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池莲:《论语》中"仁"的探析论文

黎池莲:《论语》中"仁"的探析论文

摘 要:"仁"是《论语》思想体系的核心,前人已对"仁"作了多方面的探讨,本文主要就《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仁者与不仁者的表现,如何修养仁,推行仁之艰难,以及孔子心目中仁的标准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比较正确地领会孔子"仁"的思想.

关键词:《论语》;仁;思想内涵;行仁;标准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它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仁"是其核心思想之一,在《论语》二十卷里,出现的"仁"字达109次,共涉及61章内容,其中又以里仁、雍也、颜渊、宪问、卫灵公、阳货等6卷最为集中,所涉及的章节达到了34章之多.笔者对这61章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能够比较正确地把握《论语》中"仁"的思想.

一、何谓"仁"

既然谈到"仁",当然首先要弄清它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云"仁,亲也",又云"古文仁从千心"[1].其实,"仁"字始见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2]《诗经》有云"洵美且仁"(《郑风.叔于田》),《左传》出现30多个"仁",它们基本上可作"仁爱""仁厚"解释.到了孔子,"仁"字则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仁的概念在不断吸纳融合新因子的同时亦得到深化,也即是把所以会爱人、所以能爱人的根源显发出来,以形成其学问的中心[3].

仔细品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所谈的"仁"与"礼"密不可分,关于二者的关系,孔子与颜渊有一段很著名的对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第十二》)

在这里,孔子明确地表明了"仁"与"礼"二者的关系."仁"乃目的,"礼"为手段.孔子的"礼"是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根本点在于尊卑、贵贱、长幼等制度.孔子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认为君子应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强调"礼"在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封建礼仪中的作用.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同上)

其实,"礼"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早在孔子之前五百多年时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因为"孔子生长于鲁国,'周礼在鲁'.孔子从少好礼,入周公庙问礼,而成为名闻天下的礼教家"[4].

刘志琴在《礼——中国文化传统模式探析》总结道:"孔子承周礼之统绪,由亲亲而言仁,由尊尊而言义,用正名分重新稳定君臣父子主从隶属关系,以仁释礼,对礼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5]

在孔学"仁"的思想中,"孝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孔子在《学而.第一》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孔子很重视孝道,对弟子宰我认为父母之丧只要"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阳货.第十七》)的看法大不以为然,他认为"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同上).而有子更是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将"孝弟"视为人的立身的根本,他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第一》)

对于二者关系,朱熹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盖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之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几曾有孝弟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6]

孔子曾多次与他的弟子讨论"仁"的问题,孔子在与弟子的谈话中,从不同的角度对"仁"作了解释.下面几段是孔子与他的弟子的几次对话: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十二》)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同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於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於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同上)

(6)常规彩超检查剖腹产后子宫切口妊娠表现为孕囊所处位置较低,子宫肌层和孕囊周围绒毛没有明显边界,切口处能看到丰富的血流信号。本研究中的5例剖腹产后子宫切口妊娠,在超声造影后发现切口处肌层出现不均匀的快速增强和孕囊囊壁连续增强,消退过程和子宫肌层基本同步。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第十三》)

子张问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第十七》)

在孔子与弟子的几段对话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爱人,朱熹说:"爱人,仁之施,知人,智之务."[7]"爱"是一种情感,在人的一切情感中,付出而又心甘情愿,莫过于"爱".

徐复观在《中国学术精神》上对"仁"与"爱人"的关系是这样说的:"《论语》上所说的仁,是中国文化由外向内的反省,自觉,及由此反省,自觉而发生的对'人',对'己'的要求与努力的大标志.'爱人',乃是自反自觉之一个结果,若仅就个人来说,这本是主观的东西.但就其每一个人皆可以有此自反自觉以达到此状态及要求与努力来说,同时又是客观底."[8]7

《论语》中除孔子对仁的培养问题有过自己的表述外,他的弟子或后学也谈论过这个话题,子夏认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第十九)曾子对这个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第十二》).

在孔子看来,作为一个仁者,尤其是一个身居统治地位的人,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第十三》);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五种美德,即谦恭,宽厚,诚信,勤敏,慈惠,因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第十七》).

