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波论文_曹紫昱

导读:本文包含了密度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密度,电荷,化合物,金属,不稳定性,多相,两相。

密度波论文文献综述

曹紫昱[1](2019)在《压力下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中的超导、电荷密度波和拓扑态》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科学家通过机械剥离法将石墨烯从石墨中剥离出来。石墨烯表现出的奇异的物理性质和极高的应用价值令科学家向往。同时一个全新的领域:二维体系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其中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就是一种重要的二维材料。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是一类化学式为MX2的化合物。其中M是Ⅳ族、Ⅴ族和Ⅵ族过渡金属,例如Ti、Zr、Hf、V、Nb、Ta、Mo和W。而X为硫族化合物,通常指S、Se和Te。由不同元素组成的过渡金属硫族化合料展现出了丰富的物理性质。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拥有叁明治型层状结构,层间由较弱的范德瓦尔斯力结合,而层内则由很强的共价键相连。根据不同的层内结构,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主要的相有1T相、1T'相、Td相和2H相等。大块的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根据组成元素和构型的不同可能是半导体、半金属或者金属。本论文中,我们利用拉曼散射、电输运、同步辐射等技术并结合变温变压等条件,对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中典型的半导体(2H-MoS2)、半金属(1T'-MoTe2)和金属(2H-NbSe2)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2H-MoS2体系:我们报道了 MoS2在高压低温下的电输运性质以及高压低温下的拉曼光谱。在电阻率数据中,随温度变化的电阻率曲线上出现了一个驼峰。在类似温度和压力下拉曼光谱中也观测到新的类似于声子模式的峰。此峰随着压力的增加首先强度逐渐增强随后出现软化现象。这些行为暗示着在低温下出现了新的序。电荷密度波导致电子结构的重新调制引起的能隙打开和结构上超晶格的形成可以完美的解释观测到的异常行为。因此我们将本次试验现象导致的异常归因为电荷密度波态的产生。给出MoS2在更高压力下出现超导电性的合理性。(2)2H-NbSe2体系:我们对高纯度单晶2H-NbSe2在低温和高压下完成了电输运性能和拉曼散射实验。通过高压低温电输运测量,我们的实验首次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压力温度相图,并且在3.7 GPa以内的低温区域展示了电荷密度波和超导电性的共存以及在更高压力下超导转变温度随压力的变化关系。电输运上的异常可以很好的由电荷密度波导致的开轨道来解释。在拉曼光谱中,我们观测到双声子模式随着温度降低的软化行为是电荷密度波形成的驱动力。最重要的是,我们在2H-NbSe2中首次同时观测到的Higgs模和Leggett模以及它们随着压力的演化。我们的工作在竞争序和多带超导体的复杂的关系中提供了清晰的视野并将有助于理解高温超导体超导电性的导电机理。(3)1T'-MoTe2体系:通过对1T'-MoTe2进行高压低温X射线同步辐射衍射实验,发现常压下1T'-MoTe2在低温下进入Td相。在低温下的原位加压表明Td相会被压力抑制并返回1T'相。Td相早已被试验和理论验证为外尔半金属。通过增加压力的办法,我们将Td-MoTe2中的超导转变临界温度增加到4.6K。得到了一个转变温度较高的拓扑态和超导态共存的区域。因此Td-MoTe2是一个很好的大块拓扑超导体的候选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6-01)

