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三送”深得人心

庄浪“三送”深得人心

一、庄浪“三送”得民心(论文文献综述)

金丽娟[1](2021)在《明代麻城刘氏家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丹[2](2019)在《顾光旭年谱》文中研究说明顾光旭,字华阳,号晴沙,又号响泉,江苏常州府金匮县人,生于雍正九年(1731)九月七日,卒于嘉庆二年(1797)六月二十六日申刻。乾隆十七年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浙江道监察御史,宁夏、平凉知府,甘肃甘凉道,署四川按察使等职。归乡主讲东林书院十余年。工诗词,创作《响泉集》三十卷,《清溪乐府》词两卷。搜辑自汉以来梁溪历代各家诗,辑纂《梁溪诗钞》五十八卷。书法亦工,当时江南有家藏顾光旭书法不会招致火灾的传说。顾光旭可以说是清代乾隆年间诗、书兼擅的文人代表。而目前学界对顾光旭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关注甚少,对生平事迹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进而影响了对顾光旭的进一步研究。顾光旭晚年自编《响泉年谱》,是研究顾光旭的重要史料。但因是其晚年所编,部分史实存在讹误,且过于口语化,缺乏年谱所必备的真实性和简洁性。本文在顾光旭自编《响泉年谱》的基础上,以年谱形式对顾光旭一生的仕宦生涯、交游唱和、文学活动加以梳理考证,以期能援引详实资料,展现其生平事迹和人生道路。本谱共分为三卷,卷一为里居读书与仕宦京师(雍正九年至乾隆三十二年),主要考述顾光旭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和青年时期的仕宦经历。卷二为出守甘省与远宦蜀中(乾隆三十三年至乾隆四十一年),注重对其身为地方官的政绩和作为进行考察。卷三为主讲东林与编纂诗钞(乾隆四十二年至嘉庆二年),重点考查了作为地方乡绅的顾光旭对家乡无锡的贡献。年谱旨在全面展现顾光旭的生命轨迹和精神生活,凡有具体史实可考的事迹,不论大小,一律囊括在内。在年谱之外,对顾光旭所着《响泉集》进行了版本考辨,探讨了顾光旭所编《梁溪诗钞》文献价值,并辑补了顾光旭所佚诗文,辑录了与“诗冢”相关的题咏诗文,以期有补于顾光旭研究。

周春兰[3](2018)在《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诗研究》文中认为终明一朝,北方蒙古一直活跃于东起辽东,西迄甘肃的九边一线以北地区,与明朝有着错综复杂的密切关系,无论在政治、军事上,还是在经济、文化上,双边有着密切的接触与交流。明代文人对此创作了大量反映蒙汉交融的诗歌。因此,论文以反映蒙汉交融的明诗为研究对象,在从正史、杂史、传状、碑志、年谱、序跋、诗话笔记和诗文集等诸多文献典籍中搜辑反映蒙汉交融的明诗及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记述战争、书写边地、歌颂和平、交游唱和等多层面对反映蒙汉交融的诗歌展开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阐述其存在方式、独特形态及其价值,再现明代蒙汉文学交融的历史面貌,揭示明代蒙汉文学交融的某些规律性问题。第一章对反映明朝与北方蒙古冲突战争的明诗进行深入挖掘其思想文化内涵,再现明朝和北方蒙古之间的冲突与碰撞,促使人们对民族战争展开深刻而冷峻的理性反思。战争是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明诗创作一个非常显明的主题内容,诗人对“永乐北征”“土木之变”“庚戌之变”等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有着较为全面的描写与理性的思考。第二章在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阐述明代诗歌中边地风景、边防情况和边地将士、汉族民众、蒙古民众生活主题及其价值和意义。李梦阳、谢榛、方逢时和徐渭等诸多诗人将九边重镇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地域文化内容形诸诗篇,全方位地展现了边地的自然和生活全景,进而使得边地自然、人文景观及边地民众的生活成为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明代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第三章对和平主题范畴下的诗作展开较为系统的分析。明诗对“俺答封贡”进行了多层次的描述与评价,既有对其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又有对其持赞同和歌颂态度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折射出明代诗人在对“俺答封贡”接受过程中呈现的民族文化心理、时代氛围、政治见解和现实需求等,揭示了蒙汉文化互相影响的复杂关系。方逢时和徐渭描写了大量的体现边疆和平景象诗作,反映蒙汉和平的主题,具有较高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价值。第四章对元明易代之际和明中期蒙汉诗人的交游唱和展开研究。元明易代之际,蒙汉诗人交游唱和清晰地展现了易代之际蒙汉文学交融的精神面貌,反映了战争冲突和政权更替对他们诗歌创作的影响,为了解元明易代之际诗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明中期蒙汉诗人交游唱和以蒙古族诗人苏佑家族尤为突出,苏佑及其子孙与同时代的如谢榛、李开先、王慎中、王世贞等大部分汉族文人都有交游唱和,其间留下来的诗作是非常宝贵的蒙汉文学交融文献资料。绪论部分对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诗概貌及其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余论部分对本论文作了简要的总结,指出相同题旨下需要作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总而言之,明代文人创作的反映蒙汉交融的诗歌丰富了明代诗歌创作,再现了蒙汉文化文学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历史面貌,是研究蒙汉文化文学交融发展史的珍贵材料。