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创建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

“同课异构”创建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

惠州市华罗庚中学广东惠州516000

【摘要】本文首先从同课异构的研究背景出发,进而引入同课异构的概念,同时也阐述了同课异构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通过《原电池》这一节课对同课异构的理念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探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教学特点、教学方法的不同,对比两种不同模式的教学设计,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直观的课堂感受。最后,本文对教师观念、化学学科教学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原电池;化学学科教学

近年来,国家日益注重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而本文所说的“同课异构”正是给老师们一个展示的平台,一个契机。打造好“同课异构”意义重大。

一、“同课异构”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同课异构”这种教学研究形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同课异构”俗称“多人一课”,是指同一个课题由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教法,大家在对比中进行教学研讨的一种教研形式;其目的是让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

二、“同课异构”的具体操作

同课异构,可分为一人同课异构和多人同课异构等形式,一般采取多人同课异构的形式。惠州市华罗庚中学对这种教研模式进行了多次尝试。经过尝试之后,大家总结了经验,制订了同课异构具体操作方案在其他学校进行推广实施。

下面以惠州市华罗庚中学化学科组的一次教学内容为“原电池”的“同课异构”活动为例,介绍同课异构的具体操作步骤:

(一)确定课题,自主备课

教研组内每位教师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挖掘各种可用的教学资源,再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个性解读和本人教学优势制订教学目标,预设教学过程,提出自己的疑惑之处。

(二)说课讨论,修改教案

在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中,每个教师把自己对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设置、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预设以及设计理念进行阐述,也提出自己的困惑供大家讨论。可以按每位教师的设计一课一课地讨论,也可以就其中的某几个环节有重点地讨论。

在“原电池”为教学内容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两位老师经过与备课组老师的深入交流与讨论,分别确定各自的教学设计是:

1.教师甲的教学设计:学生对能源问题的讨论作为引入,原电池原理的探究为主线,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为主要活动,教师以设问引导辅助学生,通过设问层层深入,最后探究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教师乙的教学设计:以氧化还原反应的复习作为引入,然后创设任务情景——如何组装形成一个原电池,再以分组对比实验为主要活动,以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为主要学习内容,并结合练习进行检验学习效果。

(三)上课,评课

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备课研讨中遇到的问题,预设的教学过程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等问题,在比较中就有了结论和答案。

每一次教学都是一种尝试。有尝试,有比较,有反思才能有提高。上完课后,首先让上课教师作课后小结,然后其他老师进行互动评课,最后总结出值得借鉴的方法和经验。在“原电池”一节教学活动之后,科组内的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一些探讨:

1.从教学设计上看,两位老师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是注重原电池的原理的探究,突出探究,通过实验论证。一个是注重基础知识,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入手,引导学生突破最近发展区,并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虽然两位老师的载体不一样,但是都能够准确的把握重难点,教学方向明确,并都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注重课堂的实效。

2.从教学特点上,一个是注重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一个是注重学生知识积累,重视学生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以创设情景为驱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反思

“同课异构”教研形式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教学研究形式。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部分教育者对“同课异构”的认识有误差,出现了一些与“同课异构”的意旨相违背的做法,使这种先进的教研形式无法充分实现其应有的价值。部分教师一味求同,缺乏创新,而有的教师只求“异”,不求“同”,偏离了教学目标。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同课异构”教研形式提出了挑战。尽管存在问题,但我们不能否认“同课异构”教研形式给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活力和良好成效,我们应坚持经常开展这种活动,在活动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同课异构”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师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努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瑞生.同课异构:一种有效的教育比较研究方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年01期.

[2]朱玉金.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的同课异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倪小东.“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尝试[J];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27期.

标签:;  ;  ;  

“同课异构”创建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