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生产力论文_辛胜林,梁月明,彭文杰,宋昂,靳振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菌生产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菌,生产力,生物量,草鱼,水质,菲律宾,梭子蟹。

细菌生产力论文文献综述

辛胜林,梁月明,彭文杰,宋昂,靳振江[1](2018)在《亚热带典型岩溶水库细菌丰度和细菌生产力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丰度是反映水体污染状况的敏感指标.为了解亚热带岩溶区水库营养状况,细菌丰度和细菌生产力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文以亚热带典型岩溶水库——广西上林县大龙洞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评价大龙洞水库水体的营养化类型、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细菌丰度分布情况以及14C标记法测定细菌生产力.结果表明,大龙洞水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细菌丰度在调查水域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沿着水流方向从上游到下游表层水的细菌丰度呈先递减后增加的趋势;细菌丰度垂向分布特征均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细菌生产力的变化特征为表层水的细菌生产力明显高于中层和底层.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丰度与细菌生产力呈显着正相关;细菌丰度与温度、p H、高锰酸盐指数呈显着正相关,与电导率和DIC呈显着负相关,与DO、叶绿素a、DOC呈极显着正相关;细菌生产力则与p H、DOC、高锰酸盐指数呈显着正相关,与电导率、DIC呈显着负相关,与DO极显着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影响细菌丰度和细菌生产力的10个环境因子均划分为两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为温度、p H、电导率、DIC、DO、Chla、DOC和高锰酸盐指数,第二主成分为TN和TP,表明大龙洞水库细菌丰度和细菌生产力受多种环境因子共同影响,进而使光合细菌成为水体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贡献者.(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苏凯文,沈立新,王秋华,李伟[2](2016)在《空间尺度对水生细菌群落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构建水体细菌微宇宙系统和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下生产力与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较小的空间尺度(单个培养锥形瓶)下,生产力与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之间呈现U格局,而在较大的空间尺度(每3个具有相同生产力水平的培养锥形瓶)下,生产力与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之间呈现正相关格局。因此,生产力与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研究空间尺度。未来的研究应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克服多数微生物无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培养的技术限制,从而深入探索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曾阳,黄毅彬,黄邦钦[3](2015)在《南黄海大型水母暴发区浮游生物群落代谢及细菌生产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3年6月(航段P1、P2)和2014年6月(航段P3、P4)上下旬4个航段,分别采用黑白瓶法和3H-亮氨酸示踪法测定南黄海大型水母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暴发区的浮游生物群落代谢和细菌生产力(BP).结果表明,在水母暴发的航段中,细菌生产力和群落呼吸(CR)升高,净群落生产力(NCP)为负值.2013年6月,发现在水母生物量急剧增加的P2航段,细菌生产力显着升高,但细菌丰度(BA)变化不大,即单位细菌生产力显着上升,由1.75±0.87 pg/(cell·d)增加到3.31±1.22 pg/(cell·d)(p<0.05).2014年6月,水母暴发的P4航段中,细菌生产力没有显着上升,但群落总初级生产力(GPP)与群落呼吸的比值为0.46±0.25,显着低于P3航段的0.89±0.46(p<0.05);P_3、P_4净群落生产力分别为-0.84和-3.97 mmol/(m3·d),说明该区域水母暴发时呈异养状态;群落呼吸不完全由群落生产力所决定.