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种间多态性论文-周瑞敏,李素华,张雅兰,钱丹,杨成运

亚种间多态性论文-周瑞敏,李素华,张雅兰,钱丹,杨成运

导读:本文包含了亚种间多态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输入性卵形疟,卵形疟原虫curtisi亚种,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富色氨酸抗原

亚种间多态性论文文献综述

周瑞敏,李素华,张雅兰,钱丹,杨成运[1](2017)在《河南省输入性卵形疟原虫2个亚种富色氨酸抗原基因的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河南省2015年输入性卵形疟原虫富色氨酸抗原(Plasmodium ovale tryptophan-rich antigen,Po TRA)基因序列。方法采集河南省2015年22例输入性卵形疟患者的血样,收集患者相关信息。提取血样DNA,用巢式PCR方法扩增Po TRA基因,连接至p MD18-T载体,提取质粒进行测序,在Gen 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判断卵形疟原虫的亚种,并对其基因长度及种类进行分析。对Po TRA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氨基酸的差异。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样本间的亲缘关系。结果 22例卵形疟中,8例为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P.ovale wallikeri),占36.4%,Po TRA基因长度有245和299 bp 2种类型,以245 bp为主;14例为卵形疟原虫curtisi亚种(P.ovale curtisi),占63.6%,Po TRA基因长度有299、317和335 bp等3种类型,以299 bp为主。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wallikeri亚种的2种基因类型相差2个氨基酸单元(MANPINMANPIN和AITPIN),curtisi亚种的3种基因类型间相差2个氨基酸单元(TITPIS和TINPIN)。系统进化树显示,22例样本分为curtisi和wallikeri 2个亚群,其中curtisi亚群又分为2个亚支,299 bp的样本在同一亚支内,317和335 bp的样本在另一亚支内,亲缘关系更近。结论 2015年河南省输入性卵形疟有curtisi和wallikeri 2个亚种,其Po TRA基因存在多态性,curtisi亚种有3种基因类型,wallikeri亚种有2种基因类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张媛[2](2015)在《滇西亚种树鼩微卫星筛选及群体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树鼩,攀鼩目,灵长类动物近亲,在生物、医药研究上呈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多的实验用树鼩是滇西亚种,被用于建立各种疾病模型,但其遗传质量控制存在诸多着问题,10年前已发表的论文使用的实验用树鼩多来自于野生型,遗传背景不清晰,遗传质量不能保证,导致许多实验结果的重复性和科学性差,因此,实验用树鼩的遗传质量控制对于其在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必要性和科学意义。但是,目前报道的树鼩微卫星位点较少,需要找到更多的新位点,建立人工繁殖树鼩种群的遗传控制检测技术和标准,并对其现有的树鼩种群进行群体多态性分析。我们从树鼩全基因组序列中筛选出约700个微卫星位点,择优选出约100个位点设计引物,经过筛选,最后保留33对引物,从文献报道的引物中选取13对,一共46对引物对滇西亚种树鼩DNA进行PCR扩增,根据琼脂糖电泳和聚丙烯酰胺电泳结果筛选保留,最终筛选出滇西亚种树鼩微卫星位点22个,这22个位点均有清晰条带。随机选取F1代树鼩,15雄,15雌,共30只作为样本,用筛选出的22个新的微卫星位点作为检测位点做STR扫描。研究结果表明:(1)从文献报道中一共选取引物13对,经过筛选最终保留6对,其中普通树鼩位点中选取7个,3个可用;印度小树鼩位点中选取3个,1个可用;中缅树鼩的位点中选取3个,2个可用。TG4位点在野生普通树鼩中期望杂合度为0.76,本实验中杂合度为0.3;TG22位点在野生普通树鼩中期望杂合度为0.93,本实验中杂合度为0.37,JS188位点在野生平原树鼩和大树鼩中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7和0.63,本实验中杂合度为0.56,SKTg22位点在野生平原树鼩和大树鼩中期望杂合度分别为为0.90和0.76,本实验中杂合度为0.53。(2)树鼩群体STR扫描结果,22个新位点中,因为部分引物荧光信号弱,最终仅使用16个微卫星位点做群体多态性分析,这16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2~15不等,平均等位数6.375,基因片段大小在123-432bp之间,多态信息含量在0.1-0.9之间,期望杂合度(He)的平均值为0.6138,香隆指数平均值为1.265。分析以上数据表明:(1)微卫星位点在不同种树鼩之间不完全通用,寻找适用于滇西亚种的微卫星分子标记是必要的。(2)本研究中的树鼩与野生型其他种树鼩比较群多态性低,推测原因可能是:a.不同种树鼩的种间差异。b.所测种群为F1代导致多态性下降。(3)所测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属于高度多态。筛选的16个新的微卫星位点具有较高的多态性信息,适用于滇西亚种树鼩的遗传检测,可以为树鼩种群的遗传质量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5-05-01)

