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之歌论文-程瑶

云雀之歌论文-程瑶

导读:本文包含了云雀之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薇拉·,凯瑟,女性,生态

云雀之歌论文文献综述

程瑶[1](2019)在《《云雀之歌》——薇拉·凯瑟“女性生态自我”的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薇拉·凯瑟的小说《云雀之歌》,评论界普遍认为是其心灵的独白,是对自我的解构。这在学术意义上来说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1期)

张健然[2](2018)在《地域、国家与世界——《云雀之歌》中现代性的叁重视野》一文中研究指出脱离研究《云雀之歌》中的乡土特色和自传特征的俗套,本文考察该小说对现代性的表征。小说中,"杂糅"的乡村是现代性的地域化产物,是兼具前现代和现代的"第叁空间"。同质化的城市是现代性的国家化效应,世界主义者的崛起则是全球现代性的语境中理想的主体存在模式,成为连接前现代/现代、乡村/城市、国家/世界等二元对立之间互动的桥梁。《云雀之歌》从地域、国家和世界的叁重视野审视现代性历史实践,表明文学地域主义这一文类参与、反思并重构了现代性的历史话语。(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8年05期)

蒋萍[3](2017)在《迈克·克朗新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云雀之歌》》一文中研究指出薇拉·凯瑟(Willa Cather,1873-1947)是美国19世纪至20世纪重要作家,她曾获1923年普利策奖。作为一个西部女性作家,薇拉·凯瑟作品大多描写美国西部草原,其中《云雀之歌》(The Song of the Lark,1915)就是她着名的草原叁部曲之一。《云雀之歌》讲述了主人公西娅(Thea)——一个来自美国西部小镇的女孩坚持自己的艺术梦想,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在纽约歌剧舞台的明星。本文将运用迈克·克朗(Mike Crang)的文化地理学观点揭示小说中文学空间背后所隐含的文化象征意义,同时将西娅和小说其他主要人物人生经历进行对比研究,阐释凯瑟创作这篇小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解决社会固有意识形态和现代社会给人造成的精神危机提供一次尝试。通过西娅的成功范式,指明资本主义城镇化和工业化背景下应该坚持内心梦想,寻求精神和物质上的平衡。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叁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介绍凯瑟生活时代背景及学术界对凯瑟和《云雀之歌》的研究现状和文章结构简介;正文部分由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叁章组成。第一章用麦克·克朗的文化地理学分析小说中四个主要文学地理景观:月石镇,芝加哥,黑豹峡谷和纽约,揭示其象征的文化意义。第二章探讨西娅如何实现自己艺术理想以及各个地理景观对她的影响。第叁章分析了其他人物失败的人生经历同时阐释作者的创作意图。结论部分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同时指出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7-04-10)

李虻,张译丹[4](2017)在《钢琴曲《叁月——云雀之歌》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琴曲《叁月——云雀之歌》是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于1875年创作的标题性组曲《四季》中的第3首,以云雀象征眷日的到来。与乐曲一同发表的小诗写道:"鲜花在田野上随风摇晃,到处一片明亮的阳光。眷日的云雀在尽情呜啭,蔚蓝的天空回荡着动听的歌唱。"云雀是略似麻雀的一类鸣禽,主食地面上的昆虫和种子,高空振翅飞行时发出持续成串的颤音及颤鸣,呜叫声活泼悦耳。作曲家通过对云雀欢啼于林间树梢的描写,表达了人们盼望着春天的到来和对大自然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抒发了(本文来源于《琴童》期刊2017年03期)

王伍燕[5](2015)在《论西娅女性空间的成长—《云雀之歌》空间批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威拉·凯瑟(Willa Cather,1873—1947)是美国着名的女作家。她的早期作品主要书写美国西部边疆的拓荒生活,以及欧洲移民的生存困境和奋斗历史,其作品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云雀之歌》是威拉·凯瑟最长的一部小说,亦是她最具自传性的一部作品。小说描述了年轻的小镇姑娘西娅经历种种挫折后,最终踏上了艺术成功的道路。国内外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生态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原型理论、性别研究等方面,而空间批评视角下的研究相当少。本文运用空间批评理论对小说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旨在揭示出阻碍女性空间拓展的因素,以及拓展女性自我空间的途径,具有一定新意。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论部分介绍威拉·凯瑟的生平和作品《云雀之歌》的主要内容,当今国内外学者对威拉·凯瑟及其小说《云雀之歌》的研究现状,相关理论和论文结构;第二章从月石镇和芝加哥这两个重要的物理空间这一层面来讲,主要包括物理空间的变化,以及空间变化给女性带来的影响;第叁章详细分析了《云雀之歌》中西娅的社会空间的拓展,从性别空间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阻碍女性社会空间拓展的意识形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以及女性如何突破传统家庭空间的束缚;第四章进一步分析《云雀之歌》中西娅心理空间的成长,主要包括在不同空间的生存体验下女性心理空间的成长,如身份的焦虑,艺术的顿悟,寻根的情怀等;最后结论部分对运用空间批评解读《云雀之歌》中西娅女性空间的拓展进行总结。本文运用空间理论的相关知识对《云雀之歌》这部作品进行解读,探讨文本中西娅这个虚拟的女性人物的空间的拓展,映射出文本外现实中的女性所面临的空间问题,旨在揭露父权制社会下传统女性的狭隘的生存空间,并呼吁女性冲破传统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领域,获得精神的解放和自由,实现自我价值,为后来的研究者们提供一个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5-06-01)