如果我们对以上所论《论语》的仁的思想加以概括,那么仁的思想大致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克己复礼,孝悌,爱人,谦恭,宽厚,诚信,勤敏,慈惠,忠诚.

二、仁者及其表现

"仁"是一种思想,而能具体实践"仁"的人就是仁者,这是《论语》中关于"仁"的话题的一个重要内容.以下几段是《论语》对仁者的论述: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第四》)

然而当n>1时,入侵时间窗口T也是一个随机变量,进而无法确定T内最大入侵次数k的准确取值.但是因为所以与式(6)同理,可求得k的期望为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第五》)

统计2011年6月至2017年6月这6年中每年的破坏性手术总量与当年住院手术总量比较,从图1中可以看出破坏性手术量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住院手术总量中所占比例呈轻度下降趋势。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第六》)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第九》)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圣"是对"仁"的超越,是"仁"的极致,是一种理想;而仁者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能达成的目标,至于是什么目标,孔子没有明确说出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自己想要成功,就让别人也成功,自己能通达,让别人也通达.这就告诉我们,仁者必须有广阔的心胸,有海纳百川的雅量,不但自己成功,更能帮助别人成功,能通达地看待这个世界.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子路.第十三》)

(1)所检桥梁主要病害为第六联(第19~22跨)T梁整体有较明显扭转,从桥面伸缩缝位置量测为:18#墩柱位置T梁整体向左方向横向位移最大(约 5.5 cm),22#墩位置处T梁整体向右方向轻度位移(约 2.0 cm)。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第十四》)

从上述几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仁者具备几个特点: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不佞,仁者安仁,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仁者能恰当地接人待物,仁者不巧言令色,仁者安于仁,仁者不忧不惧而有胆色;仁者喜欢稳重的山,仁者好静而长寿.

对于什么算是仁者,孔子与子贡还有一段非常有名的对话: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立身的根本,作为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必须坚守仁,即所谓"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第四》).人并不是完人,要完善自己,必须多方面培养自己,所以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第七》).这对我们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再次,成本核算工作也可以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竞争力。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地创新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成本核算方面的提升将进一步带动事业单位整体效率的提升,进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正因为仁者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论语.尧曰》才有"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的说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良渚文化中鸟、兽、人由亲和到融合的逻辑发展演进历程为:鸟、兽、人有形实物组合——鸟、兽、人有形实物合体——鸟、兽、人图案组合——鸟、兽、人图案融合为一体。”“可以将良渚文化中原始宗教基本理念的逻辑的发展历程概括为:多神教崇拜——鸟、兽、人崇拜(或鸟、兽、人亲和)——鸟、兽、人融合三个阶段。”具体来说,良渚“神人兽面纹”中的“神人羽冠”显示出“鸟与人的亲和与融合”、“兽面纹”显示着“鸟与兽的亲和与融合”,而其中的“人”显现为“鸟、兽、人三者之间的亲和与融合”,并将这种现象视为“原始宗教”的第三阶段。③

三、不仁者及其表现

孔子身处春秋晚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东奔西走却并不得志,他对不仁者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仁者不佞,而不仁者则"巧言令色",他们这些人对社会的危害很大,当他们不得志的时候会不择手段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使身处高位也常常会生出许多祸端,因为他们"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里仁.第四》).这些不仁者常常是社会秩序的破坏者,他们视礼乐制度如无物,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第三》)可是如果严格要求他们,对他们无视礼法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也会祸乱国家:"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第八》)

冯友兰先生对不仁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不仁之人,无真性情,虽行礼乐之文,适足增其虚伪耳."[9]他的意思与孔子所表述的基本一致,指出了不仁者的无真性情与虚伪两大特点,笔者认为是很有见地的.

对于仁与不仁,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言道:"仁乃人与人之间真情愿意.由此而求表达,于是有礼乐,若人心中无此一番真情愿意,则礼乐无可用."[10]

四、如何修养仁

对于如何培养仁德的问题,《论语》有较多的论述.

