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类论文_宋红伟,赵民,刘坤朋,余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花岗岩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花岗岩,地球化学,岩石,中生代,年代,燕山,东坡。

花岗岩类论文文献综述

宋红伟,赵民,刘坤朋,余阳[1](2019)在《内蒙古牙尔盖地区哈布楚浑迪隆起晚石炭世花岗岩类岩石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哈布楚浑迪隆起晚石炭世花岗岩类进行岩相学、年代学和岩石化学分析,首次系统讨论了牙尔盖地区与古生代区域构造线展布一致的古生代侵入岩岩石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研究表明,该花岗岩类属于钙碱性系列,总体表现为高硅、中-高钾、偏铝质-过铝质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Rb,贫K、Ba,高场强元素相对富集Zr、Hf,Nb、Ta、Sr、P、Ti不同程度亏损。轻重稀土强烈分馏,轻稀土分馏明显,重稀土分馏不明显,Eu具有不同程度的亏损。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05.5±1.90 Ma,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系列判别图解显示,研究区花岗岩类具有火山弧花岗岩特征,部分样品具有同碰撞或板内花岗岩特征,成因类型属S型。(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贾森,施国栋,徐应生,张涛[2](2019)在《天柱山花岗岩类土质边坡坡面特性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从天柱山地区类土质边坡中取回的多组花岗岩风化后所形成的样品进行颗粒分析试验对比,结果表明样品颗粒不均匀系数明显偏大。由于级配较好,颗粒直径大小差异较大,在降雨情况下,坡面受冲刷作用严重,极易发生破坏。研究此类边坡浅表层风化物的情况,对天柱山地区风化花岗岩类土质边坡的防护提出生态防护建议。(本文来源于《土工基础》期刊2019年05期)

杨帆,庞雪娇,吴猛,刘淼,陈井胜[3](2019)在《内蒙古赤峰金厂沟梁地区花岗岩类年代学、地球化学与Hf同位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赤峰金厂沟梁地区出露的中生代花岗岩类对确定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西台子岩体、金厂沟梁岩体、小西沟岩体及西对面沟岩体进行了锆石U-Pb(LA-ICP-MS)年龄测定、地球化学分析及Hf同位素测定.西台子岩体及金厂沟梁岩体锆石U-Pb测年结果分别为220.5±2.1 Ma和225.5±1.7 Ma,为晚叁迭世,两个岩体具有右倾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均为弱的正Eu异常,锆石ε_(Hf)(t)的变化范围分别为-8.0~-3.0和-5.7~-2.3;小西沟岩体的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62.5±1.6 Ma,为晚侏罗世,(La/Yb)N比值为0.14~0.51,其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谱显示稍向左倾的"V"字型,弱的负Eu异常,锆石ε_(Hf)(t)为-7.3~-4.4;西对面沟岩体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28.2±1.1 Ma,为晚白垩世,具有右倾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弱的正Eu异常,锆石εHf(t)为-11.4~-10.4.西台子及金厂沟梁岩体为I型花岗岩,小西沟岩体为A1型花岗岩,西对面沟岩体为C型埃达克质岩石,其源区均为华北克拉通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西台子岩体、金厂沟梁岩体可能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后地壳伸展的动力学背景之下,小西沟岩体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海闭合后的伸展构造背景,西对面沟岩体形成于地壳减薄过程中局部加厚的构造背景之下.(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夏诗雨,李梦霞,李雪[4](2019)在《湖南东坡矿田花岗岩类岩石学基本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坡矿田所处湘南区域,岩浆岩比较发育,由老到新依次为花岗岩、花岗斑岩脉、辉绿玢岩脉,主要分燕山早期和晚期两期五次侵入就位。在统计前人所做的K-Ar、Rb-Sr同位素测定的基础上,笔者对各期依次所形成的主要矿体特征进行总结概述。(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永鹏[5](2019)在《拉萨地体中段哲蚌窝地区古新世花岗岩类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海拔最高的造山带,发育有大规模的岩浆岩,分布在印度河-雅鲁藏布缝合带北侧拉萨地体内大量且类型丰富的岩浆岩,是长约3000km的缅甸-冈底斯-拉达克-科希斯坦岩基的一部分,记录了南部拉萨地体古生代以来的岩浆活动历史,蕴含着关于地壳增生与造山带演化的重要信息。在野外调研基础上,本文对南部拉萨地体中段哲蚌窝地区花岗岩类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矿物学、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并通过与同时期林子宗火山岩的对比,探讨了岩石成因及其对新特提斯洋俯冲、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地质意义。本文哲蚌窝岩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主要由斜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矿物组成,斜长石具正环带结构,主要为中长石,An值为53.37%~28.82%,从核部到边部An值呈降低趋势;角闪石具简单双晶结构,MgO含量为11.97%~13.27%,属镁角闪石;黑云母MgO含量为10.51%~11.21%,属镁质黑云母。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哲蚌窝岩体侵位于古新世(61Ma),与区域上同时代的林子宗火山岩构成了南部拉萨地体古新世-始新世时期岩浆活动的主体。地球化学显示其具有较高的SiO_2(67.33%)、Al_2O_3(15.21%)及K_2O(3.04%)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Th、U等)和LRE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HREE,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Yb)_N=6.1),具显着的Eu负异常(δEu=0.14),属过铝质I型花岗岩。哲蚌窝花岗闪长岩具有与火山弧花岗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低Cr(16.304ppm)、高Ni(7.35ppm)含量及低Sm/Nd值(0.2),表明岩浆源区为下地壳。高Si(67.33%)、高K(3.04%)、高Th/U(12.01)和Nb/Ta比值(10.39)以及显着的负Eu异常,与幔源岩浆底侵致地壳物质重熔形成的岩浆岩相似;岩石固结指数SI=13.9、镁铁指数MI为82.64、La/Sm比值(5.13)及La/Yb比值(8.47)表明其经历了低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此外,哲蚌窝花岗闪长岩中黑云母MgO平均含量10.96%,FeO平均含量19.79%,角闪石Mg~#值为66.28~73.19,平均值为69.68,均显示出壳幔混源特征。因此,哲蚌窝地区的古新世花岗岩类可能是在新特提斯洋板片北向俯冲的背景下,地幔楔物质部分熔融产生的玄武质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发生重熔,并经历岩浆混合和低程度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本文来源于《河北地质大学》期刊2019-06-03)