左丽[6](2015)在《云雀之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的记忆中,年幼时就喜欢小鸟,向往飞翔的快乐。长大后,乘着歌声的翅膀,我成了一名教师,领着一群孩子,像小鸟一样,在校园里飞翔、歌唱。少年时代读雪莱的抒情诗,第一次知道还有这么动听的、会引起人们遐想的小鸟的名字"云雀"——像一片烈火的轻云,穿过蔚蓝的天,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我不禁被云雀的活力和前进的力量深深地震撼着。云雀那扑腾着的双翼也定格在心底,成了永恒。回首自己的教学生涯,我感悟到教师在"传(本文来源于《湖南教育(下)》期刊2015年04期)

尹轶群[7](2014)在《《云雀之歌》中的美国传统价值观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不同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是一个具有种族多样性的移民国家。虽然多年来,多元文明不断冲击美国社会,但是,其根本文化——源于所谓传统价值观,是不变的。《云雀之歌》这部作品的主人公西娅的身上恰恰展现出了美国传统价值观。(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艾尼瓦尔[8](2013)在《女性自我觉醒角色的突破——试析《嘉莉妹妹》与《云雀之歌》》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传统角度理解,男性在社会中更加主动、独立、果断,与之相比多数女性则显得被动、消极,然而《嘉莉妹妹》与《云雀之歌》这两部文学作品却颠覆了这种看法,为我们展现出女性果敢、独立的一面。分析了这两部作品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对性别及其社会地位的非常规理解。比较了《嘉莉妹妹》与《云雀之歌》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她们的经历各不相同,相同的是她们身边都不乏多位男性角色出场。尽管西娅和嘉莉都被男性角色利用,然而她们最终摆脱了男性束缚,都以不同的方式获得了成功。从这两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传统观念中男女角色的突破。(本文来源于《新疆职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刘莹[9](2013)在《论《云雀之歌》中展现的“美国梦”》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创作背景谈及英美文学,不得不说的要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才女威拉·凯瑟(Willa Cather,1873-1947),威拉·凯瑟不但树立了独树一帜的小说创作特色,她的成长经历与生活阅历也堪称一本文学佳作。凯瑟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个牧场里,喜好文学开始于凯瑟中学毕业的时候,在内布(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3年04期)

李虻[10](2012)在《柴科夫斯基《叁月——云雀之歌》曲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音乐生活》期刊2012年03期)

云雀之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脱离研究《云雀之歌》中的乡土特色和自传特征的俗套,本文考察该小说对现代性的表征。小说中,"杂糅"的乡村是现代性的地域化产物,是兼具前现代和现代的"第叁空间"。同质化的城市是现代性的国家化效应,世界主义者的崛起则是全球现代性的语境中理想的主体存在模式,成为连接前现代/现代、乡村/城市、国家/世界等二元对立之间互动的桥梁。《云雀之歌》从地域、国家和世界的叁重视野审视现代性历史实践,表明文学地域主义这一文类参与、反思并重构了现代性的历史话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云雀之歌论文参考文献

[1].程瑶.《云雀之歌》——薇拉·凯瑟“女性生态自我”的突破[J].青年文学家.2019

[2].张健然.地域、国家与世界——《云雀之歌》中现代性的叁重视野[J].外国语文.2018

[3].蒋萍.迈克·克朗新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云雀之歌》[D].四川师范大学.2017

[4].李虻,张译丹.钢琴曲《叁月——云雀之歌》赏析[J].琴童.2017

[5].王伍燕.论西娅女性空间的成长—《云雀之歌》空间批评解读[D].广西大学.2015

[6].左丽.云雀之歌[J].湖南教育(下).2015

[7].尹轶群.《云雀之歌》中的美国传统价值观解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

[8].艾尼瓦尔.女性自我觉醒角色的突破——试析《嘉莉妹妹》与《云雀之歌》[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

[9].刘莹.论《云雀之歌》中展现的“美国梦”[J].芒种.2013

[10].李虻.柴科夫斯基《叁月——云雀之歌》曲式分析[J].音乐生活.2012

标签:;  ;  ;  ;  

云雀之歌论文-程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