缪竟鸿,何鑫伟,王慧泉,陈洪丽,赵喆[2](2018)在《基于漫射光子密度波的硬质仿体光学参数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制作了与组织光学参数相近的硬质仿体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漫射光子密度波(diffuse photon density waves,DPDW)技术,设计了一个基于DPDW的硬质仿体光学参数测量系统。由网络分析仪在300 KHz~1 MHz频率范围内对激光器进行交流调制,在与光源间隔1 cm处接收漫射光子,经过解调获得幅值与相位的数据。利用光辐射方程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曲线拟合,进而得到硬质仿体的吸收系数和约化散射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对3种不同吸收系数的硬质仿体的检测中,μa和μ's的检测最大误差分别为0.282、0.003 cm-1,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9.8%、23.7%,吸收系数检测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99。测量精度满足常规生物组织光学特性测量要求,本系统将在硬质仿体的检测以及生物组织检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魏梦俊[3](2018)在《应力和载流子调控单层TiSe_2和TaSe_2电荷密度波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TMDCs)1T-TiSe_2、1T-TaSe_2和2H-TaSe_2等材料具有丰富的电荷密度波(CDW)相变行为和超导性质。应力和载流子掺杂可以在不引入杂质、缺陷等基础上有效地调控材料的本征物理性质,已成为目前研究二维材料物性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了应力和载流子掺杂对这叁种单层材料中CDW及超导的影响。具体内容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实验研究表明低维化可以增强1T-TiSe_2的CDW序,使CDW转变温度由块体~200 K提升到单层的~230 K,成为当前单层TMDCs中CDW转变温度最高的材料。然而为了实际的应用,非常有必要使其转变温度进一步提升。本论文研究了单层1T-TiSe_2中CDW序在平面双轴应力和载流子掺杂下的演变。研究表明,压应力对CDW序具有抑制作用,而拉应力使CDW序增强,表明拉应力有望使其CDW转变温度进一步提升。电子和空穴掺杂对CDW序都具有抑制作用。当CDW序被完全抑制之后,我们研究了其可能的超导电性。6%的压应力和载流子掺杂可以分别诱导~7K和0.3-7.3K的超导电性。在单层1T-TiSe_2中,通过应力和载流子可以实现半导体态、金属态甚至超导态的可控相转变,使单层1T-TiSe_2在电子器件上具有潜在应用前景。低维化可以使1T-TiSe_2的CDW转变温度升高,也可以使其它材料的CDW转变温度降低。最近实验研究表明:1T-TaSe_2的CDW转变温度随着材料厚度降低而降低,当材料被减薄至18nm时,CDW转变温度由块体~473K降低到~353 K。按照上述实验规律,如果减薄成单层,1T-TaSe_2的CDW转变温度可能会进一步降低,甚至低于室温。本工作研究了单层1T-TaSe_2中CDW序在应力和载流子掺杂下的演变。研究表明,压应力使CDW序增强,而拉应力使CDW序减弱。电子掺杂对CDW序影响较弱,而空穴掺杂对CDW序具有抑制作用。当空穴掺杂完全抑制CDW序之后,可以在单层1T-TaSe_2中诱导出~6K左右的超导电性。2H-TaSe_2也是一种典型的CDW材料,其CDW转变温度为90K,是2H相TMDCs中CDW转变温度最高的。最近实验研究表明低维化可以提升其CDW转变温度。本工作研究了应力和载流子掺杂对单层1H-TaSe_2中CDW序的影响。研究表明,压应力可以使CDW序增强,而拉应力对CDW具有抑制作用。电子掺杂对CDW序影响较弱,而空穴掺杂对CDW序具有抑制作用。综上所述,应力和载流子掺杂可以有效调控单层TMDCs中的CDW序。通过总结调控规律,并进行深入研究,有望寻找到更多更高CDW转变温度的低维材料,催生出基于CDW的新型电子学器件。此外,相关研究也能为进一步揭示CDW的物理起源以及与超导电性之间的关联性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4)

