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艳:以“学·思·行”理念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索论文

姜艳:以“学·思·行”理念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索论文

摘 要:创新驱动发展时代,迫切需要大批创新人才。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富有创新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强大的“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即“学·思·行”三种基本能力,构成为创新性人才的必备基础和条件。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以“学·思·行”为核心理念、“多级平台”融合共振的创新性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运行,不断提升了学生的“学·思·行”能力,促进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提高。

关键词:“学·思·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驱动发展时代,迫切需要大批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大学生创新能力,构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一项重要标准。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高校因校制宜,努力探索适应社会需求并体现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承载创新人才培养使命的高校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并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作为学校的二级学院,主要承担管理人才的培养任务。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对创新性管理人才的需要,学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学·思·行”理念,认真探索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不断提升。

一、“学·思·行”理念释义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根本上取决于人才培养的理念。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最根本的就在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养成,这依赖于“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即“学·思·行”)三种基本能力的培养。理论性和应用性密切结合的管理特点和学科性质,尤其需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强大的“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与此相应,培养创新型管理人才,就必须秉持“学·思·行”的理念。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相互依存;《中庸》更是将“学·思·行”融为一体,进行了综合论述,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倡导“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这对于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在当今时代,创新是驱动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学·思·行”理念也具有时代的新内涵。

综上,河南自贸区成立时间较短,虽然相关部门已针对小微企业提出许多优惠政策,但是相关税收优惠制度仍不够完善,存在着税收优惠政策缺乏长效性,税收优惠手段单一,税收优惠力度不够,税收优惠对技术创新激励不足等问题。为了促进自贸区小微企业发展,有关部门仍需深入小微企业税收问题研究,保证小微企业征税合理,促进河南自贸区未来发展。

管理学院根据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对“学·思·行”理念内涵进行了积极、认真的思考和探讨,进一步明确了其内涵。“学”即学习、学术、学问。培养学生爱学习,善于学习,获得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学术的兴趣与追求,致博学,达学问;“思”即思维、思考、思想。培育学生敏捷而活跃的思维力,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思想,成为积极的思考者、思想者;“行”即行动、实践。培育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创新,提升实践创新的能力。“学”、“思”、“行”,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创新性管理人才的培养。其中,“学”是前提,学生只有形成了强大的学习能力,才能不断掌握、积累和发现各种知识,尤其是时代发展进程中的新知识、前沿知识,具备创新所必备的知识基础。“思”是关键,是联接“学”与“行”的桥梁。从根本上说,创新的关键在于思维创新。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只学不思,不能形成独立见解和思想,就没有提高和升华,就无法形成新思路、新思想,就没有创新性实践。因而创新性人才,不仅仅是学习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积极的思想者。“行”是最终归结和根本。“行”即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1]其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创新。创新,最终只能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实现和展现。只有通过实践并在实践中,才能够真正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思”、“行”是三而为一,彼此联系又互为支撑,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的养成和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管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始终秉持“学·思·行”理念,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以及“第二课堂”等,都围绕着学生“学·思·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设计和展开,致力于学生“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这三种基本能力融合培养,服务于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

二、构建培育和提升学生“学·思·行”能力多级平台

培育和提升学生“学·思·行”能力,是一个实践着的过程,需要强有力的平台支撑。课堂教学,无疑是培育和提升学生“学·思·行”能力的主场地。学院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秉持“学·思·行”理念,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考试等,都必须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等的限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仅有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课堂教学还必须向实践教学延伸,以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支持和支撑学生“学·思·行”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要加大实践创新性人才的培养。”[2]这就要求高等院校要大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基于此,学院构建了“我的管理学”为主题的管理论坛、“经典、专业、学术”读书交流活动、通识教育、每月一次学术讲座、以四川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为导向的调查研究、以课题为引导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技能比赛、开放性实验多级实践平台,为切实培育和提升学生“学·思·行”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要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职能。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下,农村金融机构要完善现代金融企业的治理结构,才能保障金融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根据乡村振兴和市场化发展的形势要求,从内部经营体系、组织保证以及金融企业发展规划、资金供应等方面满足支农、惠农的资金需求,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优势[3]。