孙志宏[3](2014)在《乳杆菌属基因组多态性及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微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actobacillus是乳酸菌最大的一个属,在人和动物胃肠道微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乳制品发酵剂以及益生菌产品的主要菌株,保加利亚乳杆菌更是乳制品发酵剂必不可少的菌种之一。系统解析乳杆菌属以及保加利亚乳杆菌的遗传背景和进化历程对开发利用乳杆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完成了146株Lactobacillus模式菌株基因组的测定,结合公共数据库中已完成的3株Lactobacillus模式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深入解析了149株Lactobacillus模式菌株的种系发育情况和物种分化历程,同时以305株L. delbrueckii subsp. bulgaricus分离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对其进行微进化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完成了146株Lactobacillus模式菌株全基因组精细图的绘制,建立了含有72个基因的Lactobacillus核心基因集,大于70000个基因的泛基因集,结合基因组大小、GC含量、编码蛋白数量以及ANI和TNI值,显示出Lactobacillus基因组遗传多样性极其丰富,高于传统细菌分类学定义中的“科”。(2)基于基因组序列重构代表26个门、421个属的系统发育树,指出Oenococcus、 Pediococcus、Weissella、Leuconostoc和Lactobacillus属于一个进化分支Lactobacillus complex,而Lactococcus、Streptococcus和Enterococcus处于Lactobacillus complex分化前的另一个分支。(3)以72个核心基因为依据从基因组水平重构乳杆菌不同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所有乳杆菌模式菌株分为2个大的进化分支。进一步分析揭示了属于兼性异型发酵的乳杆菌模式菌株占据这一属的古老分支,即祖先位置,属于严格同型发酵、严格异型发酵的乳杆菌模式菌株则占据年轻分支,为后代菌株。同时发现处于第1进化分枝的动物源乳杆菌伴有生态位移动现象,第2进化分枝的动物源乳杆菌在动物生境和其他生境中呈现平行进化现象。(4)采用8个管家基因的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305株L. delbrueckii subsp. bulgaricus区分为121个ST型,组成14个同源复合体。通过STRUCTURE种群分析预测了可能存在5个主要的祖先群体,并推断蒙古国地区L. delbrueckii subsp. bulgaricus分离株更接近最早的祖先群体。(5)进一步分析表明L. delbrueckii subsp. bulgaricus祖先株与蒙古国地区分离株最接近,呈现从蒙古国地区向俄罗斯布里业特、图瓦、卡尔梅克和中国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传播的趋势。并指出L. delbrueckii subsp. bulgaricus不同序列型与其分离源、分离地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布左拉·吐尔逊(Buzohra,Tursun)[4](2014)在《新疆鹅喉羚叶尔羌亚种的微卫星遗传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是一种典型的生活于亚欧大陆的干旱及半干旱区的有蹄类动物,隶属于偶蹄目(Antiodactyla)牛科(Bovidae)羚羊亚科(Antilopinae)瞪羚属(Gazella)。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前苏联(USSR)、USDI已分别在(1972年,1974年,1978年,1992年)、(1984年)、(1980)年将其列入红皮书。在1989年我国也于将鹅喉羚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该种在我国境内分布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阿尔金山、昆仑山、青海柴达木盆地、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和宁夏荒漠区等地。鹅喉羚叶尔羌亚种(Gazellasubgutturosa yarkandensis)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是我国特有亚种。近年来来,因为栖息地的亏损、过度狩猎及偷猎等等人类活动导致鹅喉羚种群的种群数目迅速锐减。因此,如何研究和保护现有种群已成为研究的重点。本研究运用非损伤取样技术在新疆叶尔羌亚种部分分布区(哈密、和静一共采集58份粪便样品,林业厅提供了且末地区的15份肌肉样品中。采用13个微卫星位点对该区域的鹅喉羚叶尔羌亚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经多次重复提取和PCR扩增后,筛选出可被稳定扩增且多态性高的10对引物。根据不同样本间的条带大小的差异,进行个体识别,发现58份粪便样本来源于49只不同的个体。10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的个体识别率(DP)的值为0.918,累积个体识别率(CDP)值为0.9992。总共检测到57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5.7±1.3375(5~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4.72±0.6903(3.68~5.76);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85±0.0296(0.5862~0.762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19±0.0583(0.661~0.819)。哈密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A=5.7±1.3375、Ne=4.82±0.8700、He=0.8043±0.0525、Ho=0.7846±0.0608、PIC=0.75±0.0576)略高于和静种群(A=5.3±0.9487、Ne=4.35±±0.7669、He=0.7700±0.0582、Ho=0.7639±0.0889、PIC=0.727±0.0574),明显高于且末种群(A=4.7±0.675、Ne=3.82±0.5564、He=0.711±0.0874、Ho=0.6615±0.0806、PIC=0.67±0.0869)。除和静种群在0arFCB304位点,和且末种群在BM1818位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其余的都基本遵守此平衡。哈密与和静种群的遗传距离较远,而和静与且末种群的遗传距离最近,相似度也符合。(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4-05-01)

