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声律论文_戴燕

诗歌声律论文_戴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诗歌声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歌,北朝,沈约,诗律,中国古典,乾隆,汉语。

诗歌声律论文文献综述

戴燕[1](2018)在《六朝诗歌声律模式的构想与美感》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它上承周汉,下启唐代,以不断地变化,创造了很多新的文学形式。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戴燕的新书《远游越山川》,选取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几个关键时期,解读了各方面的基本文献,展现出那个时代文学丰富的变化及其价值。$(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8-03-17)

蒋寅[2](2018)在《乾隆时期诗歌声律学的精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典诗歌声律学依托于清初古音学的复兴和学界对音韵学的普遍关注,在康熙间出现飞跃性的发展,尤其是王渔洋创辟古诗声调之学,经赵执信撰为《声调谱》而得以系统化。到乾隆间,在浓厚的实证学风主导下,诗歌声律学益趋专门化、精密化,得到长足的发展。引人瞩目的是山东诗家秉承地域诗学的小传统,在诗律学的承传、修正、充实、精密化方面尤多贡献,涌现出如宋弼《声调汇说》、刘藻《声调指南》、李宪乔《拗法谱》、李锳《诗法易简录》等。其中李锳《诗法易简录》是代表当时诗律学水平的重要着作,其声律学观念与翁方纲整理、研究王渔洋诗学的着述参看,可以看出乾隆间古诗声调观念的修正和认识的深化。在盛行诗律学研究的风气下,乾隆间出版了多部订补赵执信《声调谱》的着作,如恽宗和《新订声调谱》、翟翚《声调谱拾遗》、吴镇《声调谱》、翁方纲《五七言诗平仄举隅》、李汝襄《广声调谱》、吴绍澯《声调谱说》等,在不同程度上完善了《声调谱》的内容和体例,是乾隆朝诗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诗论家在诗话和笔记中对古老的病犯说重新作了诠释,在近体诗的语境下充实了新的内容;还有论者对古诗声调学引发的诗中古律句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反思。整体看来,乾隆朝的诗歌声律学在格律、声调、病犯叁方面不同程度地深化了传统诗学的声律学的研究,并使它逐渐成为传统诗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乾隆间诗论家对诗歌声律的细心揣摩,特别突出地体现了清代诗学的学术色彩,是乾隆诗学中最值得我们重视的学术史内容之一。(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傅林[3](2016)在《从仓央嘉措情歌看藏汉诗歌声律的类型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的声律元素主要包括押韵、句长、句数和节奏等。统计"仓央嘉措情歌"各篇目中这些元素的数量和比例,可发现它们的重要性是不同的,由此可得到按重要性排列的声律特征层级。将之与汉语诗歌的声律层级进行比较,可知"仓央嘉措情歌"以节奏为核心声律特征,汉语诗歌以押韵为核心声律特征。这种差异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诗歌功能有关:以"仓央嘉措情歌"为代表的藏族谐体民歌与舞蹈关系紧密,而汉语诗歌与吟诵密不可分。这最终决定了诗歌的不同声律形态。(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杜晓勤[4](2016)在《“中国古典诗歌声律分析系统”的研发过程和学术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典诗文声律分析系统"首次实现对中国古典诗歌及其他体式的韵文进行大批量的四声自动标注和八病标识、数据统计功能,有助于研究永明体诗歌声病情况,考察永明诗律向近体诗律演变的环节和过程,可对五七言近体诗的句、联、篇的声律格式进行标注、分析和统计。与国内具有类似功能的其他工具性软件相比,运行速度更快,标注更准确、直观,导出数据更方便。而且,解决了四声和平仄标注中多音字的难题,还在诗歌声律分析系统中增加了诗歌文本校勘这一独特功能,解决了因文本讹错而导致诗律分析和统计不准确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周梦梦[5](2014)在《唐诗“声律论”对齐梁诗歌声律理论的沿革》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声律论"的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的齐梁声律理论,为唐人进一步深入认识声律论奠定了重要基础。唐人沿着齐梁时期所创立的声律理论,变繁琐为简洁、变消极为积极,由局部到整体,使唐代"声律论"趋于多元化、系统化、具体化、成熟化,终而助唐诗登上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4年07期)

