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碳通量论文_马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碳通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通量,土壤,颗粒,长江,海南岛,次生林,表观。

有机碳通量论文文献综述

马丽[1](2018)在《不同树龄梨园土壤碳通量和有机碳储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梨园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呼吸对不同树龄的响应以及土壤碳循环的生态效益,通过测定豫东地区宁陵万亩梨园中6个树龄(3、5、10、22、53、89 a)梨园的土壤p H值、土壤呼吸速率、各土层(0~20、20~40、40~60 cm)土壤有机碳和各龄梨园土壤碳通量,分析梨园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豫东地区梨园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树龄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幼龄梨园(3、5 a)较壮龄梨园(10、22 a)和老龄梨园(53、89 a)分别高22.2%~37.8%和48.4%~75.4%;同一树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各龄梨园0~20、20~40、40~60 cm土层平均含量分别为8.10、5.92和4.44 g·kg~(-1);土壤有机碳总含量和密度均随着树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其中3 a梨园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和土壤有机碳总密度分别为4.55 g·kg~(-1)和3.86 kg·m~(-2),分别较其他各龄梨园高12.9%~75.4%和8.4%~57.6%;土壤p H值随着树龄的增加而降低,同一树龄梨园不同土层的土壤p H值普遍表现为上层土壤高于下层,且均呈弱碱性;各树龄梨园的土壤呼吸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表面CO_2通量随着树龄的增加而降低,在736.65~1 055.98 g·m~(-2)·a~(-1)范围波动,且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呈显着正相关。在梨园生态系统中,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季节特征明显。随着树龄的增加,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表面CO_2年通量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呈显着正相关,其中与0~60 cm土层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相关性最强;土壤有机碳总含量和密度均随着树龄的增加而降低。综上,应加大老龄梨园的有机营养供给,并适当更新老龄梨园。本研究为评估梨园生态系统的土壤碳汇功能和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邓艳,蒋忠诚,郭益铭,徐烨,岳祥飞[2](2019)在《桂林岩溶试验场植被水文过程总有机碳通量垂直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广西桂林岩溶石山区的两种典型植被(香椿林和云实灌丛)为例,利用野外长期定位监测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钻孔和表层岩溶水中总有机碳(TOC)的变化特征,探讨不同植被林冠层TOC浓度和通量的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雨通过大气-植被-土壤/岩石的过程,TOC浓度变化趋势为树干径流>穿透雨>钻孔水>泉水>大气降雨;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中TOC浓度呈现为雨季大旱季小的趋势,钻孔水和泉水的TOC浓度月变化则相对稳定; TOC浓度的增幅不同,穿透雨和树干径流TOC浓度的平均增量和变化幅度比钻孔水和泉水的大;香椿林树干径流TOC浓度与树干径流量呈负相关关系; TOC月平均通量为云实穿透雨>香椿穿透雨>降雨>泉水>香椿树干径流>云实树干径流;云实灌丛林下降雨(204.86 kg·hm~(-2)的TOC通量是香椿林(153.48 kg·hm~(-2)的1.3倍;观测期间,大气降雨输入的TOC通量为63.06 kg·hm~(-2),表层岩溶泉水输出为48.29 kg·hm~(-2),TOC输入输出之差为14.77 kg·hm~(-2),系统TOC为正平衡;降雨进入植被内部后时,植被林冠层作为"TOC活库"具有增加TOC通量的"源"作用,而表层岩溶带的土壤/岩石系统作为"TOC死库"具有吸收、过滤和固定TOC的"汇"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9年01期)

