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老龄化背景下医药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论文

刘涛:老龄化背景下医药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论文

[摘 要]老年心理问题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服务于老年心理问题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当前医药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老龄化背景下应用心理学专业老年心理学方向的定位、“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特色课”的课程体系和“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满足培养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高水平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医药院校;老龄化社会;老年心理学;课程设置

人口日趋老龄化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特征,并且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老年人特殊的生理行为特征,产生了其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精神需求;同时我国长期以来特有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大多数子女都不可能长时间陪伴在父母身边,大多数老年人心理长期得不到慰藉,孤独症、抑郁症和自闭症等成为影响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充分说明了当前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最为紧要的问题,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如何真正有效地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关键还在于专业机构、专门人才提供贴心的专业服务,这自然就涉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的特点,以我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初衷,对构建基于老龄社会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讨。

一、现状与问题

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专业从1998年开始招生,目前大约有30所医药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尽管各医药院校自身情况不同,但总体上来说还是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一是从现有课程设置来看,人才培养特色不是十分清晰。几乎所有开办应用心理学的医药院校课程模块都是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的,其课程设置体系不管是三模块(“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四模块(“通识课+心理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心理学专业课”),还是五模块(“通识课+心理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心理学专业课+实践课”),都没有能充分考虑到老龄社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要,更没有基于老龄化社会开设专门的老年心理学课程。二是从学时分配上来看,理论学时多,实验(见习)学习少,实验(见习)学时大多不足20%,明显存在偏重理论的现象[1]。实验(见习)教学不足大多是因为心理学专业起步较晚,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部分课程完全为理论教学,如变态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等;在心理测量与评估课、心理统计学等课程教学中缺乏专门的测验软件,也没有安排上机实验课;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安排上没有安排实践技能操作课时。缺乏实验教学和实践操作,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相应的理论,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三是从实习教学安排来看,实习内容多,实习时间短,加上监管不到位,难以很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2]。医药院校实习教学均安排在学生在校第四年,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实习一般来说有两个去向,要么去医疗机构,要么去非医疗机构。因医学和心理学课程门数多、体系严密、内容繁杂,在涉及求职、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实习学生要在一年内完成两大门类课程的学习,实习内容实在太多,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心身结合的观点,无法做到临床应用,实习效果值得商榷。同时,在目前医疗机构缺乏足够的临床心理就业岗位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也不愿意去医疗机构实习,但若选择去其他非医疗机构实习的话,由于学校监管难度大,带教老师指导不力,学生仅凭个人兴趣去实习,实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这也使得该专业学生与其他非医药院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毕业竞争同一工作岗位时处于不利地位。四是从教师的教学能力来看,有不少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够好。其主要原因有专业负责人与授课教师之间沟通不够,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授课教师不明白该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简单地按学科本身的属性进行讲授,讲授的重点与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不一致;教师自身视野不够开阔,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多,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医学课程教师与心理学专业教师沟通不够,医学知识与心理学知识之间的融合不多;学生不理解医学知识在专业技能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学习医学知识兴趣不够高。

二、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

衰老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老年人在衰老以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恐惧心理。当迈入老年以后,由于身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加之抵抗能力的减弱,许多老年人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疾病,特别是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从而导致部分老年人担心生命不会太长,不由自主产生地恐惧死亡的心理。同时,还有部分老年人担心退休以后工资下降,难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从而导致恐惧退休生活的心理。二是失落心理。有一些老年人在退休前要么是单位领导干部,要么是单位名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引人关注、受人尊重,工作和生活都顺风顺水、相当惬意,但退休以后门前冷落、物是人非,失落心理油然而生,甚至出现“一夜白了头”的现象。三是孤独心理。有些老年人性格孤僻,不善言辞、不善沟通,如果再缺乏一技之长,整天无所事事、精神空虚,甚至胡思乱想、疑神疑鬼,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孤独和抑郁心理。再加上我国20世纪80代特有的独生子女政策,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子女由于工作关系长期不能守在父母身边,亲人间的特有交流、心灵间的特有慰藉、身体上的特有呵护因距离原因长期得不到有效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老年人的孤独心理[3]。

老年人的身体疾病和心理问题是相互影响的。不管是哪一种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咨询与治疗,那么很容易导致身体上的疾病,反之身体上的疾病也容易演变为心理上的疾病。所以说治疗心理问题和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同等重要,并且要同步进行。

三、思考与对策

(一)深刻把握时代背景,科学制定与现实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专业培养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如何真正实现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解决好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和其他人群的心理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那就是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不一定相同,这说明要真正解决好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就需要既懂老年学科又精通心理学科的专门人才。各高校依据自身情况开设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应各有不同。

根据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我校在多次走访兄弟院校、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和充分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将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老年心理学,即要培养既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掌握了一定的老年学、护理学和康复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及技能,毕业后主要能在医疗卫生、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部门从事老年心理咨询与治疗、疾病护理和身体康复于一体的实用型专门人才,不断满足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对心理学人才的需要。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研究采用横断研究,因果推断受到限制,未来研究需要结合纵向研究或实验设计来进一步探讨人格特质与幸福感之间的作用机制;其次,本研究的数据全部来源于被试的自我报告,虽然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并不严重,但未来可以尝试与其它的数据收集方法相结合以期获得可信度更高的数据;最后,本研究被试的性别比例不均衡,男性被试少,因此本研究的推论有待更充分的验证。

