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盆地论文_周心怀,蒋一鸣,唐贤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型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原型,新元,洛伊,古代,塔里木,尼亚。

原型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周心怀,蒋一鸣,唐贤君[1](2019)在《西湖凹陷成盆背景、原型盆地演化及勘探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的东亚陆缘背景,结合盆地结构特征,分析了东海西湖凹陷成盆演化过程。在成盆动力背景上,西湖凹陷新生代断陷盆地发育阶段东亚陆缘中段经历了安第斯型陆缘裂解消亡,并向岛弧型陆缘转变的过程,至断陷结束后的渐新世才逐步开始发育典型沟-弧-盆体系;在成盆演化过程上,中始新世平湖运动、始新世末玉泉运动、渐新世末花港运动和中新世末龙井运动期是西湖凹陷成盆过程转变的关键期,应力背景分别为伸展方向转变、伸展结束、挤压开始和挤压显着增强;在原型盆地演变上,现今盆地为陆缘背景下的分隔型断陷盆地、整体型断-拗转换盆地、大型拗陷盆地和压陷萎缩盆地的垂向迭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盆地类型对煤系烃源岩及油气运移的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上油气》期刊2019年03期)

刘溪[2](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晚叁迭世延长期原型盆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生代时期,鄂尔多斯盆地是在华北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的基础上残延演变而来的迭合盆地,在其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盆地主体长期不均衡的整体升降和地层遭受强烈而不均匀的剥蚀,导致盆地中东部和边部的中生代地层残缺不全甚至剥蚀殆尽或被巨厚的新生代地层掩盖,给原盆恢复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相对于盆地西缘,盆地东南部中生代沉积边界的讨论,多停留于理论分析,缺少实际资料和数据的支撑。并且,中晚叁迭世延长期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最重要的油气产出层位,其原始沉积范围认识的欠缺,限制了盆地东南部油气勘探的发展。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今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及邻区中晚叁迭世残留地层的划分对比、沉积相分析及物源研究,利用第一手实测资料和分析化验数据,对中晚叁迭世延长期盆地的东部、南部边界进行分析讨论,为恢复盆地原始沉积面貌和探索盆地东南部油气信息提供新的证据。通过典型野外剖面的实测及观察,查明了现今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及邻区中晚叁迭世地层的分布状态、岩性、厚度等,并将其进行对比,认为宁静地区、沁水地区中叁迭世晚期铜川组与晚叁迭世延长组、济源地区中叁迭世椿树腰组与晚叁迭世谭庄组、南召地区中叁迭世太山庙组与晚叁迭世太子山组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同期地层。全区地层呈现北薄南厚的特征,与构造背景一致。本文运用传统物源分析方法结论为邻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关联性较强,碎屑锆石U-Pb定年研究得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及邻区中晚叁迭世物源主要都来自阴山-大青山地区的变质基底与印支期花岗岩,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和济源地区中晚叁迭世早中期物源主要来自阴山-大青山地区及华北板块中晚叁迭世前沉积地层的再循环,晚期增加了华北板块南缘物源,南召、卢氏、洛南地区物源主要来自北秦岭和南秦岭,南召地区在晚期增加了华北南缘的物源。沉积学研究表明鄂尔多斯东、南部以叁角洲、辫状河叁角洲和湖相沉积为主,局部发育曲流河和辫状河。本文研究认为邻区宁静地区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沁水地区发育辫状河叁角洲、叁角洲和浅湖沉积,济源地区发育叁角洲和湖相沉积,南召、卢氏、洛南地区以发育深湖沉积为特征,南召还有短暂的冲积扇沉积。无论是时间尺度上还是空间尺度上,从邻区向鄂尔多斯盆地内部沉积相的过渡变化均符合瓦尔特相律,地层厚度的变化也符合中晚叁迭世华北板块构造演化背景。综合分析认为,中晚叁迭世延长期鄂尔多斯盆地与其东南邻区应属于同一盆地,并未分隔。由于东部未发现边缘相,故而沉积边界不好界定,结合前人研究资料,推测可到石家庄一带。南部由于南召地区底部砾岩的发现以及周至柳叶河地区含砾石英砂岩的出现,推测边界至少可至商丹断裂附近。本文通过对南召地区凝灰岩Hf同位素研究,认为在234Ma左右,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正经历自东向西碰撞的过程,以南召-柞水地区为拐点,东部为碰撞后折返,西部勉略洋还在俯冲。在这个构造背景下,大华北盆地底形和沉积均有响应,最终完成中晚叁迭世华北原始盆地沉积面貌的恢复。此外,在上述构造背景下,中晚叁迭世时期,现今鄂尔多斯盆地、山西东南部地区以及河南西部地区为统一的大型内陆湖盆,发生了区域性沉降,并在湖盆中心形成了一套暗色油页岩层,即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最有利的烃源岩层——延长组。这一层位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的豫西地区也有丰富的油气显示。因此,这一层位也是这些东南邻区的重点勘探目标。(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洪奎,李忠权,龙伟,万双双,丁啸[3](2019)在《四川盆地纵向结构及原型盆地迭合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扬子克拉通西部的四川盆地在前震旦纪基底形成之后经历了多旋回构造演化,长期以来对其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动力学性质、盆地类型存在争议;而理清不同时期盆地类型及其迭合特征对于上扬子克拉通盖层演化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利用穿过盆地的北西-南东向区域地震反射大剖面,结合钻井、野外地质、区域地质资料,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进行剖析,识别出5个区域不整合面,划分出5个盖层构造层,认为在纵向上形成了海相克拉通裂陷盆地(Z-S)、海相克拉通拗陷盆地(P_1l-T_2l)、海陆交互相断陷盆地(T_3x~1-T_3x~3)、陆相拗陷盆地(T_3x~4-J)、前陆盆地(K-Q)等原型盆地的有序迭合。(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简晓玲,刘金萍,王改云[4](2019)在《北黄海东部次盆地中新生代原型盆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北黄海东部次盆地勘探程度较低,是中新生代小型迭合断陷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盆地构造复杂。利用最新的地震和钻井资料,从构造特征分析入手,结合盆地发育的动力学背景,梳理了北黄海东部次盆地的构造演化,认为该盆地中新生代发育了伸展裂陷盆地、走滑伸展盆地及坳陷盆地3类性质的原型盆地。中—晚侏罗世,表现单一的断裂走向和箕状断陷型结构,为伸展裂陷型盆地,是该时期区域左旋剪切应力在盆地内派生的NE—SW向拉张应力作用的结果;早白垩世—晚渐新世,经历了早期区域左旋剪切应力向晚期区域右旋剪切应力的转变,表现为箕状断陷结构兼具明显走滑张扭特征,为走滑伸展盆地;中新世—第四纪,为典型的裂后沉降型坳陷盆地。盆地发育演化过程主体表现为由新生代受F2断裂控制的NEE向断陷盆地迭加在中生代受F1断裂控制的NW向断陷盆地之上,之后进入裂后坳陷沉降阶段;沉积沉降中心经历了先NW向迁移再NEE向迁移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上油气》期刊2019年01期)

