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互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人际交往互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际交往互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互动,人际交往,符号,课堂,自我,能力,模式。

人际交往互动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志潇[1](2019)在《挖掘课堂的人际交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学数学相比于其他学科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小学数学具有很强的前后贯通性,若小学生们对某一方面的理解不够详细,可能会对今后的数学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课堂中的互动与平常的人际交往就会非常的重要,在数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尤为重要,师生间的互动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本文来源于《试题与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卢开山[2](2019)在《强化中学语文课堂互动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是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能力培养、技巧指导、内化提升等方面,论述了教师应如何创设课堂交际情境,强化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本文来源于《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左太彬,班丽[3](2018)在《课堂人际交往的主旋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与学生人格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下,我国的课程在逐渐发生改革,这样使得教学活动逐渐变得生动形象,使得课堂教学环境更富有生趣,能够充分的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的学习,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格,本文就将基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现状来探索如何有效的进行师生互动,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格。(本文来源于《中华少年》期刊2018年30期)

王红娜,孙祎,汪丽聪[4](2018)在《微信平台上的女大学生自我互动与人际交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持有高比例市场占有率和活跃用户数量的微信已经催生了微时代的到来,微信用户集中于大学生群体,男性用户数量接近于女性用户数量的二倍,但后者活跃程度却明显高于前者。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更关注朋友圈,在朋友圈内进行人际互动的行为也更加频繁。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女大学生在人际互动前首先会进行自我互动,以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但事实上,微信的交流功能却不足以加强人际交往。社交网络的崛起颠覆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打破了时空距离的限制,更使人们变得越来越懒于表达,甚至会因为太习惯于微信的交流方式而忘记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方法。良好的人际交往状况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构建有效促进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个体心理诉求和内在创造性得到满足和发扬。(本文来源于《江汉学术》期刊2018年03期)

摆冰[5](2018)在《互动模式下小组工作提升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我国城市贫困家庭数量不断增多,贫困家庭存在的各类资源缺乏等特点,会给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带去种种问题,人际交往便是贫困家庭青少年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对在城市环境中成长的贫困家庭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的成长发展状况,也为了更好地将社会工作运用于我国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这一群体,本次研究采用了小组工作方法,针对武汉市Y区某初级中学里的贫困家庭青少年开展服务,目的是提升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服务地点为武汉市Y区某初级中学,具体来说是从初二班级21名同学中选取6名人际交往能力明显不足,且属于城市贫困家庭的青少年作为服务对象,以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方法对小组成员展开服务,运用笔者自行设计的一般人际交往能力自测量表对服务对象展开前测与后测,该量表中的问题是围绕人际交往能力的叁个方面(即交往意愿、交往行为和关系处理技巧)进行设计的,在服务结束后通过对比分析量表前后测数据,并结合参与式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法的记录内容来评估介入效果,最后简单总结互动模式下小组工作介入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结论,并总结通过本次实务活动所产生的思考。本次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从评估结果上来看,小组成员在人际交往能力的两个维度上,即交往意愿和交往行为方面有一定提升和改善,但在处理身边关系技巧的维度上几乎没有提升效果;从个人发展上来看,小组工作能够为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提供构建人际关系网络的机会,为培养其更多的兴趣爱好创造条件;从社会工作专业层面来看,社会工作有助于弥补传统说教式学校教育的不足,弥补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家庭教育缺失的漏洞,更好的关注到这一群体的成长问题,更好地照顾到其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是,本次研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活动缺乏连续性。二是活动时间不充裕,地点受限。叁是笔者自身能力有限,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可复制性也有待于进一步确定。(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孙巧丽[6](2018)在《互动模式在学龄早期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中的实务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学龄早期独生子女由于物质基础、思想观念、个性特征与行为等多方面因素存在人际交往困境,一度被称为是“问题儿童”。学龄早期独生子女面临着学习与发展新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双重压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其成长发展影响重大。目前已有研究中有大量关于儿童期独生子女人际交往的现状与理论性对策,却极少有摒弃“问题”视角,运用互动模式的实务研究。据此,本文对互动模式在提升学龄早期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中的实务运用进行探索,通过多种方法评估成效,为后续干预学龄早期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提供实证支持与实务经验。本研究将人际交往能力操作化为人际知觉维度、人际调控维度与人际沟通维度叁个方面,综合运用实地研究法的观察和访谈法以及实验法中的单组前后测方法收集资料。在武汉市Q青少年宫四个月的实习中,笔者通过初步访谈与观察法筛选出12名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访谈与测量,最终确定8名小组成员,得出其在人际人际知觉、人际调控与人际沟通叁方面均存在困境。本文依据系统理论、场域理论、“镜中我”理论以及符号互动论等理论基础,运用互动模式的方法和技巧设计六次小组活动,培养自主、互惠的小组动力,构筑小组支持系统,改善人际交往能力。研究结果显示:人际知觉上组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各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人际知觉与人际调控维度最为明显,人际沟通维度改观不大,与小组介入重点一致。具体评估发现:“小鬼犯了错”与“小鬼大秘密”有利于组员树立理性人际知觉能力;“快乐光头强”有利于组员提升人际调控能力,但“微笑魔法棒”却因逻辑欠连贯与形式呆板而影响活动效果;“交际小剧院”在促进人际交往技巧的综合运用上效果显着,但人际沟通单一维度收效甚微。综上所述,本次小组介入总体确有一定成效,实务运用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为互动模式的本土化做出了一定努力。(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8-03-14)

