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派论文_蓝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云间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云间,七子,明末清初,诗作,历史文化,诗人,生态。

云间派论文文献综述

蓝青[1](2018)在《论“西陵十子”对云间派的承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陵十子"是明清之际活跃在杭州西湖畔的一个文学群体,他们结社雅集,积极开展文学活动,推动了清代杭州文坛的兴盛。"西陵十子"与密迩杭州、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派往来密切,彼此以同盟视之,共同将明末清初复古运动推向高潮。在诗学方面,"西陵十子"与云间派多有一致,主张宗唐复古,提倡温厚和婉,同时提倡文采华艳,并将六朝与晚唐纳入宗法对象,拓宽了诗学视野。"西陵十子"在继承云间派的同时亦有修正,如散文方面主张不拘家门,博取秦汉散文与唐宋散文之长;词学方面不满云间派专取晚唐北宋婉媚之境,对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风多有肯定。(本文来源于《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宋长昊[2](2016)在《篆刻史上的云间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间派篆刻艺术是清代篆刻史出现的诸多流派中一个影响力较小的地域性流派。对于整个篆刻史而言,云间派的地位没有那么高,影响力与清初的皖派及后来崛起的浙派不可同论。但是对于清代海上篆刻艺术而言,云间派这一印人群体的出现,代表了清代初期海上篆刻的发展和探索,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长期以来,由于资料的匮乏,对于云间派篆刻的研究相对滞后,这种状况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契机。本文通过对云间派印人所传印谱中的文字及图像材料包括能够搜集到的印文内容及边款和其他史料文字的分析,从家学流传的角度考察了云间派印人的篆刻艺术,同时对云间派印人的篆刻交游活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索。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深入分析,并结合相关的文字记载与印论着作中的评价,本文更加全面的还原了当时云间派印人篆刻艺术的面貌,并对云间派篆刻艺术的成就和影响做了比较客观的评定。(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16-03-09)

杨莹[3](2012)在《云间派词学及其对清初词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云间词派是明末清初出现在吴江地区,以陈子龙为领袖的文学流派。云间派生于明末清初的特殊背景,使得其词学理论和创作表现异常突出。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诸子,改变了明词的衰微状态,提出了词的雅化的复古理论,维护了词的本源特性,并对清初词坛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下半月)》期刊2012年10期)

刘勇刚[4](2010)在《云间派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云间派文学研究》主要观点、成就及体系《云间派文学研究》以明清易代之际的云间派作为研究对象。云间派是一个地域性、家族性特点十分突出的文学流派。在文学思想上,云间派坚守复古之堡垒。诗学上步趋前后七子,以汉魏盛唐为圭臬,词学则胎息花间南唐北宋。针对云间派诗、词各有师承的特点,本书专辟云间诗派、云间词派,分别(本文来源于《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期刊2010-08-01)

李晖[5](2009)在《“云间派”沈士充名画赏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中期,中国画坛最强大最典型而又最复杂的是"吴门画派",简称"吴派"。该派领袖人物沈周、文徵明与着名画家唐寅、仇英,被文坛誉为"明四大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可嘉靖以后,该派逐渐衰败,"吴派"传人董(本文来源于《收藏界》期刊2009年05期)

于永顺[6](2009)在《文学流派研究之最新力作——评刘勇刚《云间派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间派文学研究》将云间派放在明清易代这一历史转折的大环境中,从政治的、文学的、历史的、文化的、美学的、心理的多元路径迫近研究对象,合力抉发出云间派文学的思想内蕴与审美价值,形成了叁个鲜明的特色:对云间派浑然一体的把握;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当下的意识观照古典的文学流派。(本文来源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丁功谊[7](2008)在《钱谦益与云间派的文坛公案——兼论钱谦益对七子派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启、崇祯年间,云间派取法七子,在晚明影响颇大。而钱谦益坚决反对七子派,与云间派存在着很大分歧。在《答唐训导汝谔论文书》信中,钱谦益对七子派思想进行了严厉批驳。唐汝谔是华亭(云间)人,推崇七子,以博学知名。钱谦益这封信实际上就是对云间派取法七子的回答。同时,钱谦益与艾南英、娄坚等人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共同抨击七子之学。(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08年08期)

赵娜,王英志[8](2008)在《明末清初云间派的复古宗唐诗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清初的云间派以前后七子复古思想为宗,探究了其复古诗论的形成背景、主要内涵及对清代唐宋诗之争的影响,其诗宗趣开元,认为宋之诗衰敝,明诗振兴之功则体现在理论和创作诸多方面。云间派同人揭开了清代唐宋诗之争的序幕。(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2008年04期)

刘勇刚[9](2008)在《“横笛还吹激楚音”——云间派诗人周茂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周茂源是云间派诗人,着有《鹤静堂集》。周茂源具有仁者情怀,其诗多关注现实,冷静地写实,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周茂源诗刊落华靡而以清为骨,得力于陶潜为深,但他内心并不平静。周茂源诗不拘囿于唐音,唐音之外复有宋诗的风味,造语瘦硬,议论与情韵并行,这在云间诗派中堪称别调。(本文来源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张承宇[10](2007)在《云间派拟古诗作与前后七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明一代,复古议论不绝于耳,清初犹存遗风,王士禛在《鬲津草堂诗集序》里说:“叁十年前,予初出,交当时名辈,见夫称诗者,无一人不为乐府,乐府必汉《铙歌》。非是者弗屑也;无一人不为古选,古选必《十九首》、公宴,非是者弗屑也”。①作为明清之际较为重要的文学流派(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2007年05期)

云间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云间派篆刻艺术是清代篆刻史出现的诸多流派中一个影响力较小的地域性流派。对于整个篆刻史而言,云间派的地位没有那么高,影响力与清初的皖派及后来崛起的浙派不可同论。但是对于清代海上篆刻艺术而言,云间派这一印人群体的出现,代表了清代初期海上篆刻的发展和探索,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长期以来,由于资料的匮乏,对于云间派篆刻的研究相对滞后,这种状况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契机。本文通过对云间派印人所传印谱中的文字及图像材料包括能够搜集到的印文内容及边款和其他史料文字的分析,从家学流传的角度考察了云间派印人的篆刻艺术,同时对云间派印人的篆刻交游活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索。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深入分析,并结合相关的文字记载与印论着作中的评价,本文更加全面的还原了当时云间派印人篆刻艺术的面貌,并对云间派篆刻艺术的成就和影响做了比较客观的评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云间派论文参考文献

[1].蓝青.论“西陵十子”对云间派的承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宋长昊.篆刻史上的云间派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6

[3].杨莹.云间派词学及其对清初词坛的影响[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

[4].刘勇刚.云间派文学研究[C].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2010

[5].李晖.“云间派”沈士充名画赏读[J].收藏界.2009

[6].于永顺.文学流派研究之最新力作——评刘勇刚《云间派文学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7].丁功谊.钱谦益与云间派的文坛公案——兼论钱谦益对七子派的批判[J].求索.2008

[8].赵娜,王英志.明末清初云间派的复古宗唐诗论[J].求是学刊.2008

[9].刘勇刚.“横笛还吹激楚音”——云间派诗人周茂源[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10].张承宇.云间派拟古诗作与前后七子的影响[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

论文知识图

云间派-如痴云间派-千秋渔父(鞠履厚)云间派-扫地焚香(王声振)云间派-凤凰窠云间派-如痴云间派词-夏完淳与其父夏允彝

标签:;  ;  ;  ;  ;  ;  ;  

云间派论文_蓝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