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纤溶酶论文_董科,陈宇航,沈丹芸,裴晓方

导读:本文包含了豆豉纤溶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豆豉,芽孢,杆菌,淀粉,纳米,铵盐,粒径。

豆豉纤溶酶论文文献综述

董科,陈宇航,沈丹芸,裴晓方[1](2019)在《水豆豉中高产豆豉纤溶酶的菌株筛选、鉴定及生长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平板法初筛,从市售水豆豉分离细菌中筛选得到6株具有高产蛋白酶、淀粉酶和豆豉纤溶酶的菌株;经化学法复筛,获得1株高产豆豉纤溶酶菌株B61。对B61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rDNA同源性分析,最后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且该菌株在生长16h后检测到最高豆豉纤溶酶活力(826.25IU/mL)。该研究丰富了豆豉纤溶酶产生菌的菌种资源,并为其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09期)

高洋,孙艳[2](2018)在《豆豉纤溶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豆豉纤溶酶是以传统风味食品豆豉为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制得的一种纤维蛋白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综述了豆豉纤溶酶的制备、理化性质、功能特性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期刊2018年10期)

杨林,谢雅雯,魏文苹,徐玲霞,张菊[3](2016)在《响应面法优化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产豆豉纤溶酶的工艺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溶酶是指能专一降解纤维蛋白凝胶的蛋白水解酶,可用于治疗脑梗死、高凝血状态及血栓性脉管炎等外周血管疾病。解淀粉芽孢杆菌JXNUWX-1是一株从豆豉中分离得到的高产纤溶酶菌株,并保存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 No.M2014638)。本研究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曲面法对JXNUWX-1菌株产纤溶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Design-Expert软件对玉米淀粉、牛肉粉、初始p H这叁个较显着的因素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最终获得最佳发酵条件为:玉米淀粉浓度为2.91%,牛肉粉的浓度为1.76%,最适p H为7.47,在此条件下,酶活力为346.62 IU/m L,较优化前纤溶酶活力提高了8.9倍。本研究为解淀粉芽孢杆菌JXNUWX-1大规模生产纤溶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6年08期)

刘雪[4](2016)在《豆豉纤溶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豆豉纤溶酶(Douchi Fibrinolytic Enzyme,DFE)是豆豉中的发现的一种新型纤溶酶,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溶栓作用。本文综述了豆豉纤溶酶的溶栓机理、产生菌的筛选、酶学特性及基因的克隆表达等方面的进展,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6年02期)

韩岚[5](2015)在《豆豉纤溶酶的溶血栓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豆豉纤溶酶(Douchi Fibrinolytic Enzyme,DFE)是一种具有强烈纤溶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来源于中国传统发酵食品——豆豉。它能直接降解血栓中的交联纤维蛋白,具有良好的溶栓作用。本文综述了DFE的理化特性和溶栓作用,为利用其制备口服溶栓制剂指明了方向。(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期刊2015年23期)