董璐[4](2018)在《2H-MoTe_2薄膜电荷密度波和stanene薄膜边缘态的STM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对用分子束外延法制备的MoTe_2薄膜和stanene薄膜进行了研究,主要的两个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扫描隧道电子谱研究了在高定向热解石墨衬底上制备得到的单层MoTe_2薄膜,该薄膜存在2H和1T'两种相。实验发现利用前期生长退火的方式可以控制1T'相到2H相的结构转变,而且还直接观测到了1T'相向2H相转变的中间态。文章着重研究了2H-MoTe_2,从形貌上来看,畴边界在高偏压下表现为亮条纹,而在低偏压下变为暗条纹。微分电导率图像表明在畴边界和畴内部存在两种不同的电子态分布,这可能是电子的轨道信息不同导致的。此外,在2H-MoTe_2畴内部可以观测到一个2×2的周期结构,并且畴内部的扫描隧道谱显示在费米能级附近存在一个约150 meV的能隙,其成因可能是畴内部存在电荷密度波。在更高衬底温度下生长的2H-MoTe_2样品上出现了4×4的周期结构。(2)利用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确定在InSb(111)上成功制备出stanene薄膜。整个生长过程是Sn原子先在InSb(111)表面沉积一层缓冲层,然后stanene薄膜再以层状方式生长,而且各层都没有出现重构。利用扫描隧道电子谱,在单层和双层stanene薄膜上普遍都观测到约35 meV的体能隙。随着衬底生长温度的提高,能隙内的态密度越来越探零。而且从形貌上来看,薄膜表面在纳米范围内越来越平整,上述两种现象的出现有可能是因为stanene薄膜受到衬底的应力减小。最后,扫描隧道电子谱研究表明在双层stanene薄膜台阶附近存在边缘态。(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何佳鸣[5](2018)在《准一维电荷密度波材料Ta_2NiSe_7输运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维度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近来由于其展示的丰富物理性质获得了很大的关注,由于他们具有的特殊低维结构,这些材料往往展示了叁维结构材料中不具备的性质。例如在MoS2观察到的超导现象,[1]WTe2的巨磁阻现象,[2]以及单层NbSe2中展示的电荷密度波(CDW)的增强。[3]在研究与结构相关的物理性质中,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由于特有的低维特性以及高结构对称性,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而CDW作为低维凝聚态物理中人们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在理论研究与实验上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目前对CDW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的研究仍然存有一些疑问,研究CDW材料的输运现象便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对准一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a2NiSe7进行了电输运性质的研究。通过研究不同温度下Ta2NiSe7磁阻与磁场大小的关系曲线,我们观察到了 Ta2NiSe7常磁阻曲线形状在CDW转变温度之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由磁阻的Kohler定则发生的变化,可以推断在CDW转变温度之下,载流子发生了变化。我们采用了两能带的磁阻模型对不同温度下的磁阻曲线进行了数值拟合,得到了浓度较高的空穴型载流子在CDW转变温度下受到了较强的抑制,表明Ta2NiSe7中Se原子的p轨道电子主导了 CDW转变温度附近的电输运性质变化,造成了磁阻形态的改变。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在CDW转变温度之上随着温度的降低,Ta2NiSe7的ac面内旋转磁场测量的磁阻对称轴发生了旋转,我们进一步证明了该对称轴的旋转与磁场大小无关且只在ac面内发生。对称轴旋转角度随着温度的关系也暗示了这一行为与Ta2NiSe7的CDW转变联系紧密。(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2-01)

高剑飞[6](2017)在《基于密度波理论的油水两相流测量方法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注水油田存在油水两相流动,通常油水两相流测量主要通过总流量和持率的测量组合来完成的。论文基于密度波理论的油水两相流测量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期刊2017年12期)

刘洋,杨星团,贾海军[7](2017)在《基于脉动比预处理FFT的密度波不稳定性边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相流不稳定性试验的数据会包含一定程度的噪声信号。在判断两相流不稳定边界时,传统的基于流量脉动量幅值的方法具有局限性。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脉动比预处理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方法,通过捕捉密度波不稳定发生时频域上的特征信号来确定稳定边界,并对两组不同工况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7年12期)

黄明远,崔林[8](2017)在《电荷密度波相变尺度效应的拉曼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荷密度波(Charge Density Wave,CDW)相变是指金属中传导电子密度出现周期性调制,并伴随晶格畸变,其发生物理机制仍然不是十分清楚。随着二维材料研究的兴起,人们开始研究CDW相变的尺度效应,(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7-12-01)

王勇飞,颜磊,姚金兵,廖元垲,沈建文[9](2017)在《用密度波特征波速判定环空多相流流型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钻井环空多相流流型判定目前主要依靠经验公式,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为此,考虑钻井液相湍动、脉动速度、虚拟质量力、斯托克斯力、相界面动量传递等因素,在双流体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密度波特征波速判定环空多相流流型转变的模型,并利用小扰动线性法,通过编程计算求解。研究结果表明:(1)由所建模型计算的数据与前人密度波不稳定判断流型结果一致;(2)虚拟质量力对密度波特征波速判断流型的影响较大,随虚拟质量力系数增大,泡状流向弹状流转变的空隙率增大;(3)随井深增加,分散气相密度增大、气相与钻井液相相对密度增大、界面膜稳定性增强,分散气相液滴不易发生聚集,泡状流向弹状流转变空隙率增大;(4)密度波一次不稳定性导致分散气相从泡状流聚合为弹状流,密度波二次不稳定现象导致气相继续聚合,逐渐形成连续的气体环状,从而发生弹状流向环状流转变,密度波的二次不稳定现象多发生在井口环空段。结论认为,利用密度波特征波速来判定井筒流型转变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17年11期)

