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阻挡电离放电论文_宋鹏,张维,陈雷,王晓放,隆武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介质阻挡电离放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离,介质,辉光,大气压,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氮气。

介质阻挡电离放电论文文献综述

宋鹏,张维,陈雷,王晓放,隆武强[1](2019)在《不同电极结构下介质阻挡放电电离特征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具有工作气压高、放电均匀等特点,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成为近年来非平衡等离子体领域研究的主要技术。电极结构是电离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通过电极结构优化来改善电离特性,对等离子体放电设备的应用领域拓展及性能优化至关重要。为改善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的电离特性,产生高活性、高均匀性的低温等离子体,基于自主设计的同轴介质阻挡放电装置进行了不同电极结构的电离试验及参数诊断;在一个标准大气压、放电频率11.4kHz、放电峰值电压5.4~13.4kV条件下进行了氩气电离试验;采用原子发射光谱法(AES)对氩等离子体谱线的激发、分光进行了检测分析;研究了螺纹电极、齿状电极、圆柱电极放电的特征光谱参数及外施电压对介质阻挡放电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齿状电极放电所形成等离子体的放电强度更大且放电效果显着,电子平均能量利用率低,电子激励温度弱于圆柱电极;圆柱电极放电强度较弱,但易形成大面积均匀性等离子体;大气压环境下电子激励温度不因外源电压的升高而单调递加,这表明通道内微放电的主要特征并不依赖于外施电压的供给,而是取决于电极结构、气体组份、气体压强;增大外施电压仅能增加单位时间内微放电的数量,经整合电子激励温度可达3 500K,符合典型的低温等离子体特征。(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02期)

王春,孟宪双,李文涛,王长海,闻路红[2](2018)在《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是一种非表面接触型的常压敞开式电离源,借助大气压下惰性气体的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稳定的低温等离子体,可在几秒钟内实现液态、固态和气态样品的解吸附离子化,将其用于质谱检测,无需复杂的样品前处理,在常温、常压环境下即可对样品进行原位、实时、快速和无损检测。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自提出以来发展迅速,现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公共安全、药物分析、环境监测、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本文综述了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的发展历程、电离机理、结构分类、影响因素及应用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质谱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冉俊霞,罗海云,梁卓,王新新[3](2012)在《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中电子碰撞电离系数α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碰撞电离系数α是气体放电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物理参数,但现有的α系数数值都是在低气压Townsend放电实验中得到的,它们不适用于大气压下气体放电。为了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大气压下α系数的光学测量方法,它借助介质阻挡电极结构,在某些大气压气体中产生瞬态或稳态Townsend放电,利用带像增强器高速数码相机的纳秒曝光功能,记录气隙中瞬态发光强度空间分布,并与Townsend放电对应的理论发光强度分布进行比较,根据两者的最佳拟合效果推导出α系数。该方法被用于测定大气压氮气α系数,结果表明其基本可行,但仍需继续加以完善。(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2年07期)

王小华,王兴振,白创飞,杨爱军,刘定新[4](2011)在《彭宁电离对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冷等离子体电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因其良好的应用特性,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研究热点。本文建立了1维He+N2介质阻挡放电流体模型,在横跨5个数量级的N_2浓度范围和2个数量级的电源频率范围内,研究了N_2浓度和电源频率对放电特性的影响。发现了放电电流密度随频率变化存在两种不同的变化趋势:在N_2掺杂低于100ppm时,随电源频率升高电流密度峰值先下降后上升;高于100ppm时,电流密度峰值随(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期刊2011-08-08)

郝艳捧,阳林,王晓蕾[5](2009)在《含空气杂质大气压氦气介质阻挡放电中彭宁电离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大气压氦气介质阻挡放电,通过测量放电起始电压和发射光谱,研究本底空气压强BAP在0.8~1000Pa时放电中彭宁电离作用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BAP<190Pa时,放电起始电压显着降低,N2+第一负区391.4nm谱线强度随BAP增大而增大;BAP>190Pa时,放电起始电压显着线性增大,391.4nm谱线强度随BAP增大而逐渐下降,最终几乎趋于零。He原子的各谱线强度随BAP增大而逐渐递减。探讨其物理过程为:放电起始电压的结果和发射光谱的结果均指出彭宁电离作用随BAP改变而变化;He原子各谱线强度变化是由于淬灭造成的。(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09年08期)

高磊,唐飞,王晓浩,熊继军[6](2007)在《气流量对介质阻挡放电离子源电离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介质阻挡放电离子源对乙醇样品标准气在不同的流量条件下离子源电离效率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源的电离效率随着载气流量的增加而呈减小的变化趋势。在低流量(60 L/h)条件下电离效率较高,可以达到33%;随着流量的增加电离效率急剧下降,当流量大于160 L/h后,电离效率的减小趋势就变得比较缓慢,在最大流量(400 L/h)时电离效率最低,仅有3.5%左右。(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07年12期)