杨建蓉,周丽[7](2017)在《微信虚拟互动模式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微信的使用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微信已经成为时下最受大家欢迎的社交软件,并且成为一种新的沟通交流方式,正在影响受众的社交习惯。本文引用实际案例:微信表情包、微信分组、微营销等来分析不同理论在不同层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研究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受众如何使用大众媒介和大众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本文来源于《采写编》期刊2017年01期)

王学俭[8](2016)在《探究人际交往实践新样态的开拓之作——评吴满意教授《网络人际互动:网络实践的社会视野》》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条件下,新的社会形态日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并将更为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模式、政治格局、意识形态乃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满意教授撰写的,2015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网络人际互动:网络实践的社会视野》这部专着,以研究人类交往实践活动为切入点,进而比较深入地揭示了人类网络交往实践的本质、特征、结构、模式、功能、中介、价(本文来源于《思想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杨玲玲[9](2015)在《自我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应对浅探——基于符号互动论的自我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人际交往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人际交往水平和质量对人自身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从G·H米德符号互动论中的"自我"认知角度出发探析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9期)

黄秀娟,唐静,李晓莉[10](2014)在《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探析——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研究新媒体出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本文采用"大学生多媒体与人际交往量表"问卷对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研究,得出新媒体情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五个特点,并从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对该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新媒体情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合理引导的建议。(本文来源于《高教探索》期刊2014年06期)

人际交往互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是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能力培养、技巧指导、内化提升等方面,论述了教师应如何创设课堂交际情境,强化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际交往互动论文参考文献

[1].李志潇.挖掘课堂的人际交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价值[J].试题与研究.2019

[2].卢开山.强化中学语文课堂互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

[3].左太彬,班丽.课堂人际交往的主旋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与学生人格培养[J].中华少年.2018

[4].王红娜,孙祎,汪丽聪.微信平台上的女大学生自我互动与人际交往研究[J].江汉学术.2018

[5].摆冰.互动模式下小组工作提升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6].孙巧丽.互动模式在学龄早期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中的实务运用[D].中南民族大学.2018

[7].杨建蓉,周丽.微信虚拟互动模式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J].采写编.2017

[8].王学俭.探究人际交往实践新样态的开拓之作——评吴满意教授《网络人际互动:网络实践的社会视野》[J].思想教育研究.2016

[9].杨玲玲.自我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应对浅探——基于符号互动论的自我认识[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

[10].黄秀娟,唐静,李晓莉.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探析——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4

标签:;  ;  ;  ;  ;  ;  ;  

人际交往互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