张婵,李小东,王成涛[6](2014)在《豆豉纤溶酶载纳米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豆豉纤溶酶口服生物利用度,建立了豆豉纤溶酶载纳米脂质体系统,并对其表征进行评价。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的豆豉纤溶酶纳米脂质体的包封率为(52.74±4.24)%,粒径(72.04±31.2)nm,平均Zeta电位-44.2 mV,PdI 0.237。试验结果表明:豆豉纤溶酶纳米脂质体在体外稳定性好,在人工肠液中的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释放规律,豆豉纤溶酶在12 h后释放接近完全,无突释现象。豆豉纤溶酶及载酶纳米脂质体肠吸收液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豆豉纤溶酶及其载酶纳米脂质体在小肠均有吸收,吸收后仍具有纤溶活性。纳米脂质体可有效促进豆豉纤溶酶的吸收。(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张婵,李小东,王成涛[7](2014)在《豆豉纤溶酶纳米脂质体的肠吸收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外翻肠囊法和大鼠在体单向灌注法,以肠吸收速率(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指标,考察豆豉纤溶酶纳米脂质体的小肠吸收部位及效率。结果显示,由外翻肠囊法测得豆豉纤溶酶纳米脂质体的回肠段Ka和Papp分别为3.25×10-2μg/s和2.355×10-6cm/s,且吸收速率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最终出现饱饮现象。由大鼠在体单向灌注法测得的Ka和Papp分别为(1.49±0.22×10-3)μg/s和(7.90±1.46)×10-5cm/s。上述两种方法均表现出豆豉纤溶酶纳米脂质体在回肠的吸收效率为最高,这可能与回肠中大量存在Peyer’s淋巴结有关,而Peyer’s淋巴结中存在的M细胞可能导致饱饮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江利香[8](2014)在《解淀粉芽孢杆菌基因组测序及发酵产豆豉纤溶酶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豆豉纤溶酶已被证实为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具有不仅具有溶栓活性,还可以激活体内的纤溶酶从而增加内源性纤溶酶活性而具有降血压、抗氧化、抗肿瘤及溶血栓等医疗功效。豆豉作为中国的传统风味食品,早在《本草纲目》就有记载,其具有开胃增食、消食化滞、发汗解表、除烦喘等疗效。现代研究表明豆豉中含有大豆异黄酮、褐色素、溶栓酶以及抗菌素,这些都是对人体十分有利的物质。大豆异黄酮具和褐色素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褐色素和抗菌素具有调节体内营养平衡的作用;大豆异黄酮和溶栓酶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本论文以从传统发酵产品豆豉中筛选的一株产纤溶酶的解淀粉芽孢杆菌为研究对象,提取了其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对基因组中的丝氨酸蛋白酶进行分析系统分析后获得其纤溶酶种类。并且通过生长曲线和纤溶酶发酵积累曲线获得产纤溶酶的初始时间点和总纤溶酶活的最高时间点。并通过提取解淀粉芽孢杆菌在这两个时间点的细胞外蛋白、细胞壁蛋白、细胞膜蛋白以及细胞质蛋白,进行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获得影响纤溶酶的相关蛋白,为后续解淀粉芽孢杆菌产纤溶酶机制提供了研究基础。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收集使用LB培养基培养8-12h的解淀粉芽孢杆菌提取基因组,送华大基因组测序回来后,对测序结果进行内洞补洞拼接,序列上传NCBI,并通过与解淀粉芽孢杆菌FZB42比对丝氨酸蛋白酶基因信息,以及构建系统进化树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解淀粉芽孢杆菌DC-12的基因组中可能存在3种纤溶酶,共有大约7种丝氨酸蛋白酶。(2)对解淀粉芽孢杆菌DC-12大批发酵培养,取对数生长期即发酵8.5h为种子液的发酵时间,转接发酵培养基后,使用纤维蛋白平板法配合尿激酶标准曲线测不同发酵上清液的纤溶酶活,获得纤溶酶活发酵积累曲线。通过纤溶酶活发酵积累曲线,获得解淀粉芽孢杆菌中开始产纤溶酶的发酵时间点6h,产酶总酶活最高发酵时间点为54h。(3)用不同的蛋白提取方法分别提取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6h和54h的细胞外蛋白、细胞壁蛋白、细胞膜蛋白和细胞质蛋白,SDS-PAGE检测蛋白完整性和均一性,使用bradford法测得不同发酵时间点各部分蛋白质浓度,并送上海中科新生命科技公司进行iTRAQ蛋白质定量测定,对定量结果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4-04-23)