“经典、专业、学术”读书交流活动,重在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广泛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爱读书、勤思考、善运用”的习惯,不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活动时间为每年3月至5月。读书活动由学院推荐书目,学生自主选择书籍进行阅读。一年级:选读人文社科类经典书籍;二年级:精读管理专业类经典书籍;三、四年级:研读管理类经典著作及专业学术期刊书籍。活动内容分为:经典著作及专业著作、学术期刊阅读与交流;读书报告会两部分。

通识教育,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文化底蕴为主旨。学院根据管理类专业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哲学、逻辑学、法学、经济学、文学、人类学、数学等多个学科线上、线下系列通识教育课程,采取必修和选修形式开设,规定必须完成学分,在两年内完成。

以课题引导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尤其是基层社会发展情况,发现问题,积极思考、探讨和解决问题。学院或与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共同拟定课题,或教师将自己在研课题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要求学生撰写报告和论文,学院给予经费支持。

以四川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为导向的调查研究,主要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爱好、兴趣及其科研能力。四川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研究中心,是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院依托该中心,以“中心”课题为导向,组织学生结合专业特点与自身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中心”提供经费资助,用于活动开展与论文发表。优秀论文作者,参加“中心”学术年会,进行论文交流。

每月一次学术讲座,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与追求,与名师大家对话、交流,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动态。学院或邀请省内外、校外专家或组织本院教师,开展每月一次的学术讲座。

技能比赛,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目标。学院各个专业,根据专业特点,拟定技能比赛项目1-2个,组织学生开展技能比赛,提高专业技能。

(4)提高产品的可设计性。CFRP性能多样,其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均可以通过合理选择原材料的种类、配比、加工方法、纤维含量和铺层方式进行设计。由于树脂基体材料种类很多,其选材设计的自由度很大,这是传统的各向同性材料(比如钢、铝)所不具备的。另外,CFRP可以实现一体化制造,其制品是由材料和结构同时完成,即通过合理的模具设计,把不同厚度的零件、凸起部分、筋和棱等全部一体成型。整体成型同时还能提高结构的完整性、气密性和保温性,以及提高车辆舒适度。

每月一次学术讲座、以四川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为导向的调查研究、以课题引导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培育了学生对学术的敬畏、兴趣和追求。学生自觉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动态,大量阅读专业性学术刊物,主动参加校内外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主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认真开展调查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从学生形成与发表的成果看,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有一定的深度与高度,其中不乏独立的见解和思想。

学生“学·思·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实践着的过程,需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的长期坚持。学院将与课堂教学紧密连接的多级平台育人机制制度化、规范化,每年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教师全面指导,学生全员全程参加。学生从大学一年级进校到大学四年级毕业离校,经历多级平台的完整锻塑。学院将学生参加多级平台活动纳入“第二课堂”学分进行考核,对活动积极分子、优秀成果予以表彰,并作为评优、评奖等的重要依据。为了保障该机制的运行,学院成立了院领导、专业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以及教研室主任、学生科、学生会干部组成的工作小组。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工作,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

管理论坛,以“我的管理学”为主题,开展征文·演讲大赛,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管理科学、探究管理艺术,将所学管理学理论知识进行思考沉淀,提升其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全院学生打造交流管理知识、分享管理智慧和追踪学术前沿的平台。时间为每年9月至11月。征文要求围绕“我的管理学”这一主题,结合专业知识以论文形式呈现。

三、“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学生“学·思·行”能力提升

管理学院秉持“学·思·行”育人理念,不仅构建起多级平台,支持和支撑全方位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同时,建立了组织实施、追踪反馈、评价改进等体制和机制,使多级平台合力共振,切实培育和提升学生“学·思·行”能力。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学院创新性管理人才模式日趋形成。概括起来,主要为一以贯之的“一个核心理念”、“多级平台”融合共振。该模式就是通过一系列制度措施和活动平台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更加关注学生走出学校后未来发展能力的培养。经过近几年的实际运行,凸显了学生“学·思·行”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形成了全过程培养和提升学生“学·思·行”能力的长效机制

多级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为学生“学·思·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多级平台融合共振,锻塑学生“学·思·行”能力

