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诗人论文_吴可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遗民诗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遗民,诗人,清初,诗风,吴中,徽州,遗稿。

遗民诗人论文文献综述

吴可文[1](2019)在《明遗民诗人孙学稼诗集稿抄本考论——兼辨几种大型古籍书目之误漏》一文中研究指出明遗民诗人孙学稼的诗集一直以稿抄本的形式流传,前人对其传世版本的命名存在着不能反映版本源流的舛误。通过对文献记载和传世版本的考察,可以确定孙学稼的原稿本是编年排列的《鸥波杂草不分卷》,其他稿抄本都源于此本。以"兰雪轩"为名的是誊清稿本及其抄本,在清代便已经散毁殆尽。近年出版的几种大型古籍书目仍以"兰雪轩"为名着录孙学稼存世诗集,这是不符合版本源流的。(本文来源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熊海英[2](2019)在《隐藏在细节中的真相——南宋遗民诗人萧立之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萧立之是晚宋江湖诗人。考辨其诗集和相关文献发现:萧立之幼子仕元;江西宁都萧氏父子应举、仕元等重大决策是世变之际基于家族发展需要作出的理性选择。通行对萧立之仕履经历的叙述颇有错谬,应予修正。萧立之曾入湖南郴州幕,旋知福建长汀县;宋末至京城改官任籍田令,后得通守之缺,未赴任;萧立之诗学李贺、陈师道、黄庭坚,皆肖,又融晚唐、江西于一炉,是晚宋诗坛少数能自成一家者。文学史上萧立之作为遗民诗人的形象省略了诸多有意味的细节,将其一一勾勒,对于清晰认识其人及其诗作的特点,深入理解宋元之际士人的经历和心境,以及了解晚宋诗歌发展进程的复杂性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胡蓉[3](2019)在《元末西夏遗民诗人王翰与东南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王翰是元代迁居东南地区的第四代西夏遗民,主要生活在安徽、福建、广东等东南地区,入明十一年后,自杀殉元。王翰为研究元末明初西夏遗民生存状况提供了范本。东南地区的人文与自然环境都深刻影响了王翰的思想、创作,在王翰的多族交游网络中,吴海对王翰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尤其深刻。东南地区理学之风甚盛,为王翰理学思想的形成营造了大环境,王翰的理学思想体现在孝道、忠君爱国等方面。王翰的山水题材的诗歌彰显了他的理学精神,其诗歌带有东南地域色彩,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曾洁[4](2019)在《明清诗人吴中蕃的遗民心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吴中蕃是明末清初的贵州诗人,在贵州明清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吴中蕃生活在明清交替时期,无疑是时代的遗民,身为前明官员的他矢志守节不侍二主。一生徘徊于出仕和隐匿之间寻求救国出路,诗歌中便能看出一代遗民诗人的复杂心态变化,最后彻底走向归隐不问世事潜心治学,其中有太多的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究其原因,与之内心无法摆脱的遗民身份有关,与之强烈的民族气节和风骨有关,内心桀骜痴顽、不愿违心行事的个性有关。(本文来源于《《人文与科技》(第二辑)》期刊2019-02-01)

李婵娟[5](2018)在《清初岭南诗人陈子升的遗民情怀与诗风》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子升是明清之际岭南较有影响且创作风格鲜明的遗民诗人。他的《中洲草堂遗集》具有丰富的文本意义。首先,他的诗歌充满了麦秀黍离之悲,展现出沉郁的故国情怀;其次,他的诗歌洗尽铅华,波澜独老,体现出凄沧的遗民心态;再次,他以诗歌为生命寄托,转益多师,风格多样,体现出独特的诗学追求。其创作成就对于探析遗民诗歌及研究明清易代之际的诗风嬗变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来源于《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李山岭[6](2018)在《宋遗民诗人胡侨事迹着述考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遗民诗人胡侨,《宋史》《全宋诗》等无载。其事迹散见于宋末元初的别集中,兹对其籍贯里居、交游、生卒年、着述存佚作考述。(本文来源于《嘉兴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杨倩倩[7](2018)在《宋元之际徽州遗民诗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宋元之际徽州遗民诗人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宋元之际徽州遗民诗作的研究,确定他们的诗歌价值及地位影响。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证徽州遗民诗人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将彼时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及徽州地域文化背景与徽州遗民诗人群体的产生紧密联系起来,分叁部分探究徽州遗民诗人的产生:一、蒙元灭宋和高压统治;二、徽州地域文化的演变与新安理学的兴起;叁、华夷之辩与徽州士风。第二章考证诗人的生平着述及互动交流。生平着述方面主要包括诗人字号、籍贯、生卒年、着述等情况。对诗人互动交流的考证主要集中于徽州遗民诗人群体间的互动交游。因资料阙如,故只能略微提及与其它地域遗民间的互动交流。第叁章探析遗民诗作主要的思想内容。宋元之际徽州遗民诗人诗作题材广泛,因身处的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相同,他们的诗作在思想内涵和主题取向方面呈现出某些相同特征。他们用诗歌描绘出易代之际的历史画面,揭示民生疾苦,歌颂忠义之士,表白遗民心迹,并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徽州画卷。文中分叁部分进行讨论:一、悯时伤世,抒发亡国之殇;二、表明气节,展现高洁品格;叁、吟咏山水,描绘秀美徽州。第四章通过对遗民诗人诗作的分析,总结宋元之际徽州遗民诗人诗作的艺术特色。分为四部分:一是独特的意象内涵:二是用典的时代特色;叁是浓厚的叙事特征;四是鲜明的理学色彩。第五章总结宋元之际徽州遗民诗人的诗作价值,通过诗人后贤对他们的评价及对宋末诗风的历史贡献确定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期刊2018-05-01)

