的辗转流传。据《史记》《汉书》等史料记载,古羌族本源于甘青地区的西戎,羌戎诸部族在秦穆公时期逃向西南山区,而西南山区古羌族在元、明、清及近代,逐渐形成珞巴、门巴、藏、彝等民族。我们认为四川地区古代、现代民俗中的屈肢葬,与秦人社会底层民众中流行的屈肢葬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屈肢葬论文参考文献

[1].刘尊志.京津冀地区汉代屈肢葬初步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7

[2].陈洪,武丽娜,李宇,聂莉.秦人屈肢葬与西南地区的屈肢葬[J].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5

[3].王锐刚.关陇地区早期秦墓屈肢葬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4

[4].陈洪,李宇,武丽娜,李斌.再谈秦墓屈肢葬渊源及其相关问题[J].文博.2014

[5].覃芳.广西邕宁顶蛳山史前屈肢葬与肢解葬的考察[J].南方文物.2010

[6].刘宝山.柳湾墓地屈肢葬式检讨[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陈淑君.恐怖奢华屈肢葬——秦公一号墓[J].章回小说(下半月).2009

[8].韩建业.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梳理[J].文物.2006

[9].赵明宇.北京发现九千年前屈肢葬“东胡林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

[10].张慧军,刘可.东胡林考古获重大突破[N].北京日报.2005

论文知识图

一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图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图加依墓地M163仰身向上屈肢葬式27 巫山大溪文化墓葬中的仰身屈肢葬天山北路墓地与西北地区早期文化的...关中地区屈肢葬式15与关中地区...

标签:;  ;  ;  ;  ;  ;  ;  

屈肢葬论文_刘尊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