多级平台相互联结,始终贯穿和体现“学·思·行”理念核心要求,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融合共振,同向发力,全面锻塑学生“学·思·行”能力。

几年前,父亲带着李离入蜀,去看青衣江上的佛像。川人集合了数千工匠,花掉了四十余年的时间,将一座山峰雕成慈眉善目的如来立像,秋风秋雨中,释迦牟尼的眉眼音容依稀已经出现,工人们搭着梯子,腰上缠着麻绳,举锤布凿,敲打他厚实的耳垂,慢慢将佛祖由山岭间唤醒。

以“我的管理学”为主题的管理论坛、“经典、专业、学术”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征文、演讲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爱读书、勤思考、善运用”,开拓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其知识储备,并鼓励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学生,以自己的视角结合已掌握的管理学专业知识,积极探索管理之道、认识之道和生活之道,思考沉淀,并相互学习和交流。通过追踪分析,经过这两个平台的锻塑,绝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读、写、说”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部分学生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且在省级公开刊物发表。这两个平台活动,已经成为全校经典活动。

通识教育的开展,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知识面,促进了学生良好知识结构的形成,同时,打通了各个学科相关连接的关节点,使各个学科、各门知识互联互通,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奠立了基础。尤其是通识教育所倡导和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了创新人才的个性发展。

本工程现已运行1年多的时间,运行过程中,尚未发现地表隆起、桩的变形,周边地基土变形等现象,目前使用正常,表明本方案的合理性。

开放性实验,目的是为了巩固、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各专业教师,结合专业实际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接,选定1-2个开放性实验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

技能比赛和开放性实验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并与学生创新创业结合,将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很好地巩固、检验和提升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开展10余项技能比赛和开放性实验,不仅巩固和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而且产生了一批积极成果,获得不同层次的奖励和科研立项。

(三)学生“学·思·行”能力培育与提升成效凸显

学生经过多级平台的训练和培育,“学·思·行”能力显著提升,成效凸显。从各级平台活动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得到贯彻,学生智慧和潜力得以挖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科研创新、表达沟通、组织协调以及团结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推进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向内涵式发展,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提升。学生不仅成为自主学习者,积极思考者,而且体现出日益增强的实践创新能力。

从学生提交的征文看,选材视野开阔、题材类型多样,具有极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征文题材涉及管理学、公共卫生、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文学等多个学科内容,包括对卫生事业管理尤其是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对管理思想的梳理和管理技巧的分析、对日常生活中管理方法的总结、对社会工作理论运用的探索、对企业财务管理方法创新的尝试、对信息管理应用的拓展探究、对AI引入管理实践路径的思考等。探讨问题视角广,理论梳理清楚,路径清晰,贴切现实,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学院秉持“学·思·行”育人理念,业已形成的创新型管理人才模式,推进了管理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质”的提升,成效初显。近年来,管理专业学生,入驻学校创新创业俱乐部3项,获四川省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四川省“挑战杯”一、二、三等奖各1项、四川省互联网+创新创业铜奖1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立项30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团体奖项6个、考取各类资格证书300余份、累计获得个人奖项百余项,参加团中央“逐梦计划”100余人。

但是对于夏播花生的种植,则应在小麦收获之后进行抢播,尽量提前播种时间,在播种的过程中应该重点注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是否充足,如果水分不足,则应及时进行灌溉,防止由于干旱而影响出苗的情况发生。

从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及其成果看,密切关注现实,活用理论知识。学生不仅关注现实问题,而且敢于直面问题,进行深刻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在研究中,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理论对实例进行分析,做到了活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立足实地调研,用数据分析说话。绝大多数研究及其成果都做了广泛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思考,并最终成文。这既体现了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学术的严谨,也足见学生用功之勤。

四、启示与思考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性人才。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等院校的使命和担当。因此,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和锻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近几年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正是基于时代、社会对创新性人才需要而展开的。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给予我们一些启示与思考。

(一)科学的理念是引领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科学的理念引领,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科学理念既要适应时代、社会和国家发展的要求,又必须体现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规律。当今时代,是创新时代,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是大批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富有创新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强大的“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即“学·思·行”三种能力,构成为创新性人才的必备基础和条件。基于此,学院将“学·思·行”确立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理念,以此为引领,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致力于学生“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的培育和提升。