张培锋,孙可[6](2014)在《论南北朝时期僧团与诗歌声律论及吟诵发展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诗歌自南北朝以来日益走上声律化、同时注重吟诵的道路,与古乐失传、诗乐分离有关,而佛教僧团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音声在古代必须依靠口耳相传、无法保存,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文章的重要立论基础。僧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春秋时期外流到西域地区的华夏古乐主要保留在当地大乘佛教僧团中,在魏晋时期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重新回传中原,当时掌握音声传承的多为僧人,以往被人们视为"胡乐"的其实正是地地道道的华夏"古乐"。这种音声传承又经由萧子良、沈约、王融、王筠、刘勰等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的审音之士重新传回世俗社会,并在南朝形成以"吴音"吟诵诗歌的传统。这一传统源远流长,影响着其后一千五百余年中国诗歌的发展。(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张连旺[7](2014)在《齐梁诗歌声律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永明声律论是齐梁时期诗歌声律理论发展的结晶,它的产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永明声律论的产生既是文学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也是多种文学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诗歌与音乐的分离为永明声律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诗体变革、文体互动、文人探索、佛教启发是永明声律论产生的重要条件,齐梁诗风与文学思想是永明声律论产生并发展的土壤。“四声八病”是永明声律论的探究核心,对不同声病的阐释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永明声律论子产生之日起就在齐梁诗歌的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在声律运用方面却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造成齐梁时期诗歌创作声律运用多元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文学创作和文人审美趣味的多样性,也有诗体发展的多元化,永明声律论在产生之初的局限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当对永明声律论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充分吸收并发扬其中的合理成分,清醒认识其中的消极因素并自觉规避。(本文来源于《西藏民族学院》期刊2014-03-01)

羊莉君[8](2013)在《北朝诗歌声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声律是中国古代对诗或骈文在音韵、声调、格律方面的要求,从而提高诗文表达效果。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诗歌在艺术形式与技巧方面有重要进展,齐梁年间的永明体强调诗歌声律,自觉追求声律。南朝永明声律之说传到北朝,北朝诗歌声律有了一定的变化,直至北齐北周完全接受了永明声律说。本文主要从北朝诗歌声律的发展过程入手,探讨北朝诗歌声律结构规律。(本文来源于《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卢盛江,叶秀清[9](2011)在《论北朝诗歌声律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以前还没有声律的自觉意识。孝文太和至东西魏分裂,南方永明四声之说已传到北方,北魏诗歌声律有了变化,但较南方晚一个节拍,说明接受新的四声之说、声律之说要有一个过程。东西魏分裂之后,声律追求大大前进了一步,但还没有达到和南朝声律同步发展的程度。北齐北周已完全接受永明声律说,南北诗歌声律基本上没有差异,说明政治上统一之前,文学上就已有了南北合流的趋势。这是北朝声律发展的大致面貌。(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谢心丽[10](2011)在《张说诗歌声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说(667~730)是初唐渐盛之际的诗人兼政治家,本文以张说的诗歌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穷尽式的考察,对声、韵、调进行全面分析,以声律研究为主,用韵研究为辅。在声律研究上前人多整体概括或多是理论研究﹑内容上则大都是综述﹑概要﹑体系建构。本文则具体而深入地分析其声律情况,从微观角度考察其诗律特点。具体而言,全面考察其诗在平仄、粘对、节奏、对仗、用韵、拗救等方面的特点,并用八病理论对其考察,探究其在诗格方面的基本面貌,从而对初唐时的诗格的整体情况做一个辅助性的论据。本文共分绪论、正文、结语叁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分为五章。在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指出了目前学界多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张说的诗歌,而从语言角度的研究较少,因此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力度,以期对张说有更全面的研究。正文第一章分析了张说诗歌的用韵情况,第一节分析了张说近体诗的用韵韵谱、用韵特点,以及特殊韵字的情况,第二节研究了张说古体诗的用韵韵谱、用韵特点。第叁节是对张说诗歌声调的辨别,有的字存在平仄两读的情况,在判定时,结合了诗的平仄格式以及字的意义。第二章对张说诗歌的格律进行了分析,第一节分别统计了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排律的格律情况,包括五言近体诗的“一不论”、“叁不论”、平仄格式、句式、拗救,以及七言近体诗的“一不论”、“叁不论”、“五不论”、平仄格式、句式、拗救情况。第二节分析了张说古体诗的句式、失粘、失对情况。第叁章分析了张说诗歌对仗情况,第一节是对张说近体诗对仗的分析,分别对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排律的对仗情况进行了统计,包括对仗的种类、位置的统计,并对不同体裁的对仗特点进行了比较。第二节是对张说古体诗的对仗分析,对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五言十句、五言十六句、五言十八句古诗等进行分别统计,考察了古体诗的对仗特点。第四章分析了张说诗歌的声病情况,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傍纽”八种声病的病犯情况,统计了各个声病病犯的次数,以及声病病犯的整体情况,并对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声病情况进行了比较,在比较中探究其原因和规律。第五章用“内证法”对张说的个别诗句进行了校勘,目前收录张说诗集的有不同的版本:中华书局的《全唐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御定全唐诗》,《丛书集成初编》本《张燕公集》,《唐五十家诗集》,现存诸集在个别字句上不尽相同,从用韵、平仄、粘对、声病角度的“内证法”校勘诗句,是对文献考证的有力补证。结论部分在正文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张说近体诗与古体诗的用韵、格律、对仗、声病的整体情况。(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1-05-26)