它们也是明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在中国明代诗歌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熊军[4](2017)在《渔石集校笺》文中提出金华之学自何、王、金、许後,罕有继者。至明中叶,兰谿章懋承其绪,讲学乡里,时陆震、潘希曾、黄傅、程文德诸子并出其门,彬彬而盛,号章氏学派,金华之学遂复盛。唐龙爲章门高弟,学行皆得其传,仕宦三十余年,扬历中外,爲一时能臣。龙弱冠即从懋学,得《易》学之髓。其督学关中,往来於秦栈,多兴学校,尝作《易经大旨》四卷,离句析义,发其大旨,颁学官弟子员。唐龙於诗文亦着意爲之,所至皆有吟咏,着有《群忠录》《黔南集》《江右集》《关中集》《晋阳集》及《淮阳集》,今存《渔石集》四卷。本文对《渔石集》作整理与研究,分前言、正文、附录三部分。前言爲唐龙仕宦与诗文研究。唐龙主政地方,着意於士风教化,以正君善俗爲念。其学行本於六经,故发而爲文,有和平温厚之风,辞意淳正。於文词,唐龙以雅正爲宗,师法亦不拘一格,自先秦至唐宋,凡本於经史者,皆言可法。今观其集,文章随笔而出,有浩瀚之气,颇具冲和自得之致。诗歌长於五言,五古瓌爽古雅,清俊超逸,得汉魏古诗风貌;五律得唐人之髓,尤善学杜。其《即事》《栈道雨中》诸诗颇得杜甫“诗史”之传。正文爲校笺,以明嘉靖刻本爲底本,以清胡氏退补斋刻本及嘉靖二十四年彭年编刻《渔石先生诗集》爲校本对校,地方志及其它文献有收录者,亦酌情参校。笺证据史料、方志及有关别集考证唐龙诗文写作本事、人物、地名。後有渔石集补遗。附录爲唐龙年谱及《渔石集》各本序跋。

邓文韬[5](2017)在《元代唐兀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夏遗民在元代有唐兀人、河西人和西夏人等多种称谓,而以“唐兀”最为常见。元代的“唐兀人”已不再单纯指代西夏王国的主体民族党项人,而是涵盖了原西夏王国境内所有党项、汉人、鲜卑、沙陀、回鹘、女真、回回、吐蕃等民族在内的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在元王朝的统治下,唐兀人或是因作官、游学、求法等原因主动外迁,或是因签军出征以及被诸王功臣掠为投下而被动外迁,形成了在元代南北各地几乎都有分布的历史格局。就分布地域来看,北方地区唐兀人的主要迁入地是华北平原,南方地区唐兀人的主要迁入地在长江下游沿岸、淮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凡是跨越南北的二次迁徙,唐兀人中只见有北方迁入南方,未见有南方迁入北方者。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是唐兀人的主要迁出地,元朝建立后,在西夏故地迁入了许多其他民族的移民进行屯田开发,这使得外迁和留下的唐兀人都获得了与其他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机会。在仕宦方面,元朝早期登上政治舞台的唐兀人大多是经由怯薛出仕或承袭军职,元朝中后期则一般通过科举和国子学贡举入仕。就其任职情况来看,无论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中皆有唐兀人高官,不过他们之中始终没有形成拥有能够左右元朝国策或全面掌控政局的权臣家族。在地方官署中,唐兀人的任职地域主要是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承担治理和监督原南宋境内人群的重任。在儒学、佛教、监察、军政、站赤、礼乐、地方财政等方面,唐兀人利用西夏王国对国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进行“因俗而治”的丰富政治经验,为元王朝创设了许多有助于统治多民族国家的制度。迁离河西故地以后,唐兀人的姓名、婚姻和家庭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姓名的使用上,元代唐兀人出现了使用赐姓、自行改姓和不称姓氏三种趋势,使用党项旧姓者已非常稀少,蒙、汉双名并用较为常见。在通婚方面,男性唐兀人多以汉人女子为主要通婚对象,门第较高的女性唐兀人却以蒙古人作为主要出嫁对象:唐兀人与其他族群进行族际联姻的现象,在元代早期较之晚期更为常见,而唐兀氏女性遵循“夫为妻纲”,为夫守节等行为显然是受到了汉民族的文化影响。聚族而居、奉养长辈、教育子弟和丧葬循礼是唐兀人家庭观念中最为突出的四个特征。按照元代户籍政策,分别被归入到民户、河西户、军户、站户、儒户、僧户等多种户计之中的唐兀人,以僧户和儒户的经济地位最高,往往能够享受到蠲免部分赋役的优厚待遇。就文化领域而言,唐兀人儒士通过拜理学名家为师或与之交游,而接纳吸收了元代儒家各派的学术思想,细致考证其师承,可知以吴澄为代表人物的草庐学派最受其青睐。正因其深知儒学教化风俗与传续道统的作用,唐兀儒士出任地方官后多有兴学事迹,而这些兴学事迹所发生的地域分布大致与他们在地方基层政权机构中任职的地域分布比例相近。经过汉地与江南文化百余年的浸润与熏陶,被程朱理学思想所强化的“君臣大义”,即绝对的、无条件的忠君观念在唐兀人的思想意识之中根深蒂固,他们便做出了与祖辈在西夏灭亡时降附蒙古所不同的政治选择,从而在元末明初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了忘身殉国的烈士或不仕新朝的遗民。元代河西儒士的崇佛活动表现于与僧侣进行交游,参与修缮寺院,施印西夏文佛经和为寺院题写书法,考究其年代,我们可以发现元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河西儒士已成为唐兀人佛事活动的最主要发起者,反映自唐宋以来的“三教合一”的思想趋势已然影响到了唐兀人儒士的行为。至于唐兀人与道教之间的关系,则主要依靠道观来进行维系,一方面体现为唐兀人修缮、维护道观及其产业,另一方面体现于唐兀氏文人为道观题写文学作品。相较之下,伊斯兰教和景教在唐兀人共同体中似乎没有广泛的流传。元朝中后期以来,迁入到各地定居的唐兀人在构建前西夏时期的谱系时往往将先世追溯为汉人世家。这种血缘认同的汉地化,最终取代了西夏遗裔对河西故地的乡土认同,泯灭了他们区别于汉人的自我意识。而当明朝建立,唐兀人不再以色目人的身份作为特权集团之一员时,维系这一政治共同体的所有纽带便断裂了,使之最终完成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