由此可见,水母暴发可能促进单位细菌生产力增加,同时加强浮游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对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群落代谢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高源,何剑锋,陈敏,林凌,张芳[4](2015)在《北冰洋楚科奇海浮游细菌丰度和生产力及其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夏季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对北冰洋楚科奇海及其北部边缘海浮游细菌丰度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并将其与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楚科奇海浮游细菌丰度的变化范围为0.56×108~6.41×108 cells/dm3,平均为2.25×108 cells/dm3;细菌生产力介于0.042~1.92mg/(m3·d)(以碳计)之间,平均为0.54mg/(m3·d)(以碳计),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相当。陆架区细菌丰度和生产力要明显高于北部边缘区,但前者的单位细菌生产力则较低。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细菌丰度与温度和叶绿素a浓度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表明北极变暖导致的海水升温及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加均会促进细菌的生长,从而进一步提高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和碳循环中的作用。但陆架区的细菌生产力与环境参数均没有显着相关性,表明其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生产力在北部边缘区则仅与叶绿素a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表明浮游植物生长过程产生的溶解有机碳(DOC)是细菌生长最为主要的碳源,碳源的单一可能制约细菌的生产从而导致该海域无冰状态下细菌丰度的增加不如预期,但融冰过程带来的大量DOC将促进细菌活性的增加。(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徐冰,张全国,卢函姝,赵琳,张大勇[5](2015)在《内蒙古草地土壤细菌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的相关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草地土壤细菌为研究对象,在3个不同的空间尺度上采集土壤样品,探讨内蒙古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内蒙古草地土壤细菌物种丰富度很高,达到上千个实用分类单元(OTUs);分属14个门,其中放线菌、变形菌和酸杆菌相对多度之和达80%以上.细菌群落生物量(每克干土DNA条带数)介于2.91×108~4.28×109条·g-1.稀化处理后的细菌OTUs数目、香侬-威纳指数和辛普森指数分别为721.79~1 023.47、5.84~6.21和82.98~229.02.但是,土壤细菌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并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并且该模式与地理尺度无关.该结果暗示着该地区土壤细菌可能是中性或者近中性共存.(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张凯[6](2014)在《叁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混养系统有机碳收支以及细菌生产力与代谢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生物学和生态学原理,对叁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与菲律宾蛤仔混养围隔的有机碳收支以及细菌生产力与代谢功能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梭子蟹-对虾二元混养(CS)、梭子蟹-蛤仔二元混养(CB2)、对虾-蛤仔二元混养(SB2)、梭子蟹-对虾-蛤仔叁元混养(菲律宾蛤仔以四个不同密度与虾、蟹混养,分别命名为CSB1、CSB2、CSB3和CSB4),以梭子蟹单养作为对照(C)。研究内容包括:叁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与菲律宾蛤仔混养系统有机碳收支、有机碳库储量、底泥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细菌生产力以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旨在阐明叁疣梭子蟹不同养殖模式下有机碳收支以及细菌生产力与代谢功能,总结出该种养殖模式的特点及其带来的效益,为叁疣梭子蟹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叁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混养系统有机碳收支的研究利用海水池塘陆基实验围隔,研究了叁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不同混养系统有机碳的收支、利用率及养殖效果等。结果表明:(1)适宜的叁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叁元混养,能有效提高叁疣梭子蟹养殖的综合效益。(2)浮游植物初级生产是围隔中有机碳的主要来源,占总输入量的46.13%~79.14%;其次为投喂饲料带入的有机碳,占总输入量的18.07%~51.37%。有机碳的支出主要为生物和底泥呼吸作用,占总支出量的50.84%~77.30%;其次为底泥积累,占总支出量的15.84%~25.39%。(3)各处理比较,叁元混养CSB3组有机碳的利用率显着提高,比其它处理提高了1.80%~6.14%。(4)综合养殖效果和各系统有机碳利用率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条件下,虾、蟹、贝混养最优比例为叁疣梭子蟹6ind/m2,凡纳滨对虾45ind/m2,菲律宾蛤仔30~60ind/m2。