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石潭记》的亮点探究

关于《小石潭记》的亮点探究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名篇《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简称《小石潭记》)教学中,有很多亮点值得我们探究。下面就针对《小石潭记》“亮点”进行几点探讨:

一、关于写景的角度

课文写水、写木、写石、写鱼……细腻生动,得益于作者多角度的描绘:

1.绘声。如“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为比喻绘声。作者以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来喻指水声,写出了流水的清脆悦耳。

2.绘色。如“青树翠蔓”,是采用近义的色彩直接着色。“青”与“翠”皆有“绿”意,交互使用,避免重复,表现了树木的青翠葱郁。

3.绘形。如“全石以为底……为岩”,是绘石形,或整或零、或高或低、或仄或平,多姿多态;再如“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是绘木形,或盖或绕、或摇或连、或长或短,变化万千;又如“斗折蛇行”是绘水形,“犬牙差互”是绘岸形,曲曲折折,交互错杂,形象生动。

4.绘影。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绘鱼影。石底光洁完整,水体清澈透亮,日光艳丽明朗,鱼影便越发鲜灵滋润。

5.绘神。如“似与游者相乐”,绘出了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

二、关于写景的技巧

课文多角度描绘景物,精美异常,其手法主要有:

1.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为岩”是点面结合,有序地体现了作者的感知。

2.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潭西南而望”是远,“坐潭上”是近,远远近近,多层次地展示了小潭的景致。

3.动静互衬。如写鱼:“影布石上,仡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4.虚实相生。如写水:“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纯粹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历历在目,则水澄澈透明,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三、关于情感的启示

课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我们体会作者情感,可抓住文中的暗示,即两“乐”关情,一“清”明心。

两“乐”是指课文开篇的“心乐之”及第2段的“似与游者相乐”,两“乐”体现了作者观赏小石潭的奇景奇趣后暂时的轻松与快慰。一“清”是指课文第4段的“以其境过清”,一“清”表现了环境的凄清给作者心情带来的幽凉。

四、关于行文的照应

课文行文的照应,既使全文结构紧凑,又令景物特征鲜明。文中的照应主要有:

1.行踪来去的照应。“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是来,“乃记之而去”是去,一“来”一“去”,完整反映游览的过程,使首尾圆合。

2.方位上下的照应。“下见小潭”间接表明作者位置在潭之上,“坐潭上”则直接表明作者的位置,一“下”一“上”,反复交代观赏的视角,暗示潭的范围之小。

3.景物分合的照应。“隔篁竹”“伐竹取道”是分写竹,“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是分写树,可见潭的幽静风貌。

4.环境明暗的照应。““隔篁竹,闻水声”为暗,“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为明,“潭西南而望……明灭可见”以明暗相应,一“明”一“暗”,逐次展示所感的内容,强调环境的优美或冷寂。

五、关于语言的乐感

课文语言自由灵活,读来“如鸣佩环”,极富音乐的美感。这种乐感的形成源于句子的整散相糅,长短交错。

1.整散相糅。既句子时整时散。如“隔篁竹,闻水声”是整齐的三字句,后接散句“如鸣佩环”;如“近岸,”是散句,后接“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整齐的二字句……

2.长短交错。即句子或长或短。如“坐潭上”是短句,后接长句“四面竹数环合”;如“近岸”是短句,后接长句“卷石以为出”……另外,文中还有大量的连续四字句与简洁的短语联合运用。它们给人的感觉是匀称而不是呆板,节奏明快而富于变化,体现了整饬与参差相错的没。读起来起伏变化,流畅婉转,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标签:;  ;  ;  

关于《小石潭记》的亮点探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