杜诚然,杨利,张菁,Mierk,Schwabe,Sergey,Zhdanov[10](2017)在《微重力环境下二元复杂等离子体界面上的密度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弱电离气体中加入两种大小不同的颗粒可以形成二元复杂等离子体。颗粒由于体积不同,在与等离子体发生相互作用时的带电量也不同,在一定条件下,两种颗粒会发生相分离。实验发现,在微重力环境下,即使亚稳态相分离的条件没有达到,由于等离子体放电腔内存在定向的离子流,两种颗粒也会自发的分离开来,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颗粒云,并在其接触部分形成一个界面。在复杂等离子体中,密度波有多种激发方式,包括利用外界调制电场激发、光场激发、由Heartbeat不稳定性激发、以及由于双流不稳定性导致的自激发。利用激光微摄技术,密度波传播的动力学过程可以被记录下来。本报告介绍了国际空间站微重力复杂等离子体实验室PK 3-Plus中进行的一系列二元复杂等离子体界面上的密度波研究。在大颗粒云中,波动由双流不稳定性自激发产生,在小颗粒云中,密度波由heartbeat不稳定性诱发。波动的频率和波长与所在位置的颗粒尺寸、带电量以及颗粒密度、所在位置的电场强度都有关联。我们在实验中首次发现密度波在界面传播的前后存在一个"碰撞区"和"融合区"。这项工作为研究两种不同介质界面上的波动与波动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图像。(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7-07-26)

密度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制作了与组织光学参数相近的硬质仿体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漫射光子密度波(diffuse photon density waves,DPDW)技术,设计了一个基于DPDW的硬质仿体光学参数测量系统。由网络分析仪在300 KHz~1 MHz频率范围内对激光器进行交流调制,在与光源间隔1 cm处接收漫射光子,经过解调获得幅值与相位的数据。利用光辐射方程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曲线拟合,进而得到硬质仿体的吸收系数和约化散射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对3种不同吸收系数的硬质仿体的检测中,μa和μ's的检测最大误差分别为0.282、0.003 cm-1,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9.8%、23.7%,吸收系数检测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99。测量精度满足常规生物组织光学特性测量要求,本系统将在硬质仿体的检测以及生物组织检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密度波论文参考文献

[1].曹紫昱.压力下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中的超导、电荷密度波和拓扑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缪竟鸿,何鑫伟,王慧泉,陈洪丽,赵喆.基于漫射光子密度波的硬质仿体光学参数的测量[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8

[3].魏梦俊.应力和载流子调控单层TiSe_2和TaSe_2电荷密度波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4].董璐.2H-MoTe_2薄膜电荷密度波和stanene薄膜边缘态的STM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5].何佳鸣.准一维电荷密度波材料Ta_2NiSe_7输运性质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6].高剑飞.基于密度波理论的油水两相流测量方法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

[7].刘洋,杨星团,贾海军.基于脉动比预处理FFT的密度波不稳定性边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7

[8].黄明远,崔林.电荷密度波相变尺度效应的拉曼光谱研究[C].第十九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集.2017

[9].王勇飞,颜磊,姚金兵,廖元垲,沈建文.用密度波特征波速判定环空多相流流型的转变[J].天然气工业.2017

[10].杜诚然,杨利,张菁,Mierk,Schwabe,Sergey,Zhdanov.微重力环境下二元复杂等离子体界面上的密度波研究[C].第十八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摘要集.2017

论文知识图

过Ky1井的地震迭前纵波速度反演含有1.39μm厚的ZnO薄膜的乐甫模声表...吕强和顾明的两自由度拉索风雨激振模...的P63/mmc结构能带图和态密度图...的P63/mmc分波态密度图(25GPa...混合波波场快照

标签:;  ;  ;  ;  ;  ;  ;  

密度波论文_曹紫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