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剧论文_谢继开

导读:本文包含了叙事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资产阶级,布莱,编剧,诗歌,诗学,剧作家,体裁。

叙事剧论文文献综述

谢继开[1](2019)在《叙事剧编剧技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叙事剧以一种特殊的戏剧形式经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它与亚里士多德戏剧大相径庭,这二者表现出的戏剧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在过去的这些年中,我国从事叙事剧事业的工作人员以及一些研究叙事剧专家学者只是主观地站在宏观角度去深入研究演剧理论与剧作创作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忽视了叙事剧对当代戏剧创作的影响,这并不是一种正确认知叙事剧的方式。在目前戏剧实践过程中,会时不时体现出叙事剧的编剧传统技巧,本文基于此对叙事剧编剧技巧进行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03期)

刘东[2](2018)在《打工诗歌的阅读伦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写作者而言,如果不能坚持某种主体性、保持清醒,珍贵的“生存经验”会迅速成为遗产消耗殆尽,而无法再次卷起期待的动能。而对于批评者而言,如果仅满足于理论先行、高高在上,仍旧只能是“消费”性的阅读抑或是“揠苗助长”,而根本无助于一种“全新的诗”的想象。(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8-02-26)

郭明晓[3](2017)在《生命叙事剧,鼓足飞翔的力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我所在的向日葵班,是四川宜宾市人民路小学2008年9月至2014年7月的一个班级。班主任为数学老师龙兴兰,我是班主任的助手、副班。在班里,生命叙事剧课程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课程意识,只是推动阅读、培养阅读兴趣的手段而已。一、二年级,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还没有培养起来,为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老师或父母先把故事讲一遍,让孩子们听懂故事,对故事产生浓厚的兴(本文来源于《教育》期刊2017年50期)

罗成雁[4](2017)在《叙事剧可争议的行动与参与性观演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皮斯卡托和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发展了表现主义戏剧场景剧对争论的探寻。通过叙事这一争论策略的引入,叙事剧打破了戏剧有机情节的绝对性和封闭性,使观众、演员共同参与争论成为可能。同时,叙事剧在将戏剧行动历史化的过程中,揭露了社会性行动的矛盾性、多种可能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可争论性。而且,叙事剧的争论策略变革了"第四堵墙"旁观者剧场,唤醒了剧场作为共同体处理公共事务场所的古老功能,使观众、演员和角色均成为社会事务争论的参与者。因此,叙事剧尝试打破旁观者模式,探寻一种争论式参与性观演关系,是介入性、参与性美学的重要尝试之一。(本文来源于《戏剧文学》期刊2017年10期)

蒋海丽[5](2016)在《叙事剧编剧技法和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叙事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在戏剧的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题以布莱希特的叙事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布莱希特叙事剧的编剧技法以及相关特征。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当代戏剧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以及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6年09期)

朱新颖[6](2013)在《布莱希特叙事剧《四川好人》艺术特色探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布莱希特是享誉20世纪世界剧坛的德国当代杰出剧作家与戏剧理论家,其戏剧创作既继承并革新欧洲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借鉴并汲纳东方文化尤其中国戏曲的艺术养料。本文这里即尝试对布莱希特叙事剧代表作之一的《四川好人》,予以一番解读。《四川好人》是剧作家写于1940年的一部富有深刻寓意亦即哲理性的叙事剧。该剧采用"神仙下凡"的中国神话故事模式,将故事背景设置于中国的"四川省城",基本剧情是叁位神仙为反驳"当今好人活不成"的谬论(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上半月)》期刊2013年09期)

张宁[7](2013)在《《什么是叙事剧?》两个版本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瓦尔特·本雅明于1931年和1939年两次撰写同名文章《什么是叙事剧?》,探讨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叙事剧理论。在中国,1939年版已被收录进《布莱希特研究》等文集,而1931年版由于迄今未有中译本,国内读者对该版了解甚少。因此,本文将对该版进行相关译介,并从创作背景、内容以及布莱希特本人的评价等角度对这两个版本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戏剧文学》期刊2013年05期)

朱虹[8](2012)在《布莱希特的叙事剧——戏剧发展史上的必然阶段》一文中研究指出布莱希特的叙事剧让观众保持冷静的头脑,以一种观察式的观看态度去欣赏演出,而不是被传统戏剧的移情效果所感染而失去自我。他运用"间离效果"启发观众去思考,从而使观众拥有改变世界的意识。叙事剧的产生是艺术与时代的召唤,是戏剧发展史上的必然。(本文来源于《吕梁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王素芳[9](2011)在《革命叙事剧中小资产阶级形象的历史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因为特定的社会环境,革命叙事剧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在相当长时间内相对缺失,且多以被丑化被改造的形象出现。近期的《潜伏》、《风声》等则体现了小资产阶级形象在革命叙事剧中的复位和回归。因为契合新时代发展和银幕表现的需要,小资产阶级形象将在革命叙事剧中大放异彩。(本文来源于《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曾庆江,王素芳[10](2011)在《革命叙事剧中小资产阶级形象的历史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因为特定的社会环境,革命叙事剧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在相当长时间内相对缺失,且多以被丑化、被改造的形象出现。近期的《潜伏》、《风声》等影视作品则体现了小资产阶级形象在革命叙事剧中的复位和回归。因为契合新时代发展和银幕表现的需要,小资产阶级将在革命叙事剧中大放异彩。(本文来源于《艺术广角》期刊2011年03期)

叙事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写作者而言,如果不能坚持某种主体性、保持清醒,珍贵的“生存经验”会迅速成为遗产消耗殆尽,而无法再次卷起期待的动能。而对于批评者而言,如果仅满足于理论先行、高高在上,仍旧只能是“消费”性的阅读抑或是“揠苗助长”,而根本无助于一种“全新的诗”的想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叙事剧论文参考文献

[1].谢继开.叙事剧编剧技巧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9

[2].刘东.打工诗歌的阅读伦理[N].文艺报.2018

[3].郭明晓.生命叙事剧,鼓足飞翔的力量[J].教育.2017

[4].罗成雁.叙事剧可争议的行动与参与性观演关系[J].戏剧文学.2017

[5].蒋海丽.叙事剧编剧技法和特征分析[J].戏剧之家.2016

[6].朱新颖.布莱希特叙事剧《四川好人》艺术特色探略[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

[7].张宁.《什么是叙事剧?》两个版本的比较研究[J].戏剧文学.2013

[8].朱虹.布莱希特的叙事剧——戏剧发展史上的必然阶段[J].吕梁学院学报.2012

[9].王素芳.革命叙事剧中小资产阶级形象的历史嬗变[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

[10].曾庆江,王素芳.革命叙事剧中小资产阶级形象的历史嬗变[J].艺术广角.2011

论文知识图

布莱希特-布莱希特像(2)揭示主题的叙事功能《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大胆妈妈和她...15.文章辑要篇目辑要大成影片公司于《佳人有约》(1953)广...《虎妈猫爸》海报《虎妈猫爸》在播出...

标签:;  ;  ;  ;  ;  ;  ;  

叙事剧论文_谢继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