李龙雪,侯青叶[6](2019)在《华北北缘中段二迭纪花岗岩类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北缘全长2000余公里,西起狼山,东至吉林东部一带,横跨了华北陆块北部和中亚造山带中段-兴蒙造山带南缘,南为古老的华北克拉通,北为古亚洲洋构造域。华北克拉通的古老基底为变质变形强烈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变质岩,其上被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和寒武纪-奥陶纪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中-新生代沉积岩和火山岩所覆盖。晚古生代-早中(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臧春艳,张铜耀,曲日涛,张旭东,杨纪磊[7](2019)在《渤海海域埋藏条件下花岗岩类潜山风化壳储层成岩作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海域存在两套花岗岩类潜山,一套为太古界花岗岩类,一套为中生界花岗岩潜山,两者在化学成分及结晶形态上接近,也具有相似的储层成因机理。尤其是近几年在深层、浅层油气勘探中均有重大发现,浅层以蓬莱9-1为代表,探明储量超过2×10~8m~2,深层以渤中19-6为代表,天然气探明储量超过千亿方,是渤海湾盆地首个千亿方大气田。对比研究表(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洪迪[8](2018)在《中国东部中生代板内花岗岩类的成因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运动的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侏罗-白垩纪花岗岩类广泛分布在中国大陆东部,被认为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然而,它们的确切机制和岩石成因仍不清楚。基于对已有资料和野外工作的研究,Niu et al.(2015)提出假说,东南沿海的花岗岩类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直接关联,而在大陆内部广泛分布的花岗岩类最终与来源于滞留在地幔过渡带古太平洋板块的脱水作用有成因关联。本硕士论文首次验证了这个假说。我们从东南沿海到内陆小秦岭地区采集了18个侏罗-白垩纪花岗岩类岩体,总长~1300 km沿着平行于推测的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我们做了详细的研究,包括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这些岩体的锆石结晶年龄约146到100 Ma。它们在组成上多数是花岗岩,少数是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和正长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且有Sr和Eu的负异常。这些内陆的岩体有明显的Nd(ε_(Nd)(t)=-25.5至-10.9)和Hf(ε_(Hf)(t)=-31.5至-11.3)同位素和Pb同位素(~(206)Pb/~(204)Pb(t)=15.827至17.622)的正相关关系,且较富集的端元有低ε_(Nd)(t),ε_(Hf)(t)和~(206)Pb/~(204)Pb(t)的同位素特征。沿海地区的花岗岩类有相对高的ε_(Nd)(t)(-9.至-5.2),ε_(Hf)(t)(-11.2至-4.1)和~(206)Pb/~(204)Pb(t)(18.051至18.349)同位素特征。我们得出结论,沿海地区的花岗岩类直接来自俯冲板片脱水诱导的地幔楔熔融和导致成熟地壳的深熔,然而内陆的花岗岩类源自岩石圈地幔减薄产生的玄武质岩浆引发的地壳深熔,最终由滞留在地幔过渡带的古太平洋板块脱水作用触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8-12-01)