张敏,宋智魁,王鹏娇,王清忱,彭安堂[9](2013)在《贵州豆豉纤溶酶发酵液中活性酶的盐析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贵州豆豉发酵液中纤溶酶分离纯化。方法:贵州特色药食两用的豆豉中提取得到的纤溶酶菌株(DCK-B),用液体发酵法将其发酵,采用硫酸铵盐析法进行粗提纯,并对0~80%浓度的一级硫酸铵梯度盐析与0~30%、30%~60%两段硫酸铵梯度盐析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硫酸铵梯度盐析在30%以前出现的沉淀为杂蛋白,且较复杂;30%梯度以后的目标蛋白大量沉淀出来,到50%时活性蛋白几乎沉淀完全;经两段盐析,当0~30%盐析时有少量活性蛋白盐析出来,绝大部分蛋白在30%~60%这个盐析梯度沉降下来。结论:确定了贵州豆豉纤溶酶发酵液中活性酶的两段硫酸铵盐析分离纯化方法。(本文来源于《贵阳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王昶[10](2013)在《豆豉纤溶酶高产菌株XY-1的诱变育种及产酶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诱变育种方法获得纤溶酶高产菌株。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得到突变株最佳发酵条件。方法:采用紫外线诱变的方法,对本实验室保存的产纤溶酶菌株XY-1进行育种;采用传代培养的方式选取能够稳定遗传的突变株;用PCR的方法扩增突变株与出发菌株的产酶基因,用PubMed的BLAST比较它们的基因是否有差异;用摇瓶实验与测量OD600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出发菌株和突变菌株的生长量,探索两者的差别;用摇瓶发酵培养的方法得到出发菌株和突变菌株的产酶曲线,比较两者的区别;用摇瓶发酵培养的方式分别发酵培养出发菌株和突变菌株获得两种酶,粗酶在-20℃,4℃,室温,37℃,40℃,50℃,60℃,70℃下保存处理不同时间,比较处理后的酶的活性,得到两者酶的热稳定性。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从葡萄糖,蔗糖,木糖,麦芽糖,乳糖,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硫酸铵,大豆蛋白胨,胰蛋白胨,酵母浸膏,牛肉浸膏分别选出突变株的最佳碳氮源;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的组成成分;采用单因素实验探索突变株的培养条件:温度,接种量,初始pH。结果:通过紫外诱变获得了2株能够稳定遗传10代的突变株WY-1和WY-2,其产酶量均达到出发菌的3倍。出发菌株与突变菌株的产酶基因序列中只有一个碱基不同,其相似度达到99%,两者无差异。出发菌株和突变菌株的生长速率相同,即达到对数生长期和维持对数生长期的时间相同,相同培养时间的生长量不同,突变菌株高于出发菌株。出发菌株和突变菌株的产酶速率不同,出发菌株在17h达到产酶高峰,产酶量为13.8FU/ml,培养至第9天时酶产量没有明显下降;突变菌株在3天达到产酶高峰,这时候的产酶量为43.67FU/ml,六天后产酶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第9天下降至35FU/ml。突变菌的产酶量为出发菌株的3.15倍。两种酶的热稳定性相似,在-20℃,4℃,室温下,两种粗酶在16天时还具有80%以上的酶活性;在37℃和40℃时酶稳定性相似,5.5h能保存80%的酶活性,高于50℃时酶的热稳定性明显下降。基单因素实验提示发酵培养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正交试验得到发酵培养基的成分为:碳源浓度为2%,氮源浓度为3%,K2HPO4/KH2PO4为0.2%/0.1%,硫酸镁为0.1%。研究得到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为72h,温度为37℃,初始pH为7,菌种接种量为0.5%。结论:紫外诱变获得高产菌株,纤溶酶产量为43.67FU/ml,为出发菌株的3.15倍,达到了诱变育种的预期效果。培养条件优化后突变菌株纤溶酶产量达到53FU/ml,是优化之前的1.65倍。(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豆豉纤溶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豆豉纤溶酶是以传统风味食品豆豉为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制得的一种纤维蛋白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综述了豆豉纤溶酶的制备、理化性质、功能特性及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豆豉纤溶酶论文参考文献

[1].董科,陈宇航,沈丹芸,裴晓方.水豆豉中高产豆豉纤溶酶的菌株筛选、鉴定及生长性能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9

[2].高洋,孙艳.豆豉纤溶酶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2018

[3].杨林,谢雅雯,魏文苹,徐玲霞,张菊.响应面法优化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产豆豉纤溶酶的工艺条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6

[4].刘雪.豆豉纤溶酶研究进展[J].科技传播.2016

[5].韩岚.豆豉纤溶酶的溶血栓作用研究[J].现代食品.2015

[6].张婵,李小东,王成涛.豆豉纤溶酶载纳米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J].中国食品学报.2014

[7].张婵,李小东,王成涛.豆豉纤溶酶纳米脂质体的肠吸收效率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4

[8].江利香.解淀粉芽孢杆菌基因组测序及发酵产豆豉纤溶酶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4

[9].张敏,宋智魁,王鹏娇,王清忱,彭安堂.贵州豆豉纤溶酶发酵液中活性酶的盐析分离纯化[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3

[10].王昶.豆豉纤溶酶高产菌株XY-1的诱变育种及产酶条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豆豉纤溶酶生产菌及其突变株的...一1产豆豉纤溶酶菌株的分离FigZ一...麦芽糖浓度对豆豉纤溶酶活力的影...一7发酵温度对豆豉纤溶酶活力的影...的豆豉纤溶酶(DFE)基因的测...玉溪菌株的不同培养时间的酶谱结果

标签:;  ;  ;  ;  ;  ;  ;  

豆豉纤溶酶论文_董科,陈宇航,沈丹芸,裴晓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