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教育惩罚的技巧

浅谈小学教育惩罚的技巧

潘立安

(马山县里当乡青龙小学广西马山530600)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使命是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而育人的可贵之处就是要教育学生知错必改,日日新,从而不断进步,这又恰好步古人后尘,再次教育需要适当的有效的惩罚,教育惩罚的存在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而我们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过于追求完美,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全体学生,对一些“问题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或达不到自己预期的要求就实施惩罚,如:罚抄书、罚扫地、罚站、写保证书、打手心,甚至歧视、侮辱、威胁性的手段来处罚学生。我认为:这样的惩罚教育不仅违背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而且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无效的教育。惩罚教育,它即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迫切需要惩罚时,更应该注重惩罚内容的科学性、艺术性、有效性。

1.惩罚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

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的核心应该是真爱和尊重,而不是去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惩罚的目的是出于对学生的爱,也只有让学生得到被爱的体验时,他才能从心里真正接受教育,进而改正不足。态度和蔼,满怀真情的实施惩罚教育才会实现预期的效果。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老师惩罚学生是为学生好,那是恨铁不成钢。为什么老师惩罚学生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与接受以及家长的认可支持呢?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使用惩罚时,是否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和尊严呢?是否真正的在尊重、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是否真正的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中实施惩罚呢?是否真正出于教师的爱心呢?如果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心灵无法沟通,惩罚法是不可使用的。这个案例中,我与学生能够很好交流的前提是:我肯定了他们身上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和团结一致的品质。

2.惩罚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要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挖掘闪光点,因势利导。有人说过,对这一代孩子,不怕他有缺点,就怕他无特点。儿童未加掩饰的好奇心是他们勃勃生命力的表现,对这些“捣蛋鬼”,教师要细心察觉孩子错误行为的心理基础,善于挖掘错误中的积极因素,创造条件,善加引导,促其发展,而不应草率地作出结论将其打入另册。这个案例中我就挖掘了学生宿舍团结,争强好胜的积极因素,充分肯定之后,并把这些因素积极引导到班级正常活动项目上来。

3.惩罚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惩罚只能针对行为,不能针对人格。如果你责骂学生:“你真不是个东西”、“你们真能给我添乱”,实际上是你在否定学生的人格,而不是指出他的错误。因此,惩罚应就事论事,具体到事件本身。惩罚孩子之前,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受惩罚。如果做不到,事后做个弥补也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个案例中,我告诉学生在宿舍打闹的危害,以及同学之间的竞争要在学习、娱乐、劳动等有意义的项目中开展,同时还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最好预先计划一下,以保证活动有秩序进行。

4.惩罚绝不能发展为体罚、心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促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它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可见,体罚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但心罚更可怕,因为那将是一个永远的惩罚。女作家三毛在自己的散文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她的数学老师因为三毛考试得了零分,非常生气。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拿起毛笔在三毛的眼眶周围涂了两个大圆饼。又让三毛转过身去面对全班同学,全班同学哄笑不止。后来,又命令三毛在大楼的走廊里走一圈。这件事情使三毛丢了丑,她也没有及时调整过来,于是开始逃学。这件事对三毛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惩罚教育时要切记:一定要避免讽刺、挖苦,这样的惩罚教育不仅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挫伤幼小心灵,给自尊心带来伤害,还会使学生变得从此胆小拘束或产生较强的逆反情绪和心理,导致“破罐子破摔”,在个别情况下,还可能引发显性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这样的教育南辕北辙,成为教育措施中不足取的败笔。

总之,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有法但无定法,但要注重其科学性、有效性。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学会理解、接纳、欣赏、宽容学生的错误,并能够正确认识惩罚和科学的、有效的、合理的、有艺术的运用惩罚,努力培养学生敢于承担错误的勇气和提高社会责任感,使自己在惩罚中规范不良的行为。这样,惩罚教育就一定能发挥其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这样的惩罚教育才是有人情味的、科学的、有效的教育。

标签:;  ;  ;  

浅谈小学教育惩罚的技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