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发酵高产酒精酵母菌株的选育

固态发酵高产酒精酵母菌株的选育

一、固态发酵高产酒精酵母菌株的选育(论文文献综述)

吴玉峰[1](2021)在《高产洛伐他汀红曲菌的选育及其在黄酒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目前红曲黄酒降脂保健成分含量极低,色价低且不稳定的问题,本论文以提高红曲黄酒中洛伐他汀含量和色泽稳定性为主要目的,从各地红曲中分离筛选获得产洛伐他汀、红曲色素含量较高的红曲菌,通过诱变育种手段选育出酿酒用高产洛伐他汀、红曲色素菌株,将其应用于红曲黄酒的发酵酿造,最终提高了红曲黄酒中洛伐他汀的含量和色价。并且研究了避光储存条件下影响红曲黄酒色价的因素,以此提高红曲酒色价稳定性、改善货架期褪色现象。本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我国主要产地红曲中的红曲菌分离筛选。从40份红曲样品中分离筛选出49株红曲菌株,其中41株为紫色红曲菌(Monascus purpureus),5株为高粱红曲菌(Monascus kaoliang),2株为从毛红曲菌(Monascus pilosus),1株为红色红曲菌(Monascus ruber);经固态发酵筛选获得一株产洛伐他汀、色素能力较高的紫色红曲菌H5-3,洛伐他汀产量17.90 mg·g-1,色价3195.27μ·g-1,糖化酶、液化酶、酸性蛋白酶的活力分别达2514.26U·g-1、0.32 U·g-1、300.19 U·g-1,且该菌株不产桔霉素,是可应用于红曲黄酒酿造的功能红曲霉菌。2.通过诱变育种提高了红曲菌H5-3产洛伐他汀和红曲色素的能力。对红曲菌H5-3进行紫外诱变,通过对82株突变菌株固态发酵初筛得到了10株正突变菌株,经复筛获得了一株产洛伐他汀、红曲色素及酶活性能优良的正突变菌株Z-27,洛伐他汀含量为23.41 mg·g-1,提高了30.78%左右。对菌株Z-27进行常温等压等离子体诱变,通过对47株突变菌株进行固态发酵初筛得到了4株正突变菌株,经复筛获得了一株高产洛伐他汀、红曲色素且稳定遗传的菌株W-4,洛伐他汀含量为32.47 mg·g-1,较菌株Z-27产量提高了38.70%左右,较菌株H5-3产量提高了81.39%左右,并且色价为4638.18μ·g-1,糖化酶、液化酶、酸性蛋白酶的活力分别达2255.96 U·g-1、0.35 U·g-1、270.81 U·g-1,且该菌株不产桔霉素。3.以红曲W-4为发酵剂酿造富含洛伐他汀的红曲黄酒。将菌株H5-3、W-4制成红曲分别应用于3 L体系红曲黄酒的酿造,通过比较理化指标、风味物质和功能物质等指标,菌株W-4酿造的红曲黄酒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黄酒标准,酒体中的洛伐他汀含量明显高于菌株H5-3(P<0.05)。因此利用菌株W-4进行100 L发酵罐体系黄酒的酿造,制备的红曲黄酒洛伐他汀含量达115.02 mg·L-1,色价29.28μ·m L-1,经标准饮酒单位换算红曲酒中每一饮酒单位洛伐他汀含量为7.05 mg。并针对红曲黄酒中的洛伐他汀及色价的稳定性,通过避光室温贮藏6个月后发现洛伐他汀含量没有明显下降,在酒体中有着较好的稳定性;但色价下降了64.10%,稳定性较差。4.解析避光条件下影响红曲黄酒色价稳定性的因素,延长红曲黄酒货架期,改善红曲黄酒颜色不稳定现象。通过探究避光储存条件下影响红曲酒色价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发现温度是影响红曲黄酒颜色不稳定的首要因素,红曲酒在60℃、80℃、100℃加热处理2 h后红色素保存率分别为88.97%、71.86%、58.18%,在4℃、25℃、37℃避光储存90 d后红色素保存率分别为72.01%、39.13%、29.90%;红曲酒中的乙酸、乳酸等酸类成分也是影响红曲酒颜色不稳定的因素,避光存放90 d后分别使红色素保存率降低了17.56%、15.68%;红曲酒中的酒精度、儿茶素等成分会减缓红色素的降解,添加20%(v/v)乙醇、8%(m/v)儿茶素避光37℃存放90 d后红色素稳定性较对照提高了56.86%、46.29%。因此在4℃条件下避光储存红曲黄酒效果最佳,较室温条件下(25℃、37℃)色价稳定性提高了84.03%、140.83%。综上所述,本论文从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红曲中分离筛选出产洛伐他汀、红曲色素含量较高的红曲菌,并通过紫外——常温等压等离子体诱变技术有效提高了红曲中洛伐他汀和红曲色素含量,从而提高了红曲黄酒中洛伐他汀的含量和色价,对推广功能性红曲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以及提高红曲黄酒的功能品质、延长货架期具有重要意义。

谢锦明[2](2020)在《苦荞醋醋酸发酵工艺及生物活性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发酵特性优异的菌种和具有活性成分的原料是酿醋工业的两大核心。苦荞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且富含类黄酮类活性化合物。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分离、筛选获得发酵性能优异的菌种,以苦荞为原料发酵酿造食醋,优化发酵工艺并对苦荞醋进行活性分析。主要研究目的是使制得的苦荞醋不仅拥有传统的食醋功能,而且保留苦荞的营养和活性成分。结论如下:1)以筛选高产酸、发酵特性较强醋酸菌为出发点,从陕西民间醋醅中分离出3株优势醋酸菌,以醋酸菌AS1.41为对照进行了耐温度、乙醇、乙酸、盐的发酵特性试验,最终获得一株性状较好的醋酸菌JM2,在其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JM2可耐受的乙醇体积分数为9.0%、乙酸体积分数为3.0%、盐的浓度为16.0 g/L,在26~37℃范围内具有较强而稳定的产酸能力,并且在乙醇体积分数为5.4%时,产酸量可达49.8 g/L。经16S r DNA基因测序,确定JM2为热带醋酸杆菌(Acetobacter tropicalis)。2)以苦荞为原料,经过粉碎蒸煮、液化糖化及酒精发酵阶段,获得了酒精体积分数为6.5%苦荞酒;以JM2为醋酸菌菌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苦荞醋进行了条件优化,得到了最佳的醋酸发酵条件为:JM2活化菌种接种量为10.0%(v/v),温度为30℃,初始乙醇体积分数为7.0%。在此条件下,以20.0%瓶装量于180 r/min摇瓶培养,苦荞醋的醋酸发酵周期为6 d,总产酸量为58.0 g/L。3)对以最佳工艺酿造的苦荞醋进行成分测定,其总酸含量可达58.0 g/L,还原糖含量为2.11 mg/m L,黄酮含量为63.45 mg/100m L,多酚含量为90.73mg/100m L。利用牛津杯法,对苦荞醋及其组分进行了3株细菌和3株酵母菌的抑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苦荞醋对三株细菌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菌性主要表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通过分析,其中对抑菌性起主要作用的成分是挥发性成分乙酸,且苦荞醋中不挥发性组分对苦荞醋中挥发性组分的细菌抑菌性可能具有协同作用。苦荞醋对酵母菌XF和酿酒酵母表现出较弱的抑菌性,对RO没有抑制作用,且主要的抑菌成分是挥发性成分乙酸。苦荞醋表现出了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当苦荞醋添加量为250μL时,经测定,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9.0%,羟自由基清除率为74.5%,ABTS清除率为75.2%,普鲁士蓝法还原能力测定A700nm为0.85。通过分析,苦荞醋中起主要抗氧化作用的成分可能是黄酮及酚类化合物,以及美拉德反应产物等物质,且苦荞醋中挥发性成分对苦荞醋中不挥发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可能具有拮抗作用。

张华东[3](2020)在《白酒发酵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酿酒酵母酯醇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我国白酒是多菌群发酵的产物,其中酿酒酵母是酒精发酵的主体菌,研究白酒发酵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高产酯酿酒酵母酯醇代谢的影响,探明白酒生产中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代谢机制,对我国白酒生产技术的进步及高产酯酿酒酵母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保持高产酯酿酒酵母MY-15接种量不变,分别研究乳酸菌、醋酸菌、己酸菌、芽孢杆菌、非酿酒酵母不同接种量下以及醋酸、乳酸、己酸胁迫下对MY-15生长及酯醇代谢的影响,探明白酒发酵过程主要微生物与高产酯酿酒酵母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结果如下。(1)三株乳酸菌对MY-15生长及酒精发酵的影响不大,对MY-15的乙酸酯的产量有所抑制,其中戊糖片球菌和干酪乳杆菌对MY-15高级醇的产量没有影响,植物乳杆菌能够降低MY-15的高级醇产量。当培养基内乳酸浓度在3.5~7.1g/L时,MY-15的产酯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高级醇的产量下降;在乳酸浓度为5.3 g/L时,MY-15共有169个基因转录水平上调,116个基因转录水平下调,这些基因主要集中在抗逆物质、类固醇、次生代谢产物、萜类骨架的生物合成以及硫代谢、嘌呤代谢、乙醛酸和二元酸代谢等代谢途径。(2)巴氏醋杆菌对MY-15的酒精发酵没有影响,对高级醇产量的影响不大,在接种量为2×107 CFU/mL时MY-15的乙酸乙酯产量提高。培养基内醋酸浓度达到8 g/L时,MY-15的生长及代谢被严重抑制,乙醇产量仅为11.34 g/L。在醋酸浓度为6 g/L时,MY-15共有394个基因转录水平上调,282个基因转录水平下调,这些基因主要集中在抗逆物质、次生代谢产物、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以及碳代谢、TCA循环、糖酵解、氧化磷酸化等代谢途径。(3)己酸菌对MY-15的生长及酯醇代谢没有影响,但是培养基内己酸浓度为45 mg/L时,MY-15的酯醇代谢就被严重抑制,乙酸酯和高级醇产量下降明显。培养基内己酸浓度为220 mg/L时,MY-15有高产酯酿酒酵母共有1032个基因上调,有1037个基因表达下调,这些基因主要集中在核糖体、苯丙氨酸代谢、糖酵解、碳代谢、氧化磷酸化、酪氨酸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2-氧羧酸代谢等代谢途径。(4)与MY-15单独发酵对比,球拟酵母与MY-15混合发酵后乙酸乙酯产量提高;毕赤酵母与MY-15混合发酵后异戊醇产量提高最明显;汉逊酵母与MY-15混合发酵后苯乙醇和活性戊醇的产量下降;假丝酵母与MY-15混合发酵后高级醇升高;东方伊萨酵母与MY-15混合发酵后异丁醇产量提高明显,苯乙醇产量降低;六种酵母混合发酵后的乙酸乙酯、正丙醇、活性戊醇和异丁醇产量提高,苯乙醇和异戊醇的产量下降。(5)地衣芽孢杆菌对MY-15的酯醇代谢影响不大,枯草、解淀粉芽孢杆菌能够抑制高产酯酿酒酵母的乙酸酯代谢,而对高级醇的影响比较小。

