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复合系统论文_杨莹,侯凯旋,岳卫峰,叶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资源复合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资源,系统,承载力,层次,可持续发展,分析法,模型。

水资源复合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杨莹,侯凯旋,岳卫峰,叶文[1](2019)在《基于复合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巩义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乃至全球水资源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评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出区域空间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研究意义.本文基于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遥感影像等多种数据,利用状态空间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手段,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水资源3大复合系统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河南省巩义市为例,对该市2001—2010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要素.结果表明:巩义市区域综合承载力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和污水排放逐年增加是限制区域综合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巩义市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这将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郭静[2](2019)在《区域水资源丰度及其对“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关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国家稳定。在人口增长、环境危机、气候变暖、资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对“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定量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是目前研究的两大热点。本研究基于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评价体系,包括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叁个评价指标,对中国1998~2016年“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进行定量评价和时空演化特征分析,并利用权重分析法对影响区域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同时,依据水在复合系统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农业用水占比高的特点,提出以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指数来反映水资源丰度,并探讨区域水资源丰度对“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影响,提出保障“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相应措施。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我国“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在研究年限内呈增加状态,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我国“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在1998-2016年呈现出波动式上升态势,中部地区综合发展水平最优,东部地区最低;耦合度经历了先降低后提高的变化后均处于II级(从高到低分为I~X十个级别)高水平耦合阶段以上,且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均匀;耦合协调度在经历先降低后提升的变化后均处于IV级(从高到低分为I~X十个级别)协调发展类以上,在空间上出现局部聚集现象,高-高聚集区出现在中部,且聚集区域在逐渐扩大并向北移动,低-低聚集区出现在华南地区。(2)在“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中,影响“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主要因素有人均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农业用水比重、工业用水比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一次能源生产量、能源调入量、能源消费总量、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出售量、粮食净进口和人均粮食产量,其中,农业用水比重对各区域复合系统协调性影响均处于较大水平。(3)中国区域水资源丰度的平均水平为1.019,区域差异较大,总体分布的特点是南方高于北方,西部高于东部;水资源丰度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等水资源较耕地资源丰富地区,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等水资源相对耕地资源紧缺的地区。(4)水资源丰度对于“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资源丰度对水、能源和粮食安全的影响上,基于此,利用SPSS软件对水资源丰度分别与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数、能源安全评价指数、粮食安全评价指数和“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结果分别在-0.64~0.79、-0.55~0.88、-0.85~0.69和-0.50~0.47之间,因此,可从水资源丰度的角度提升区域“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的协调性。(5)为提高区域“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的协调性,根据区域水资源丰度的变化类别,以及水资源丰度与区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相关性,在水资源丰度与区域“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呈正相关的地区,应保持区域耕地资源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地高耗水产业,开源节流,发展农业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在水资源丰度与“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呈负相关的地区,应在维持农业水土资源稳定的同时,从其他影响因素提高区域“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的协调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刘东,齐晓晨,朱伟峰[3](2019)在《基于CRCI-GRA模型的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复合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指标体系合理构建是评价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复合系统恢复能力基础和关键。文章以黑龙江省农垦建叁江管理局为例,依据Dale单个指标入选原则及TOSE空间维度模型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技术管理5个维度构建农业水土资源复合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选择50个评价指标组成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复合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初选库。针对现有指标筛选研究适用性问题,利用指标相对离散系数及累计信息贡献率(CRCI)剔除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弱的10个指标,运用剩余指标间灰色关联度(GRA)筛选信息重复5个指标完成最后优选。通过与信息可替代筛选指标方法比较,验证方法完备性与可靠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罗婷,薛惠锋,张峰[4](2018)在《区域复合系统视域下广东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健全水资源承载力监测机制是保障区域水安全的重要举措。以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复杂多要素作为研究视角,基于经济子系统、水资源子系统、水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广东省水资源承载力复合系统仿真模型,在验证模型一致性的基础上,提出零参数、节水型、产业结构优化型、环境保护型和综合型5种不同调控情景假设,分析各情景下广东省水资源承载力变动趋势。结果表明:零参数调控情景下水资源承载力变动相对稳定,节水型、产业结构优化型、环境保护型可对区域经济、水资源消耗、可用水资源量和生态环境产生局部改善,而综合调控型情景能够实现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的系统优化,满足协调推进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要求,可为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8年10期)

刘杨,戚国强,卢静[5](2018)在《水资源-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水资源利用程度对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及支撑能力,将水资源作为子系统与社会系统及经济系统相结合,综合评价复合系统的协调度水平,并分析其发展状态。在对黑龙江省水资源–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度评价的过程中,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并以模糊综合评价法(FAHP)作为赋权方法,探求了黑龙江省水资源–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发展的协调程度,多年来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变化,以及不同地级市之间水资源系统、经济系统及社会系统的综合发展差异化水平。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资源–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中以经济子系统发展为主,水资源系统发展呈现不稳定状态;不同地级市之间3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具有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8年10期)

