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游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假装游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假装游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游戏,幼儿,理论,儿童,虚词,孤独症,功利性。

假装游戏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权宇[1](2019)在《小班幼儿假装游戏向戏剧游戏发展的经验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常常在幼儿园里看到这样的场景:几名幼儿玩过家家,有人当爸爸,有人当妈妈;在"医院"里,"护士"给"娃娃"打针、输液,"小医生"耳挂听诊器,开出一张张"药方"……这些都是幼儿的假装游戏。那么,如何让假装游戏更成熟,向戏剧游戏发展呢?在当前形势下,有些幼儿园更注重戏剧作品的展示,认为只要幼儿能把一场儿童剧"演"出来就行,忽视了对戏剧教育过程的关注。幼儿戏剧经验的规律告诉我们,处于早期阶段的幼儿,很难实现成熟的戏剧艺术作品,他们(本文来源于《儿童与健康》期刊2019年11期)

曾玉兰[2](2019)在《“假装游戏”》一文中研究指出假装游戏2019.3.23—2019.5.19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2019年3月23日至5月19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呈现了"假装游戏"的展览项目。展览以七组共九位艺术家的作品诠释了艺术家以其作品与现实之间的角力,及其在这一角力的过程中所生发出的故事、矛盾、问题和最终充满未知的走向。在艺术领域中,不管是西方艺术史上关于艺术起源的"游戏说",还是传统儒家对待艺术时"游于艺"的美学观,都很推(本文来源于《艺术当代》期刊2019年04期)

杨子瑾,刘艳虹,胡晓毅[3](2019)在《孤独症儿童假装游戏教学策略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假装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游戏类型,对儿童的认知、情绪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有着积极影响,而孤独症儿童却表现出假装游戏能力的显着低下或缺乏。恰当运用辅助、脚本、视频、多重线索等教学策略,可帮助孤独症儿童发展假装游戏能力。(本文来源于《现代特殊教育》期刊2019年11期)

魏坤琳[4](2019)在《在假装游戏中玩出社交小达人》一文中研究指出孩子假想出了一个朋友,是不是他太孤独了?本期家长课堂,我们继续学习魏坤琳教授关于"假想同伴""社交能力培养"的解读,一起来看吧!看过动画片《头脑特工队》的朋友大概都记得,里面有个叫冰棒(Bing Bong)的奇怪生物,长着大象的头,熊一样的身子,狸猫一样的尾巴。这个生物在现实世界里不存在,它住在女主角的头脑里,是这个小女孩自己想象出来的儿时玩伴。这是儿童玩游戏的时候常见的一种现象,叫假想同伴。(本文来源于《家教世界》期刊2019年17期)

[5](2019)在《假装游戏》一文中研究指出"假装游戏"于2019年3月23日下午15时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主办,将展出艺术家敖国兴、曹原铭、计文于、朱卫兵、李振华、董师、石苗苗、王切尔、尤阿达创作的绘画、装置和影像作品。本次展览试图呈现(本文来源于《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期刊2019年04期)

刘丹丹,文爽[6](2019)在《假装游戏理论促进儿童社交的户外游乐场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社交对于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本文在对现有的儿童户外游乐场调研的基础上,引入假装游戏理论,结合儿童心理与游戏特征,总结出基于假装游戏理论的儿童户外游乐场设计方法,致力于儿童社交环境的建设,以此促进儿童的心智方面的潜力以及社交技能的提升,为儿童社交奠定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工业设计》期刊2019年03期)

张婉莹,曹中平[7](2019)在《对幼儿“假装游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假装游戏"是幼儿普遍喜爱的一种游戏,然而却很少教育者能够认识到其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对其"忽视"和"恐慌"的现象大有所在。文章通过分析幼儿不仅能够"玩中学",而且能够通过"假装游戏"促进认知发展,重申"假装游戏"之于教育的意义,提出利用假装进行教育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魏梦琦,龙红芝[8](2019)在《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观察法,对60名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随着年龄增长,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逐步由非言语向言语过渡。(2)区域活动中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呈现出借助特定材料、受制于材料探索能力等特点,生活活动中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呈现出利用肢体动作、即兴发生等特点。(3)熟悉同伴关系下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呈现出可识别、不断转换等特点,不熟悉同伴关系下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呈现出反复解释、控制等特点。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幼儿教育》期刊2019年Z3期)

朱金秋,李伟康,吴晓英[9](2019)在《假装游戏在智障儿童虚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单一被试法中的A-B-A实验设计,以个案虚词水平为因变量、假装游戏教学为自变量,经过访谈、评估、拟订方案后对1名智力障碍男孩实施干预与追踪观察,以探讨假装游戏在智障儿童虚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假装游戏教学对智障儿童的整体虚词水平具有积极的显着影响与维持效果,有助于提升智障儿童的日常语言沟通能力及其理解与运用副词、介词、连接词的能力,因而特教工作者可酌情选择假装游戏进行教学。(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9年01期)

丛素宁[10](2018)在《假装游戏 见证幼儿隐秘成长》一文中研究指出假装游戏是幼儿的一种模拟行为细心的妈妈是否注意到,当有一天你把一根香蕉送给孩子时,他不再伸向嘴巴,而是放在耳边,"打起了电话";当孩子紧握拳头,你瞪大眼睛不知所措时,他却把拳头放在下巴上蹭来蹭去,"刮起了胡子"。这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动作可不是孩子在搞怪,而是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孩子在借用道具模仿成人。而且,这种在两叁岁萌发的行为,一经产生便一发(本文来源于《平安校园》期刊2018年12期)

假装游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假装游戏2019.3.23—2019.5.19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2019年3月23日至5月19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呈现了"假装游戏"的展览项目。展览以七组共九位艺术家的作品诠释了艺术家以其作品与现实之间的角力,及其在这一角力的过程中所生发出的故事、矛盾、问题和最终充满未知的走向。在艺术领域中,不管是西方艺术史上关于艺术起源的"游戏说",还是传统儒家对待艺术时"游于艺"的美学观,都很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假装游戏论文参考文献

[1].权宇.小班幼儿假装游戏向戏剧游戏发展的经验建构[J].儿童与健康.2019

[2].曾玉兰.“假装游戏”[J].艺术当代.2019

[3].杨子瑾,刘艳虹,胡晓毅.孤独症儿童假装游戏教学策略的应用[J].现代特殊教育.2019

[4].魏坤琳.在假装游戏中玩出社交小达人[J].家教世界.2019

[5]..假装游戏[J].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2019

[6].刘丹丹,文爽.假装游戏理论促进儿童社交的户外游乐场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19

[7].张婉莹,曹中平.对幼儿“假装游戏”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9

[8].魏梦琦,龙红芝.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研究[J].幼儿教育.2019

[9].朱金秋,李伟康,吴晓英.假装游戏在智障儿童虚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

[10].丛素宁.假装游戏见证幼儿隐秘成长[J].平安校园.2018

标签:;  ;  ;  ;  ;  ;  ;  

假装游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