张温清[4](2020)在《芝麻香型白酒四甲基吡嗪形成及其高产TTMP酿造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芝麻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十二大香型之一,其独特的酿造工艺造就了酒体的典型风格。四甲基吡嗪(TTMP)是芝麻香型白酒中重要的风味成分和功能因子,然而关于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的形成及其相关酿造工艺的研究甚少。本文以安徽芝麻香型白酒典型代表宣酒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的形成及工艺改进措施、高产TTMP功能菌株的筛选及其功能菌液的制备、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原位酿造微生物及产品风味的影响、高产TTMP功能麸曲制备工艺和乙醇-水体系中TTMP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以期初步揭示TTMP的形成机制,并为获得高产TTMP的最佳酿造工艺提供科学依据。(1)GC-MS和HPLC-MS/MS定性、定量分析,确定宣酒芝麻香型白酒中含有较高的TTMP,并以其传统生产工艺为模板,对芝麻香型白酒工业生产过程中TTMP的形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堆积发酵、固态发酵(酒精发酵)和蒸馏阶段糟醅中均有TTMP的产生;细菌麸曲中含有较高的TTMP;原酒在储存过程中不产生TTMP;高温有利于糟醅中TTMP的形成;适当提高糟醅温度和筛选高产TTMP功能菌生产麸曲是提高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含量的工艺改进措施。(2)以蛋白酶和TTMP前体乙偶姻(ACT)为双筛选标记,结合高温灭活技术,在芝麻香型白酒高温大曲中筛选到了一株高产TTMP的功能菌株,经生理生化、电镜分析与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XJB-104(以下简称XJB-104)。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得到XJB-104功能菌液发酵工艺:培养基含蔗糖60 g/L、酵母膏25 g/L、(NH4)2HPO4 30 g/L、Na H2PO4 17.5g/L,p H 7.0;接种量8%。双阶段控温发酵工艺验证XJB-104产TTMP的能力,40 h,TTMP产量11.43 g/L。XJB-104固态发酵麸曲培养基,TTMP产量202.54mg/kg,达到已报道出发菌株的较高水平。(3)通过监测发酵过程中关键理化参数的变化、酿造微生物数量和结构的演替、风味物质的变化和终产品感官评价,研究了XJB-104功能菌装配起始发酵菌群对芝麻香型白酒自然发酵和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功能菌液接种后对芝麻香型白酒发酵关键理化参数和酿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显着;堆积发酵和酒精发酵前期,Bacillus是绝对的优势原核微生物,后期Lactobacillus呈主导优势;接种组起始发酵糟醅Bacillus相对丰度(88.47%)高于空白组(82.14%),且在后续的整个发酵过程中Bacillus的丰度也高于空白组;功能菌XJB-104接种强化后,显着提高了糟醅和原酒中TTMP的含量,分别为1.90 mg/kg和1.39 mg/L,较空白组分别提高了2714.29%和2316.67%,并提高了白酒的感官品质;功能菌XJB-104在自然酿造体系中仍然表现出高产TTMP的优良性状。另外,结合相关性分析对芝麻香型白酒TTMP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糟醅中TTMP含量与温度、Bacillus的丰度呈正相关;酿造过程中糟醅TTMP是由微生物(主要是芽孢杆菌)代谢产生,而非美拉德反应,并且高温对其形成有促进作用。(4)通过单因素和BBD响应面优化,得到XJB-104功能麸曲制备工艺:培养基含麸皮700 g,豆粕300 g,Na OH 1.85 g,水1.33 L;接种量8%;发酵时间71 h,麸曲中TTMP含量为607.58 mg/kg,约是初始产量的3倍。尝试丢糟(DGS)作为原料生产功能麸曲,DGS功能麸曲制备工艺:培养基含麸皮700 g,豆粕300g,DGS 367 g,Na OH 11.2 g,水1.2 L;接种量8%;发酵时间3.5 d,TTMP产量1.28×103mg/kg,约是初始产量的6.3倍,为目前报道的最高水平。(5)以DGS为原料,单因素试验对XJB-104产TTMP发酵工艺进行优化、产品纯化,40 h,TTMP产量3.18 g/L,纯化后的TTMP产品用于后续的动物实验。1 L发酵液可获得1.85 g纯化的TTMP产品,纯化得率58.18%;产品纯度>99%,主要杂质是三甲基吡嗪。以小鼠为研究对象,证实乙醇-水体系中的TTMP能够改善肝脏组织病理,并通过适度调节与肝损伤(ALT、AST、AKP和LDH)、抗氧化反应(T-SOD、CAT、MDA和GSH)和炎症应激(NF-κB、TNF-α、IL-1β、IL-6、MCP-1、i NOS和COX-2)有关的生化指标来发挥保肝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升肝脏组织抗氧化防御系统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谭壹[5](2020)在《浓香型白酒糟醅优势酵母多样性及发酵特性研究》文中提出以四川省宜宾市某多粮浓香型酒厂不同发酵阶段不同层次的糟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培养及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从整体上揭示浓香型白酒发酵糟醅中的优势酵母菌群的多样性及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常规测定的方法及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糟醅中的各理化指标及挥发性物质进行动态检测,从原位发酵上初步解析关键酵母与主要挥发性物质之间的关系;最后对纯培养获得的关键酵母进行纯菌固态发酵,结合各优势酵母种属的原位发酵特征,进一步解析关键酵母菌在浓香型白酒发酵中的发酵特性。(1)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在发酵糟醅中检测到54属92种的酵母,其中优势种属酵母Kazachstania exigua,Geotrichum silvicola,Pichia kudriavzevi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Zygosaccharomyces bailii,Kazachstania humilis在上下层糟醅的整个发酵过程中呈现不同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优化所得的培养组学方法分离鉴定到的306株酵母分属于28个种,涵盖了所有在免培养分析中丰度大于1%的酵母种属。(2)发现在发酵前40 d时Zygosaccharomyces bailii,Geotrichum silvicola,Kazachstania exigua,Pichia kudriavzevi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Kazachstania humilis参与完成糟醅中乙醇的生成,在0 d-12 d时Kazachstania sp.,Geortrichum silvicola,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Zygosaccharomyces bailii可能参与糟醅中β-苯乙醇和3-呋喃甲醇及异戊醇的生成,在持续发酵阶段,Kazachstania sp.,Pichia kudriavzevii和Geortrichum silvicola可以产生少量的β-苯乙醇和3-呋喃甲醇及异戊醇;糟醅中乙酸乙酯、己酸乙酯及丁酸乙酯的含量在4 d-12 d时的快速增加可能与Kazachstania sp.,Geortrichum silvicola,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Zygosaccharomyces bailii的参与有关,而在持续发酵阶段的增加可能与Geortrichum silvicola和Pichia kudriavzevii的参与有关。(3)通过纯菌固态发酵,发现Geortrichum silvicola的这2株酵母菌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是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和β-苯乙醇,Kazachstania属和Pichia kudriavzevii酵母的主要挥发性产物为:苯乙醇及十四碳以上的高级脂肪酸乙酯,但是与糟醅的原位发酵有一定差异,后期将采用混菌固态发酵进一步解析这些酵母菌的发酵特性。