李鹏飞,杨广,李小龙,杨明杰,陈东[6](2018)在《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安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安全评价涉及区域水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水资源-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安全评价对区域发展规模、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区域可持续安全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针对新疆玛纳斯河流域采用层次分析法和"边际效益递减"原理相结合对水资源-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经济和生态子系统的权重分别为0.64、0.26和0.10;选取的10个指标里面权重排在前6位的依次是人均水资源量(权重0.41)、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权重0.15)、人均GDP(权重0.11)、城市化率(权重0.08)、人均日生活用水量(权重0.08)、生态环境用水率(权重0.07);根据"边际效益递减"原理构建线性模型计算得出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安全评价指数,系统安全评价指数由2000年的0.32增长到2015年的0.41,2000-2015年处在一个安全性较差的状态,但总体呈现出一个逐渐安全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刘杨[7](2017)在《黑龙江省水资源—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几十年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有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规划、配置、开发水资源已成为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向。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健康、稳定、良性发展,必须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将复合系统的协同运行作为区域发展的主要方向。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保障基地,在多年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频频出现水资源方面的问题,近些年地区及流域的水质、水量统计监测数据也显示其正朝着自然资源恶性循环利用的方向发展。本文选取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构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水资源复合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依据结果对黑龙江省水资源有效利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首先,本文按照复合系统理论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经济-社会-水资源复合系统的体系结构、子系统功能及内在发展变化规律及矛盾;其次,以复合系统为整体研究对象,在指标构建原则及方法的指导下,分别从区域水资源利用、经济现状、社会发展层面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筛选,并以模糊层次分析法赋权,从而构建了黑龙江省水资源-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再次,本文以离散度为原则构建了用于多元复合系统协调度评价的计算模型;最后,依据多元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的计算方法对黑龙江省水资源-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度进行了评价,并从全省复合系统协调度的多年演化规律与省辖地区之间复合系统协调度差异化这两方面进行了评价结果分析,所得结论如下:(1)黑龙江省水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度的时间演变规律黑龙江省水资源-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度由严重失调类型逐渐转为基本协调类型,始终保持波动增长的发展趋势,并且波动幅度随着协调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子系统之间协调度的分析中,水资源-社会系统的协调度保持稳定状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度持续稳定增长,水资源-经济系统协调度的波动范围较大,规律性不明显。(2)省辖地区水资源-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度的差异化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的复合系统协调度均达到了勉强协调类型以上,仅哈尔滨市、大庆市以及大兴安岭地区属于失调状态。13个地区按照子系统之间协调度的差异可以划分为五种发展类型,分别为水资源-经济系统协调度较高,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度较低类型;水资源-经济系统协调度较高,水资源-社会系统协调度较低类型;水资源-社会系统协调度较高,水资源-经济系统协调度较低类型;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度较高,水资源-社会系统协调度较低类型;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度较高,水资源-经济系统协调度较低类型;(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刘银凤[8](2016)在《灌区多水源复合系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是人类活动的基础性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层出不穷的水资源问题相继出现,致使水资源的供应与需求的关系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如何对这种供应与需求的不平衡进行协调,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保障水资源得到妥善合理的利用,对于水资源领域来说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以往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城市,针对灌区水资源的配置进行的研究很少,农业部门可被看作是水资源利用最大的部门,而灌区则是农业部门水资源利用主要个体,针对灌区灌溉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必定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缓解用水压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典型灌区多水源系统中存在的多重不确定性及动态复杂性,耦合多种不确定性优化技术,解决不确定条件下,灌区水资源在作物生育阶段期间的调配问题。具体研究内容为:(1)综合分析多阶段随机规划方法和区间规划方法的优势,构建模型,本文在区间多阶段随机规划模型中引入作物水分敏感指数权重系数,对传统的区间多阶段随机规划模型进行改进,将改进后的模型应用于黑龙江省和平灌区,用于解决灌区多水源复合系统中,作物生育阶段间的水资源调配问题。(2)针对区间多阶段随机规划模型应用的局限性,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结合鲁棒优化的方法,在模型中引入风险决策,建立区间多阶段随机鲁棒优化模型,将模型应用于灌区水资源管理中,并对模型产生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区间多阶段随机规划模型能够有效的处理灌区多水源系统的多重不确定性及配水过程中系统的动态复杂性。在不同来水情境下,管理者可根据各个生育阶段水分敏感指数权重系数,判断需水敏感程度,在减少灌溉水量与增加外调水之间进行权衡,可以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在作物生育阶段间及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内完成水资源动态优化配水。第二,区间多阶段随机鲁棒优化模型,在模型中引入了风险决策问题,随着鲁棒系数的增加,模型求解的可行性增强,该模型不但能够解决灌区多水源灌溉系统的不确定性及动态复杂性,还能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权衡,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及模型求解的可行性。总之,将传统的区间多阶段随机规划模型与水分生产函数进行耦合,使传统模型得到改进,从而使得改进后的模型更加适用于作物不同生育阶段之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并通过与鲁棒优化理论相耦合,弥补了模型存在的风险缺陷,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及模型解的可行性,生成更加稳定的水资源分配方案,有利于管理者在灌区多水源复合系统水资源配置决策中,充分、有效的权衡系统风险、系统的稳定性及灌区灌溉净效益叁者之间的联系,对提高灌区灌溉水分利用率、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闫骏霞,丛方杰[9](2016)在《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是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发展过程具有不确定性,用DPSIR模型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因子从机理上分析了其发展过程,进而提出了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法,并分析了DPSIR模型的各个因子在该方法中的具体体现和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6年10期)