韩玉凤[6](2017)在《夏言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个政治家,夏言是嘉靖朝着名的首辅大臣;作为一个文学家,夏言身兼词人与诗人双重身份。夏言作为政治家和词人所取得的成就被学界重视,多有着述,然学界对于夏言的诗人身份少有关注,因此本文旨在对夏言的诗歌作出比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重点论述其诗歌创作的特点。本文所分三章主要以夏言诗歌的特点为中心,第一章论述夏言的家世和生平,并从其诗歌创作出发,将诗歌的内容与之相结合,分解出夏言诗歌创作历程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时间节点——出使云贵和获罪入狱,将夏言的诗歌创作划分为四个时期,以纵向的时间维度考察夏言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风貌,并重点论述诗人在身处嘉靖党争这一特殊政治背景下的心态转变。通过第一章的分析可知,夏言诗歌不出馆阁体诗歌创作和复古倾向诗歌创作两类。故在接下来的两章里,主要分析这两类诗歌创作的具体特点,并将其与当时的诗坛背景相结合。从茶陵派到“前七子”复古派,是文柄从馆阁下移到郎署的过程,夏言身历此期,其诗歌创作呈现出兼受两派影响的特点,这与其和两派诸人交往密切以及具有很多相似的诗歌主张有关。具体来说,第二章主要以夏言馆阁体诗歌创作为中心展开论述,将其馆阁诗歌创作划分为应制和应酬两类,着重论述夏言应制诗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之处以及以夏言为中心的馆阁诗歌唱和活动。并论述其与茶陵派的交往和与之相似的诗歌主张。第三章主要论述夏言具有复古倾向的诗歌创作。夏言诗歌总体上来说宗盛唐,尤尊李杜,兼学汉魏古体,这一鲜明的复古倾向除了与当时文坛的复古思潮有关外,极有可能与“前七子”复古派有关,夏言与“前七子”复古派的密切交往和与之相似的诗歌主张即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侯晓玉[7](2017)在《梅之焕与《梅中丞遗稿》研究》文中指出梅之焕(1575年—1641年)湖北麻城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举进士,历任庶吉士、吏科给事中、广东副使、山东学政、甘肃巡抚等职。晚年居乡,协助地方官吏,捕寇缉盗。是明代麻城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物,麻城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梅之焕的仕宦生涯和情感归属有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梅之焕与《梅中丞遗稿》的研究,希求可以勾勒在当时明代社会背景之下,一个士人生活重心的转变和思想动态的变迁。对梅之焕及其《遗稿》进行研究,可以作为研究麻城梅氏家族的基础。以梅之焕及其《遗稿》为切入点,进而推及对其亲友文集的研究,例如对梅国桢《梅国桢集》的研究,对梅氏族人的个体研究,最终为整个麻城梅氏家族研究奠定基础。而对梅之焕思想及其文集的研究,更可以上升一步推进至对整个麻城当地文人圈子、文人思想动态的研究,以小见大,以窥整个明代麻城的社会学术动态。学界对梅之焕及其《梅中丞遗稿》的研究有相关的文章和着作,但这些已文章多涉及梅之焕人生的一个角度,对梅之焕及其文集的研究是相对缺乏的。本文立足于《梅中丞遗稿》,结合《梅氏族谱》、《麻城县志》等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对梅之焕与《梅中丞遗稿》进行研究。本文第一部分概述梅之焕成长生活的背景及其家族世系等相关内容;第二部分着眼于对梅之焕生平及其社会关系、社会活动进行详细论述;第三部分主要对《梅中丞遗稿》的版本流传、编纂成书情况进行总结;第四部分重点对《梅中丞遗稿》的内容进行分类研究;第五部分的作用在于分析研究梅之焕与《梅中丞遗稿》的价值。身为明代中后期之士人,梅之焕的文集《梅中丞遗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明代中后期历史文献的补充,所以选择梅之焕与《梅中丞遗稿》研究作为论文选题。

韩慧清[8](2017)在《《泾野先生别集》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泾野先生别集》是吕柟一部以诗为主的韵文集,共十三卷,收录一千七百四十一首作品。吕柟着述丰富,涉猎广泛,对明中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後人对吕柟的理学着作已做了详尽的研究,但对吕柟诗集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在《泾野先生别集》整理的基础上,从吕柟的生平、《泾野先生别集》的着录及版本概述、《泾野先生别集》的文学研究和《淫野先生别集》的关学特质四个方面来研究吕柟的诗学成就。绪论介绍吕柟的研究现状,研究现状分为明清学者的评述和现代学者的研究两部分。明清学者多以传记和刊刻遗着等形式评价吕柟;现代学者较多地关注吕柟的学术思想。由此可见,後代学者忽视了对吕柟的文学研究,论文从吕柟的诗集整理开始,探讨《泾野先生别集》的文学价值,於吕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第一章介绍吕柟的生平,从其家世、仕宦、讲学、交友等角度论述。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吕柟参加会试出仕,后因其直言上諌,三遭贬黜。嘉靖十八年(公元1538年),吕柟致仕。吕柟曾先後在云槐精舍、东郭别墅、解梁书院、鹫峯东所和北泉精舍讲学。吕柟学承关中张载,师承河东薛敬之,结识韩邦奇、马理、王廷相等关中大家,后任职南京,常与江南文人切磋学问,结识王阳明、邹守益等思想大家,广泛交友,探讨学问,推进了明代学术的发展。第二章是关於《泾野先生别集》的着录及版本概述。《国史经籍志》、《千顷堂书目》、《文瑞楼书目》和《古今书刻》等目录书对《泾野先生别集》有相关的记载;该书的版本有明嘉靖二十三年张良知刻本和道光庚子锓宏道书院藏版三原李锡龄孟熙重校刊本,两个版本为同一祖本。第三章从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对《泾野先生别集》进行文学研究。按照诗歌题材和表达思想将诗歌分为赠答、送别、咏物、纪游、怀古伤时、酬颂及其他等类型;《泾野先生别集》中的诗歌或表达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或倾吐仰慕圣贤之意,或抒发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赞美,或陈述亲朋好友之间的深情厚意,或宣扬实践躬行的关学主旨,或赞扬关中地区的淳朴民风;《泾野先生别集》诗风质朴,追慕古风,抒发真情,载道育人;艺术技巧多样,泾野先生多运用用典故,叠音、衬托、梦境和象征等技巧来抒发感情。第四章分析《泾野先生别集》的关学特质,诗作体现了关注现实,崇实贵真,博大会通的关学特点;《泾野先生别集》呈现的此特点和关中的人文和地理有着极大的联繋。结语部分重点概述该论文的意义和价值,为吕柟的研究提供资料。下编是《泾野先生别集》的整理情况,分编目、正文、校勘、附录等内容,正文是《泾野先生别集》的标点和校勘,以道光庚子本为底本,明嘉靖二十三年张良知刻本为校本,查漏补缺,发现异同,为出版标点本提供资料。附录共四条,分别为:嘉靖癸卯中元天水胡缵宗所作的《泾野先生别集》序,嘉靖癸卯十二月甲子渓陂山人王九思的序,道光庚子四月一日三原後学李锡龄写的序和嘉靖甲辰岁秋七月望日门人河东张良知的後序。