张松[6](2020)在《白酒酿造系统中布氏乳杆菌的多样性及其功能研究》文中认为传统固态白酒发酵与酒醅中的优势微生物密切相关,白酒中的风味物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酿造的微生物所决定的。乳酸菌在白酒酿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种类及动态变化对于白酒品质及产量具有重要影响。近几年有报道指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具有代谢产生正丙醇的潜在特性。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L.buchneri)属异型发酵乳酸菌,其基因组含有催化生成正丙醇的三种关键酶:1,3-丙二醇脱氢酶、1-丙醇脱氢酶和丙二醇脱水酶。目前,布氏乳杆菌在发酵饲料领域的研究应用较多,但国内外对L.buchneri在白酒发酵中的多样性及功能研究报道较少,对于浓酱兼香型白酒中参与发酵的L.buchneri与当地土着酵母菌之间的关联性及发酵性能比较很少有相关研究报道。基于以上问题,本课题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采用平板分离法,从白云边酒厂不同轮次酒醅中共分离获得30株乳酸菌,提取乳酸菌16S r DNA进行序列分析鉴定,比较了不同轮次中所分离乳酸菌的多样性,并测定了不同来源L.buchneri菌株之间的耐受性差异。结果表明,来源不同轮次酒醅的乳酸菌种类存在一定差异,分离所得的30株菌株经进化树分析分属于3个属5个种,其中布氏乳杆菌占优势,这与筛选分离方法和第三、第四轮次出入池酒醅环境有一定关系。比较这19株不同轮次酒醅分离的L.buchneri耐酸性,结果表明:大多数L.buchneri培养基p H 4.0时无法生长;培养基p H低于4.5时,L.buchneri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大部分L.buchneri菌株最适p H值在4.5左右。来源不同轮次酒醅的L.buchneri菌株之间耐酸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菌株ZS-B3、ZS-B9在p H 4.0时能微弱生长;菌株ZS-B10在p H值4.5时OD600 nm值最大,达到2.23。不同轮次酒醅筛选分离的L.buchneri菌株间乙醇耐受能力存在显着差异:菌株ZS-B1、ZS-B2、ZS-B7、ZS-B10、ZS-B12、ZS-B13、ZS-B14和ZS-B17对乙醇较为敏感,2%乙醇浓度便开始抑制其生长;而菌株ZS-B6、ZS-B8、ZS-B9、ZS-B16、ZS-B18、ZS-B19、ZS-B20和ZS-B21在培养基中的乙醇浓度为6%时其OD600 nm值仍能达到0.7以上;菌株ZS-B18和ZS-B16的乙醇耐受能力最好,最大耐乙醇浓度可达10%。耐温能力方面:L.buchneri在37℃生长旺盛;温度提高至41℃时菌株生长受到抑制;当温度提升至50℃时,所有菌株均不生长。此外,本研究还从酒醅中筛选到1株具有优良耐受性的布氏乳杆菌菌株ZS-B16,并对该菌株在实验室规模的白酒固态发酵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采用L.buchneri、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lantarum)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erevisia)和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I.orientalis)间的不同组合进行液态白酒发酵试验,并通过气相色谱对发酵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一的L.buchneri和L.plantarum菌株纯种液态发酵时均不产生正丙醇。菌种组合L.buchneri与S.cerevisiae的发酵产正丙醇的含量明显高于L.plantarum与S.cerevisiae的菌种组合,前者正丙醇的产量几乎是后者的1.36倍。L.buchneri-S.cerevisiae和L.buchneri-I.orientalis不同酵母菌组合之间正丙醇产量也存在显着差异,前者正丙醇的生成量是后者的2.41倍。本研究分别比较了三种乳酸菌与两种酵母不同菌种组合及比例的固态发酵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含布氏乳杆菌组合ZS-B16+SCY62+RP1其产生的正丙醇含量分别是含植物乳杆菌组合ZR1+SCY62+RP1的2.46倍和不含乳酸菌的酿酒酵母组SCY62+RP1的4.89倍,同时含布氏乳杆菌组合发酵酒样的总酸、总酯和高级醇含量均显着高于后2个组合。表明乳酸菌的存在可显着提高白酒发酵的正丙醇含量;L.buchneri与S.cerevisiae组合物固态发酵产正丙醇的能力显着高于L.plantarum与S.cerevisiae之间的组合。不同的布氏乳杆菌株与酿酒酵母组合物发酵产生的正丙醇含量也存在显着差异。本研究表明布氏乳杆菌株在白酒发酵过程中可能与高含量的正丙醇及总酸和总酯产生有关。

王珍,张永利,孟勤燕,陈雪,齐欢,李浩浩,闫宗科[7](2020)在《耐高温高产酒精酵母的筛选及其大曲生产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凤型大曲为菌种来源,采用三级筛方法分离筛选耐高温高产酒精酵母,并对混合菌种模拟固态发酵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将最优组合应用于大曲实际生产。结果表明:(1)三级筛选后共优选出6株目的菌株,其中耐44℃的酵母菌2株,为Y3和Y22,耐42℃的酵母菌4株,为Y7、Y10、Y13及Y14;(2)不同菌株混合固态发酵均能有效提高酒醅酒精度含量,其中6株菌混合发酵时,酒醅酒精度可达5.85%vol,较对照提高31.4%;(3)6株菌应用于大曲生产,出房曲糖化力、液化力、发酵力、酯化力分别提升了14.9%、13.1%、14.2%和5.1%。总体来看,试验筛选获得的6株菌混合使用能够有效提升大曲的综合性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李豪[8](2019)在《高产纤维素酶菌株选育、发酵产酶优化与初步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纤维素类物质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此类物质对人类解决资源、环境等问题具有巨大意义。纤维素酶能够水解纤维素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可通过生物发酵转化为多种有益物质。纤维素酶在饲料、纺织、食品、医药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市场前景。纤维素酶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原生动物和植物中,目前已发现很多具有纤维素酶合成能力的微生物,如木霉属(Trichoderma)、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等。本研究主要从自然界筛选得到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再通过复合诱变进一步选育高产菌株,然后结合培养基优化与发酵条件优化,提高该菌株在液态和固态发酵条件下的产酶能力,并初步用于油菜秸秆饲料发酵,主要结论如下:(1)从自然界腐殖土、腐木中筛选获得产纤维素酶菌株,通过刚果红染色初筛、酶活复筛的方式获得一株高产纤维素酶菌株B03,其CMC酶活达到2.37±0.02IU/mL,FPA酶活为0.26±0.01IU/mL。对菌株B03进行形态学鉴定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最终鉴定菌株B03为枝孢菌属(Cladosporium),命名为Cladosporium sp.B03。(2)为了进一步提高菌株Cladosporium sp.B03的产酶能力,采用紫外诱变与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复合诱变菌株。筛选方法依然为刚果红染色初筛、酶活复筛,经紫外诱变后最佳突变菌株UV-03较原菌株CMC酶活提高18.79%,菌株UV-03进行ARTP诱变后得到突变株Cladosporium sp.AY-42,最终CMC酶活为3.23±0.01IU/mL,FPA酶活为0.51±0.02IU/mL,较原始菌株Cladosporium sp.B03CMC酶活提高36.14%,FPA酶活提高97.03%。(3)为提高Cladosporium sp.AY-42液态发酵产酶能力,优化碳源、氮源,选择油菜秸秆粉和酵母粉作为最佳碳源和氮源。然后使用PB设计对培养基成分进行显着性分析,结果显示油菜秸秆粉、MgSO4?7H2O、KH2PO4为显着影响因素。对三个显着因素进行响应面设计分析,最终最佳培养基组成为油菜秸秆粉12.5g、酵母粉2g、MgSO4?7H2O 0.75g、NaCl 0.5g、KH2PO4 5g、FeSO4?7H2O 0.01g。在最佳培养基组成条件下优化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菌株的最佳培养时间为3d,最佳接种量为5%,最适装液量为70mL,最适转速为200r/min,最佳培养温度为28℃。在最适培养条件下菌株产CMC酶活由3.23±0.01IU提高到4.20±0.06IU,比优化前酶活提高了30.03%。(4)为提高Cladosporium sp.AY-42固态发酵产酶能力,通过单因素优化确定培养基最适碳源为油菜秸秆粉:麸皮=3:2、最适氮源为(NH4)2SO4及最适氮源浓度为2%。固态发酵培养条件单因素优化结果为最佳料水比1:2,最适发酵温度30℃,最适培养时间4d。料水比、温度、时间的响应面优化分析结果为料水比1:1.8,温度29℃,发酵时间4天,固态发酵培养菌株CMC酶活最终达8.17±0.05IU,酶活力提高了57.72%。固态发酵油菜秸秆产菌体蛋白显示菌株Cladosporium sp.AY-42与安琪酵母共同发酵时真蛋白含量由5.75%提高到8.30%,较初始值提高了44.34%,纤维素、半纤维素的降解率为18.45%、17.41%。