孔子认为,要培养仁德,一个人要有志于仁,心中有仁,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第七》)这就是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心存仁念,仁就在我们身边.这颇似佛家语,只要我们心中有佛,佛就无处不在.如果我们"苟志于仁",就"无恶矣"(《里仁.第四》).

亨利·米勒说,忘记一个女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她变成文学。他的文学里曾出现过不同的女人,但当他用一杯滚烫的明前茶引燃思绪,水汽袅袅,茶香料峭地弥漫了整个房间时,他的指尖却只有一个女人的文学。他浅浅地呷上一口:明前茶的味道其实很寡淡,寡淡得竟有些纯澈。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

我们都知道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非常重视环境对培养仁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他认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第四》)他曾打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来回答子贡的疑问,他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第十五》)

在孔子的心里,"仁"非常重要,可以"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第十五》),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可是在孔子看来,仁比生命更为重要,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第十五》)张岂之先生曾对孔子杀身成仁思想作了这样的阐释:"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应该有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崇高理想.如果一个人的理想与生命发生冲突,只有选择前者,不能苟且偷生."可见"仁"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张先生进一步说:"有了这种操守,就能'素其位而行','人不知而不愠',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发挥自己最大作用;就能'中天下而立',有铁肩担道义的气概,有敢于抗拒邪恶、扭转时俗的社会历史使命感."[11]

我们都知道实践出真知,理论源于实践,孔子认为在培养仁的时候实践很重要,他的弟子樊迟曾问过他如何培养仁的问题,他的回答是"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第六》).这就告诉我们,仁的获得也必须经过艰难的实践,而不可能一蹴而就.

那么如何爱人呢?就要讲究忠恕之道,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这里,孔子强调了推己及人之心,也就是说,凡是自己不愿意的,不能强加到他人头上,我们要心存爱心,心存慈念,不能强人所难,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如果我们反其意而用之,作为一个仁者,就应该"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自己幸福了,快乐了,也就应该让别人快乐幸福.究其意,似乎近于今天我们所说的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范畴.

五、为仁之难

"仁"的实行很难,孔子认为:"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论语.子路》)对此,杨伯峻先生解释说:"假如有王者兴起,一定需要三十年才能使仁政大行."[12]孔子认识到了这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实行王道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政治理想,即使在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下,要想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也不容易,"必世而后仁"从时间上告诉我们行仁之难.

也许是孔子所处的时代仁者太少了,孔子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里仁.第四》),在他心里,他将好仁者抬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认为好仁者已是"无以尚之",甚至他降低了标准,认为能做到"恶不仁者,其为仁矣"(同上),从其后面的话里,我们不难体会孔子对当时社会的绝望之情:"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同上)为了表达自己的失望之情,他打了一个很生动的比方,他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卫灵公.第十五》)从这两段孔子对时世大不满的话可以知道当时的世风之败坏,人们对仁并没有多大的兴趣,畏仁如水火.而他对自己门下的弟子,也并不满意,他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第六》)

一是案件反映了美籍华裔社会地位的变化。涉案双方当事人地位悬殊:一方是拥有美军最高军衔的退役四星将军,另一方只是一名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的中餐馆的华裔送餐员,两人的社会影响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个案件如果发生在20世纪,被抓的绝不会是大名鼎鼎的四星上将,只可能是被美国社会普遍歧视的华裔送餐员。美国华裔曾经长期遭受歧视、压迫和剥削。19世纪末,美国政府颁布《排华法案》,将针对华裔的种族歧视视为合法。此法案历经近60年,严重违背了捍卫人权的美国宪法精神。有人说,这个法案是美国移民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罗斯福也称其为“历史性的错误”。

曾子也曾对推行仁之艰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第八》)

关于行仁之艰难,李泽厚先生说:"人生有限,人都要死,无可皈依,无可归宿,把爱、把心灵、把信仰付托于一个外在超越的符号,比较起来,似乎还顺当.现在却要自己在这个人生和世界里去建立皈依、归宿、信仰和终极关怀,即有限寻无限,于世间求不朽,这道路岂不更困窘、更艰苦、更悲怆?"[13]从这个意义上说仁又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因此在孔子看来即使是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也仅能达到"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外,其他人纵有冉雍之德、子路冉有之才、令尹子文之忠、陈文子之清,都"不知其仁".甚至有时孔子对自己也不自信地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

六、仁的标准

孔子曾对其门下三弟子进行过评价: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第五》)

在孔子看来,能理家治国,娴于外交辞令只能说明其才能,并不表明其仁德如何.