卢高媛[8](2018)在《略论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变迁——以遗民诗人集会唱和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诗人集会唱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也是研究清代诗歌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各类集会唱和伴随着遗民诗人的一生,从这些集会唱和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出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在甲申事变、南明灭亡和己未"博学鸿儒科"叁次事件后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侯晶[9](2018)在《清初山左遗民诗人的创作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初山左诗坛呈现出"本朝诗人,山左为盛"[1]的鼎盛之势,此时期的遗民诗人更是俊逸纷出。清初山左遗民诗人群体在诗歌流变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其在诗歌创作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创作特征。他们标举以齐气为特色的齐风,主张"重开诗世界,一洗俗肝肠"[2]的诗学崇尚,以建构自己的诗学理论。清初山左遗民诗人在经历山河破碎后,对于诗歌创作有着更为开阔的视野和通透的观察,他们的诗歌风格中时常透露出对国破家亡的悲凉之情,有时又寄情于山水之间,带有隐居山林的浩然之气。(本文来源于《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郝青萍[10](2017)在《家族文化对宋代蜀籍遗民诗人的塑造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中后期蜀地战乱频发,刚健质直的蜀民们英勇抵抗元蒙的入侵,巴蜀大地亦付出惨重代价,大量的蜀地士人离开故土,辗转他乡,历经故土难归、家国破灭的巨大痛楚。面对元廷的征召诱惑,很多蜀籍士人选择隐居以全志节,这些蜀籍遗民虽身在他乡,仍眷念着故乡,家族文化兴盛,以至于到了第二代、叁代的移民,身上都有着忠贞质直的蜀文化性格。(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30期)

遗民诗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萧立之是晚宋江湖诗人。考辨其诗集和相关文献发现:萧立之幼子仕元;江西宁都萧氏父子应举、仕元等重大决策是世变之际基于家族发展需要作出的理性选择。通行对萧立之仕履经历的叙述颇有错谬,应予修正。萧立之曾入湖南郴州幕,旋知福建长汀县;宋末至京城改官任籍田令,后得通守之缺,未赴任;萧立之诗学李贺、陈师道、黄庭坚,皆肖,又融晚唐、江西于一炉,是晚宋诗坛少数能自成一家者。文学史上萧立之作为遗民诗人的形象省略了诸多有意味的细节,将其一一勾勒,对于清晰认识其人及其诗作的特点,深入理解宋元之际士人的经历和心境,以及了解晚宋诗歌发展进程的复杂性是非常必要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遗民诗人论文参考文献

[1].吴可文.明遗民诗人孙学稼诗集稿抄本考论——兼辨几种大型古籍书目之误漏[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9

[2].熊海英.隐藏在细节中的真相——南宋遗民诗人萧立之考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胡蓉.元末西夏遗民诗人王翰与东南文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曾洁.明清诗人吴中蕃的遗民心态研究[C].《人文与科技》(第二辑).2019

[5].李婵娟.清初岭南诗人陈子升的遗民情怀与诗风[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李山岭.宋遗民诗人胡侨事迹着述考略[J].嘉兴学院学报.2018

[7].杨倩倩.宋元之际徽州遗民诗人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8

[8].卢高媛.略论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变迁——以遗民诗人集会唱和为中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侯晶.清初山左遗民诗人的创作特征[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8

[10].郝青萍.家族文化对宋代蜀籍遗民诗人的塑造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7

论文知识图

宋末遗民诗-谢枋得像黑龙江省第十叁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得者...》萧云从《山水册》之一此特张鬓胸中物耳国家图书馆藏守砚庵版《馀生诗稿》的诗...[清]石涛黄山图卷28.7cm×182.1cm1699年...

标签:;  ;  ;  ;  ;  ;  ;  

遗民诗人论文_吴可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