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静脉论文_胡志刚,王汉东,王笑亮,张安,李桃

导读:本文包含了脑膜静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脑膜,动静脉,静脉,血管,蛛网膜,丘脑,造影。

脑膜静脉论文文献综述

胡志刚,王汉东,王笑亮,张安,李桃[1](2019)在《镰旁脑膜瘤术后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预防(附8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镰旁脑膜瘤术后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例镰旁脑膜瘤术后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8例均再次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单纯内减压术,2例行内减压术+去骨瓣减压术。结果出院时,2例无明显后遗症状;3例存在偏瘫,其中2例伴失语;2例轻偏瘫;1例仍昏迷。结论镰旁脑膜瘤术中静脉性损伤可导致灾难性后果,应当尽一切可能保留重要静脉。(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王涛,许川,徐国政,向伟楚,祝友红[2](2019)在《伽玛刀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伽玛刀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6年4月采用伽玛刀治疗26例DAVF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伽玛刀治疗14例,伽玛刀治疗前经历一次或多次血管内治疗12例。用50%~60%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边缘,周边剂量15~22 Gy,平均18.9 Gy;中心剂量30~44 Gy,平均37.5 Gy。26例治疗后随访31~149个月,平均81.1个月。结果 14例DSA复查证实瘘口完全闭塞;7例症状消失,MRI/MRA或CT/CTA证实引流静脉变细或消失,但拒绝DSA检查;DSA证实未闭塞5例中,2例症状好转,继续观察,2例行血管内治疗,1例行开颅手术治疗。26例治疗后病情稳定,无新增症状。结论伽玛刀治疗DAV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侵袭性DAVF,血管内或手术治疗后再行伽玛刀治疗是一种可供临床选择的比较理想的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刘建武,罗海涛,陈志华,赖贤良,宋书欣[3](2019)在《岩下窦入路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双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岩下窦入路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双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9月经岩下窦入路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7例双侧CSDAVF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14侧CSDAVF中,完全栓塞13侧,次全栓塞1侧。术后动眼神经麻痹加重1例,外展神经麻痹加重1例。术后随访6个月,14侧瘘口均未显影,1例动眼神经麻痹基本恢复,1例外展神经麻痹部分恢复。结论经岩下窦入路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双侧CSDAVF疗效确切,并发症较单侧更常见;有效使用弹簧圈及Onyx胶对手术成功及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周远方,李家鑫,黄宝资,肖超,程道宾[4](2019)在《单通道高血流量软脑膜动静脉瘘介入治疗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软脑膜动静脉瘘(pial arteriovenous fistula,pAVF)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颅内血管病变,由软脑膜或大脑皮质的一条或多条供血动脉和一条引流静脉组成,瘘口处静脉常因高血流量受累扩张而形成巨大静脉瘤,其发病率为0.1/10万~1/10万~([1])。目前主要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pAVF,尤其是外科手术难度大的病例。我们在临床上发现一例典型的单通道高血流量pAVF,并单纯使用可解脱弹簧圈进行介(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姜宗飞,佟献增,叶明[5](2019)在《血管内栓塞治疗软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软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软脑膜动静瘘患者12例,均经脑血管造影确诊。患者均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采用Glubran2、弹簧圈+Glubran2或Onyx18进行栓塞,部分患者在球囊辅助下完成。观察患者栓塞效果(完全栓塞、次全栓塞、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影像学治愈(复查脑血管造影瘘口无显影)情况。结果 12例患者首发症状中,头痛6例,癫痫发作3例,颅内出血2例,耳鸣1例。栓塞术后,11例患者瘘口完全闭塞,1例患者次全闭塞。6例患者术中使用球囊辅助。1例患者术后出现左侧肢体肌力下降。无死亡病例。11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中位时间为13. 4(5. 2,26. 7)个月; 9例患者症状消失,1例患者仍有头痛症状,1例患者口服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发作; 11例患者瘘口均未显影,1例患者出现上矢状窦区、直窦及窦汇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及动静脉畸形,经栓塞治愈。结论软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疾病,多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等,血管内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王涛,徐国政,许川,向伟楚,祝友红[6](2019)在《伽玛刀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伽玛刀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方法采用伽玛刀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26例,其中单纯伽玛刀治疗者14例,伽玛刀治疗前经历一次或多次血管内治疗者12例。按Congard分型,Ⅰ型7例,Ⅱ型12例,Ⅲ型7例。用50%-60%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边缘,周边计量最小15Gy,最大22Gy,平均18.9Gy;中心剂量最小30 Gy,最大44 Gy,平均37.5 Gy。2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149月。结果 7例MRI、CT证实引流静脉变细或消失,14例造影证实瘘口完全闭塞。5例造影证实未闭塞。均无放射性损伤。结论:伽玛刀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侵袭性DAVF,经血管内或手术治疗减少瘘口血流量后,伽玛刀可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后续治疗方法 。(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大会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及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19-08-16)