刘茗铭[9](2019)在《高温大曲中产香功能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温大曲由于其特殊的制曲工艺,网罗了许多产香微生物,形成了特定的微生物区系,这些产香微生物对白酒风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高温大曲产香功能菌在提高白酒的品质、丰富白酒风味等方面,取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从高温大曲中分离筛选产香细菌和酵母,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和生长特性研究,将菌株制成纯种强化剂,应用于小曲酒的酿造中,研究其在白酒应用中的效果,为强化剂应用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也为小曲白酒质量的提高和技术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产香功能菌的筛选鉴定及特性分析。通过传统分离筛选方法结合固态发酵风味成分分析,从高温大曲中筛选得到XJ-12和JM-3,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和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地衣芽孢杆菌XJ-12固态发酵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有2,3,5,6-四甲基吡嗪、乙偶姻、苯乙醇、苯酚、苯乙酸乙酯等;扣囊复膜酵母JM-3固态发酵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有苯乙醇、4-乙基愈创木酚、乙酸、异戊酸等,酯类物质含量都较为丰富。XJ-12生长较为迅速,18h左右进入稳定期,能在55℃下生长,pH值为3.5时出现抑制,耐受8%的乙醇、17%的NaCl和25%的初始糖度。JM-3具有较好的产淀粉酶能力,10h后进入快速产酶期,14h左右达到最高值。酵母在3140℃之间均能较好的生长,pH值为2.5时出现抑制,能耐受14%的乙醇、17%的NaCl及25%的初始糖度。(2)纯种酒曲强化剂的制备工艺。研究了原料比例、水分含量、接种量、发酵温度、时间等因素对强化剂的影响,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正交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时间是影响细菌固态发酵的主要因素,水分含量是次要因素,而发酵温度对其影响最小。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小麦:麸皮=9:1,水分含量为55%,接种量为8%,40℃恒温固态发酵20h。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结合Box-Behnken设计对酵母强化剂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糖化酶活力的影响强弱次序为:接种量>发酵时间>水分含量,结合实际生产得到酵母强化剂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大米粉碎度60-90目、水分含量60%、酵母种子液接种量为9.5%,30℃恒温固态发酵73h。(3)纯种酒曲强化剂在小曲酒酿造中的应用研究。采用不同的方式添加纯种酒曲强化剂,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小曲酒的固态发酵,结果表明:细菌强化剂与配糟堆积发酵72h后应用效果更好,酵母强化剂在糖化前与小曲一同加入应用效果更好。在川法小曲酒酿造工艺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添加强化剂的试验组与只用市售小曲的空白组发酵情况。对发酵过程中酒醅理化指标进行动态跟踪检测,发现试验组和空白组温度、水分、酸度、还原糖含量、淀粉含量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但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空白组。对酒醅和酒样进行GC-MS分析,试验组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均高于空白组,以酯类、芳香类物质最为突出,乙酸乙酯的含量为1125.804mg/L,提高了64.41%,苯乙醇含量高于空白组,所得酒样总酸为0.536g/L、总酯为1.373g/L。酒体醇和,清亮透明,甘冽净爽,香气自然,纯正清雅,略带蜜香和烘焙香,尝味更加醇厚,诸位协调,余味较长。选用3种不同的市售小曲,测定发酵前后酒醅的理化指标和酒体数据,结果表明:试验组酒醅理化数据均优于空白组,酒样出酒率分别提高了4.95%、4.59%、2.85%,初步说明强化剂在不同小曲中均有一定的作用,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史雁飞[10](2019)在《高产乙酸乙酯且有耐受性酵母的选育及固定化研究》文中提出清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具有代表性的香型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主要香气成分是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酵母菌是酿酒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类群,能通过代谢产生酒精和乙酸乙酯。常见的产酯酵母在发酵后期的酒醅中却很难检测到,影响了清香白酒主体香成分乙酸乙酯的合成与积累。因此选育高产乙酸乙酯的酵母菌,对于提高乙酸乙酯含量,改善基酒品质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对22株清香白酒大曲及酒醅中分离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进行筛选,得到高产乙酸乙酯的S.cerevisiae,与相同来源分离到的异常威克汉逊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进行耐酸耐乙醇比较,然后通过诱变处理选育高产乙酸乙酯的S.cerevisiae和W.anomalus,对得到的突变株进行固定化条件优化研究,最后应用于酿酒试验分析酒样的产酯量。主要结果如下:1)S.cerevisiae是白酒酿造中主要的产酒和产乙酸乙酯的微生物,筛选高产乙酸乙酯的S.cerevisiae对于研究和提高白酒酒质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对22株S.cerevisiae进行高产乙酸乙酯菌株的筛选,由于乙酸乙酯是带有水果香味、易扩散的香气成分,因此在YPD固体培养基28℃培养48h后使用嗅闻法进行初筛,14株有水果香味,8株S.cerevisiae有酒精味。在液体发酵培养基中28℃培养48h后根据乙酸乙酯含量对14株有水果香味的S.cerevisiae进行复筛,结果S.cerevisiae J12-1的产酯能力最强,其酯含量0.68 g/L,其次是S.cerevisiae J12-6、S.cerevisiae J10-4,酯含量分别为0.59 g/L、0.57 g/L。2)W.anomalus是常见的产酯微生物,在酿造过程中经过短时期发酵后,生长受到抑制并慢慢被酿酒酵母所取代。为了分析白酒发酵后期W.anomalus生长受抑制的原因,本实验将S.cerevisiae J12-1与W.anomalus J2-5接种到不同酒精浓度以及不同pH的发酵培养基中,28℃静置培养6 d,定期检测OD600的菌体浓度,比较W.anomalus J2-5和S.cerevisiae J12-1对酒精和酸的耐受性。耐酸性实验结果发现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和发酵液pH的降低,S.cerevisiae J12-1菌体浓度整体呈下降的状态,而W.anomalus J2-5在pH为3.6培养6 d时OD值为4.81,生长较好说明受pH影响较小。但在酒精耐受性实验中,W.anomalus J2-5耐酒精较差,12%酒精浓度条件下培养6 d后,与培养相同时间的其他酒精浓度条件相比其菌体浓度最低,OD值为3.09。3)在白酒发酵后期随着酒醅乙醇和总酸等代谢产物的增加,使酵母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使得酒样中乙酸乙酯的量很难提高。为了获得高产乙酸乙酯,耐酸耐乙醇能力较好的酵母菌株,本实验分别以W.anomalus J2-5为出发菌株经254 nm的紫外线照射150s、微波照射35 s复合诱变后,和以S.cerevisiae J12-1为出发菌株经254 nm的紫外线照射240 s、微波照射35 s复合诱变后,在添加乙酸乙酯和溴甲酚紫指示剂的初筛培养基中培养2d,依据透明圈(D)/菌落(d)的比值初筛,结果发现突变株W.anomalus Y5-5的D/d值是出发菌株的1.96倍,而突变株S.cerevisiae Z3-3的D/d值为8.67,是出发菌株的3.85倍。并利用皂化法测定其乙酸乙酯产量复筛,并及接种到不同酒精浓度和不同pH的YPD液体培养基中进行耐受性测定。最终选育到产酯量高、耐酒精、耐酸能力强而且遗传稳定性好的突变株是W.anomalus Y5-5和S.cerevisiae Z3-3,酯产量分别达到3.75 g/L和2.68 g/L。4)W.anomalus Y5-5在酯产量和酒精耐受性等方面优于S.cerevisiae Z3-3等突变株,而乙醇对W.anomalus Y5-5生长和发酵性能具有严重抑制作用,为了增加稳定产酯酵母的活性,提高酿造过程的酯含量,本实验首先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W.anomalus Y5-5的固定化条件,然后分析比较了固定化W.anomalus Y5-5对酿酒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浓度3%,氯化钙浓度2.0 mol/L,固定化温度25℃,包埋菌液量109个/mL固定化W.anomalus Y5-5效果最好。将其应用于模拟酿酒试验后,串蒸酒样在总酸、酒精度和pH与只加大曲的对照组无显着差异的条件下,酯含量高达3.4 g/L,比对照组提高了1倍左右。

二、固态发酵高产酒精酵母菌株的选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态发酵高产酒精酵母菌株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高产洛伐他汀红曲菌的选育及其在黄酒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红曲与红曲黄酒
        1.1.1 红曲
        1.1.2 红曲黄酒
    1.2 红曲菌主要次级代谢产物及合成途径研究
        1.2.1 洛伐他汀
        1.2.2 红曲色素
        1.2.3 桔霉素
    1.3 红曲菌菌种选育研究现状
        1.3.1 传统筛选
        1.3.2 诱变育种
        1.3.3 基因工程
    1.4 洛伐他汀、红曲色素在红曲黄酒中的应用现状
        1.4.1 红曲黄酒中洛伐他汀的研究现状
        1.4.2 红曲黄酒色泽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菌株
        2.1.3 主要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
    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高产洛伐他汀红曲菌的分离和筛选
        2.3.2 红曲菌的诱变育种
        2.3.3 红曲黄酒的酿造实验
        2.3.4 红曲黄酒的色素稳定性研究方法
        2.3.5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高产洛伐他汀红曲菌的分离筛选
        3.1.1 红曲菌株的分离纯化结果
        3.1.2 红曲菌的鉴定
        3.1.3 产洛伐他汀红曲菌的初筛
        3.1.4 产洛伐他汀红曲菌的复筛
