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彦民:牵好写字教学的“牛鼻子”论文

于彦民:牵好写字教学的“牛鼻子”论文

【摘 要】指导学生写好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如果能做到坚持锤炼个人写字基本功,重视编创习字口诀,帮助学生掌握习字要领,坚持不懈抓好写字习惯,努力落实“穿准线”“用对力”“走好路”等目标,便可以牵好写字教学的“牛鼻子”,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实现理想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写字教学;牛鼻子;基本功;口诀;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学习。这个工具是什么呢?它装有五把刀——即五种技能:读,写,算,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表达自己的意思”。苏氏把“写”(这儿指的是书写的技能)列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五把刀”之一,可见教小学生写好字是多么重要。江苏省历来重视写字教育,不仅在《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17 年修订)》中规定,“小学1 至6 年级要在语文课程或地方课程中每周安排1 课时的书法课”,还将《小学硬笔习字》作为配套教材统一发放,有力地保证了写字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阿东没有回答老巴的话,却在心里说:阿里比我的前途重要得多。他让老巴把母亲所有的照片都找了出来。第二天,他带着这些照片到机关。机关资料室有扫描仪。阿东跟资料员讲述了哥哥阿里思念母亲的事,然后告诉她,他想在此扫描这些母亲的照片,为阿里做一个母亲的短片。资料员叫小丁,个子不高,眉清目秀的,说着一口荆州普通话。她立即满口答应了阿东的要求。她让阿东去忙自己的,她来帮他扫描,并说会直接刻成光碟给他。

对于学生而言,写好字并非一朝一夕,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下一番功夫:既要有扎实的苦功夫,也要有恰当的巧功夫,才能让学习事半功倍。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巧妙地牵好“牛鼻子”,让写字教学更高效。

一、穿准线:锤炼教师基本功

众所周知,牛鼻子是牛身上最弱的地方,由好多软骨组成,在牛鼻子洞里容易穿上线或铁环,只要牵着牛鼻子,它就没了反抗能力,温顺地跟着主人走。然而,能恰到好处地将线穿进牛鼻子,需要一定的功夫。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掌握了写字的知识与技巧,才能将线穿准、穿好。

1.写好字。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能写得一手好字,确是胜任语文教学的重要条件。写好字,第一,“好”在要把字写正确、规范,因为要以正确、规范的书写,让学生在习字之初不断增强规范的意识;第二,“好”在要写得美观,因为汉字作为全世界最美的文字,除了音形义的整合之美,还有独特的结构之美,能够给人带来赏心悦目之感;第三,“好”在要了解一些关于汉字书写的基础理论,懂得一些汉字演变的历史,因为语文教师不能仅仅讲授写字技巧,还要“育人”,要让学生感受到汉字背后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把汉字写好,“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碟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好”又何止是一个个方块字呢?

2.能示范。

教学反文旁时,笔者曾先后做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首先是按部就班,教给学生书写要领:这个偏旁分四笔写成,第一笔撇和第二笔横不宜太长,第二笔短横从撇的中间偏下处起笔,第三笔竖撇从横中间起笔,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学生根据这个要领练习,有一部分学生依然达不到要求。此时,笔者把刚才的书写要领改编为四句口诀:“撇要短,横偏下,竖撇横中起,舒展写一捺。”学生跟着朗读两遍,顿时兴趣盎然,四句口诀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要领,他们一边写一边念,课堂由单调乏味变得富有乐趣。

3.会评点。

积极评价为学生的书写保驾护航,对学生写得好的字,教师给予肯定赞赏;写得有潜力的,教师适时激励指点。当学生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状态,教师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的评价,有时还会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因此,善于评价也是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提高的基本功。

二、用对力:编创口诀巧助力

1.写字需要有情趣。

还有一位教师在指导低年级学生书写“林”字时,让两名学生伸开手臂坐在一把椅子上,学生很自然地将一只手臂收拢,教师问原因,学生说,如果自己不让一让,对方就会从椅子滑到地上。于是教师顺势而导:“汉字也像人一样,有谦让的美德,所以‘木’字做偏旁时,右边的捺要变成点画,是为了让旁边的字有位置,同学们在写字时切记。”学生在后面的书写练习时,果然都能够注意到笔画之间“避让”的要点。

学校思政课教师客观实际。这个“实际”就是教学任务重、空闲时间少、队伍老化、动力不足、之前没有此类任务要求、积习难改等。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职责不能过多,任务不能过重。

在教学“闲逸”的“逸”字时,一位教师夸张地告诉学生:“每次看到这个字都感觉到很有趣。”同时故意在学生面前做出“骑车”的动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好像看到了一只悠闲的兔子,在车上欣赏一路风景。营造了这样的情境,学生情趣盎然,个个心情愉悦地练写生字,课堂上其乐融融。