崔丽霞[9](2010)在《社会转型期农村社区佛教复兴现象研究 ——以甘肃省庄浪县南湖镇个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佛教复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近年来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本文以甘肃省庄浪县南湖镇佛教复兴现状为个案,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具体考察、描述了当地的佛教复兴现状,以期对农村社区佛教的复兴的原因、特征及社会功能等进行深入认识和理解。研究表明,当地佛教的发展体现出以下特征:一是信教群体中男性多,入教时中年人多,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多,经济水平居于中等以上者多;二是入教原因中因病入教者多、受人影响者多;三是近几年入教者多、山场修建寺庙多;四是修庙时功德捐助中民间精英多;五是信众对教义的理解比较肤浅模糊。本文认为,农村佛教复兴和发展的动因是较为复杂的:多样化民间信仰的存在是佛教复兴的思想基础;社会转型引发的一系列失范现象是佛教复兴的催化剂;改革中农民的现实困境是佛教复兴的内驱力;佛教伦理与草根文化的契合是佛教复兴的关键因素;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求是佛教复兴的不竭动力;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佛教复兴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关于农村佛教的功能,则具有明显的两重性特征。其正向功能主要有:规律的宗教生活有助于信众身心健康;佛教的道德教化有助于人际和谐及个体的社会化;“缘起论”、“果报论”有助于拯救人心,提高信众的自我认知水平。其负向功能主要有:信众对佛教的高度认同弱化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及权威性;宗教奉献及其仪式浪费了有限资金;披着宗教外衣的封建迷信有所抬头。总体而言,本文既论证了学术界有关农村宗教信仰特点的一般观点,也揭示了甘肃佛教复兴现状的一些不同特征。同时,文章还从农村佛教自身和地方基层组织两个方面,对如何促进农村社区佛教健康有序发展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记者 张笑娟[10](2008)在《李战吉被授予“平凉市荣誉市民”称号》文中指出本报讯(记者 张笑娟)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甘肃记者站站长李战吉昨天成为平凉历史上第一位“荣誉市民”。在当天举行的隆重仪式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学军热情致词后,李战吉高兴地从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伟手中接过了“平凉市荣誉市民”证书。李战吉作为人

二、庄浪“三送”得民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庄浪“三送”得民心(论文提纲范文)

(2)顾光旭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凡例
附表
家传
卷一 里居读书与仕宦京师(雍正九年至乾隆三十二年)
    雍正九年辛亥(1731)一岁
    雍正十年壬子(1732)二岁
    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三岁
    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四岁
    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五岁
    清高宗纯皇帝乾隆元年丙辰(1736)六岁
    乾隆二年丁巳(1737)七岁
    乾隆三年戊午(1738)八岁
    乾隆四年己未(1739)九岁
    乾隆五年庚申(1740)十岁
    乾隆六年辛酉(1741)十一岁
    乾隆七年壬戌(1742)十二岁
    乾隆八年癸亥(1743)十三岁
    乾隆九年甲子(1744)十四岁
    乾隆十年乙丑(1745)十五岁
    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十六岁
    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十七岁
    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十八岁
    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十九岁
    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二十岁
    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二十一岁
    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二十二岁
    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二十三岁
