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稳定性论文_陈云燕,陈红兰,杨成峻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质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质,稳定性,准确性,污水,吸附剂,水资源,措施。

水质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云燕,陈红兰,杨成峻[1](2019)在《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稳定性的策略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地增强,我国的工业化程度也不断的增强,但是在我国的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的严峻,尤其是在水污染的方面,我国本来就水资源不足,再加之水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在水污染的严峻形势下,对于水质监测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也对于水质检测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是对于水检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进行研究,对于如何更好的进行水资源的监测进行了措施研究,并且也相应的提出了一些的发展措施。(本文来源于《江西化工》期刊2019年06期)

吴丹琪[2](2019)在《提高污水水质检测准确性及稳定性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影响污水水质检测准确性及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如仪器工作状态、检测方式、水样的预处理方式等,对检测误差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提高污水水质检测准确性及稳定性的策略。(本文来源于《技术与市场》期刊2019年11期)

岑双龙[3](2019)在《提高污水水质检测准确性及稳定性的策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污水检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积极分析其成因,并制定出有效的措施整改。本文在此基础上,主要对污水水质检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的改善策略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9年10期)

周智墩[4](2019)在《如何提高污水水质检测的准确性及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有害污染物因工业排入水域而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且水体污染已经严重影响环境和人们饮用水的安全。基于此,相关政府修订了关于工业及其他行业污水排放的标准,并大大提高了对检测标准的监管力度。这对加强对废水质量的研究和分析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相关的前提。所以,本文专门分析了对废水质量的评估,并解释了如何提高废水质量检测准确性和稳定性的相关方案,希望能为相关行业提出有价值的意见。(本文来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期刊2019年08期)

余水琴[5](2019)在《探析提高水质检测结果准确性及稳定性的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率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饮用水检测的重点是对水资源进行质检,并保证检测结果的有效性,以此来控制水质,确保处理过的水质满足规定的要求。本文通过探究水质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见,为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稳定性献出一份力。(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9年07期)

张欣桐[6](2019)在《镧基吸附剂高效除磷及对水质生物稳定性控制效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保证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一直是水处理研究的热点。常用的消毒处理并不能灭活所有微生物,且消毒过程中产生的消毒副产物还会给人体带来更大的危害。而减少水中营养源的方法相对绿色安全,其中,可同化有机碳(AOC)已被广泛用作水质生物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但常规工艺对AOC的去除效果很难实现饮用水的生物稳定。除碳元素外,磷也是微生物生长所需的重要元素,而且与AOC相比,磷更容易被去除,磷污染源也相对可控,因此除磷可能是实现水质生物稳定的更有效途径。除AOC和磷外,水中残留的腐殖酸也会造成管网中微生物的再生长。腐殖酸不仅可被氧化剂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增加AOC含量,而且经本文验证,腐殖酸本身还可直接作为营养源促进微生物生长。腐殖酸的强络合能力还可使它结合其他营养源而成为滋养微生物的温床,影响磷对微生物生长的控制效果。因此在去除水中磷的同时,也应尽量降低腐殖酸的残留量。本文首先通过考察AOC、磷酸盐与细菌总数之间的关系,明确了AOC和磷酸盐对细菌生长繁殖的促进能力,并给出了实现水质生物稳定的AOC含量、磷含量和水龄的建议值。结果发现磷酸盐比AOC更容易促进细菌的生长繁殖,去除磷比去除AOC更容易实现水质生物稳定。为了实现水质生物稳定,需将磷含量控制在至少3μg P/L以下。而为了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细菌总数<100CFU/mL的要求,则需将水中的磷完全去除,此时,若水龄≤4 d,则可将对出水AOC含量的要求放宽至300μg C/L,若出厂水可在1 d内送达用户端,AOC的限值则可放宽至500μg C/L,大大降低了对AOC的去除要求。此外,本文还初步探讨了腐殖酸对细菌生长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腐殖酸可直接作为营养源被细菌利用进行生长繁殖,当磷酸盐和腐殖酸共存时,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大大增加。为了保证“磷断粮”法能够有效实现水质生物稳定,不仅需要有效去除水中的磷,还应尽量降低出水中腐殖酸的残留量。前人制备的La(OH)_3/聚丙烯腈纤维(LPNFs)可通过去除水中的磷控制微生物的生长,为了保证“磷断粮”法能够有效实现水质生物稳定,需进一步提高吸附剂的磷吸附容量使其能够将水中的磷去除至不能检出,同时还需降低水中腐殖酸的含量,因此本文对LPNFs进行了碳化处理,制得了嵌镧碳纤维(LCNFs)镧/碳复合吸附剂。LCNFs对磷的吸附容量为20.2 mg P/g,高于LPNFs,并且在碳组分物理吸附和镧组分络合的共同作用下,LCNFs还可吸附去除水中的腐殖酸。当腐殖酸和磷酸盐共存时,由于镧基化合物对磷具有高选择性,LCNFs仍能将100μg P/L的磷降至ICP-MS检出限(0.6μg/L)以下,同时还可去除56.7~74.4%的腐殖酸,对LCNFs处理后的水样进行控菌研究,发现其生物稳定性较未经处理的水样有显着提高。但磷和腐殖酸的共存会干扰彼此的去除效果,而且LCNFs的磷吸附容量仍较低,不能长期使用,磷和腐殖酸的去除时间长,不能适应水厂的生产要求。为了提高吸附剂对磷的吸附容量,本文对La-MOF进行了无机化处理,制得了无机镧基化合物吸附剂(LMC),使其具有微/纳米二级结构,可提供丰富的吸附点位和孔隙结构,从而使其获得了118.7 mg P/g的磷吸附容量,同时还可减弱磷和腐殖酸共存时二者对彼此去除效果的干扰,LMC可在50 min内将100μg P/L的磷去除至检出限以下,在60 min时去除43.5~65.4%的腐殖酸,相较于LCNFs缩短了去除时间。为了节约成本,适应水处理工程需求,需在保证吸附去除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缩短去除时间,为此,本文以La-MOF为镧源,采用葡萄糖水热法制备了具有丰富C-La微界面且在水中易于沉降分离的碳包覆镧纳米棒材料(C-LM)。C-La微界面可提供丰富的吸附点位,使C-LM具有54.4 mg P/g的磷吸附容量,还大大降低了磷和腐殖酸对彼此去除效果的影响。此外,C-La微界面还可产生毛细作用,使磷和腐殖酸快速到达吸附点位,缩短处理时间。当腐殖酸和磷酸盐共存时,C-LM在10 min内即可将水中的磷去除至检出限以下,同时获得腐殖酸去除平衡,此时的腐殖酸去除率大于70%,优于LMC和LCNF。LCNFs、LMC和C-LM叁种镧基吸附剂均可将水中低浓度的磷降至检出限以下,同时降低腐殖酸残留量,进而提高水质生物稳定性。其中LMC的磷吸附容量最高,可长期使用,减少吸附剂再生及更换频率。而C-LM的去除时间最短,可减少水力停留时间。(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陈建国[7](2019)在《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做好水质检测就是给人们的生活用水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保障,但是在实际的水质检测中,往往存有诸多不稳定影响因素,为确保人们生活用水与社会工农业用水的安全,本文主要就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方法做一番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卫生》期刊2019年10期)