侯瑶,李常新[7](2019)在《硬脑膜动静脉瘘误诊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指发生在硬脑膜及其附属物如静脉窦、大脑镰、小脑幕上异常的动静脉分流,约占颅内动静脉畸形的10%~15%。DAVF发病率较低,误诊率较高。本文结合DAVF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影像学检查等对其误诊原因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DAVF的诊疗水平,减少误诊率。(本文来源于《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S1期)

马廉亭,谢天浩,徐召溪[8](2019)在《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与软脑膜动静脉瘘的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rformation,AVM)、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及软脑膜动静脉瘘(pial arteriovenous fistula,PAVF)为脑血管畸形的不同类型。脑AVM占脑血管畸形的56.3%~80%,占人口总数的0.001%~0.01%,为颅内动脉瘤的1/7~1/4。(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郭岑,王昌鹏,吴帅,杜鹏,张宇浩[9](2019)在《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附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以双侧丘脑病变导致认知功能减退起病的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s)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鉴别诊断、诊治方法。方法分析1例dAVF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进展性的认知功能减退,MRI T_2相见双侧丘脑高信号,经DSA确诊为dAVFs,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症状基本恢复。本研究系统检索了具有相似影像学表现的dAVFs相关文献报道30例,其临床表现以记忆力减退最为显着,部分伴有精神行为异常,经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大多预后良好。结论以双侧丘脑受累表现为认知功能减退的dAVFs报道较少,临床中出现类似病例应考虑到该诊断。(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李黎,刘俊,杨智,兰亚[10](2019)在《颅颈结合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颅颈结合部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DAVF)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6年7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经DSA确诊的16例颅颈结合部DAVF患者临床资料及其DSA、CTA和MRI影像信息。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成急性(7 d内)、亚急性(1个月内)和慢性(超过1个月)叁组。结果确诊的患者急性组4例、亚急性组4例和慢性组8例,其中急性和慢性患者中男性比例均为75.0%,高于亚急性患者(50.0%)。在静脉引流方向上,有7例(87.5%)的慢性患者引流方向向上,而急性和亚急性患者静脉引流向上的比例分别为3例(75.0%)和2例(50.0%)。所有患者在临床上均出现头痛、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DSA影像显示DAVF在颅颈结合区集中在C1神经根处、双侧乙状窦处、横窦区、右脑膜后动脉近横窦处、右侧硬脊膜动静脉瘘瘘口、左/右侧椎动脉区、枕大孔区、右侧脑膜中动脉分支、窦汇区、天幕区和双侧海绵窦。5例患者接受了CTA检查,其中4例CTA影像呈阳性,显示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血管的数目、形状和粗细上的改变;12例患者行脊髓MRI平扫检查,均显示被检者出现异常流空血管,并在脑实质区出现异常信号。结论颅颈结合部DAVF的临床表现与颅颈结合部位置无关,与静脉引流的方向有关,CTA和MRI有助于DAVF诊断,但确诊需要DSA检查。(本文来源于《中国卒中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脑膜静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伽玛刀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6年4月采用伽玛刀治疗26例DAVF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伽玛刀治疗14例,伽玛刀治疗前经历一次或多次血管内治疗12例。用50%~60%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边缘,周边剂量15~22 Gy,平均18.9 Gy;中心剂量30~44 Gy,平均37.5 Gy。26例治疗后随访31~149个月,平均81.1个月。结果 14例DSA复查证实瘘口完全闭塞;7例症状消失,MRI/MRA或CT/CTA证实引流静脉变细或消失,但拒绝DSA检查;DSA证实未闭塞5例中,2例症状好转,继续观察,2例行血管内治疗,1例行开颅手术治疗。26例治疗后病情稳定,无新增症状。结论伽玛刀治疗DAV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侵袭性DAVF,血管内或手术治疗后再行伽玛刀治疗是一种可供临床选择的比较理想的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脑膜静脉论文参考文献

[1].胡志刚,王汉东,王笑亮,张安,李桃.镰旁脑膜瘤术后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预防(附8例报道)[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2].王涛,许川,徐国政,向伟楚,祝友红.伽玛刀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3].刘建武,罗海涛,陈志华,赖贤良,宋书欣.岩下窦入路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双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4].周远方,李家鑫,黄宝资,肖超,程道宾.单通道高血流量软脑膜动静脉瘘介入治疗1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9

[5].姜宗飞,佟献增,叶明.血管内栓塞治疗软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观察[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9

[6].王涛,徐国政,许川,向伟楚,祝友红.伽玛刀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观察[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大会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及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2019

[7].侯瑶,李常新.硬脑膜动静脉瘘误诊原因[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

[8].马廉亭,谢天浩,徐召溪.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与软脑膜动静脉瘘的鉴别[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9].郭岑,王昌鹏,吴帅,杜鹏,张宇浩.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附1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9

[10].李黎,刘俊,杨智,兰亚.颅颈结合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J].中国卒中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各组大鼠行为学评分结果比较通过侧脑室检测颅内压压力值的示意图:脑浅静脉经脑膜静脉注入硬脑...颅底后外侧硬脑膜静脉窦各组大鼠硬脑膜静脉的变化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图5-7-1 硬~#...

标签:;  ;  ;  ;  ;  ;  ;  

脑膜静脉论文_胡志刚,王汉东,王笑亮,张安,李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