    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二十四岁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二十五岁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二十六岁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二十七岁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二十八岁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二十九岁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三十岁
    乾隆二十六年辛己(1761)三十一岁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三十二岁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三十三岁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三十四岁
    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三十五岁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三十六岁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三十七岁
卷二 出守甘肃与远宦蜀中(乾隆三十年至乾隆四十一年)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三十八岁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1769)三十九岁
    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四十岁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四十一岁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四十二岁
    乾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四十三岁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四十四岁
    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四十五岁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四十六岁
卷三 讲学东林与编纂诗钞(乾隆四十二年至嘉庆九年)
    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四十七岁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四十八岁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四十九岁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五十岁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五十一岁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五十二岁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五十三岁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五十四岁
    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五十五岁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五十六岁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五十七岁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五十八岁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五十九岁
    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六十岁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六十一岁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六十二岁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六十三岁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六十四岁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六十五岁
    清仁宗睿皇帝嘉庆元年丙辰(1796)六十六岁
    嘉庆二年丁巳(1797)六十七岁
    嘉庆三年戊午(1798)
    嘉庆六年辛酉(1801)
    嘉庆九年甲子(1704)
附录一 :《响泉集》版本考
附录二 :《梁溪诗钞》的编纂及文献价值略论
附录三 :顾光旭集外文辑补
附录四 :“诗冢”题咏辑录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诗创作概貌
    第二节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明诗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价值
第一章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战争诗作
    第一节 记录“永乐北征”
        一、记录北征行军路线
        二、记述出征过程中重要的事件
        三、书写征行之苦
    第二节 叙写“土木之变”
        一、时人对“土木之变”事件的记录
        二、时人在“土木之变”后的态度与情感的叙写
        三、后人对“土木之变”的感怀
    第三节 书写“庚戌之变”