(二)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所起的作用,合理设置涵盖老年学科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反映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是由一个一个的课程模块组成的,不同的课程模块反映的是人才培养中不同的小目标,小目标汇聚成大目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我校老年心理学的定位,我们构建了一个五模块的课程体系,即“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特色课”。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学体育、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和管理学等,着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基础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学生如何与人沟通和协作。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史、实验心理学等[4],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也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学是什么”。医学基础课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等[5],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人体的基本形态、基本机能和分子演化过程,也就是让学生清楚地理解心理问题是和生理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专业课主要包括临床医学概要、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精神病学、团体辅导理论与实践等[6],心理专业课程的实质就是方法类课程,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应用”主要就体现在这里,目的是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咨询和治疗方法。特色课是我校该专业区别于其他高校的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老年康复学、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和临终关怀等,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和服务老年人,也就是着重针对老年人培养学生的咨询和治疗能力。

我校在2015年6月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试点转型发展的高校,即转为应用型高校,重点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围绕国家教育部和省厅有关转型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其他已开办此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在正式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之初,就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积极思考探索应用型专业的发展路径,现已初步归纳整理出了一些实践教学方面的新理念、新做法,即努力倡导学生“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积极构建“实验课+见习课+实习课”即“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此我们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一是增加实践学时。按照理论和实践学时1∶1的比例设置除通识课程以外的其他所有课程。同时,在每学期开设选修课时,我们也尽量要求理论和实践学时符合1∶1的标准,提倡实践学时高于理论学时。二是设置见习环节。见习课不同于实验课,实验课强调学生亲自动手,但见习课一般强调的是学生听、看、思。为了真正意义上达到见习课的目标,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上午理论课,下午见习课,并且尽量做到理论内容和见习内容一致。同时,针对理论章节的内容,我们购置了与之配套的大量见习软件,学生在见习课上主要是观看视频,结合教师对疑难问题的讲解,达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化。除此之外,若有教师正巧遇到咨询与治疗任务,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我们也会及时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让学生完成见习任务。三是开展技能培训。由于心理学咨询与治疗理论、方法和技能更新较快,学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了解新情况、更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7]。一方面我们要求心理学专职教师每次外出参加学习、培训或学术交流等活动归来后,要在第一时间进行认真梳理,并通过座谈会或讲座等方式积极将所获取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能等传授给学生,力争做到与学生共分享、同进步。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邀请校外专家来我校讲学,介绍学科发展前沿,讲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并积极开展学生学业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技能观、择业观[8]。四是延长实习时间。实践出真知,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须重视实习时限。目前不同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期限不尽相同,有2个月、3个月的,也有6个月的[9],在较短时间内要求实习学生完成医学、心理学等至少两个学科的实习内容确实不易。针对此情况,我校将该专业学生实习期限延长至1年,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实习内容,并熟练地掌握专业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三)根据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实验课+见习课+实习课”

对供试种子样品进行处理,种子发芽势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上杭锥种子发芽势为7.61%~85.20%,处理6发芽势最高为85.20%。从R值可以得出,不同因素对上杭锥种子发芽势影响的主次顺序为B>A>C>D,依次为浸种温度、粒级分类、GA3浓度、萌发温度处理。根据各因素水平的平均值(ki)的大小比较可得最优水平组合为A1B2C1D2,即大粒种子在30℃温度下浸种后沥干,加入50mg·l-1GA3溶液浸种24h,放在萌发温度20℃的人工气候箱内萌发,种子发芽势最高。进一步经方差分析,浸种时间对上杭锥种子发芽势的影响是极显著 (P=0.0096< 0.01)。

(四)根据“双师型”教师的目标要求,努力打造教师能力提升工程

教师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素质的高低。要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的人才必须有更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与之相匹配,所以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特别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大力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10]。一是大力引进高水平教师,着重从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引进博士和特别优秀的硕士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二是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实训室,如认知行为实验室等,鼓励教师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三是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增进专业负责人与教师间的了解,强化医学课程与心理学专业课程间的逻辑衔接。四是安排教师利用课堂授课以外的时间走进心理辅导机构,积极开展服务社会活动,学校制定考核管理办法,实施奖惩激励机制。五是积极支持教师更多地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咨询与治疗专业学习班,并将所学的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第一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

20世纪90年代以前,热带西北太平洋与东南印度洋OLR有显著的正相关(图1b),但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则有显著的负相关,而在2004年之后又转变为正相关。若在时间序列中先行滤除年代际变化信号后,两地区OLR年际变化的联系仍存在类似的显著的年代际改变(图1b中的虚线)。这表明热带西北太平洋和东南印度洋间OLR年际变化的联系存在显著的年代际改变。那么,这种年代际改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四、结语

总之,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程体系的设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不断优化与调整的。好的专业目标定位一定是能反映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好的课程一定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以填补心灵的空白。然而光有好的专业目标定位和好的课程设置还不够,最关键的是如何实施和实现,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正确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发展理念。只有这样,应用心理学专业才会越办越好,人才培养质量才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 吕航,杜文东.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状况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6):981-983.

[2] 马利军,张静宇.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66-68.

[3] 徐玲.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1):125-130.

[4] 吉峰,李淑玲,李雪梅,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构想[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13-14.

[5] 胡丽萍.社会转型期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7):105-106.

[6] 郑亚楠,甘小荣.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3(3):37-39.

[7] 王玉锋,冯辉.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1):73-74.

[8] 孙延超,程乐森,王健,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西北医学教育,2012(1):549-551.

[9] 李彦章,陈孜.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医学院校中的建构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2(1):95-98.

[10] 侯日霞,赵维燕,吉峰.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师资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4):819-82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9)02-0118-03

[收稿时间]2018-07-12

[基金项目]2016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6367)。

[作者简介]刘涛(1970-),男,湖北十堰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刘凤华]

标签:;  ;  ;  ;  ;  ;  ;  ;  ;  ;  ;  

刘涛:老龄化背景下医药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