    3.2 高产洛伐他汀红曲菌的诱变育种
        3.2.1 第一轮紫外诱变选育结果分析
        3.2.2 第二轮常温等压等离子体诱变选育结果分析
        3.2.3 初始菌株H5-3 及正突变菌株W-4 固态发酵产洛伐他汀的过程曲线
    3.3 高产洛伐他汀红曲菌在黄酒中的应用
        3.3.1 红曲菌H5-3 及W-4 在黄酒中的应用评价
        3.3.2 富含洛伐他汀红曲黄酒的品质及稳定性评价
    3.4 避光条件下影响红曲黄酒色泽稳定性的因素
        3.4.1 pH对红曲酒色价的影响
        3.4.2 灌坛温度及时间对红曲酒色价的影响
        3.4.3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红曲酒色价的影响
        3.4.4 储存过程中氧气对红曲酒色价的影响
        3.4.5 酒精度对红曲酒色价的影响
        3.4.6 乙酸、乳酸、多酚成分对红曲酒色价的影响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相关附表
附录2: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苦荞醋醋酸发酵工艺及生物活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酿造食醋
        1.1.1 食醋的分类
        1.1.2 食醋的营养功能
        1.1.3 食醋的酿造技术
    1.2 酿造用醋酸菌
        1.2.1 醋酸菌的分类
        1.2.2 醋酸菌的生物学特性
        1.2.3 醋酸菌的发酵机理
        1.2.4 醋酸菌的选育及发展
    1.3 特色食醋
        1.3.1 特色食醋的现状
        1.3.2 苦荞的营养功能及应用
        1.3.3 苦荞醋的研究进展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高产酸醋酸菌的筛选及其发酵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主要材料
        2.2.1 原料
        2.2.2 培养基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醋醅中醋酸菌的富集培养
        2.3.2 醋酸菌的初筛
        2.3.3 醋酸菌的初步鉴定
        2.3.4 醋酸菌种子活化
        2.3.5 高产酸醋酸菌的复筛
        2.3.6 醋酸菌耐受性
        2.3.7 菌种鉴定及发育树构建
        2.3.8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高产酸醋酸菌的筛选与初步鉴定
        2.4.2 醋酸菌的耐受性研究
        2.4.3 目的菌株的16SrD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苦荞醋醋酸发酵工艺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菌种与原料
        3.2.2 培养基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工艺流程
        3.3.2 菌种种子活化
        3.3.3 苦荞酒精发酵
        3.3.4 苦荞醋酸发酵
        3.3.5 指标测定方法
        3.3.6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苦荞酒的酿造
        3.4.2 瓶装量对发酵苦荞醋产酸的影响
        3.4.3 菌液接种量对发酵苦荞醋产酸的影响
        3.4.4 温度对发酵苦荞醋产酸的影响
        3.4.5 初始酒精度对发酵苦荞醋产酸的影响
    3.5 苦荞醋醋酸发酵工艺的优化
        3.5.1 苦荞醋发酵条件的正交试验
        3.5.2 优化条件下苦荞醋醋酸发酵过程的产酸规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苦荞醋的抑菌效应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主要材料
        4.2.1 原料
        4.2.2 培养基
        4.2.3 主要试剂
        4.2.4 主要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苦荞醋的主要成分测定
        4.3.2 样品的制备
        4.3.3 菌种活化
        4.3.4 菌悬液的制备
        4.3.5 牛津杯法抑菌性测定
        4.3.6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4.3.7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苦荞醋主要成分的测定
        4.4.2 苦荞醋及其不同组分的抑菌作用
        4.4.3 苦荞醋及其不同组分的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3)白酒发酵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酿酒酵母酯醇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白酒概述
    1.2 白酒生产中主要微生物
        1.2.1 霉菌
        1.2.2 细菌
        1.2.3 酵母菌
        1.2.4 放线菌
        1.2.5 酒曲及酒曲微生物
    1.3 白酒中主要风味物质
        1.3.1 酯类物质
        1.3.2 醇类物质
        1.3.3 酸类物质
        1.3.4 醛类物质
        1.3.5 其他风味物质
    1.4 酿酒酵母酯、醇代谢研究
        1.4.1 酿酒酵母酯代谢与高产酯菌种的选育
        1.4.2 酿酒酵母高级醇代谢与低产高级醇菌种选育
    1.5 白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
        1.5.1 酿酒酵母与非酿酒酵母相互作用研究
        1.5.2 酿酒酵母与细菌相互作用研究
    1.6 本课题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原料
        2.1.2 菌株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培养基
        2.1.6 主要溶液
    2.2 实验方法
        2.2.1 高产酯酿酒酵母培养
        2.2.2 乳酸菌的培养
        2.2.3 醋酸菌的培养
        2.2.4 己酸菌的培养
        2.2.5 非酿酒酵母的培养
        2.2.6 芽孢杆菌的培养
        2.2.7 乳酸菌对高产酯酿酒酵母酯醇代谢的影响
        2.2.8 乳酸对高产酯酿酒酵母酯醇代谢的影响
        2.2.9 醋酸菌对高产酯酿酒酵母酯醇代谢的影响
        2.2.10 醋酸对高产酯酿酒酵母酯醇代谢的影响
        2.2.11 己酸菌对高产酯酿酒酵母酯醇代谢的影响
        2.2.12 己酸对高产酯酿酒酵母酯醇代谢的影响
        2.2.13 芽孢杆菌对高产酯酿酒酵母醋醇代谢的影响
        2.2.14 高产酯酿酒酵母与非酿酒酵母酯醇代谢特征研究
    2.3 分析方法
        2.3.1 酵母计数
        2.3.2 细菌计数
        2.3.3 残糖的测定
        2.3.4 酯醇测定
        2.3.5 有机酸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乳酸菌对高产酯酿酒酵母的影响
        3.1.1 植物乳杆菌对高产酯酿酒酵母生长及酯醇代谢的影响
        3.1.2 干酪乳杆菌对高产酯酿酒酵母生长及酯醇代谢的影响
        3.1.3 戊糖片球菌对高产酯酿酒酵母生长及酯醇代谢的影响
        3.1.5 乳酸浓度对高产酯酿酒酵母生长及酯醇代谢的影响
        3.1.6 乳酸对高产酯酿酒酵母酯醇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3.1.7 小结
    3.2 醋酸菌对高产酯酿酒酵母的影响
        3.2.1 巴氏醋杆菌对高产酯酿酒酵母生长及酯醇代谢的影响
        3.2.2 醋酸浓度对高产酯酿酒酵母生长及酯醇代谢的影响
        3.2.3 醋酸对高产酯酿酒酵母酯醇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3.2.4 小结
    3.3 己酸菌对高产酯酿酒酵母的影响
        3.3.1 己酸菌对高产酯酿酒酵母生长及酯醇代谢的影响
        3.3.2 己酸对高产酯酿酒酵母生长及酯醇代谢的影响
        3.3.3 己酸对高产酯酿酒酵母酯醇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3.3.4 小结
    3.4 非酿酒酵母与高产酯酿酒酵母混合发酵酯醇代谢特征
        3.4.1 球拟酵母
        3.4.2 毕赤酵母
        3.4.3 汉逊酵母
        3.4.4 假丝酵母
        3.4.5 东方伊萨酵母
        3.4.6 六种酵母混合发酵酯醇代谢特征
        3.4.7 小结
    3.5 芽孢杆菌对高产酯酿酒酵母生长及酯醇代谢的影响
        3.5.1 地衣芽孢杆菌
        3.5.2 枯草芽孢杆菌
        3.5.3 解淀粉芽孢杆菌
        3.5.4 小结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4)芝麻香型白酒四甲基吡嗪形成及其高产TTMP酿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芝麻香型白酒
    1.2 芝麻香型白酒生产工艺
        1.2.1 芝麻香型白酒生产的原辅料
        1.2.2 芝麻香型白酒的蒸馏设备
        1.2.3 芝麻香型白酒的发酵容器
        1.2.4 芝麻香型白酒的生产流程