史月镇[8](2019)在《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的发展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规模兴起的工业变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其中水的污染问题尤其严重。科学合理的水质检测方法可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严格控制水源质量,当前我国水质检测方法还存在一些不足。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提高水质检测结果准确性及稳定性的措施。(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9年05期)

韩传京[9](2019)在《提高水质检测准确性与稳定性的方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质检测质量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容易受到人为、系统、随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分析了影响水质检测准确性与稳定性的因素及应对方法,并展开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业内人士带来一定启发。(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李艳红[10](2019)在《浅谈如何提高污水水质检测的准确性及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作为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当前在工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给我们的水质带来了一定的污染,在这种情况下,积极的做好污水水质检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污水水质检测造成误差的产生原因;其次探讨了提高污水水质监测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对策。(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12期)

水质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影响污水水质检测准确性及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如仪器工作状态、检测方式、水样的预处理方式等,对检测误差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提高污水水质检测准确性及稳定性的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质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云燕,陈红兰,杨成峻.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稳定性的策略探究[J].江西化工.2019

[2].吴丹琪.提高污水水质检测准确性及稳定性的策略[J].技术与市场.2019

[3].岑双龙.提高污水水质检测准确性及稳定性的策略探讨[J].低碳世界.2019

[4].周智墩.如何提高污水水质检测的准确性及稳定性[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

[5].余水琴.探析提高水质检测结果准确性及稳定性的措施[J].环境与发展.2019

[6].张欣桐.镧基吸附剂高效除磷及对水质生物稳定性控制效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7].陈建国.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方法[J].中国农村卫生.2019

[8].史月镇.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稳定性[J].环境与发展.2019

[9].韩传京.提高水质检测准确性与稳定性的方法分析[J].云南化工.2019

[10].李艳红.浅谈如何提高污水水质检测的准确性及稳定性[J].科技风.2019

论文知识图

海水淡化水连续运行5d钙离子和硅酸根离...不同污水处理工艺出水水质稳定性16.2.3 水质稳定性判断-图16-2 Ca2+...滞留沉积物,净化水质稳定性分析...分析方法、测定指标和实验成果关系图水质检测的实验研究方法

标签:;  ;  ;  ;  ;  ;  ;  

水质稳定性论文_陈云燕,陈红兰,杨成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