姚国新,卢磊,但志武,黄文超[5](2013)在《籼粳亚种间琼脂糖凝胶电泳多态性SSR标记筛选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琼脂糖凝胶为电泳介质,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为模板,从756对SSR标记中筛选能够分辨多态性的标记用于籼粳亚种遗传研究。共筛选到176对SSR标记,其在籼粳亚种中的多态性能够肉眼分辨,平均覆盖的遗传距离为10.2cM,并挑选部分SSR标记评价籼粳交群体遗传背景,带型分辨的效果良好。该套标记将使SSR标记的应用更加广泛快捷。(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8期)

王岗,郭云昌,杜春明,付萍,李薇薇[6](2013)在《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荧光标记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荧光标记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FAFLP)分型方法,并对4株模式菌株和19株分离菌株进行分型。方法选用4种低频限制性内切酶(ApaⅠ、EcoRⅠ、HindⅢ和PstⅠ)和2种高频限制性内切酶(MseⅠ和TaqⅠ)进行组合,对FAFLP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体系进行优化,用BioNumerics软件对分离株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并与VITEK 2 GN生化结果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ApaⅠ-G/TaqⅠ-G组合将19株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分为7个群,菌株间最低相似度为80.85%,最高相似度为98.77%。PstⅠ-T/TaqⅠ-G组合将19株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分为10个群,菌株间最低相似度为48.68%,最高相似度为99.67%。两种FAFLP组合均能将菌株进行完全区分,而VITEK 2 GN和16S rDNA序列分析无法将菌株进行完全区分。结论 ApaⅠ-G/TaqⅠ-G组合与PstⅠ-T/TaqⅠ-G组合FAFLP对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具有足够的分辨率,本研究建立的FAFLP分型方法可应用于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分子分型和溯源。(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谭军,徐勤民,周其兴,薛庆中[7](2007)在《水稻亚种间基因组水平微卫星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公布的水稻两个亚种(籼稻9311和粳稻Nipponbare)基因组草图序列中,搜寻了所有的完整微卫星位点,发现单碱基重复中A/T重复占大多数,二碱基重复中AT/TA、GA/TC、AG/CT重复居多,叁碱基中GGC/GCC、GCG/CGC、CCG/CGG重复较多。通过相互比较,不同基序和基因区域的微卫星多态性有较大差异:内含子和基因间区中微卫星的多态性较高(分别约为45%和40%),外显子中的微卫星多为叁碱基重复,而且多态性较低(约为25%);两个亚种具多态性的微卫星间距平均约为12.7 kb和16.4 kb。(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赵玮,庄炜,施立明[8](1994)在《中国貉线粒体DNA多态性及其与亚种分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来自7个地区的14只中国貉(Nyctereutesprocyonides)进行了mtDNA的RFLP分析,并构建了貉mtDNA的限制酶物理图谱。根据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构建UPG分子系统树,结合形态、地理分布资料对中国貉的亚种分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国貉的指名亚种已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对于分类地位没有确定的华北和陕西群体,建议将它们各自单独定为一个亚种;中国貉最先发生南北分歧,然后发生东西分歧。(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1994年01期)