    1.3 芝麻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1.3.1 芝麻香型白酒堆积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1.3.2 芝麻香型白酒固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1.4 芝麻香型白酒风味物质研究
    1.5 芝麻香型白酒中健康功能因子的研究
    1.6 芝麻香型白酒中四甲基吡嗪的研究
        1.6.1 吡嗪类化合物
        1.6.2 四甲基吡嗪及其生产方式
        1.6.3 芝麻香型白酒中的TTMP
        1.6.4 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研究存在的问题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的形成及其原因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试剂与耗材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材料和样品
        2.2.4 样品前处理与标样制备
        2.2.5 温度对糟醅中TTMP生成的影响
        2.2.6 样品中TTMP的定性分析方法
        2.2.7 样品中TTMP的定量分析方法
        2.2.8 酒样中氨态氮的测定
        2.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宣酒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2.3.2 芝麻香型白酒工业生产过程TTMP的形成
        2.3.3 提高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含量的工艺改进措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产TTMP功能菌的筛选及其功能菌液的制备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和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培养基
        3.2.4 高产TTMP功能芽孢杆菌的筛选
        3.2.5 菌株鉴定
        3.2.6 功能菌液的制备工艺
        3.2.7 分析方法
        3.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高产TTMP功能芽孢杆菌的筛选
        3.3.2 高产TTMP功能菌XJB-104 菌株鉴定
        3.3.3 功能菌液的制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原位酿造微生物及产品风味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菌株与培养基
        4.2.4 功能菌液的制备
        4.2.5 功能菌液用于芝麻香型白酒生产和样品收集
        4.2.6 理化分析
        4.2.7 样品中TTMP、EC和其它风味物质的测定
        4.2.8 微生物数量测定
        4.2.9 芝麻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结构分析
        4.2.10 感官分析
        4.2.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关键理化参数的影响
        4.3.2 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酿造微生物菌群数量与结构的影响
        4.3.3 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TTMP含量的影响
        4.3.4 芝麻香型白酒感官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产TTMP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菌株与培养基
        5.2.4 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5.2.5 功能麸曲中试试验
        5.2.6 分析方法
        5.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单因素优化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5.3.2 响应面法优化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5.3.3 DGS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5.3.4 DGS功能麸曲中试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TTMP发酵、纯化及其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菌株与培养基
        6.2.4 单因素优化TTMP发酵工艺
        6.2.5 双阶段控温TTMP发酵工艺优化
        6.2.6 TTMP产品纯化和纯度分析
        6.2.7 动物分组和实验设计
        6.2.8 分析方法
        6.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TTMP发酵工艺优化
        6.3.2 发酵液中TTMP纯化及其产品纯度分析
        6.3.3 TTMP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

(5)浓香型白酒糟醅优势酵母多样性及发酵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浓香型白酒糟醅中酵母菌群落结构研究
        1.1.1 纯培养方法
        1.1.2 免培养方法
    1.2 浓香型白酒的主要香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1.3 酵母与风味物质的相关性研究
        1.3.1 产酯酵母菌
        1.3.2 产酸酵母菌
        1.3.3 产醇、醛、酮类物质酵母
        1.3.4 高产乙醇酵母菌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浓香型白酒发酵糟醅中优势酵母菌的分布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发酵过程中酵母菌数量变化趋势
        2.2.2 发酵过程中酵母群落多样性分析
        2.2.3 优势酵母菌的时空分布特征
        2.2.4 高通量测序与纯培养比较
    2.3 本章小结
3 优势酵母种属原位发酵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糟醅发酵过程中各理化指标的变化
        3.2.2 优势酵母与乙醇产生的关系
        3.2.3 糟醅中各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趋势
        3.2.4 糟醅中主要挥发性物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2.5 优势酵母与糟醅中主要挥发性物质含量之间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4 Geortrichum silvicola的纯菌固态发酵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原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1.4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Geortrichum silvicola的鉴定
        4.2.2 Geortrichum silvicola的生长特性研究
        4.2.3 Geortrichum silvicola纯菌固态发酵
    4.3 本章小结
5 Kazachstania属与Pichia kudriavzevii的纯菌固态发酵
    5.1 材料与方法
        5.1.1 酵母菌株
        5.1.2 仪器和设备
        5.1.3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Kazachstania属及Pichia kudriavzevii的主要形态特征
        5.2.2 菌株的主要挥发性产物的聚类
        5.2.3 酵母菌株的纯菌固态发酵
    5.3 本章小结
6 重要结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白酒酿造系统中布氏乳杆菌的多样性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白酒酿造微生物有关的研究进展
        1.1.1 白酒酿造与酿造环境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1.2 乳酸菌生理生化特性及其在白酒酿造中的研究进展
        1.1.3 布氏乳杆菌的研究进展
    1.2 白酒中酿造功能菌与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3.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2章 白酒酒醅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与筛选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及菌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实验培养基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乳杆菌菌株的分离方法
        2.2.2 乳杆菌DNA的提取方法
        2.2.3 PCR扩增及测序
        2.2.4 测序结果分析及菌种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轮次酒醅中乳杆菌的分离鉴定