齐冰,任春生,张禹涛,王德真,马腾才[7](2007)在《火花预电离辅助介质阻挡放电转动温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火花预电离辅助介质阻挡放电装置在大气压空气中实现了均匀的类辉光放电。通过用光谱模拟法和波尔兹曼图解法对N 2+第一负带系B2Σ→X 2Σ(0,0)带发射谱线的分析,对放电过程中N 2+的转动温度进行了诊断。研究了不同频率和放电模式下转动温度的变化规律,对由两种方法计算所得的温度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转动温度会随着外加频率的增加而缓慢的增加;当放电从类辉光模式变到丝状放电模式时,转动温度会有70K左右的升高。(本文来源于《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期刊2007年04期)

詹花茂,李明,李成榕[8](2005)在《介质阻挡放电中的紫外线预电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大气体下尤其是空气辉光放电产生等离子体的困难,通过采用脉冲火花放电产生的紫外线对介质 阻挡放电预电离试验研究了紫外线预电离对降低空气击穿场强、“点燃”主放电的作用和气压与主放电频率对预电 离的影响;探讨了与气体流动等条件相结合,用预电离方法实现大气压下空气中辉光放电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05年02期)

詹花茂,丁立健,李成榕,王新新,李明[9](2005)在《火花放电预电离对空气中介质阻挡放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大气压下空气中辉光放电的办法之一是降低空气的击穿场强,避免放电以流注的形式发生。为此,利用脉冲电路产生的火花放电为介质阻挡放电提供初始电子,以验证预电离对介质阻挡放电的作用。实验证明:1 火花放电预电离确有"点燃"放电,降低空气击穿场强的作用,在正常大气压下,采用预电离手段可使击穿场强降低25%左右;2 预电离的有效率随气压升高而逐渐减小;3 在有气体流动的条件下,预电离的作用显着增强;4 预电离并不是实现大气压下空气中的辉光放电的唯一条件。本文中的方法可以用于在较低场强下提供初始电子以建立均匀介质阻挡放电,但在目前的实验条件下,这种作用还远未达到获得大气压下辉光放电的程度。(本文来源于《电工电能新技术》期刊2005年01期)

汤红,白敏冬,沈欣军,依成武[10](2003)在《强电离介质阻挡放电脱硫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实验研究了强电离介质阻挡放电方法脱除烟气中的SO2,将其直接氧化成雾状H2SO4微粒,认为强电离介质阻挡放电脱硫方法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并就等离子体反应时间、SO2原始浓度、O2浓度以及H2O浓度对SO2脱除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其结果显示,在SO2浓度为4.00×10-4(v/v),O2浓度为21.0%(v/v),H2O浓度为4.0%(v/v)条件下,SO2脱除率最高达到了84%.(本文来源于《中原工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S1期)

介质阻挡电离放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是一种非表面接触型的常压敞开式电离源,借助大气压下惰性气体的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稳定的低温等离子体,可在几秒钟内实现液态、固态和气态样品的解吸附离子化,将其用于质谱检测,无需复杂的样品前处理,在常温、常压环境下即可对样品进行原位、实时、快速和无损检测。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自提出以来发展迅速,现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公共安全、药物分析、环境监测、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本文综述了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的发展历程、电离机理、结构分类、影响因素及应用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介质阻挡电离放电论文参考文献

[1].宋鹏,张维,陈雷,王晓放,隆武强.不同电极结构下介质阻挡放电电离特征的试验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2].王春,孟宪双,李文涛,王长海,闻路红.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质谱学报.2018

[3].冉俊霞,罗海云,梁卓,王新新.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中电子碰撞电离系数α的测定[J].高电压技术.2012

[4].王小华,王兴振,白创飞,杨爱军,刘定新.彭宁电离对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冷等离子体电特性的影响[C].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2011

[5].郝艳捧,阳林,王晓蕾.含空气杂质大气压氦气介质阻挡放电中彭宁电离作用[J].电工技术学报.2009

[6].高磊,唐飞,王晓浩,熊继军.气流量对介质阻挡放电离子源电离效率的影响[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7

[7].齐冰,任春生,张禹涛,王德真,马腾才.火花预电离辅助介质阻挡放电转动温度的研究[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7

[8].詹花茂,李明,李成榕.介质阻挡放电中的紫外线预电离[J].高电压技术.2005

[9].詹花茂,丁立健,李成榕,王新新,李明.火花放电预电离对空气中介质阻挡放电的影响[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5

[10].汤红,白敏冬,沈欣军,依成武.强电离介质阻挡放电脱硫的实验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3

论文知识图

一7介质阻挡放电原理结构图一3高气压气体放电等离子体区照片一2微放电形貌一2侧向观察到的单层电介质阻档强电离放...一3侧向观察到的单层电介质强电离放电形...一2单电介质发生器中的微放电形貌

标签:;  ;  ;  ;  ;  ;  ;  

介质阻挡电离放电论文_宋鹏,张维,陈雷,王晓放,隆武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