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科论文_刘舒宇,刘霞,李金花,王兆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杨柳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杨柳,叶绿体,棉铃虫,缓冲液,分类学,植物,北极。

杨柳科论文文献综述

刘舒宇,刘霞,李金花,王兆山[1](2019)在《杨柳科单拷贝核基因引物的开发与利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由于现有的遗传标记比较单一且变异太少,杨柳科(Salicaceae)属间系统发育关系还存在较大的争议,需要开发在种间变异大且信息量多的标记来准确揭示杨柳科属间系统位置。相比胞质基因组,单拷贝核基因具有双亲遗传、携带大量信息位点和直系同源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系统发育问题及不同分类阶元研究的需要。【方法】根据先前研究中发表的15个杨柳科(杨属、柳属)单拷贝核基因标记以及核糖体DNA的转录间隔区序列(ITS),选取杨柳科4个属的代表物种:箣柊(Scolopia chinensis)、大果刺篱木(Flacourtia ramontchi)、爪哇脚骨脆(Casearia velutina)、天料木(Homalium cochinchinense)进行PCR扩增测序,以测序结果为参考序列,设计合适的引物。利用杨柳科6个不同属的代表物种:山桂花(Bennettiodendron leprosipes)、柞木(Xylosma congesta)、锡兰莓(Dovyalis hebecarpa)、栀子皮(Itoa orientalis)、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山拐枣(Poliothyrsis sinensis)来验证引物的通用性。利用箣柊一个自然居群中的20个个体对新引物进行多态性计算以及中性检验。将单拷贝核基因序列和ITS序列组合成联合片段,分别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在10个属中成功筛选设计出6对合适的引物,分别为5对单拷贝核基因标记以及ITS遗传标记,各引物扩增出的序列长度为297~716 bp。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单倍型数目(H)为3~9个,平均核苷酸差异数(κ)为0.644~2.278,核苷酸多样性(π)和Watterson核苷酸多样性参数(θ_w)分别为0.001 04~0.004 51和0.001 19~0.004 75,所有位点在箣柊中核苷酸多样性较高。中性检验结果表明所有位点均符合中性进化假设。利用位点联合方法构建的最大简约树和贝叶斯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各分支均有较高的支持率。【结论】筛选出的6对通用性高的引物,丰富了杨柳科的分子标记,可为杨柳科属间系统发育学以及杨柳科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冯楚航,何彩云,王莹,曾艳飞,张建国[2](2019)在《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确定钻天柳在杨柳科中的系统发育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解决濒危物种钻天柳在杨柳科中分类学位置的争议。[方法]本研究通过二代测序技术,从头测序、拼接得到钻天柳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并与已发表的9种杨属植物和4种柳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比较,采用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推断法分析了这些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研究发现:钻天柳总基因组为155 661 bp,由长度为84 536 bp的长单拷贝(LSC)区域和16 215 bp的短单拷贝(SSC)区域,以及一对分隔开它们的27 455 bp的反向重复序列(IRS)组成。钻天柳叶绿体基因组总GC含量为36.68%,共有113个不同的基因,包括7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其中,有20个基因分布于反向重复区;在所有基因中,有14个基因包含1个内含子,3个基因(rps12、clpP、ycf3)内含有2个内含子;系统发育分析以100%的支持率将钻天柳与柳属黄花柳亚属的2个物种聚为一支,杨属的所有物种聚为另一支。[结论]本研究首次组装并注释了钻天柳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并明确支持钻天柳并入柳属,而非单独成属,这将为钻天柳甚至杨柳科的系统进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秦鹏尧,高肖贤[3](2018)在《北极与北京蓼科杨柳科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分析了北极采集的肾叶山蓼与北京采集的拳蓼、马蓼、尼泊尔蓼、珠芽蓼,以及北极采集的北极柳与北京采集的黄花柳的气孔大小及分布和叶面表皮结构,发现正面的气孔数量多于阴面,而气孔的形态各异。结果表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植物为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不断进化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19期)