2叁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不同混养系统有机碳库储量研究利用海水池塘陆基实验围隔,研究了叁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不同混养系统有机碳库储量,结果表明:(1)各处理POC和DOC分别为(1.71±0.05)~(4.68±0.46)mg C/L和(5.60±0.58)~(18.44±1.81)mg C/L。其中,浮游植物有机碳波动范围为(0.08±0.02)~(1.53±0.10)mg C/L,平均为0.64mg C/L;浮游动物有机碳波动范围为(10.58±1.71)~(173.70±13.68)μgC/L,平均为46.59μgC/L;细菌有机碳波动范围为(0.10±0.04)~(1.46±0.05)mg C/L,平均为0.41mg C/L。(2)各处理DOC和POC分别占总有机碳(TOC)的77.95%~81.89%和18.11%~22.05%。 POC中,腐质颗粒有机碳占TOC的6.92%~13.85%;其次为浮游植物碳,占TOC的3.67%~7.33%;浮游细菌碳和浮游动物碳分别占TOC的2.53%~4.59%和0.25%~0.61%。3叁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不同混养系统底泥有机碳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的研究利用海水池塘陆基实验围隔,研究了叁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不同混养系统底泥有机碳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养殖模式底泥有机碳、微生物碳及易氧化碳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2)实验期间各处理底泥有机碳、微生物碳、易氧化碳波动范围分别为0.85~2.91mg/g、2.75×10-4~7.40×10-2mg/g和0.23~1.14mg/g,微生物碳、易氧化碳占底泥有机碳的比例波动范围为0.78%~1.33%和35.70%~40.39%。(3)蟹单养和虾贝混养处理底泥有机碳稳定性较差,适宜密度虾蟹贝叁元混养能提高底泥微生物活性。4叁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不同混养模式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研究应用BIOLOG生态微板研究了叁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不同混养模式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混养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在整个养殖期间呈现动态变化趋势,对底物碳源的利用数量和利用强度也具有较大差异:(1)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叁元混养处理CSB3水体和底泥微生物碳代谢活性显着高于其它养殖模式(P<0.05),而蟹单养处理C的水体和底泥微生物碳代谢活性均为最低(P<0.05)。(2)不同处理水体和底泥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种类利用差异随时间分化显着。实验后期,叁元混养处理CSB1、CSB3、CSB4水体微生物群落和CSB3底泥微生物群落对6类碳源的利用强度总体上均显着高于梭子蟹单养模式(P<0.05)。(3)PCA分析表明,实验期间系统微生物群落一直处于不断演替和变化之中,最终,叁元混养处理微生物群落组成和代谢特征已与其他处理显着不同。(4)各处理比较,实验后期,叁元混养处理CSB3、CSB4水体微生物群落和CSB3底泥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总体上均显着高于梭子蟹单养模式(P<0.05)。综上,叁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合理混养(CSB3)可以显着提高水体和底泥微生物群落的碳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其次为处理CSB4。即在本研究条件中,蟹、虾、贝单元混养最优比例为叁疣梭子蟹6ind/m2,凡纳滨对虾45ind/m2,菲律宾蛤仔30~60ind/m2。5叁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混养系统浮游细菌生产力的研究利用陆基实验围隔,采用原位培养法,对比研究叁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混养系统中细菌生产力的状况。结果表明,细菌生产力波动范围为(157.02±21.19)~(766.94±30.45)μgC/(L·d),平均值为377.57μgC/(L·d)。总体上,各处理组细菌生产力随时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实验前期,各处理细菌生产力相近;实验中后期,叁元混养处理CSB3、CSB4的细菌生产力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冗余分析发现,实验期间,细菌生产力、生物量与环境因子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细菌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子为DOC、POC、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细菌数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为NH4-N、NO2-N、NO3-N和PO4-P。(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5-28)