冯乔,付锁堂,张小莉,陈琰,汪立群[5](2019)在《柴达木盆地及邻区侏罗纪原型盆地恢复及油气勘探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侏罗系是柴达木盆地最重要的源储层系之一。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地震解释、显微构造分析等大量系列资料的综合应用与分析,认为研究区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期右行逆冲-走滑构造运动、早—中侏罗世伸展运动、早白垩世北西-南东向挤压及新生代南北向挤压运动,它们与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早期(小煤沟组至大煤沟组)在NE向伸展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断陷盆地、中侏罗世晚期至晚侏罗世(彩石岭组—洪水沟组)热力沉降坳陷盆地、早白垩世南北向挤压坳陷盆地密切相关。侏罗纪原型盆地发育叁类沉积边界,即盆缘不整合边界(缓坡型和陡坡型边界)、盆内正断层边界、后期逆断层改造边界。不同的现存盆地边界类型对原型盆地恢复的作用不同。侏罗纪盆地以东昆仑构造带为界具有"北陆南洋"的古地理格局,柴达木地区的侏罗纪盆地主要发育在沿岸造山带和岛弧带的山前坳陷以及薄弱的柴北缘加里东俯冲碰撞带之上,形成相对分隔的独立盆地群。柴达木早、中、晚侏罗世原型盆地的分布因受到古特提斯洋向北偏东方向的俯冲作用和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作用的影响,其沉积中心和沉积范围呈现出从早到晚向东北方向逐渐迁移的规律。早侏罗世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主要位于柴北缘西部的冷湖—马海一带,中侏罗世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主要位于柴北缘中段的大柴旦—怀头他拉一带,而晚侏罗世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主要位于德令哈—乌兰一带。(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9年01期)