        一、“庚戌之变”事件的书写
        二、“庚戌之变”具体场景的再现
        三、对“庚戌之变”造成影响的书写
第二章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边地诗作
    第一节 描写边塞风景
        一、李梦阳的边塞风景特点:荒冷、苦寒
        二、谢榛的边塞风景特点:阴郁、沉闷
        三、方逢时和徐渭的边塞风景特点:雄险、壮丽
    第二节 反映边防情况
        一、弘治、正德时期紧张的边防形势——以李梦阳诗为代表
        二、嘉靖时期令人忧虑的边防形势——以谢榛诗为代表
        三、万历初期显示新气象的边防情况——以徐渭诗为代表
    第三节 记述边防将士生活
        一、戍守备战
        二、边地屯田
        三、修墙筑城
        四、营门塞猎
        五、边防将士的生存状况
    第四节 展现边塞汉族民众生活
        一、边地汉族民众的日常生活
        二、边民遭受兵燹的景况
        三、蒙汉边民生活的趋同现象
    第五节 呈现塞外蒙古民众生活
        一、狩猎生活
        二、游牧生活
        三、饮食生活
        四、娱乐方式
第三章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和平诗作
    第一节 时人对“封贡互市”的赞颂
    第二节 时人对“封贡互市”的怀疑
    第三节 方逢时的和平颂歌
        一、“封贡”前景象的书写
        二、“封贡”后景象的描绘
        三、和平的颂歌
    第四节 徐渭笔下的和平景象
        一、描绘蒙汉和睦景象
        二、歌咏蒙古人物
        三、描写三娘子形象
第四章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交游唱和诗作
    第一节 易代之际蒙汉诗人的交游唱和
        一、明朝与北方蒙古帝王之间的交流
        二、蒙古族诗人与汉族文人之间的交游唱和
        三、汉族诗人与蒙古族文人之间的交游唱和
    第二节 蒙古族诗人苏佑家族与汉族文人的交游唱和
        一、苏佑家族介绍及诗文创作情况
        二、交游唱和情况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的发表的学术成果

(4)渔石集校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扬历中外
    二、学术与诗文
        (一)唐龙与章氏学派
        (二)诗文雅正
    三、诗文集传世状况
        (一)明嘉靖刻本
        (二)清胡氏退补斋刻本
        (三)《金华丛书》本
        (四)《渔石先生诗集》
凡例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渔石集补遣
徵引文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唐龙年谱
附录二: 渔石集序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元代唐兀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元代“唐兀”的概念及其族群构成
    第一节 西夏遗民在元明典籍中的称谓
        一、唐兀人
        二、河西人
        三、西夏人
        四、其他
    第二节 “唐兀”在元代史籍中的概念
        一、单纯指代党项族
        二、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的政治共同体代称
        三、西夏王国
        四、地理区域
        五、姓氏
        六、人名
        七、曲牌名
        八、军事组织与军队名
    第三节 元代唐兀人共同体的构成
        一、党项人
        二、汉人
        三、鲜卑人
        四、沙陀人
        五、回鹘人
        六、女真人
        七、回回人
        八、吐警人
        九、其他
第二章 元代唐兀人的迁徙与分布
    第一节 唐兀人进行民族迁徙的历史前提
    第二节 元代北方地区唐兀人的迁入
        一、腹里地区(中书省辖地)
        二、河南江北行省北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三、陕西行省
        四、北方其他地区
    第三节 元代南方地区唐兀人的迁入
        一、河南江北行省南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二、江浙行省
        三、江西行省与湖广行省
        四、四川行省与云南行省
    第四节 元代唐兀人的迁出地——西夏故土
        一、唐兀人的主要迁出地
        二、留居河西的唐兀人及其在西夏故地的迁徙
        三、其他民族迁入西夏故地
第三章 元代唐兀人的仕进及其政治活动
    第一节 唐兀人的入仕途径
        一、由怯薛入仕
        二、由荫袭入仕
        三、由科举入仕
        四、由贡举入仕
        五、由吏员入流及其他
    第二节 元代唐兀人在中央的任职
        一、中书省与六部
        二、御史台
        三、枢密院及侍卫亲军
        四、诸院、寺、府、监
    第三节 元代唐兀人在地方机构中的任职
        一、行省与宣慰司
        二、诸路、府、州、县与录事司
        三、地方监察机构
        四、其他地方官署
    第四节 唐兀人入仕元朝的意义——以制度贡献为中心
        一、儒户及相关制度
        二、帝师、八思巴祭祀、僧狱制度与司禋监
        三、御史台
        四、军政与站赤制度
        五、其他制度
第四章 元代唐兀人的姓名与婚姻
    第一节 元代唐兀人的姓名——以传世文献为中心
        一、用旧姓
        二、用赐姓
        三、自改姓
        四、不称姓
        五、唐兀人的名——以蒙古名为例