李博,田相利,王芳,董双林,张永胜[7](2014)在《草鱼不同混养系统中细菌生产力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陆基实验围隔,采用原位培养法,对比研究5种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混养系统中细菌生产力的状况。结果表明,细菌生产力波动在(85.22±9.68)~(899.24±29.67)μg C·L-1·d-1,平均为(442.33±210.51)μg C·L-1·d-1。总体上,各处理组细菌生产力随时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8月份达到最高值。其中,草鱼、鲢鱼和鲤鱼的叁元混养模式中的细菌生产力显着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细菌生产力总体上与水体初级生产力、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及水温均呈显着正相关,与水体磷酸盐含量呈显着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发现,养殖前期水体无机氮(DIN)、DOC和POC含量对细菌生产力的贡献率高达44.058%,养殖中期DOC和POC含量对细菌生产力贡献率降为32.693%,而养殖后期DIN、DOC和POC含量对细菌生产力的贡献率为45.921%。研究表明,在养殖前期,DIN、DOC、POC是细菌生产力的关键因素;DOC、POC的重要作用使得养殖中期细菌生产力处在较高水平,但PO4-P含量成为限制因素;低温限制了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使得养殖后期较高的营养元素含量只能维持细菌较低的生产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李博[8](2013)在《草鱼混养生态系统细菌生产力和群落结构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因生长迅速,饲料来源广,草鱼养殖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传统养殖易导致草鱼的发病率高,成活率低,有较大的风险,草鱼与适当的种类进行混养,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又可增强养殖生态系统内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层次、优化调节生态结构、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是一种收益更高、更环保、更健康的养殖新模式。微生物虽然个体微小、构造简单,却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细菌既是分解者,又是生产者,在水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已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本研究比较了不同草鱼混养模式的细菌生产力状况,研究了浮游动物摄食对细菌生产力的影响,并对不同养殖模式水体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以及细菌群落结构与水质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对于了解草鱼不同养殖模式细菌的生产力状况、正确评价细菌生产力在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评价不同养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和养殖系统的运转状况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草鱼混养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理论,也可以为草鱼混养池塘管理的实践提供依据。本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鱼不同混养模式细菌生产力的初步研究利用陆基实验围隔,采用原位培养法,对比研究了草鱼单养、草鱼和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混养(GS)、草鱼和鲤鱼(Cyprinus carpio)混养(GC)以及草鱼与鲢鱼和鲤鱼混养(GCS1和GSC2)生态系统细菌生产力状况。结果表明:各处理细菌生产力波动在85.2±9.68~899.2±29.67μg C/L·d,平均为442.3±210.51μg C/L·d。总体上,各处理细菌生产力随时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细菌生产力在8月份达到最高值。其中,草鱼与鲢鱼和鲤鱼叁元混养模式中细菌生产力显着高于其它处理(p<0.05)。细菌生产力总体上与水体初级生产力、DOC和POC含量及水温均呈显着正相关,与水体磷酸盐含量呈显着负相关。通过PCA方法分析发现,不同时间各水质因子对细菌的影响有所差异。其中,养殖前期水体无机氮、DOC和POC含量对细菌生产力贡献率高达44.058%,养殖中期DOC和POC含量对细菌生产力贡献率降为32.693%,而养殖后期无机氮、DOC和POC含量对细菌生产力的贡献率为45.921%。本研究表明,在养殖前期,DIN、DOC、POC是细菌生产力的关键因素;DOC、POC的重要作用使得养殖中期细菌生产力处在较高水平,但DIN、PO4-P含量成为养殖中期细菌生产力的限制因素;而低温限制了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使得养殖后期较高的营养元素含量只能维持细菌较低的生产力。2.浮游动物摄食对细菌生产力的影响利用陆基实验围隔,采用原位培养法,对比研究了草鱼单养、草鱼和鲢鱼混养(GS)、草鱼和鲤鱼混养(GC)以及草鱼与鲢鱼和鲤鱼混养(GCS1和GSC2)生态系统浮游动物摄食对细菌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量波动在75.19±4.97~886.45±44.67μg C/L·d,平均为404.93±40.52μgC/L·d,占细菌生产力的103%±19.4%。总体上,各处理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量随时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量在8月份达到最高值。其中,GS处理组和GSC处理组中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量显着高于其它处理(p<0.05)。本研究表明,3μm以下的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作用不明显,水体中摄食细菌的主要为3μm以上的浮游动物。捕食压力使细菌数量降低的同时,也刺激了细菌的繁殖,使细菌的现存量处于生产-消耗的动态平衡当中;同时浮游动物通过捕食过程中对DOM的释放和对无机盐的再生,进而影响细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促进浮游细菌的生长。3.草鱼不同混养生态系统细菌群落的DGGE分析利用PCR-DGGE技术对不同养殖时期的草鱼不同混养生态系统细菌群落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应用Quantity One软件对DGGE电泳图谱进行分析,并将条带回收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对主要水质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CCA)分析细菌群落结构与主要水质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养殖中期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最大,而养殖前期和后期细菌的群落多样性较小。对细菌的鉴定分类显示,不同养殖系统细菌群落结构有较高的差异性。蓝藻纲均作为整个养殖期间的优势种出现。其中,养殖前期,优势种为蓝藻纲和α-变形菌纲;养殖中期,优势种为蓝藻纲、放线菌纲和放线菌纲;养殖后期,优势种为蓝藻纲、α-变形菌纲和拟杆菌纲。水质环境因子对于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很大,其不均匀分布导致养殖水体中细菌群落随其变化而变化。本实验选取的主要水质环境因子,DOC、POC、磷酸盐、DIN和透明度与细菌群落结构均具显着相关性,而水温与细菌群落结构的相关性较小。其中,养殖前期,细菌群落结构与POC和透明度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6以上,其次是DOC、磷酸盐和DIN;到了养殖中期,DOC和磷酸盐与细菌群落的相关系数也达到了0.6以上,其次是透明度和DIN;而养殖后期,DIN与细菌群落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7以上,其次是磷酸盐和透明度。这可以说明,整个养殖期间的水温对细菌生长较适宜,不是细菌生长及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不同时期其他水质环境因子的变化影响着细菌的群落结构,是细菌群落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养殖前期,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均不高,细菌的生长分布依赖于水中的颗粒有机物和光照;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营养物质富集,养殖中期磷酸盐和DOC与POC一起成为决定细菌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说明此时细菌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处于均衡状态,而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的均衡也使得细菌的丰度和群落结构都处于最佳状态;养殖后期,各营养物质的含量略有降低,但氮元素的含量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说明低水平的氮元素限制了细菌的群落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3-05-24)

