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国志论文_王瑰

导读:本文包含了郡国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后汉书,汉书,永寿,人口,郡县,太行山,永昌。

郡国志论文文献综述

王瑰[1](2016)在《《续汉书·郡国志》永昌郡人口辨》一文中研究指出晋人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所载顺帝永和五年(140年)永昌郡的户口数,以永昌郡处地之偏远而户口之繁盛却远超绝大部分内郡,以及口户比的失于常理,近代以来遭到了不少质疑。但若把当时民族人口增长的特殊情况和华夏人口的一般情况区别开来审视,并联系当时汉国家主导的国际格局对南方丝绸之路空前繁荣的推动,以及在此背景下永昌郡的开发程度,又不难发现其实《郡国志》所载永昌郡户口数其实是值得起信赖和推敲的。对历史时期民族人口的估计,不能轻易否定史籍的记载,而也应关注其特殊时期的特殊性。(本文来源于《曲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田立坤[2](2015)在《《后汉书·郡国志》中“别领”之我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书局标点本《后汉书·郡国志》六属国条别领与其后的城数均为原文讹为刘昭新注者。"别领"系对六属国性质的强调说明,而非"另外领"之意,所以,"别领"也不能与其后的城数连读成"别领若干城"。所谓"别领",是东汉安帝时对分边郡属县所置属国实行的一种特殊管理体制:"领县、治民比郡,都尉如太守",区别于此前"存其国号而属于汉"的属国。(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5年11期)

朱圣钟[3](2013)在《《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鱼复捍关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后汉书.郡国志》巴郡鱼复县下刘昭注所注捍关与南郡佷山捍关相关史实的考证分析,认为刘昭所注"史记曰,楚肃王为捍关以拒蜀"之文应置于南郡佷山县条下,不应置于巴郡鱼复县条下。(本文来源于《叁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王海[4](2008)在《《续汉书·郡国志》户口数谬误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续汉书·郡国志》对东汉时期各郡国的户口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记载,但是通过与《汉书?地理志》户口数记载的比较和对同一郡国户数与口数的比较,某些谬误得以显现。该文以文献、考古资料为依据,针对玄菟郡、辽东郡户口数谬误进行辨析,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7期)

孟古托力[5](2004)在《东汉东北汉族人口的发展变化——《后汉书·郡国志》东北五郡国人口数字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时期东北汉族人口的发展变化,以永寿叁年(157年)为界,在前后两个时期里,各种类型的机械增长占有重要地位;大量汉族人口通过不同形式,基于各种目的进入乌桓、鲜卑邑落中,突破了郡县管理汉族人口的传统模式;在人口数量上,扭转了辽西多于辽东的局面,并且文化素质发生可喜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04年02期)

赵天改[6](2000)在《《<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标点正误一则》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书局点校本《续汉书·郡国志》在河内郡修武县下刘昭注曰:“史记曰:‘白起攻韩南阳,太行道绝之。’”针对“太行道”一词,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却断作“太行道”。(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昭王四十四年)二书标点有异,孰是孰非,值得一辨。 《史记·苏秦列传(本文来源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2000年02期)

陈昌文[7](1999)在《《后汉书·郡国志》县邑数质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书局版《后汉书·郡国志五》载东汉“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二千年来,各类书籍相继引用,特别是历史城市学兴起以后,引用者更是比比皆是。笔者在研究汉代城市时发现这条记载数字有误。《后汉书·郡国志》各卷记载:司隶校尉部,县...(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期刊1999年01期)

陶文牛[8](1994)在《东汉人口南北分布的演变──《续汉书·郡国志》户口资料研究之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东汉人口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东汉前期在籍人口迅速恢复和增长,中期南方在籍人口持续增长,而北方由于羌人起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在籍人口数量叁起叁落,导致南北分布比重的不断变化。元兴元年,永和元年和永寿3年全国在籍人口曾叁次出现高峰。元初5年前后和元初元年是东汉中期在籍人口的两次衰减的谷底。由于元初5年前后史籍缺载,延光4年的在籍人口数量是元兴元年和永和元年之间史籍记载最低,点。《续汉书·郡国志》记载的永和5年的郡国的户籍资料,只是东汉中期人口地理演变过程中一个特定时期的材料,不能代表整个东汉在籍人口南北分布的趋势。由于天灾导致流民的存在,贵族、官僚荫占依附人口,北方的实有人数的实际比重高于史料记载。(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4年03期)

陶文牛[9](1993)在《东汉人口增长和减少的演变——《续汉书·郡国志》户口资料研究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东汉的人口状况,其重要依据是《续汉书·郡国志》以及刘昭的注。刘昭的注又来源于以下叁个方面,即应劭的《汉宫仪》、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和伏无忌的户口、垦田材料。从东汉建立到永寿年间的人口演变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光武帝至和帝元兴元年(25~105年),二是从和帝元兴元年至桓帝永寿年间(105~158年),前者是人口的恢复和增长期,后者是人口的徘徊和波动期。东汉后期(157~220年),是人口锐减的时期。及至叁国,人口数已降到东汉初年的水平线以下.值得注意的是,东汉人口数的升与降,与社会的稳定程度有很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3年01期)

高桥稔,葛蓬天[10](1988)在《《元和郡国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平寰宇记》中引有354条所谓“《郡国志》”逸文,由于乐史在《寰宇记》序言中曾提到“元和有《郡国志》”,清严观作《元和郡县补志》辑补今本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阙文时,即将《寰宇记》引《郡(本文来源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1988年01期)

郡国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书局标点本《后汉书·郡国志》六属国条别领与其后的城数均为原文讹为刘昭新注者。"别领"系对六属国性质的强调说明,而非"另外领"之意,所以,"别领"也不能与其后的城数连读成"别领若干城"。所谓"别领",是东汉安帝时对分边郡属县所置属国实行的一种特殊管理体制:"领县、治民比郡,都尉如太守",区别于此前"存其国号而属于汉"的属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郡国志论文参考文献

[1].王瑰.《续汉书·郡国志》永昌郡人口辨[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6

[2].田立坤.《后汉书·郡国志》中“别领”之我见[J].社会科学战线.2015

[3].朱圣钟.《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鱼复捍关考[J].叁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4].王海.《续汉书·郡国志》户口数谬误辨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

[5].孟古托力.东汉东北汉族人口的发展变化——《后汉书·郡国志》东北五郡国人口数字之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4

[6].赵天改.《<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标点正误一则[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

[7].陈昌文.《后汉书·郡国志》县邑数质疑[J].中国史研究.1999

[8].陶文牛.东汉人口南北分布的演变──《续汉书·郡国志》户口资料研究之二[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9].陶文牛.东汉人口增长和减少的演变——《续汉书·郡国志》户口资料研究之一[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

[10].高桥稔,葛蓬天.《元和郡国志》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

论文知识图

3.方足布第八章 都市3.方足布3.方足布3.方足布

标签:;  ;  ;  ;  ;  ;  ;  

郡国志论文_王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