        2.3.2 筛选菌株系统进化树
    2.4 结果与分析
第3章 不同轮次酒醅中布氏乳杆菌的多样性比较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材料来源
        3.1.2 实验主要试剂
        3.1.3 实验主要培养基
        3.1.4 实验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布氏乳杆菌耐酸能力测定方法
        3.2.2 布氏乳杆菌耐乙醇能力测定方法
        3.2.3 布氏乳杆菌耐高温能力测定方法
        3.2.4 布氏乳杆菌ZS-B16生长曲线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布氏乳杆菌菌落形态和微观形态
        3.3.2 布氏乳杆菌的耐酸能力测定结果
        3.3.3 布氏乳杆菌的耐乙醇能力测定结果
        3.3.4 布氏乳杆菌耐高温能力测定结果
        3.3.5 ZS-B16的生长曲线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布氏乳杆菌与酵母菌间的液态发酵试验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菌株
        4.1.2 实验主要试剂
        4.1.3 实验主要培养基
        4.1.4 实验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布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东方伊萨酵母与酿酒酵母间的液态发酵试验
        4.2.2 六株布氏乳杆菌与植物乳杆菌发酵产物差异试验
        4.2.3 乳酸菌、酵母菌液态发酵产物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及条件
        4.2.4 乳酸菌发酵液中有机酸的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及条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布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与两种酵母间的液态发酵试验结果
        4.3.2 六株布氏乳杆菌与植物乳杆菌发酵产物差异试验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布氏乳杆菌与酿酒功能菌间的固态发酵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菌株及材料来源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实验主要试剂
        5.1.4 实验培养基
    5.2 实验方法
        5.2.1 酵母菌功能菌剂的制备方法
        5.2.2 乳酸菌功能菌剂的制备方法
        5.2.3 霉菌菌剂的制备方法
        5.2.4 实验室模拟工厂白酒固态发酵工艺
        5.2.5 布氏乳杆菌与酿酒酵母三种不同添加比例对于固态发酵效果的影响
        5.2.6 两种乳酸菌不同比例固态发酵方法
        5.2.7 两种乳酸菌组合物混蒸工艺固态发酵方法
        5.2.8 三种乳酸菌与两种酵母不同菌种组合及比例的固态发酵
        5.2.9 蒸馏及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功能菌剂活菌数及含水率测定结果
        5.3.2 布氏乳杆菌与酿酒酵母三种不同添加比例对固态发酵效果影响的结果
        5.3.3 两种乳酸菌与酿酒酵母组合物固态发酵结果
        5.3.4 两种乳酸菌组合物混蒸工艺固态发酵结果
        5.3.5 三种乳酸菌与两种酵母不同菌种组合及比例的固态发酵气相结果
    5.4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7)耐高温高产酒精酵母的筛选及其大曲生产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1.1.1 曲样
        1.1.2 培养基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大曲取样
        1.2.2 分离与筛选
        1.2.2. 1 分离与纯化
        1.2.2. 2 初筛——温度梯度结合TTC平板显色
        1.2.2. 3 二级筛——高温产气结合生长曲线
        1.2.2. 4 三级筛——高粱汁液体发酵
        1.2.3 耐高温高产酒精酵母模拟固态发酵试验
        1.2.4 耐高温高产酒精酵母菌大曲生产应用(表2)
        1.2.5 指标测定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曲中酵母菌的分离与筛选结果
        2.1.1 大曲中酵母菌分离
        2.1.2 耐高温高产酒精酵母的初筛分析
        2.1.3 耐高温高产酒精酵母的二级筛分析
    2.2 耐高温高产酒精酵母的三级筛分析
        2.2.1 高粱汁发酵过程的失重变化
        2.2.2 耐高温高产酒精酵母发酵液理化指标分析
        2.2.3 耐高温高产酒精酵母模拟固态发酵分析
    2.3 耐高温高产酒精酵母大曲生产应用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8)高产纤维素酶菌株选育、发酵产酶优化与初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纤维素酶简介
        1.3.1 纤维素酶及其分类
        1.3.2 纤维素酶作用机理
        1.3.3 产纤维素酶微生物
        1.3.4 纤维素酶的生产
        1.3.5 纤维素酶的应用
    1.4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选育
        1.4.1 自然筛选
        1.4.2 物理诱变
        1.4.3 化学诱变
        1.4.4 基因工程育种
        1.4.5 复合诱变
    1.5 油菜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1.5.1 油菜秸秆成分特征
        1.5.2 油菜秸秆应用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图
2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和设备
        2.1.3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分离纯化
        2.2.2 菌株筛选
        2.2.3 酶活测定和葡萄糖标准曲线
        2.2.4 菌种鉴定
        2.2.5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菌株的筛选
        2.3.2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鉴定
    2.4 本章小结
3 紫外-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复合诱变育种
    3.1 实验材料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和设备
        3.1.3 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紫外诱变
        3.2.2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
        3.2.3 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检测
        3.2.4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紫外诱变致死曲线
        3.3.2 紫外诱变菌株筛选
        3.3.3 ARTP诱变致死曲线
        3.3.4 ARTP诱变菌株筛选
        3.3.5 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4 纤维素酶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4.1 实验材料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和设备
        4.1.3 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2.1 粗酶液制备
        4.2.2 培养基成分优化
        4.2.3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
        4.2.4 最陡爬坡实验
        4.2.5 Box-Behnken设计
        4.2.6 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4.2.7 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氮源优化结果
        4.3.2 碳源优化
        4.3.3 Plackett-Burman实验结果分析
        4.3.4 最陡爬坡实验分析
        4.3.5 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结果分析
        4.3.6 液体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4.4 本章小结
5 固态发酵产酶条件优化及初步应用
    5.1 实验材料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和设备
        5.1.3 培养基
    5.2 实验方法
        5.2.1 Cladosporium sp.AY-42 的麸曲种子培养
        5.2.2 粗酶液制备及酶活测定
        5.2.3 固态培养基组成优化