    第二节 元代唐兀人婚姻若干问题考补
        一、元代唐兀人婚姻补考
        二、通婚对象的族属
        三、初婚的婚龄
        四、婚姻观念与婚俗
        五、几种特殊婚姻形态
第五章 元代唐兀人的家庭观念与户计归属
    第一节 元代唐兀人的家庭观念
        一、聚族而居
        二、奉养长辈
        三、教育子弟
        四、丧葬循礼
    第二节 元代唐兀人的户计归属与经济地位
        一、民户
        二、河西户
        三、军户
        四、站户
        五、僧户
        六、儒户
第六章 元代唐兀人的儒学与宗教活动
    第一节 元代唐兀人的儒学
        一、以理学名家为师友,崇尚闽洛诸子
        二、对地方教育事业的重视
        三、对忠君观念的升华
    第二节 元代唐兀人的宗教活动
        一、佛事活动——以河西儒士为中心
        二、其他主流宗教活动
        三、民间地方信仰活动
尾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夏言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夏言生平及其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风貌
    第一节 夏言家世及其性格
        一、夏言家世概述
        二、夏言家世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
    第二节 夏言生平概述
    第三节 夏言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风貌
        一、夏言前期的诗歌创作
        二、出使云贵诸省期间的诗歌创作
        三、夏言中期的诗歌创作
        四、夏言晚年入狱后的诗歌创作
第二章 夏言馆阁体诗歌特点及其与茶陵派的关系
    第一节 夏言馆阁体诗歌的特色
        一、台阁应制之诗
        二、馆阁应酬之诗
    第二节 夏言馆阁体诗歌特色与茶陵派的关系
        一、夏言对李东阳诗歌的推崇
        二、夏言与茶陵派其他成员的诗歌往来
        三、夏言诗歌与茶陵派主张
第三章 夏言诗歌的复古倾向及其与“前七子”复古派的关系
    第一节 夏言诗歌的复古倾向
        一、宗盛唐,尤爱李杜
        二、仿汉魏古体诗歌创作
        三、夏言的近体诗歌创作特色
    第二节 夏言诗歌复古倾向与“前七子”复古派的关系
        一、夏言与“前七子”复古派诸人的诗歌往来
        二、夏言与唐宋派的关系
        三、夏言诗歌与“前七子”复古派的主张
余论
附录一: 明清书目着录夏言着作目录
附录二: 夏言世系简表
附录三: 夏言年谱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梅之焕与《梅中丞遗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选题研究现状
        (一) 以梅之焕为核心的研究
        (二) 以其他人为核心的研究
        (三) 以麻城为核心的研究
    三、主要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一) 主要研究方法
        (二) 基本思路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难点
        (二)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梅中丞遗稿》成书背景概述
    一、社会背景
    二、文化背景
    三、家族世系
        (一) 家族起源
        (二) 家族发展
第二章 梅之焕生平与社会关系研究
    一、梅之焕之生平与社会活动
        (一) 梅之焕之生平
        (二) 梅之焕之社会交往活动分析
    二、与梅氏族人之家庭社会活动
        (一) 与其叔伯之关系
        (二) 佛教信仰的家族性
        (三) 交游会友的连续性
    三、麻城当地士人内部之交往交流状况分析
        (一) 麻城之治《春秋》活动
        (二) 麻城当地士人之政治立场分析
        (三) 麻城当地士人政治立场之异同
第三章 《梅中丞遗稿》之编纂与流传
    一、《梅中丞遗稿》的版本与编纂过程
        (一) 版本情况
        (二) 编纂过程
    二、流传保存
        (一) 流传情况
        (二) 成书时间
第四章 梅之焕《梅中丞遗稿》的内容分析
    一、从《遗稿》内容分析梅之焕仕宦经历
        (一) 为政之文官理念
        (二) 在外之武官行为
    二、从《遗稿》内容解析梅之焕社会思想活动
        (一) 明代士人崇佛思潮
        (二) 梅之焕的崇佛行为
        (三) 梅之焕的交友活动
第五章 梅之焕与《梅中丞遗稿》研究价值分析
    一、文献学角度
    二、史学角度
    三、文学角度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泾野先生别集》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编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缘由和意义
    第一章 吕柟的生平
        第一节 历史悠久的家族世系
        第二节 三起三落的仕宦经历
        第三节 坚持不懈的讲学生涯
        第四节 和而不同的交友往来
    第二章 《泾野先生别集》的着录及版本概述
        第一节 着录状况
        第二节 版本源流
    第三章 《泾野先生别集》的文学研究
        第一节 思想内容
        一、赠答诗
        二、送别诗
        三、咏物诗
        四、纪游诗
        五、怀古伤时诗
        六、酬颂诗及其他
        第二节 艺术分析
        第三节 吕柟的诗学观
    第四章 《泾野先生别集》的关学特质
        第一节 学特色
        一、关注现实