刘华雪,宋星宇,黄良民,谭烨辉[9](2008)在《海洋细菌生产力调控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海洋细菌生产力的生态学意义,细菌生产力在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我国细菌生产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海、黄海海域,而面积最大的南海研究尚少。分析了海洋细菌生产力的调控机制,温度﹑DOM、无机营养盐﹑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等都对其产生影响,海水中的DOM主要由可溶性糖类和可溶性氨基酸组成,不同种类的细菌对DOM的吸收并不一致,海水温度直接影响细菌的新陈代谢能力,对细菌生产力大小产生很大影响,浮游动物的摄食对细菌生物量产生抑制作用,但浮游动物在摄食中通过DOM的释放和对无机盐的再生,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细菌的生产活性。在不同海域不同的因子起到不同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08年01期)

刘诚刚,宁修仁,蔡昱明,郝锵,乐凤凤[10](2007)在《南海北部及珠江口细菌生产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2~3月和2004年8~9月两个航次中对珠江口及南海北部海域的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生产力及其调控机制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物质的供应对调查区域真光层水体内的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起着主要控制作用,从而导致冬季航次珠江口—陆架—外海调查断面表层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呈现沿盐度梯度向外海逐渐降低的特征.就南海北部调查区域而言,冬季真光层异养细菌生物量(C)平均为(712±290)mg/m2,夏季平均为(937±397)mg/m2;真光层细菌生产力(C)冬季平均为(65.1±42.8)mg/(m2.d),夏季平均(52.5±28.6)mg/(m2.d).本调查中,南海北部海区IBP和IPP比值范围是4%~96%,平均为26%,IBP和IPP比值与初级生产力呈负相关,其分布特征与新生产力f比的分布趋势相反,显示了异养细菌在真光层物质循环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南海近岸富营养海域和外海寡营养海域之间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07年02期)

细菌生产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构建水体细菌微宇宙系统和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下生产力与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较小的空间尺度(单个培养锥形瓶)下,生产力与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之间呈现U格局,而在较大的空间尺度(每3个具有相同生产力水平的培养锥形瓶)下,生产力与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之间呈现正相关格局。因此,生产力与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研究空间尺度。未来的研究应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克服多数微生物无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培养的技术限制,从而深入探索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菌生产力论文参考文献

[1].辛胜林,梁月明,彭文杰,宋昂,靳振江.亚热带典型岩溶水库细菌丰度和细菌生产力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环境科学.2018

[2].苏凯文,沈立新,王秋华,李伟.空间尺度对水生细菌群落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的影响[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6

[3].曾阳,黄毅彬,黄邦钦.南黄海大型水母暴发区浮游生物群落代谢及细菌生产力[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5

[4].高源,何剑锋,陈敏,林凌,张芳.北冰洋楚科奇海浮游细菌丰度和生产力及其分布特征[J].海洋学报.2015

[5].徐冰,张全国,卢函姝,赵琳,张大勇.内蒙古草地土壤细菌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的相关关系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6].张凯.叁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混养系统有机碳收支以及细菌生产力与代谢功能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7].李博,田相利,王芳,董双林,张永胜.草鱼不同混养系统中细菌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8].李博.草鱼混养生态系统细菌生产力和群落结构的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9].刘华雪,宋星宇,黄良民,谭烨辉.海洋细菌生产力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08

[10].刘诚刚,宁修仁,蔡昱明,郝锵,乐凤凤.南海北部及珠江口细菌生产力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7

论文知识图

渤海春秋季异养细菌生产力/初级生...细菌生产力的垂直分布渤海秋季异养细菌生产力[mg/(m3·...细菌生产力(a)和水温(b)的昼夜变...研究海域表层细菌生产力(ngC·dm...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水中细菌生产

标签:;  ;  ;  ;  ;  ;  ;  

细菌生产力论文_辛胜林,梁月明,彭文杰,宋昂,靳振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