(二)创新性人才培养是实践着的系统工程

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强大的“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创新能力的培育是一个实践着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并不能单纯的通过几次实践创新课程教学或开展几次实践创新活动就能达成,而是在持续不断的长期熏陶和锻炼培养中才能养成。也就是说,必须注重过程。同时,这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系统设计,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科学”对接,注重实践平台建设,发挥其支持、支撑和保障作用。学院将创新性人才培养作为系统工程实施,强化系统设计,重视过程,构建多级实践平台,使学生从进校到离校都得到全过程的锻塑。

最早知道爱克发还是在儿时,记忆中Agfa胶卷是摄影发烧友的最爱,而这段回忆也拉近了我们与这位影像巨头的距离。从初创岁月到今天的数码时代,爱克发对影像的关注从未停步,150多年的深耕细作不仅构成了其现有的三大产业版图:由印版、CTP、喷墨设备、软件等产品组成的印艺板块,以及医疗板块、特殊材料板块,其中,印艺板块占据其产业版图的半壁江山,更使其以细分领域领导者的身份与实力,引导影像领域的技术变革和产业创新。

江河湖海,可能“何”天生要比“胡”小一些,我认识的女孩子都是姓何居多,岛上最漂亮的一个姑娘叫何禾。这里的名字都是单名,是因为这里的风大,单名更好喊,而且这里的姓氏少,所以大家都习惯了只喊后面的名,站在楼上一扯嗓子,整个岛几乎都能听见。我就叫“生”,我听到的最多的就是“禾”。因为何禾漂亮,所以在放学的路上所有的男生都喜欢和她玩闹几下,她走路又慢,所以回家总晚。至于我的邻居兄弟胡来和胡去,因为名字比较纠缠,就会麻烦些,反正我老听到他们的妈妈在那里喊:快来,去。去吧,来。

(三)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积极能动的主体,具有独立性、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在人才培养中,毫无疑问,学生就是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才能达成培养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行为的实施者,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先决条件”[3]。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致力于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学·思·行”理念,从本质上说,就是基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性而确立,多级实践平台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主体作用的舞台。

(四)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

管理是理论性与应用性密切结合的专业,创新性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层面着手,使其成为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高阶应用人才。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深化理论教学的同时,为理论探索提供实践经验;又通过实践教学落实、验证和丰富理论教学,促进学生发现新知识,形成新观点、新思想。多级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平台,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巩固和深化了学生的理论知识。

(五)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开放性的系统

系统的生命力,在于其开放性。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是开放性的系统,其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从根本上取决于该种模式是否具有开放性。人才培养模式,只有根据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吸纳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适应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从而保持其生机与活力。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源于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是对育人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这既是一个开放的形成过程,同时又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反馈,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不断修正、优化、充实完善,形成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潘尔春,苏承英.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理论与实践[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28.

[2]高井祥,陈平.论研究型大学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1):74-77.

[3]江文,刘健,金志成.结合大学生心理学学习兴趣 实施参与性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06):49-51.

Abstract:In an era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a large number of innovative talents are urgently needed.Innovative talents must possess broad knowledge,solid theoretical skills,and have the ability to innovate thinking and practice innovation.Therefore,the three basic capabilities of strong"learning power","thinking power"and"practical power",namely"learning and thinking and doing",constitute the necessary basis and conditions for innovative talents.In the practice of exploring the reform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the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has formed an innovative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model with the core concept of"learning thought and doing"and the"multi-level platform"merging resonance.After several years of practice,it has continuously improved students'"learning and thinking and doing"ability and promoted the improvement of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and specifications.

Keywords:"learn·thinking·action";innovate;talent training model

中图分类号:G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3-0045-04

*基金项目: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 “省属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编号:JG2018-632);川北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重点项目“以‘学·思·行’理念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编号:2017-89-54)

作者简介:姜艳(1981-),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学教学与研究;潘尔春(1965-),男,汉族,四川仪陇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哲学、管理学教学与研究;张鹏程(1976-),男,汉族,四川南充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教学。

标签:;  ;  ;  ;  ;  ;  ;  ;  ;  ;  ;  

姜艳:以“学·思·行”理念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