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融入性研究

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融入性研究

(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17)

摘要: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时代的主流思维方式。应对互联网生存,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学习、形成和运用互联网思维,引领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创新、传播创新和平台创新,建立符合互联网时代技术特征、传播规律、受众特点、组织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此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参与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创新

引言

互联网已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上升为一种思维范式。思维具有一种普遍的认识论意义,会对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提供一种全新阐释并带来深远影响,互联网思维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深远影响已经逐步呈现。高校肩负青年核心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使命,青年学生中网民的覆盖率极高。因此,充分学习、理解、分析互联网思维的特点与内涵,以互联网思维完善、改进、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完成“思维升级”,赢得教育、引导、服务青年的主动权,这是当前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需要共同关注的重要实践和理论课题。

1互联网思维特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解读

1.1互联网思维是平等性的思维

互联网离散的、无中心的结构模式运作方式,实现了个体获取信息的平等性,打破了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财富、年龄等差异,人与人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信息获取与发布的“无知之幕”,消除了人与人之间消息的不对称,世界趋于扁平化。而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育人格局中,教师身份具有自然形成的信任权威、信息权威、教育权威。在互联网思维的冲击下,平等性的思维逐步在青年学生中树立,海量信息搭建了青年学生广泛认识外界、了解世界的渠道。因此他们更注重对外部世界的自我感知与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教师自然存在的身份权威被逐步淡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平等思维应再次对应为平等的教育理念,而这种平等理念并非放弃、淡化学校的教育引导的责任,相反,恰是以平等的姿态才能博得融入青年的状态,以融入的状态才能起到真正引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2互联网思维是创新性的思维

创新是互联网思维的精髓、灵魂与精神。在商业模式下,创新思维无处不在,新产品层出不穷,各类平台在构筑的同时解构,传统商业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互联网思维是“网络为体,创新为用”。互联网创新思维需具备最灵敏的神经元,及时跟踪所有用户的最新最微小的服务需求,重视用户的“参与感”,缩短产品的迭代周期,及时进行需求联结的动态调整,以微调带动体系的整体创新。这种持续不间断、高密互动的创新恰是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紧跟青年心理特点的吸引力、凝聚力的来源。互联网的创新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体现应是以创新驱动为载体推动育人模式的发展,并藉此实现对学生群体的需求联结、动态调整和价值引导的有机融合。马克思认为创造是人的类本质,人的创造性能力的充分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基础和重要特点。培养人的创造性正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尊重人的创造性,发掘人的创造性,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工作模式和机制创新的同时,挖掘、保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塑造成长环境。

2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途径

2.1形成“强交互-微创新”信息采集采纳机制

“强交互”意在以主体间的高频互动增进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体验的交换,重视教育主体的主动“参与感”。“参与感”是教育主体对教育方式方法认可、参与的衡量标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加深入人心的重要渐近性环节。主体间的强交互,是注重构建对教育主体的信息即时收集机制,建立能够随时掌握青年学生思想动态的即时交流方式,具有快速的、全面的教育主体思想政治信息收集体系。因此,学校各级组织所实施的教育政策、教育活动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即时收集采纳各主体的建议、意见,提高交流密度,发挥各教育主体的主动性作用,牢牢抓住教育主体的“参与感”。

“微创新”的信息采集重在对体系改革的概念的颠覆。意在改变传统的从上到下传递信息、由下到上收集反馈的冗长决策过程,缩减决策的调研、调整的周期,养成快速准确的反应能力,以教育微创新变革方式不断刺激增进教育机体活力。重视教育主体的参与感的重要指标就是决策机制上的及时回应,尊重主体的个体体验,将“强交互”中的个体需求与建议即时论证,并快速调整体现在教育各环节。微创新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项载体能够不断及时更新,抓住青年的思想特点,将教育主体涌现的创造力及时融入育人工作,形成各主体间良性互动,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持续不断的吸引力、凝聚力。

2.2打造“无边界-有共识”的绿色育人生态平台

“无边界”是指高校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依托技术发展基础,借鉴互联网思维的跨界性,构建开放联合的育人机制,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多管齐下,跨界融合的育人格局,实现真正的全方位育人。高校育人体系的无边界是教书、实践与科研的融合,是管理与服务的融合,更是线上与线下的融合,领域与领域的互通。各领域间的跨界整合将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全方位格局逐步建立,通过多种不同手段将更多的资源整合为全方位的、无边界的育人平台。

“有共识”是指能够按照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要求达成育人共识,坚持核心价值和主导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在“无边界”的育人格局中形成思想育人的合力。应该说“有共识”是高校思想政治育人的坚定思想基础,“无边界”是高校思想政治育人更好实现的育人平台保障。高校的“育人生态”需要在育人平台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合力,保持持续的内涵发展空间。

结语

互联网服务中产生的各种信息真实准确的反映着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宝贵的财富。了解教育主体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从而分析群体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动态,总结发展规律,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第36次中国互联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2]陈璐.互联网思维下的“90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J].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2015(4):36-40.

[3]金元浦.“互联网+”催生“文化+”产业新形态[J].人民论坛,2016(18):90-92.

标签:;  ;  ;  

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融入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