张扬,汤金虎,侯娟,李涛,孙杰[6](2018)在《洛伊地区侏罗纪原型盆地形成与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洛伊地区石油地震、钻井及地化资料为基础,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进行单井剥蚀厚度恢复,应用平衡剖面恢复的早—中侏罗世古地貌呈"叁凹叁凸"特征,其中,中条山、熊耳山、嵩山由于隆升无早—中侏罗世沉积,在洛阳—济源、义马—宜阳、伊川形成3个沉降中心。依据盆地充填序列及沉积相带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区早—中侏罗世为山间坳陷盆地,其形成与演化受控于印支末期—燕山早期的秦岭—大别造山带陆内造山作用。(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徐亚东,张克信,Timothy,Kusky,于洋,寇晓虎[7](2018)在《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裂解转换期(820-720Ma)的中国原型盆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陆的形成演化,与全球大陆形成演化,基本上具有不同态的同步性。因而,需要把中国大陆各陆块、造山带地质研究置于全球构造演化的框架之中,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裂解和古亚洲洋—原特提斯洋演化的宏观背景把握中国的地质构造演化。其中,青白口纪早期罗迪尼亚超大陆总体是汇聚背景,而到青白口纪晚期(820-720Ma)转变为裂解;该构造转换期是中国相关原型盆地分布、沉积建造及地层对比的主控因素,形成了中国大陆的叁个陆块区(克拉通):华北、扬子和塔里木以及(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四)——专题96:中国钾盐矿产基地成矿规律与深部探测技术示范、专题97:中新元古代古大陆重建与盆地原型分布预测》期刊2018-10-21)

于洋,张克信,Timothy,Kusky,宋博文,徐亚东[8](2018)在《中国新元古代成冰纪大塘坡期地层对比及原型盆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成冰纪是地球演化历史上一段非常独特的时期,伴随着罗迪尼亚超大陆(Rodinia)的裂解离散,岩石圈的剧烈运动引起地球表面各层圈相互作用的改变,导致多次全球性冰期的极端异常环境变化事件。其中,大塘坡期(~660Ma)作为Sturtian及Marinoan两次全球性大冰期之间的间冰期,在全国大范围内主要沉积了一套以黑色页岩为主的细碎屑岩,对该时期中国原型盆地分布、沉积建造序列及地层分布对比的研究总结(图1),将为揭示新元古代冰期的古气候模型、锰矿及潜在的烃源岩成因(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四)——专题96:中国钾盐矿产基地成矿规律与深部探测技术示范、专题97:中新元古代古大陆重建与盆地原型分布预测》期刊2018-10-21)

杨风丽,董云鹏,陈汉林,李叁忠,旷红伟[9](2018)在《“中新元古代古大陆重建与原型盆地分布预测研究”项目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着眼国家"深层超深层新层系"油气资源战略需求,针对中新元古代哥伦比亚和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与裂解过程中,中国华北、扬子、塔里木叁大稳定陆块中新元古界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研究中面临的(1)超大陆聚散过程如何控制盆地演化?(2)中新元古代原型盆地属性、分布如何控制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3)后期迭加改造如何影响深层油气保存条件?叁个关键科学问题,2016年启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项目《中新元古代古大陆重建与原型盆地分布预测研究》(No.2016YFC0601000),执行二年来,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测试分析、地球物理资料处理与解释、数值模拟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取得了叁项重要进展:1)恢复了华北、扬子、塔里木叁大陆块成盆构造背景;2)建立了叁大陆块沉积充填序列与原型盆地分布序列;3)初步揭示了叁大陆块原型盆地改造过程。目前这些成果的取得,为项目最终实现:在理论上,完善超大陆聚散过程与动力学机制,提出中新元古代古大陆重建方案;恢复叁大稳定陆块中新元古代原型盆地;揭示中新元古代原型盆地后期迭加改造过程。在技术上,形成古大陆重建方法与深层原型盆地恢复技术体系。在应用及效益上,优选一批新层系、新区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二)——专题91:地球科学社会责任、专题92: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年度进展》期刊2018-10-21)

