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湖北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余笑予
记得中国有句老话:有儿穷不久,无儿富不长。再大再好的家当,没有继承者是不会长久下去的。1990年前后,中国戏曲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人才的青黄不接,作为戏剧大省的湖北也不例外。戏剧的后继人才单靠那时几所艺术院校的七年培养根本供不应求,可各方面又是那么急切地需要我们的戏剧出人才出作品。
鉴于这种状况,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培养戏剧人才其实是需要采取措施的,只要措施得力,人才就能应运而生。当时我正担任着中国剧协副主席,而中国剧协所设立的“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发掘和奖励戏剧人才方面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那么,我们湖北省剧协能不能也设个戏剧奖呢?设个奖,该叫什么名字好?湖北有著名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她的老师艺名叫“牡丹花”,她的艺名曾叫“小牡丹花”,所以我就提议用牡丹花为我们的戏剧奖命名——梨园百花,牡丹是很有亮色的一种,而且国色天香的牡丹历来又深受中国人热爱,完全可以和梅花媲美。我的倡议得到了省剧协同仁和很多戏剧同行的支持,很快就决定正式设立湖北戏剧牡丹花奖,而我自己也很荣幸地成为第一届评委会主任。
从后来的效果看,这个奖真是设对了。开始那阵子,有的剧团和演员不知道、不认识、不参加,后来渐渐地有人感兴趣了、报名参赛了,再后来越来越多的演员很强烈地要参与,到了最近一、两届,不光是专业戏剧院团把这个奖当大事来抓,中青年演员卯足了劲头争当“牡丹花”。而且还吸引了民营剧团来积极参与,甚至连不少省外同行也颇关注和称赞,其中还不乏跃跃欲试希望参与的。我觉得,其实我们的“牡丹花奖”是有实力慢慢向上海的“白玉兰奖”靠近的。
湖北作为一个戏剧大省,有一个“牡丹花奖”和没有这个奖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它对演员是一种促进和鼓励。现在这个奖就特别受中青年演员欢迎,这个奖在他们心里份量很重。
湖北戏剧牡丹花奖走过近二十年历程,盛开了143朵争奇斗妍的“牡丹花”,也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并得到像福星科技集团这样的企业和谭功炎先生这样热心戏剧事业的企业家的支持。2008年举办的第八届,与时俱进地增设了“牡丹花大奖”。而湖北省剧协也在此基础上组建了牡丹花艺术团,深入基层演出,艺术回报社会,扩大了“牡丹花奖”的知名度,这种发展势头很喜人。
但是,湖北戏剧牡丹花奖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目前也遭遇到一些瓶颈问题,比如经费的困难。要想办好,我觉得除了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依靠企业和企业家的鼎力相助,也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基金。从人才培养角度看,既然发展了‘牡丹花大奖”,也可以尝试着延伸出“小牡丹花”,让儿童、青少年都来加盟、来参与,让戏曲艺术的幼苗型人才也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最后,我特别希望各级领导更加重视这个奖,一如既往地爱护它,使我们的戏剧人才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也呼吁企业家关怀它;呼吁热爱戏剧的人们支持它,帮助我们把“牡丹花奖”越办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