        二、尚实贵真
        三、会通博大
        第二节 形成原因
    结语
下编《泾野先生别集》的整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社会转型期农村社区佛教复兴现象研究 ——以甘肃省庄浪县南湖镇个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背景
        1. 宏观背景
        2. 微观背景
    三、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四、文献综述
        1. 国内学者有关农村宗教复兴的研究
        2. 国外学者对当代中国佛教问题的相关研究
        3. 文献评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基本概念
        1. 佛教复兴
        2. 社会转型
        3. 农村社区
    二、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2. 深入访谈法
        3. 参与观察法
    三、重点和难点
    四、调查地点的选择
第三章 佛教复兴的现状及特点
    一、调查社区的背景资料
        1. 南湖镇的历史由来
        2. 社区概况
        3. 南湖镇佛教发展的历史沿革
    二、信众的日常宗教生活形式
        1. 佛教活动场所的兴建
        2. 信众的宗教奉献与宗教参与
        3. 信众的日常修行仪式及禁忌
        4. 僧俗同庆的佛教节日
    三、农村社区佛教复兴的特点
        1. 信教群体以男性居多
        2. 信众群体以中老年为主
        3. 文化程度呈现多样性
        4. 神佛共居,和平共处
        5. 皈依佛门是信众宣泄不满的重要途径
        6. 信仰动机功利化、信仰行为随意简便化
        7. 功德捐助背后的名利之争
        8. 信众对教义理解的模糊性
第四章 农村社区佛教复兴的动因
    一、多样化民间信仰的存在是佛教复兴的思想根源
    二、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失范是农村佛教复兴的催化剂
        1. 经济领域的失范
        2. 政治领域的失范
        3. 文化领域的失范
    三、农民的现实困境是佛教复兴的内驱力
        1. 生存安全方面
        2. 情感方面的困境
        3. 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的困境
    四、佛教与草根文化的契合是其复兴的关键因素
        1. 佛教对孝道伦理的高扬赢得了农民的心理认同
        2.巧遇的“宗教灵验”是佛教复兴的神圣感召力
        3. 佛教倡导的“平等”意识赢取了农民的心理认同
        4. 西方极乐世界的缔造契合了人们渴望解脱的心理诉求
    五、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求是佛教复兴的不竭动力
    六、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佛教复兴提供了政治保障
第五章 转型期农村社区佛教的功能
    一、宗教社会学的功能理论
    二、农村社区佛教的正功能
        1. 信众的日常宗教生活有助于身心健康
        2. 佛教教义中的道德教化功能有助于家庭和睦、人际和谐
        3. 佛教的“果报论”有助于提高信众的自我认同感
        4. 佛教的“克己观念”有利于抑制贪心、拯救人心
        5. 佛教的信众牵引功能有助于个体的社会化
    三、农村社区佛教的负功能
        1. 弱化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及权威性
        2. 佛教活动及仪式消耗了有限资金,不利于农村经济建设
        3. 披着宗教外衣的封建迷信有所抬头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一) 甘肃农村佛教复兴所呈现出的独特性
        1. 从信众群体上看,出现新“五多”
        2. 宗教活动相对有序
        3. 信众对待宗教相对理性
        (二) 农村佛教复兴的动因比较复杂
        (三) 佛教在农村社区的功能具有双重性
    二、讨论:如何促进农村社区佛教健康有序发展
    三、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甘肃农村社区佛教复兴调查问卷
后记

四、庄浪“三送”得民心(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麻城刘氏家族研究[D]. 金丽娟. 长江大学, 2021
  • [2]顾光旭年谱[D]. 王丹. 江南大学, 2019(12)
  • [3]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诗研究[D]. 周春兰. 内蒙古大学, 2018(12)
  • [4]渔石集校笺[D]. 熊军. 浙江师范大学, 2017(07)
  • [5]元代唐兀人研究[D]. 邓文韬. 宁夏大学, 2017(11)
  • [6]夏言诗歌研究[D]. 韩玉凤. 浙江大学, 2017(12)
  • [7]梅之焕与《梅中丞遗稿》研究[D]. 侯晓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8]《泾野先生别集》整理与研究[D]. 韩慧清.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9]社会转型期农村社区佛教复兴现象研究 ——以甘肃省庄浪县南湖镇个案为例[D]. 崔丽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10(03)
  • [10]李战吉被授予“平凉市荣誉市民”称号[N]. 记者 张笑娟. 平凉日报, 2008

标签:;  ;  ;  ;  ;  

庄浪“三送”深得人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