诗歌声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典诗歌声律学依托于清初古音学的复兴和学界对音韵学的普遍关注,在康熙间出现飞跃性的发展,尤其是王渔洋创辟古诗声调之学,经赵执信撰为《声调谱》而得以系统化。到乾隆间,在浓厚的实证学风主导下,诗歌声律学益趋专门化、精密化,得到长足的发展。引人瞩目的是山东诗家秉承地域诗学的小传统,在诗律学的承传、修正、充实、精密化方面尤多贡献,涌现出如宋弼《声调汇说》、刘藻《声调指南》、李宪乔《拗法谱》、李锳《诗法易简录》等。其中李锳《诗法易简录》是代表当时诗律学水平的重要着作,其声律学观念与翁方纲整理、研究王渔洋诗学的着述参看,可以看出乾隆间古诗声调观念的修正和认识的深化。在盛行诗律学研究的风气下,乾隆间出版了多部订补赵执信《声调谱》的着作,如恽宗和《新订声调谱》、翟翚《声调谱拾遗》、吴镇《声调谱》、翁方纲《五七言诗平仄举隅》、李汝襄《广声调谱》、吴绍澯《声调谱说》等,在不同程度上完善了《声调谱》的内容和体例,是乾隆朝诗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诗论家在诗话和笔记中对古老的病犯说重新作了诠释,在近体诗的语境下充实了新的内容;还有论者对古诗声调学引发的诗中古律句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反思。整体看来,乾隆朝的诗歌声律学在格律、声调、病犯叁方面不同程度地深化了传统诗学的声律学的研究,并使它逐渐成为传统诗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乾隆间诗论家对诗歌声律的细心揣摩,特别突出地体现了清代诗学的学术色彩,是乾隆诗学中最值得我们重视的学术史内容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歌声律论文参考文献

[1].戴燕.六朝诗歌声律模式的构想与美感[N].解放日报.2018

[2].蒋寅.乾隆时期诗歌声律学的精密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傅林.从仓央嘉措情歌看藏汉诗歌声律的类型差异[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杜晓勤.“中国古典诗歌声律分析系统”的研发过程和学术价值[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5].周梦梦.唐诗“声律论”对齐梁诗歌声律理论的沿革[J].金田.2014

[6].张培锋,孙可.论南北朝时期僧团与诗歌声律论及吟诵发展关系[J].贵州社会科学.2014

[7].张连旺.齐梁诗歌声律理论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14

[8].羊莉君.北朝诗歌声律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9].卢盛江,叶秀清.论北朝诗歌声律的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

[10].谢心丽.张说诗歌声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诗歌声律论文_戴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