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王伟玲广西桂林市卫生学校541199

摘要:中职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相应的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有其独特的教育目标,但该课程的教学却普遍存在着认识不足、师生关系不和谐,教育途径不全面等问题。本文分析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探讨了积极心理学理念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心理健康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过分关注中职生心理的消极层面。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中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学生厌学、人际关系敏感、抑郁、适应不良、偏执等心理问题。沿袭传统的消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为主,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片面理解为关注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心理成长中的弱点和缺陷当作了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于被动和片面。在工作中只关注学生缺陷和问题的做法又通过消极暗示,对其他学生产生了负向激励,使多数没有心理问题的中职生也开始注意自己的消极面,部分学生甚至形成了关注自身消极层面、忽略自身积极品质培养的思维定式。以心理问题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个体发展中最重要、最积极的方面,过分关注中职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偏离了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目标。

2.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关系欠和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本应是学生成长中普遍性的问题,但在实践过程中采取了与其他层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样的消极取向,教育模式定位于心理问题的预防。这种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着重在处理心理问题上。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容易将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二者的关系对立起来。教育者将自己从学生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分离出来,将自己放在了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位置上,而将学生放在心理问题的焦点上,以至于学生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构成,将心理这个中性词汇看成了贬义词,心理成为了心理不健康的代名词,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问题的学生才需要;或者使学生认为自己或他人一定存在心理问题,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暗示和印证,在心理上产生排斥和自我防御,对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师敬而远之,担心过多地接触会让同学误认为自己心理不健康,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难于开展。

3.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不全面,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欠完善。只关注于解决心理问题的消极心理学取向的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被看成只包括心理健康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和心理活动等内容,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完全割裂开来,似乎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辅导与咨询者的工作,与其他教师和教育者无关,这必然使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受到限制,从而也难以建立更完善而有效的组织支持系统。

二、积极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影响下,教育心理更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和积极品质,不断发现学生的优点,改变传统心理学过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不断去寻求学生的优点,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积极情绪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学生拥有了对学习的这种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不再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充实自己的享受。但是学习的兴趣并非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和培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创建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情境,为学生兴趣的培养创立充足的情境。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赞扬和嘉奖,从而叫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种表扬的喜悦。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高教师的积极的教学情绪。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当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这种消极情绪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提问或给出评价时的感情色彩的差异会给学生的情绪带来不同的影响。往往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的鼓励会更有利于坚定学生的信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反,则会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不敢回答了,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另外,有些教师甚至会动手打学生,更不利于学生积极的情绪的培养。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师生观是和谐、民主和平等的。在新课程形态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师而言,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将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关心和爱护,同时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当学生遇到难题的时候,能够耐心地给予讲解。同时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适时的赞扬,这样学生可以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从而有利于积极的人格特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2]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5)。

[3]钱兵杨孟莲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眼中的积极心理学[J].教育科学研究,2007,(8)。

标签:;  ;  ;  

探讨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