徐亚东,张克信,Timothy,Kusky,寇晓虎,于洋[10](2018)在《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裂解转换期的中国原型盆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青白口纪早期罗迪尼亚超大陆总体的构造环境是汇聚,而到青白口纪晚期转变为裂解;该构造转换期是中国相关原型盆地分布、沉积建造序列及地层分布对比的主控因素,形成了该期间华北、扬子和塔里木叁大陆块叁足鼎立的态势,而叁大陆块的四周均被古大洋环绕。古亚洲洋北部的阿尔泰—兴蒙新元古代主要发育活动陆缘和裂离地块地层系统,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被弧后洋盆所隔,松嫩地块东缘发育张广才岭群古弧盆系沉积。在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对接带和南天山对接带之间发育多个裂离地块,如准噶尔—吐哈、伊宁—中天山、明水等,主体为晋宁期造山事件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地块。新元古代芹峪运动引发了华北西部沉降由盛转衰继而隆升,东部由长期隆升转入大规模沉降的构造转换,完成了裂陷—沉降中心从西部向东部的转移,东部开始大规模沉降。扬子陆块新元古代早期的会理群、梵净山群、冷家溪群、双桥山群、双溪坞群等总体表现为扬子周边弧—盆系空间配置,在±820Ma洋壳消减、弧—陆碰撞形成统一的古大陆。塔里木新元古代早期阿克苏岩群中的蓝闪片岩代表了晋宁(±850Ma)造山事件转化为相对稳定的陆块,总体与扬子陆块相一致。西昆仑、阿尔金和祁连均经历了青白口纪混积陆表海。秦岭在新元古代北部以商丹缝合带和南部以勉略缝合带为中心的洋初始形成。大别—苏鲁经历了陆缘裂谷—台地台盆发育阶段。羌塘—叁江大区包含了甜水海、巴颜喀拉、中咱—中甸、北羌塘、昌都—兰坪、崇山—临沧等裂离地块;其碎屑锆石年龄峰值显示与扬子的亲缘性。华南洋在晋宁期向北俯冲形成扬子东南缘多岛弧盆系,表现江南陆缘弧—怀玉增生弧与其间的浏阳文家寺—伏川和樟树墩弧后洋盆及其消减的蛇绿混杂岩带;华南洋向北俯冲形成的"江南造山带"是弧—陆增生产物,不代表华南洋消亡。扬子在新元古代早期完成弧—陆碰撞增生之后的青白口纪晚期统一盖层的层序结构都未出现在华夏上。罗霄、武夷、云开、东南沿海等地块新元古代至志留纪卷入到华南洋的演化及消亡过程中,与相邻扬子陆块区的地史特点形成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原型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生代时期,鄂尔多斯盆地是在华北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的基础上残延演变而来的迭合盆地,在其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盆地主体长期不均衡的整体升降和地层遭受强烈而不均匀的剥蚀,导致盆地中东部和边部的中生代地层残缺不全甚至剥蚀殆尽或被巨厚的新生代地层掩盖,给原盆恢复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相对于盆地西缘,盆地东南部中生代沉积边界的讨论,多停留于理论分析,缺少实际资料和数据的支撑。并且,中晚叁迭世延长期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最重要的油气产出层位,其原始沉积范围认识的欠缺,限制了盆地东南部油气勘探的发展。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今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及邻区中晚叁迭世残留地层的划分对比、沉积相分析及物源研究,利用第一手实测资料和分析化验数据,对中晚叁迭世延长期盆地的东部、南部边界进行分析讨论,为恢复盆地原始沉积面貌和探索盆地东南部油气信息提供新的证据。通过典型野外剖面的实测及观察,查明了现今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及邻区中晚叁迭世地层的分布状态、岩性、厚度等,并将其进行对比,认为宁静地区、沁水地区中叁迭世晚期铜川组与晚叁迭世延长组、济源地区中叁迭世椿树腰组与晚叁迭世谭庄组、南召地区中叁迭世太山庙组与晚叁迭世太子山组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同期地层。全区地层呈现北薄南厚的特征,与构造背景一致。本文运用传统物源分析方法结论为邻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关联性较强,碎屑锆石U-Pb定年研究得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及邻区中晚叁迭世物源主要都来自阴山-大青山地区的变质基底与印支期花岗岩,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和济源地区中晚叁迭世早中期物源主要来自阴山-大青山地区及华北板块中晚叁迭世前沉积地层的再循环,晚期增加了华北板块南缘物源,南召、卢氏、洛南地区物源主要来自北秦岭和南秦岭,南召地区在晚期增加了华北南缘的物源。沉积学研究表明鄂尔多斯东、南部以叁角洲、辫状河叁角洲和湖相沉积为主,局部发育曲流河和辫状河。本文研究认为邻区宁静地区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沁水地区发育辫状河叁角洲、叁角洲和浅湖沉积,济源地区发育叁角洲和湖相沉积,南召、卢氏、洛南地区以发育深湖沉积为特征,南召还有短暂的冲积扇沉积。无论是时间尺度上还是空间尺度上,从邻区向鄂尔多斯盆地内部沉积相的过渡变化均符合瓦尔特相律,地层厚度的变化也符合中晚叁迭世华北板块构造演化背景。综合分析认为,中晚叁迭世延长期鄂尔多斯盆地与其东南邻区应属于同一盆地,并未分隔。由于东部未发现边缘相,故而沉积边界不好界定,结合前人研究资料,推测可到石家庄一带。南部由于南召地区底部砾岩的发现以及周至柳叶河地区含砾石英砂岩的出现,推测边界至少可至商丹断裂附近。本文通过对南召地区凝灰岩Hf同位素研究,认为在234Ma左右,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正经历自东向西碰撞的过程,以南召-柞水地区为拐点,东部为碰撞后折返,西部勉略洋还在俯冲。在这个构造背景下,大华北盆地底形和沉积均有响应,最终完成中晚叁迭世华北原始盆地沉积面貌的恢复。此外,在上述构造背景下,中晚叁迭世时期,现今鄂尔多斯盆地、山西东南部地区以及河南西部地区为统一的大型内陆湖盆,发生了区域性沉降,并在湖盆中心形成了一套暗色油页岩层,即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最有利的烃源岩层——延长组。这一层位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的豫西地区也有丰富的油气显示。因此,这一层位也是这些东南邻区的重点勘探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型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周心怀,蒋一鸣,唐贤君.西湖凹陷成盆背景、原型盆地演化及勘探启示[J].中国海上油气.2019