樊艳欣,姜永雷,陈珂,类延宝[4](2018)在《贡嘎山高低海拔上优势杨柳科植物性别比例与繁殖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雌雄异株植物的性比问题一直是进化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为揭示杨柳科植物不同性比格局的内在机理,从繁殖投入、种群密度和传粉效率等方面对贡嘎山两个海拔高度(2 000和2 600 m)上冬瓜杨和川滇柳的性别比例与繁殖投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低海拔下冬瓜杨和川滇柳雄雌性比(M/F)接近1:1平衡;而在高海拔区域出现性比失衡,即杨树偏雄(M/F=2.36,P=0.008),而柳树偏雌(M/F=0.62,P=0.033).(2)冬瓜杨和川滇柳种群密度随海拔升高均明显下降,但川滇柳密度显着高于冬瓜杨,柱头接收花粉数量亦显着高于冬瓜杨.(3)枝条水平上,杨柳的总繁殖结构生物量(花序干重+种子干重)在两个海拔上都为雌株高于雄株;相对繁殖投入在低海拔时雌株高于雄株,高海拔上冬瓜杨雌株高于雄株,而川滇柳由于叶片的补偿生长,包括更高的叶片生物量投入和光合能力,导致相对繁殖投入雌雄间无显着差异.冬瓜杨雌株繁殖投入显着高于雄株,雌株对高海拔更敏感,因而高海拔时偏雄性.川滇柳的繁殖投入在海拔间无差异,加之传粉效率较高,可能容易产生花粉管竞争,从而偏雌性.本研究发现较之低海拔,贡嘎山上杨柳科植物在高海拔上叶与繁殖结构生物量权衡关系改变容易导致性比失衡,未来需在分子水平上,结合性别决定基因、性染色体和表观遗传学等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景照,黄红慧[5](2018)在《以杨柳科为例谈谈如何提高植物分类学的教学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杨柳科植物的教学过程为例,论述了该课程的导入过程、主要讲授内容、课堂问题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分析了教师课前备课准备工作中的切入点和知识体系的建立,以及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了如何提高植物分类学的教学效果,以期为植物分类学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期刊2018年03期)

宋海凤,张胜[6](2017)在《杨柳科植物随环境变化的性别响应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柳科(Salicaceae)植物多为雌雄异株植物,在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杨柳科植物不同性别植株间具有不同的生长特征及繁殖策略,对环境因子变化也具有不同的响应机制。本文主要探讨了紫外线(UV-B)辐射、温度和降水等山地环境因子的变化对雌雄异株植物的影响。杨属雄株植物从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及分子机制等层面体现出对环境变化较强的耐受能力,而柳属植物性别间差异研究大多局限于形态生理变化等方面,过量的UV-B辐射对雌雄柳属植物未产生性别特异性影响,增温则对柳属雌株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杨柳科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差异响应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性别比例变化产生影响,从而改变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未来杨柳科雌雄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理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为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铁铮[7](2017)在《杨柳科家族又添新成员》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柳科只有杨属和柳属的观念已经过时了。北京林业大学专家刚刚正式发表了一个杨柳科的新属,将其命名为滇越木属,隶属于杯盖花亚科,这是我国科学家在杨柳科的分类与系统学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据专家介绍,该属是杨柳科杯盖花亚科被发表的第二个属,也是中国境内(本文来源于《中国花卉报》期刊2017-09-05)