        5.2.4 固态培养条件优化
        5.2.5 固态发酵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5.2.6 固态发酵产蛋白饲料
        5.2.7 数据处理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碳源优化结果
        5.3.2 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5.3.3 氮源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5.3.4 固态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5.3.5 培养条件的响应面分析
        5.3.6 固态发酵产蛋白饲料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论文的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高温大曲中产香功能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温大曲
        1.1.2 小曲酒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高温大曲中产香功能微生物的筛选及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培养基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产香细菌的筛选
        2.2.2 产香酵母菌的筛选
        2.2.3 数据处理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产香细菌的筛选
        2.3.2 产香酵母菌的筛选
    2.4 小结
3 纯种酒曲强化剂的制备及其工艺优化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材料与培养基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相关试剂及配制方法
    3.2 试验方法
        3.2.1 细菌强化剂的制备及其工艺优化
        3.2.2 酵母强化剂的制备及其工艺优化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细菌强化剂的制备及其工艺优化
        3.3.2 酵母强化剂的制备及其工艺优化
    3.4 小结
4 纯种酒曲强化剂在小曲酒酿造中的应用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材料与培养基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3 相关试剂及配制方法
    4.2 试验方法
        4.2.1 小曲酒的酿造工艺
        4.2.2 理化指标的测定
        4.2.3 酒醅及酒样挥发性成分分析
        4.2.4 数据处理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纯种酒曲强化剂不同添加方式的对比分析
        4.3.2 发酵过程中酒醅理化指标分析
        4.3.3 酒醅及酒样挥发性成分分析
        4.3.4 不同小曲酒醅及酒样分析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10)高产乙酸乙酯且有耐受性酵母的选育及固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清香型白酒简介
        1.1.1 清香白酒风格与研究工艺
        1.1.2 清香型风味物质成分简述
        1.1.3 清香白酒的发展现状
    1.2 清香白酒酿造微生物研究
        1.2.1 酿造相关微生物概述
        1.2.2 酿造相关酵母菌的研究
    1.3 微生物育种的研究现状
        1.3.1 微生物育种概述
        1.3.2 微生物育种的研究
    1.4 酵母细胞固定化研究
    1.5 本论文立题的目的和意义
2 高产乙酸乙酯S.cerevisiae的选育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试剂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4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高产乙酸乙酯S.cerevisiae初筛
        2.3.2 高产乙酸乙酯S.cerevisiae的复筛
    2.4 结论
3 W.anomalus J2-5与S.cerevisiae J12-1 耐酸耐乙醇能力的比较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试剂
        3.2.3 主要仪器及设备
        3.2.4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两株菌的耐酒精比较
        3.3.2 两株菌的耐酸性比较
    3.4 结论
4 W.anomalus J2-5 高酒精耐受性的诱变育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试剂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4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J2-5 菌株的生长曲线
        4.3.2 紫外诱变照射时间的确定
        4.3.3 微波诱变照射时间的确定
        4.3.4 紫外-微波复合诱变筛选结果
        4.3.5 W.anomalus J2-5 高产酯突变株的复筛
        4.3.6 W.anomalus J2-5 突变株耐酸试验
        4.3.7 W.anomalus J2-5 突变株耐乙醇试验
        4.3.8 突变株Y5-5 遗传稳定性试验
    4.4 讨论
    4.5 结论
5 S.cerevisiae J12-1 耐酸性的诱变育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5.2.3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J12-1 菌株生长曲线的绘制
        5.3.2 紫外诱变照射时间的确定
        5.3.3 微波诱变照射时间的确定
        5.3.4 紫外-微波复合诱变筛选结果
        5.3.5 S.cerevisiae高产酯突变株的复筛
        5.3.6 S.cerevisiae J12-1 突变株耐酸试验
        5.3.7 S.cerevisiae J12-1 突变株耐乙醇试验
        5.3.8 突变株Z3-3 遗传稳定性试验
    5.4 讨论
    5.5 结论
6 W.anomalus Y5-5 固定化条件优化及对其酿酒过程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6.3 方法
        6.3.1 产脂酵母菌悬液的制备
        6.3.2 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制备
        6.3.3 W.anomalus Y5-5 固定化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6.3.4 酵母细胞固定化条件正交试验
        6.3.5 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发酵试验比较
        6.3.6 固定化产酯酵母固态发酵酿酒试验
        6.3.7 指标测定
    6.4 结果与分析
        6.4.1 酵母细胞固定化条件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6.4.2 W.anomalus Y5-5 固定化条件优化
        6.4.3 验证实验
        6.4.4 固定化产酯酵母颗粒性质
        6.4.5 固定化产酯酵母与游离产酯酵母发酵性能的比较
        6.4.6 固定化酵母模拟固态发酵酿酒试验
    6.5 讨论
    6.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固态发酵高产酒精酵母菌株的选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产洛伐他汀红曲菌的选育及其在黄酒中的应用研究[D]. 吴玉峰. 江南大学, 2021(01)
  • [2]苦荞醋醋酸发酵工艺及生物活性初探[D]. 谢锦明.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3]白酒发酵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酿酒酵母酯醇代谢的影响[D]. 张华东.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4]芝麻香型白酒四甲基吡嗪形成及其高产TTMP酿造工艺研究[D]. 张温清.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1)
  • [5]浓香型白酒糟醅优势酵母多样性及发酵特性研究[D]. 谭壹. 西华大学, 2020(01)
  • [6]白酒酿造系统中布氏乳杆菌的多样性及其功能研究[D]. 张松.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7]耐高温高产酒精酵母的筛选及其大曲生产应用研究[J]. 王珍,张永利,孟勤燕,陈雪,齐欢,李浩浩,闫宗科. 酿酒科技, 2020(01)
  • [8]高产纤维素酶菌株选育、发酵产酶优化与初步应用研究[D]. 李豪. 四川轻化工大学, 2019(05)
  • [9]高温大曲中产香功能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应用研究[D]. 刘茗铭. 四川轻化工大学, 2019(05)
  • [10]高产乙酸乙酯且有耐受性酵母的选育及固定化研究[D]. 史雁飞.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固态发酵高产酒精酵母菌株的选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