子张曾问过孔子:"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公冶长.第五》)也就是说,子文并不汲汲于高官厚禄,对于自己令尹位置的三得三失看得并不是很重,对于后继者也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执政的经验加以传授,在子张看来,应该算是"仁"了,可是孔子认为这只是忠的表现,还算不上"仁",对于陈文子去齐、两违他邦而不愿居之也认为这不是"仁"的表现,只能算是"清".

2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以4周作为一个治疗疗程,连续实施2个疗程的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每天对其血压水平进行监测,并记录其症状改善情况。

孔子心目中的"仁"的标准并不低,原宪曾向他请教过耻和仁的问题:

现有的小区治理结构中存在着业主自治、居民自治和政府管理三种形式,但这些治理形式的边界如何确定,不同物业类型的小区治理结构又有着何种差异,是困扰当前小区内部治理的关键性难题。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宪问.第十四》)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没有好胜、自夸、怨恨、贪欲四种毛病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否算得上是仁,则"吾不知也".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几乎所有学校依然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唯一因素。传统的评价模式是导致任务型教学法一直未能彻底实行的重要因素。

然而,孔子对于仁的理解并不拘泥于小节之上,子路和子贡都对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死节一事向孔子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管仲不仁,可是孔子却认为: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第十四》)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同上)

随着妊娠子宫的增大,孕妇身体重心前移,为保持身体的平衡,必须采取头和肩向后仰,腹部向前突,脊柱内弯的姿势。使腰部和后背肌肉、韧带负担加重,则引起不同程度的背痛。此外,过度紧张、疲倦、弯腰或抬举重物,妊娠子宫压迫神经以及骨盆关节松弛,也是腰背疼痛的原因。

在孔子看来,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死节是小事,重要的是他能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而不以兵车,他看重的是管仲对整个社会、国家的贡献,而不是如匹夫匹妇自经于沟渎之类的小节.从孔子对管仲的态度可以看出,孔子对仁的看法是有变化的,他最为重视的是大义,甚至可以为了大义而忽视一个人小节上的问题.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有这种通达的看法,实为不易.

综观《论语》全书,其思想内容是相当复杂的,但其儒家的核心思想并没有变,他的仁礼思想涵盖了整本书,这正如徐复观所言,"应该用'仁'的观念去贯穿全部《论语》,才算真正读懂了《论语》"[8]4.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正确领会孔子的思想.

1.内容平台。互联网技术带来了学习形式的变革与进步,企业培训方式和手段也在日新月异、推陈出新。但是,归根结底,企业培训的“内核”仍然在于内容,即内容为王。“管院在线”在建设内容平台时,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高端、多元。

[参 考 文 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61.

[2]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黄怀信,整理.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95.

[3]李维武.徐复观文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4]蔡尚思.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5]刘志琴.礼——中国文化传统模式探析[J].天津社会科学,1987(6):66.

[6]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48.

[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131.

[8]徐复观.中国学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8.

[10]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2004:54.

[11]张岂之.中国思想史论集(第一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48.

[1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37.

[13]李泽厚.李泽厚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7.

The Exploration of Benevolence in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LI Chilian
(Lijiang College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6,China)

Abstract:Benevolence is the core of ideological system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which has been explore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in previous studies.In order to truly understand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the meaning of benevolence,the expression of the benevolent and the unbenevolent,its cultivation,the difficulty of implementing benevolence and its criteria in Confucius'opinion.

Key words: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benevolence;the core of ideological system;implementing benevolence;criteria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126(2019)05-0069-05

[收稿日期]2019-09-09

[作者简介]黎池莲(1978-),女,哲学硕士,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电影理论.

(责任编辑:王扬真)

标签:;  ;  ;  ;  ;  ;  ;  ;  ;  ;  ;  ;  

黎池莲:《论语》中"仁"的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