陆晓林[9](1993)在《用RAPD-PCR扩增DNA多态性进行埃及伊蚊亚种和种群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随机复制多样性DNA聚合酶链反应(RAPD-PCR)是以单一的、含10个碱基序列的随机引物体外扩增基因组DNA的随机片段,用以研究基因多态性。此技术快速、简易、不需了解基因背景。本研究用RAPD-PCR技术扩增埃及伊蚊基因组DNA,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扩增的基因片段,通过基因分析进行亚种和种群的鉴定。(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期刊1993年06期)

亚种间多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树鼩,攀鼩目,灵长类动物近亲,在生物、医药研究上呈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多的实验用树鼩是滇西亚种,被用于建立各种疾病模型,但其遗传质量控制存在诸多着问题,10年前已发表的论文使用的实验用树鼩多来自于野生型,遗传背景不清晰,遗传质量不能保证,导致许多实验结果的重复性和科学性差,因此,实验用树鼩的遗传质量控制对于其在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必要性和科学意义。但是,目前报道的树鼩微卫星位点较少,需要找到更多的新位点,建立人工繁殖树鼩种群的遗传控制检测技术和标准,并对其现有的树鼩种群进行群体多态性分析。我们从树鼩全基因组序列中筛选出约700个微卫星位点,择优选出约100个位点设计引物,经过筛选,最后保留33对引物,从文献报道的引物中选取13对,一共46对引物对滇西亚种树鼩DNA进行PCR扩增,根据琼脂糖电泳和聚丙烯酰胺电泳结果筛选保留,最终筛选出滇西亚种树鼩微卫星位点22个,这22个位点均有清晰条带。随机选取F1代树鼩,15雄,15雌,共30只作为样本,用筛选出的22个新的微卫星位点作为检测位点做STR扫描。研究结果表明:(1)从文献报道中一共选取引物13对,经过筛选最终保留6对,其中普通树鼩位点中选取7个,3个可用;印度小树鼩位点中选取3个,1个可用;中缅树鼩的位点中选取3个,2个可用。TG4位点在野生普通树鼩中期望杂合度为0.76,本实验中杂合度为0.3;TG22位点在野生普通树鼩中期望杂合度为0.93,本实验中杂合度为0.37,JS188位点在野生平原树鼩和大树鼩中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7和0.63,本实验中杂合度为0.56,SKTg22位点在野生平原树鼩和大树鼩中期望杂合度分别为为0.90和0.76,本实验中杂合度为0.53。(2)树鼩群体STR扫描结果,22个新位点中,因为部分引物荧光信号弱,最终仅使用16个微卫星位点做群体多态性分析,这16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2~15不等,平均等位数6.375,基因片段大小在123-432bp之间,多态信息含量在0.1-0.9之间,期望杂合度(He)的平均值为0.6138,香隆指数平均值为1.265。分析以上数据表明:(1)微卫星位点在不同种树鼩之间不完全通用,寻找适用于滇西亚种的微卫星分子标记是必要的。(2)本研究中的树鼩与野生型其他种树鼩比较群多态性低,推测原因可能是:a.不同种树鼩的种间差异。b.所测种群为F1代导致多态性下降。(3)所测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属于高度多态。筛选的16个新的微卫星位点具有较高的多态性信息,适用于滇西亚种树鼩的遗传检测,可以为树鼩种群的遗传质量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种间多态性论文参考文献

[1].周瑞敏,李素华,张雅兰,钱丹,杨成运.河南省输入性卵形疟原虫2个亚种富色氨酸抗原基因的多态性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7

[2].张媛.滇西亚种树鼩微卫星筛选及群体多态性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

[3].孙志宏.乳杆菌属基因组多态性及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微进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4].布左拉·吐尔逊(Buzohra,Tursun).新疆鹅喉羚叶尔羌亚种的微卫星遗传多态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4

[5].姚国新,卢磊,但志武,黄文超.籼粳亚种间琼脂糖凝胶电泳多态性SSR标记筛选与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2013

[6].王岗,郭云昌,杜春明,付萍,李薇薇.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荧光标记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型方法的建立[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3

[7].谭军,徐勤民,周其兴,薛庆中.水稻亚种间基因组水平微卫星多态性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8].赵玮,庄炜,施立明.中国貉线粒体DNA多态性及其与亚种分化的关系[J].遗传学报.1994

[9].陆晓林.用RAPD-PCR扩增DNA多态性进行埃及伊蚊亚种和种群的鉴定[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3

标签:;  ;  ;  ;  

亚种间多态性论文-周瑞敏,李素华,张雅兰,钱丹,杨成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