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质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李伟光

浅析地质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李伟光

河北省地矿局第四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河北沧州061000

摘要:对于工程建设人员而言,地质灾害一度使他们“听之色变”,这充分表明了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有关统计表明,我国每年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事件占各类自然灾害发生比例高达25%,危害程度之大可见一斑。特别是新时期我国新建的路桥工程或者建筑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大大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概率,有必要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剖析,以更好地指导地质灾害的防治。

关键词:地质灾害;成因;对策;分析

1导言

地质工程属于地势勘探的重要项目,地质工程主要对矿区地质问题作详细分析,找到合适的问题解决方式。岩土工程将地质归入工程系统中,分析有人类活动导致的危害地质灾害问题,针对地质灾害产生原因不同,对周围环境、相关工作提出地质灾害的解决措施,积极防治,促进矿产开发稳定推进。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形成的,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或损失的一种地质现象。它具有高隐蔽性、高突发性、强破坏性的特点,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预防、避让和治理地质灾害就显得尤为重要。

2地质灾害组成及其危害性

2.1地质灾害类型

按照引起地质灾害的因素不同,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一是自然因素地质灾害。属于典型环境问题,由周围地质、地壳运动、土壤、降水等多因素引发,其自身不以人类发展而转移。二是人为因素地质灾害。由人类不合理活动或受自然变化影响而发生地质灾害,例如崩塌、泥石流、滑坡等。

2.2客观因素

一是气候因素:气候因素的变化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全球气候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温度、降水等变化最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起了加速作用;二是地形地貌因素:特殊的地形地貌间接地导致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地形切割强烈、坡度大、山体分化破碎严重的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三是地质因素:地质因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地震、火山喷发、地壳运动等因素都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四是植被因素:不同类型的植被和植被覆盖率直接或间接着影响着地质灾害的发生,根系的深浅及喜水性的强弱对水文效应和土体性质的改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3地质灾害危害性分析

一是滑坡。斜坡上土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冲刷、地震、切坡等因素影响,出现土体软弱面滑动的现象。地区强降水、降雪、乱砍滥伐树木、劈山、地震及河流地表水变化,都会导致滑坡。滑坡多产生于沟壑、江河山川交汇地区,沟壑岸坡地带、落差较大的峡谷中滑坡隐患较大。其中,地质断裂带、地震带影响,山区公路铁路也有较大的滑坡隐患。二是崩塌。崩塌主要是陡坡上岩体失去根部或根部空虚,重心失稳,脱离下落,发生翻滚,积聚在山区公路或山脚位置。崩塌受当地不合理开矿、道路边坡开挖、水库蓄水等影响较大。三是泥石流。泥石流主要受山区强降水影响,沟谷山坡中夹杂大量泥沙的固体物质“泄洪”式向下移动,属于特殊洪流。山区不合理种植、开挖,一些弃土、弃渣等操作,直接导致地质泥石流发生。

3主要地质灾害特征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类型划分十分复杂,有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可按其成因、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速度、发生区的地貌特征、地质灾害的物质分类及生成空间进行分类。自然资源部按发生处所和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对地质灾害进行了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分为12类、48种。在48种灾害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危害较大的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

3.1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沟谷深壑等地区,在强降雨或其他自然灾害作用下,突然爆发并携带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一种特殊洪流。它具有较强的突然性以及流量大、物质容量大、流速快、破坏力强等特点,对山区开发和建设危害很大,尤其对山区的城镇、村落、铁路、公路、水利设施等危害最为突出。泥石流与崩塌、滑坡的关系极为密切,后者是其重要的物质来源。此外,乱砍滥伐、开山采石、采石弃渣水等也为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来源,所以,泥石流的防治工作难度很大,对其防治应做到全面、统一、综合系统治理,宣传教育、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三管齐下才能到达治理灾害,保护环境的目的。

3.2滑坡

滑坡指在一定的地形地质条件下,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滑移的地质现象。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滑坡具有频度高、地域广、灾害重的特点,有的灾害甚至毁灭性的,严重影响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滑坡的治理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防治”的原则,力求做到防患于未然。常用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截排水工程设计、减重反压工程设计、挡土墙工程设计、抗滑工程设计、微型桩工程设计等。

3.3地裂缝

地裂缝指土体、地表岩层在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作用下产生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现象。按其成因,地裂缝分为构造地裂缝、非构造地裂缝和混合成因地裂缝三类。地裂缝灾害具有直接性、三维破坏性、渐变性、群发性和区域性、随机性和周期性等特点,给城市管网、交通工程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威胁。目前,地裂缝灾害的发生具有不可抗拒性,但通过采取立法,制定相应规范、规程,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及相应工程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其对单体建筑物的破坏,而对跨地裂缝而建的道路、桥梁等工程,只要措施得当,也可减轻其破坏程度。

3.4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土体、地表岩层在自然或人类活动作用下,导致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地面塌陷的诱发因素很多,主要是由于地下水采空、过量抽采地下水、人工振动、地表渗水等因素造成的。根据其形成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可以分为采空区塌陷、岩溶塌陷和黄土湿陷,其中岩溶塌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多,对人身财产威胁最大。治理地面塌陷的方法主要包括:填堵法、跨越法、强夯法、灌注法、深基础加固法、控制抽水等。

3.5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指地层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下沉或压密变形,从而导致区域性的地面标高下降。引起地面沉降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包括构造下沉、地震、火山活动、气候变化等;人为原因包括开发利用地下流体资源、开采固体矿产、岩溶塌陷、软土地区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固体沉降等。地面沉降具有波及范围广(建筑物地基下沉、基础开裂;损害交通管网;海水倒灌等)、下沉速率缓慢的特点,因此,对灾害的易发区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网、采取控沉措施、防护措施、避灾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4结论

我国地质地貌复杂多样,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到美丽中国的建设。因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几点值得重视:第一,加强防灾减灾常识的宣传教育,使民众具备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第二,加强对人口密集区、重要军民设施周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价力度;第三,完善监测预报网络,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第四,综合采取治理措施,处理好次生灾害的防治工作;第五,健全保障机制,加强人员、资金的投入与管理。

参考文献

[1]梁丽娟.新疆南天山迪那河流域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6(07):150-151.

[2]李冉,方敏,王全涛.湖南省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J].有色金属文摘,2015,30(05):123-124.

[3]徐俊峰.谈榆次北山滑坡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J].山西建筑,2015,41(24):85-86.

[4]王海星.谈榆社王家沟滑坡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J].山西建筑,2015,41(22):94-95.

标签:;  ;  ;  

浅析地质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李伟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