侯元凯,蓝正勇,张根梅[8](2017)在《我国杨柳科彩叶树种种质资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彩叶树种是景观建设的重要元素,杨柳科树种因适应性强、木材利用价值高而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造林树种,因此其彩叶树种的培育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中对杨柳科彩叶树种38个种及栽培品种的彩叶性状进行了描述。杨柳科彩叶树种有黄色叶、白色叶、红色叶、紫色叶、蓝色叶、粉红色叶、复色叶等。利用杨柳科彩叶树种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乡村、道路、湿地、山体、村落、农田、景区等重要节点营造彩叶景观林,可以一改过去单一的绿色景观,提升景观的彩色效果。(本文来源于《世界林业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郭炜,胡南,李小平,李淑娴[9](2016)在《杨柳科植物倍性测定不同解离缓冲液效果比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倍体育种是杨柳科植物育种的重要手段,利用流式细胞仪可以对植物的倍性进行检测,然而解离缓冲液选择是否合适对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不同缓冲液对杨柳科植物叶片进行了解离,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解离细胞核的前向散射光(FS)、侧向散射光(SS)、相对荧光强度(FL)、G_0/G_1期峰的变异系数(CV)以及背景碎片系数(DF)等参数。结果比对分析表明,SLB-3缓冲液解离出的细胞核DNA平均荧光强度高、变异系数小,同时对所有被测物种均有较理想的解离效果,是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杨柳科植物倍性的理想解离缓冲液。SLB-3解离缓冲液的配方为:0.5 mmol·L~(-1)四盐酸精胺,30 mmol·L~(-1)柠檬酸钠,200 mmol·L~(-1)Tris,80 mmol·L~(-1)KCl,0.5%(v/v)Triton X~(-1)00,p H7.5。通过研究,我们建立了利用FCM测定杨柳科植物倍性的实验体系,为杨柳科植物多倍体育种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胡晶晶,郭帅帅,陈汉杰,张鸿飞,龚东风[10](2015)在《为什么杨柳科叶片萎蔫后的气味能引诱棉铃虫蛾?》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柳科植物的萎蔫叶片对许多夜蛾有引诱作用,但是其既不是这些夜蛾的蜜源寄主也不是产卵寄主,成为昆虫与植物的关系中一个罕见的现象。本文首先指明了杨树枝把诱蛾的一些生产实践应用,然后综述了过去关于杨树枝把诱蛾的4种假说,即隐藏、引诱取食、影响求偶和刺激产卵,横向分析了这些假说支撑证据的内在关联。当前黑杨萎蔫叶片诱蛾的活性物质已经明确,栽体已经优化、诱杀器研制比较成功,反过来探讨杨柳科萎蔫叶片在代表性的夜蛾一棉铃虫中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功能,对于丰富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5年00期)

杨柳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解决濒危物种钻天柳在杨柳科中分类学位置的争议。[方法]本研究通过二代测序技术,从头测序、拼接得到钻天柳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并与已发表的9种杨属植物和4种柳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比较,采用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推断法分析了这些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研究发现:钻天柳总基因组为155 661 bp,由长度为84 536 bp的长单拷贝(LSC)区域和16 215 bp的短单拷贝(SSC)区域,以及一对分隔开它们的27 455 bp的反向重复序列(IRS)组成。钻天柳叶绿体基因组总GC含量为36.68%,共有113个不同的基因,包括7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其中,有20个基因分布于反向重复区;在所有基因中,有14个基因包含1个内含子,3个基因(rps12、clpP、ycf3)内含有2个内含子;系统发育分析以100%的支持率将钻天柳与柳属黄花柳亚属的2个物种聚为一支,杨属的所有物种聚为另一支。[结论]本研究首次组装并注释了钻天柳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并明确支持钻天柳并入柳属,而非单独成属,这将为钻天柳甚至杨柳科的系统进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杨柳科论文参考文献

[1].刘舒宇,刘霞,李金花,王兆山.杨柳科单拷贝核基因引物的开发与利用(英文)[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冯楚航,何彩云,王莹,曾艳飞,张建国.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确定钻天柳在杨柳科中的系统发育位置[J].林业科学研究.2019

[3].秦鹏尧,高肖贤.北极与北京蓼科杨柳科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J].绿色科技.2018

[4].樊艳欣,姜永雷,陈珂,类延宝.贡嘎山高低海拔上优势杨柳科植物性别比例与繁殖特性[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8

[5].李景照,黄红慧.以杨柳科为例谈谈如何提高植物分类学的教学效果[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8

[6].宋海凤,张胜.杨柳科植物随环境变化的性别响应差异[J].山地学报.2017

[7].铁铮.杨柳科家族又添新成员[N].中国花卉报.2017

[8].侯元凯,蓝正勇,张根梅.我国杨柳科彩叶树种种质资源及应用[J].世界林业研究.2017

[9].郭炜,胡南,李小平,李淑娴.杨柳科植物倍性测定不同解离缓冲液效果比对分析[J].植物研究.2016

[10].胡晶晶,郭帅帅,陈汉杰,张鸿飞,龚东风.为什么杨柳科叶片萎蔫后的气味能引诱棉铃虫蛾?[J].华中昆虫研究.2015

论文知识图

6种杨柳科植物形态比较杨柳科植物花粉飘散规律图(20...2 37 个杨柳科品种 UPGMA 聚类分...王战龙爪柳-龙爪柳(云龙柳)

标签:;  ;  ;  ;  ;  ;  ;  

杨柳科论文_刘舒宇,刘霞,李金花,王兆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