“马叔,您不知道,在报志愿时,还动摇过呢!这多亏了爸爸的支持。”她羞怯地望了马县长一眼,脸红得像怒放的月季花。

从认知角度出发,具有浓厚的写字兴趣,会成为学生写好字的持久动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第一、二学段的“学段目标”中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和“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基本理念”中也强调“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这些无不说明习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态度、性情、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

敦礼睁开眼,仍然靠着靠背,先把右脚从被子里挪出来垂到床边,然后坐直身子,右手撑着床,左手把被角掀开,挪动了一下屁股,坐到床沿上,将双脚伸进床边摆放的一双灰色有暗花的棉拖鞋里。虽然一切动作都是极缓慢的,敦礼却感到力气被抽空了一样,他不得不停了一下,好使自己缓过劲儿来,然后,站在地上。敦礼觉得从头到脚都轻飘飘的,像一片纸,甚至是一缕风,举手投足完全没有一丝质感。脑子里的空洞又出现了。敦礼这次听到的不是草籽花的低吟浅唱,而是一首钢琴曲,感觉非常熟悉,一时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到底是什么曲子。

紧接着,学写带有反文旁的字,笔者采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先让他们观察“攻”“改”“政”“故”四个字各自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找出写好这类字的规律。当一位学生说“左边部分比右边矮”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提炼概括为“体形矮,左边站;右边高,要舒展”;当学生说到“左右笔画要注意穿插避让”时,笔者再引导提炼“笔画穿插不分家,左右谦让才美观”。于是,新的口诀顺势诞生了。因为学生始终参与在编口诀的过程中,他们的情绪特别高昂,写字课堂焕发了新的活力。

2.小小口诀巧助力。

学生有了兴趣,更要习得方法。掌握了一个字的书写要领,就可以举一反三;掌握了一类字的书写方法,就可以触类旁通。在各种写字方法中,最受学生欢迎的,非“书写口诀”莫属了。

小学生初学写字,重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一位具有扎实写字基本功的教师,还应能在课堂上给学生随即示范。如:在田字格中,横怎样起笔,竖写到哪里,心字底的卧钩如何圆转……教师既要能在投影上做范写指导,还要能够在黑板田字格中放大书写,做好示范讲解,多种方式结合,才会让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练得清清楚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字教学不仅应有技巧上的指导,更应该赋予其丰富的情感内涵,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实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位教师在教学与“包”有关的形声字时,亲切地称呼这一类字为“包字家族”,让学生顿时产生了一种亲切感。接着,教师用动态图演示了“包”字的演变过程,并且提醒学生,“包”像母亲怀孕,“巳”(胎儿)在人的腹中,像胎儿尚未成形的样子,所以写的时候,外面的部分要饱满。学生在练习写这类字时都面带微笑,把自己想象为一位母亲,正在呵护孩子,写得小心翼翼,将字写得圆润饱满。

三、走好路:熟能生巧育习惯

学生的书写热情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降温”,这属于正常现象,因为每个人写字能力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课标》除了提出“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提高书写质量”的要求,还强调要在日常书写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开裕固学新篇 拓蒙古学视野——《从蒙古豳王到裕固族大头目》述评………………………………………………………胡 蓉(2):122

1.日克一字成习惯。练字是要讲究方法的,那么,一天要练习多少字合适呢?启功先生曾提出“日克一字”的建议,即每天练好一个字,观察范字,掌握笔画和字形特点,反复描红、仿影、临写,不断矫正,达到形似,再不断改进,直到满意为止,便掌握了这一个字的书写技巧。长期坚持,一日一字,十日十字,百日百字,一步一个脚印,一定可以达到理想的写字水平。

2.营造环境育身心。《纲要》指出,“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在不断提高书写水平的同时,还要“在教学活动中适当进行书法文化教育,使学生对汉字和书法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因此,积极营造一种适宜的习字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环境包括“外境”,如教室墙壁上张贴悬挂书法作品和学生的习字佳作,也可以每天安排一段时间到书法专用教室去习字;这种环境还包括“心境”,如播放书法名家刻苦练字的故事,让榜样的力量在学生心里产生积极影响,或者习字时播放轻音乐,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心情放松、精神愉悦中沉浸于写字的美好境界里。以上做法贵在坚持,形成常态,日积月累,就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当然,对于写字教学而言,百家有方,各有千秋。但我相信只要牵好“牛鼻子”,穿好线,用对力,走好路,就可以激发学生写字兴趣,调动学生写字热情,培养审美能力,提升文化品位,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多重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5-0064-03

【作者简介】于彦民,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小学(江苏邳州,221300)副校长,高级教师,徐州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班主任。

标签:;  ;  ;  ;  ;  ;  ;  ;  ;  ;  ;  ;  ;  ;  

于彦民:牵好写字教学的“牛鼻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