高亮[10](2014)在《区域水资源复合系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由水事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复合而成,突破传统的单目标、单属性决策的约束,转向多目标、多属性的多维决策。从系统论出发,在水资源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耦合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水资源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提出并构建基于水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根据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诊断出现实的水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为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1期)

水资源复合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关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国家稳定。在人口增长、环境危机、气候变暖、资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对“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定量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是目前研究的两大热点。本研究基于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评价体系,包括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叁个评价指标,对中国1998~2016年“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进行定量评价和时空演化特征分析,并利用权重分析法对影响区域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同时,依据水在复合系统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农业用水占比高的特点,提出以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指数来反映水资源丰度,并探讨区域水资源丰度对“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影响,提出保障“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相应措施。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我国“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在研究年限内呈增加状态,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我国“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在1998-2016年呈现出波动式上升态势,中部地区综合发展水平最优,东部地区最低;耦合度经历了先降低后提高的变化后均处于II级(从高到低分为I~X十个级别)高水平耦合阶段以上,且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均匀;耦合协调度在经历先降低后提升的变化后均处于IV级(从高到低分为I~X十个级别)协调发展类以上,在空间上出现局部聚集现象,高-高聚集区出现在中部,且聚集区域在逐渐扩大并向北移动,低-低聚集区出现在华南地区。(2)在“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中,影响“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主要因素有人均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农业用水比重、工业用水比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一次能源生产量、能源调入量、能源消费总量、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出售量、粮食净进口和人均粮食产量,其中,农业用水比重对各区域复合系统协调性影响均处于较大水平。(3)中国区域水资源丰度的平均水平为1.019,区域差异较大,总体分布的特点是南方高于北方,西部高于东部;水资源丰度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等水资源较耕地资源丰富地区,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等水资源相对耕地资源紧缺的地区。(4)水资源丰度对于“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资源丰度对水、能源和粮食安全的影响上,基于此,利用SPSS软件对水资源丰度分别与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数、能源安全评价指数、粮食安全评价指数和“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结果分别在-0.64~0.79、-0.55~0.88、-0.85~0.69和-0.50~0.47之间,因此,可从水资源丰度的角度提升区域“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的协调性。(5)为提高区域“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的协调性,根据区域水资源丰度的变化类别,以及水资源丰度与区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相关性,在水资源丰度与区域“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呈正相关的地区,应保持区域耕地资源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地高耗水产业,开源节流,发展农业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在水资源丰度与“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呈负相关的地区,应在维持农业水土资源稳定的同时,从其他影响因素提高区域“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的协调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资源复合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杨莹,侯凯旋,岳卫峰,叶文.基于复合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巩义市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郭静.区域水资源丰度及其对“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刘东,齐晓晨,朱伟峰.基于CRCI-GRA模型的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复合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优选[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

[4].罗婷,薛惠锋,张峰.区域复合系统视域下广东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8

[5].刘杨,戚国强,卢静.水资源-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度研究[J].人民黄河.2018

[6].李鹏飞,杨广,李小龙,杨明杰,陈东.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安全评价[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刘杨.黑龙江省水资源—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度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

[8].刘银凤.灌区多水源复合系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

[9].闫骏霞,丛方杰.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

[10].高亮.区域水资源复合系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

论文知识图

区域水资源复合系统的能量系统大连市水资源复合系统流程图水资源复合系统结构关系图中国各省水资源复合系统承载压...水资源复合系统张掖市水资源复合系统评价结果

标签:;  ;  ;  ;  ;  ;  ;  

水资源复合系统论文_杨莹,侯凯旋,岳卫峰,叶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