[2].刘溪.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晚叁迭世延长期原型盆地分析[D].西北大学.2019

[3].李洪奎,李忠权,龙伟,万双双,丁啸.四川盆地纵向结构及原型盆地迭合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简晓玲,刘金萍,王改云.北黄海东部次盆地中新生代原型盆地分析[J].中国海上油气.2019

[5].冯乔,付锁堂,张小莉,陈琰,汪立群.柴达木盆地及邻区侏罗纪原型盆地恢复及油气勘探前景[J].地学前缘.2019

[6].张扬,汤金虎,侯娟,李涛,孙杰.洛伊地区侏罗纪原型盆地形成与演化[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8

[7].徐亚东,张克信,Timothy,Kusky,于洋,寇晓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裂解转换期(820-720Ma)的中国原型盆地[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四)——专题96:中国钾盐矿产基地成矿规律与深部探测技术示范、专题97:中新元古代古大陆重建与盆地原型分布预测.2018

[8].于洋,张克信,Timothy,Kusky,宋博文,徐亚东.中国新元古代成冰纪大塘坡期地层对比及原型盆地分析[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四)——专题96:中国钾盐矿产基地成矿规律与深部探测技术示范、专题97:中新元古代古大陆重建与盆地原型分布预测.2018

[9].杨风丽,董云鹏,陈汉林,李叁忠,旷红伟.“中新元古代古大陆重建与原型盆地分布预测研究”项目进展[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二)——专题91:地球科学社会责任、专题92: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年度进展.2018

[10].徐亚东,张克信,Timothy,Kusky,寇晓虎,于洋.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裂解转换期的中国原型盆地分析[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论文知识图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以来不整合...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思茅盆地侏罗系地表出露分布图东营凹陷孔二段厚度图一2乌尔逊凹陷tracle012地震剖面一3苏3井一铜5井地层对比图

标签:;  ;  ;  ;  ;  ;  ;  

原型盆地论文_周心怀,蒋一鸣,唐贤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