尹志刚,李海娜,张海,郝科,庞学昌[9](2018)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东北部花岗岩类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区位于大兴安岭兴安地块的东北部。本文主要讨论了碱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两种岩石类型,并对其成岩年代、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构造环境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结果显示:具有高SiO_2、Al_2O_3、TFeO/MgO,贫MgO、TiO_2、P_2O_5等特征;A/NK-A/CNK和w(K_2O)-w(SiO_2)图解显示,样品主要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并且(Na_2O+K_2O)/CaO-w(Zr+Nb+Ce+Y)、TFeO/MgO-w(Zr+Nb+Ce+Y)图解和锆石饱和温度都显示,研究区花岗岩类岩石具有高分异Ⅰ型花岗岩的特征。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获得128~124Ma的岩体侵位年龄,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为蒙古—鄂霍茨克洋消亡之后,陆陆碰撞造山演化晚期地壳伸展背景,岩浆起源于壳内火成岩源岩的部分熔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刘道荣,林荣吉[10](2019)在《浙江燕山期花岗岩类放射性生热率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高热流地热异常区,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强烈,高放射性产热型干热岩资源潜力巨大。燕山期花岗岩类生热元素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石英正长岩类、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花岗岩的K_2O含量相近,花岗岩的U、Th含量最高。岩体放射性生热率计算结果表明:不同花岗岩类放射性生热率相差较大。石英正长岩类生热率相对最低,变化范围相对较窄,平均值为2. 14μW/m~3;正长花岗岩生热率变化范围相对较宽,平均值为3. 31μW/m~3;花岗岩生热率相对最高,平均值为5. 41μW/m~3。参照高放射性产热型干热岩开发的地热地质学标准,初步判定浙西北泗岭、九华山、河桥、儒洪和学川(顺溪)及浙东南小将等岩体,具有较好的干热岩资源勘查前景。(本文来源于《华东地质》期刊2019年01期)

花岗岩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从天柱山地区类土质边坡中取回的多组花岗岩风化后所形成的样品进行颗粒分析试验对比,结果表明样品颗粒不均匀系数明显偏大。由于级配较好,颗粒直径大小差异较大,在降雨情况下,坡面受冲刷作用严重,极易发生破坏。研究此类边坡浅表层风化物的情况,对天柱山地区风化花岗岩类土质边坡的防护提出生态防护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花岗岩类论文参考文献

[1].宋红伟,赵民,刘坤朋,余阳.内蒙古牙尔盖地区哈布楚浑迪隆起晚石炭世花岗岩类岩石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贾森,施国栋,徐应生,张涛.天柱山花岗岩类土质边坡坡面特性与防治[J].土工基础.2019

[3].杨帆,庞雪娇,吴猛,刘淼,陈井胜.内蒙古赤峰金厂沟梁地区花岗岩类年代学、地球化学与Hf同位素特征[J].地球科学.2019

[4].夏诗雨,李梦霞,李雪.湖南东坡矿田花岗岩类岩石学基本特征[J].四川地质学报.2019

[5].李永鹏.拉萨地体中段哲蚌窝地区古新世花岗岩类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D].河北地质大学.2019

[6].李龙雪,侯青叶.华北北缘中段二迭纪花岗岩类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7].臧春艳,张铜耀,曲日涛,张旭东,杨纪磊.渤海海域埋藏条件下花岗岩类潜山风化壳储层成岩作用特征[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8].洪迪.中国东部中生代板内花岗岩类的成因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运动的结果[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

[9].尹志刚,李海娜,张海,郝科,庞学昌.大兴安岭加格达奇东北部花岗岩类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8

[10].刘道荣,林荣吉.浙江燕山期花岗岩类放射性生热率特征研究[J].华东地质.2019

论文知识图

兴古7-H229井交会图法、神经网络法识...凿入力-侵深曲线佳木斯地块一大兴安岭活动带印支-燕...小秦岭地区构造略图(据黎世美,1996,有...直井混合花岗岩类测井曲线响应...胶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分布图(据宋明...

标签:;  ;  ;  ;  ;  ;  ;  

花岗岩类论文_宋红伟,赵民,刘坤朋,余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