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思品课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浅谈小学思品课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四川省南部县梅家乡小学,637300)

当前,个别学校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还存在着简单化、抽象化、成人化的做法,把教材内容变为单纯的循章摘句,简单理解课文,或将思品课上成了语文课、故事会等,以致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小学思品课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有效教学,就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验活动,获得经验,提高认识。

一、开发教材策略

1、让教材凸显灵性

现行的实验教材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一方面实现了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使教材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形成开放的教材体系;另一方面,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为教师和学生留有选择、开拓和创造的空间。这也正是教师联系本地和儿童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切入口。因此,教师应努力寻求切合本校、本班儿童实际的主题内容,再现地方特色,做到以儿童的发展为本,把活动引进来,让教材生动起来。如在教《新朋友新伙伴》一课时,教材呈现的画面是让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相互认识一番。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在学生做完自我介绍之后再增加一个活动,让学生亲手设计一张写有自己姓名并画有简单图画的名片,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寻找新朋友、新伙伴,并且相互递上自己的名片。以此来加深其在同学心中的印象。又如,《我们的国庆节》一课,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人们欢度国庆节的图文资料(如小国旗、红灯笼、国庆期间出游时照的照片、剪报内容等等)。上课时,让他们有序地进行资料的交流。并且,还为他们搭建起一个“展示台”,请他们把事先准备好的庆祝国庆的自编节目表演一番。由此可见,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充实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内容,以活动为载体,是教材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2、让教材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其呈现形态,而非讲授。而这些活动大都围绕着儿童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生活是儿童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也是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中设计到的活动情境是以一幅幅的图片展开的,但教师不能把它当作看图说话的资源,而是看作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因此,一定要使教材生动起来,努力再现儿童的真实生活或贴近儿童的生活,做到活动形式和主题内容有机统一,真正做到学习是为更好地生活服务的。我们可以开放品德课堂,通过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如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采访有关工厂,了解水电的用处。通过采访、调查,让生活中的“直接形象”通过第一信号系统印进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认识,触发情感体验。

二、情境体验策略

将情境教学引入思品课堂,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传授的方式趣味化;能够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能够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情感共鸣,受到高尚情感和美好事物的感染,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

1、再现生活情境

品德课首先是一门生活课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有道德的生活。只有当我们的思品教学牢牢地植根于社会这个大课堂,植根于生活这个大舞台时,我们的教育才能让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可爱。因此,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事实入手,正确制定教学目标,寻找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社会现实生活的背景材料,紧紧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人际关系等进行教学。

我们也可以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将某些生活片断制成录像、录音,甚至做成课件,课堂上通过播放音乐、录像、课件等来再现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行情感体验。如教学《做有礼貌的小客人》一课,我们可以借助录像再现学生在外做小客人的情境,其中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常常被学生们所忽略的礼节,让学生们看后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借助各自原有的生活经验,对习以为常的“做客”行为进行评析,从而明白做小客人的礼仪。

2、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新问题时常常按照固有的习惯思维和方法思考。这种思维定势不利于人的道德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年龄特点、心理需求,在学生有了一定需要的动机时,根据学习内容巧妙地创设具有典型性、新颖性、探求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悬而未决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大胆怀疑,从怀疑中获取新知识,从疑难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争论、辩论等方式自主地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如教学《不上当受骗》一课,教师通过放一段录像创设多维互动的问题情境:小明轻信坏人的话被人贩子骗上车,现在他该怎么办才能逃脱坏人的魔掌?扣人心弦的设疑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结合课本充分思考、想象、探索,并创造性地运用道德知识来分析面临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学生为小明想出许多脱离危险的办法,使学生的学习由吸收道德知识——储存——再现知识,变为探索道德知识——内化——外化为道德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互动参与策略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儿童思维的特点决定了获得知识要多动手,多实践操作,而不是注入式,死记硬背。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也认为,儿童仅仅接受他人的劝告或者是作为一个没有相互交流作答小组的一员,是绝不会引起道德发展的。可见,儿童的道德发展是在积极参与的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课堂教学不是让儿童静听、静观、静思,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应让学生由静态的分辨别人转变为动态的亲自参与体验。因此,思想品德的教学应增加教学的实践性,即活动性、参与性。

1、活化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创造性地把语言材料活化为生活情境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例如教学第五册《做班集体的主人》一课时,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改编成小品在课始表演,课文中的事例仿佛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教学目标、任务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动机,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使学生有兴奋和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参与以下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2、灵活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为此,教师要改进、活化教学方法,实施媒体情境教学法、自然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灵活多变地引导学生参与听、说、唱、演、游等各种活动。

从上面的浅见中可以看出,这几项教学策略有时是平列的,有时是交叉的。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坚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以学生的内在需要为依据,以学生的社会发展为目标来展开教学。这就是我们要构建有效教学策略的初衷和实践中得到的收获。

标签:;  ;  ;  

浅谈小学思品课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