刘东[3](2017)在《基于遥感与实测资料的河流有机碳通量估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连通着地球最大的两个碳库—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库。全球河流每年可以输运约 219.50±54.36 Tg C/yr 的溶解有机碳(DOC),204.00±21.73 Tg C/yr 的颗粒有机碳(POC)进入边缘海。河流有机碳输运不仅影响着全球碳循环,而且会影响河口和边缘海的生态环境,输运量也反映了流域的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的变化。在自然变化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河流有机碳通量具有显着的时空变异特征,这些时空变异增加了通量监测和估算的难度。目前,国际上关于河流有机碳输运的研究大多关注欧美大陆河流,这些河流积累了长时间序列的有机碳(DOC、POC)观测资料。而东亚季风影响下的亚洲河流有机碳输运报道较少,且缺乏不同河流有机碳输运的空间变异和同一河流的时间变异研究。基于此,本文基于不同入海河流有机碳实测数据与流域特征数据,分析了中国大陆入海河流有机碳通量的空间变异;并进一步以长江为重点研究区,在长江河流(大通水文站断面)和河口分别开展了月尺度和季节尺度的光学-化学同步现场观测,利用多源遥感和实测资料估算了长江长时间序列的有机碳通量,并讨论了流域特征对长江有机碳输运时空变异的影响,为进一步估算全球河流有机碳输运通量打下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结论如下:(1)中国大陆入海河流有机碳输运通量及空间变异。通过分析中国大陆不同入海河流有机碳(DOC、POC)数据与流域特征数据,构建了中国大陆入海河流年平均DOC浓度和POC浓度的估算模型,并以2010年为代表,估算了中国大陆不同入海河流的DOC年通量和POC年通量。2010年,中国大陆入海河流有机碳输运通量约为5.05 Tg C的DOC和7.00TgC的POC;其中,34.65%的DOC和42.43%的POC由长江输运。空间分布上,虽然降雨会稀释河流DOC浓度和总悬浮物(TSM)中的POC重量百分比(POC(%TSM)),但单位面积的流域DOC与POC输出量都与降雨量的空间分布一致。中国大陆东南部降雨多的流域,单位面积的流域DOC和POC输出量都较高。(2)长江河流(大通水文站断面)DOC通量估算。以流量、流域耕地面积比和总初级生产力为自变量,构建了长江大通DOC浓度的多层回馈神经网络估算模型,并结合大通实测流量估算了 2000-2013年长江大通水文站的DOC月通量。2000-2013年,长江大通DOC月通量变化范围为3.88-42.78×104tC,平均值为13.49±6.73×104tC/month。大通DOC月通量主要是由流量决定的,两者存在显着的正相关线性关系(R=0.8914,P<0.0001)。(3)长江河流(大通水文站断面)POC通量估算。根据大通的光学-化学同步观测数据和生物光学模型模拟数据,构建了适用于Landsat数据(空间分辨率30 m)的POC浓度遥感算法。大通断面上,POC浓度与TSM浓度之间存在正相关线性关系,且空间变异不显着。结合大通流量,利用2000-2016年的TM/Landsat-5和ETM+/Landsat-7数据,估算了大通长时间序列的POC月通量。2000-2016年,长江大通的POC月通量变化范围为1.4-52.04×104tC,平均值为13.04±7.17×104tC/month。大通POC月通量与流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线性关系(R=0.7143,P<0.05)。过去十几年,大通POC与DOC的平均月通量基本相等,并未呈"高POC输运"的特征。(4)长江河口(徐六泾水文站断面)POC通量估算。根据长江河口的光学-化学同步测量数据,构建了适用于GOCI数据(空间分辨率500 m)的POC浓度遥感算法。长江河口,POC浓度与TSM浓度存在显着的正相关线性关系;徐六泾断面的流量剖面分布呈线性函数变化,POC浓度剖面分布呈指数函数变化。结合大通水文站的流量,利用GOCI数据估算了徐六泾断面的POC月通量。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长江徐六泾POC月通量平均为7.14×104tC,比大通POC月通量实测值平均高44.58%。长江河口复杂的水动力环境(潮汐、风)及颗粒再悬浮等会增加该区域的POC通量,且在冬季的增加效应更明显。(5)长江河流(大通水文站断面)有机碳输运时间变异和流域特征的影响。综合分析长时间序列的长江大通有机碳(DOC、POC)月通量和流域特征遥感数据,发现:因降雨的稀释作用,大通DOC浓度表现为"湿季低、干季高"的季节特征(湿季为5月至10月),干季DOC浓度平均是湿季的1.14倍;因降雨的冲刷作用,大通POC浓度表现为"湿季高、干季低"的季节特征。长江叁峡大坝正常运行之后,大通POC浓度的季节差异正逐渐减弱;由于流量的调控作用,DOC与POC通量都表现为"湿季高、干季低"的季节特征。2000-2013年湿季DOC通量平均占全年通量的65.89%,2000-2016年湿季POC通量平均占全年通量的75.01%。2000-2013年,长江大通DOC浓度和DOC通量都没有发生显着变化;但2000-2016年,长江大通POC浓度和POC通量都呈指数显着降低。总的来说,本文利用遥感和实测数据估算了中国大陆入海河流有机碳输运通量及长江长时间序列的有机碳输运通量,并分析了中国大陆入海河流有机碳输运的时空变异。下一步将考虑河流输运的有机碳在经过河口过程(如转化、分解、沉降等)后的通量,进一步研究河流输运有机碳的有效入海通量。(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6-06)

周子然[4](2016)在《叁峡库区典型支流溶解有机碳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对长江干流碳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对叁峡库区中部典型支流(朱衣河、梅溪河、草堂河)与长江干流的溶解有机碳(DOC)浓度及浊度、水温、叶绿素浓度、二氧化碳分压、pH值等水环境参数进行逐月观测,分析支流库湾DOC浓度季节变化规律及空间分布情况,对比干支流水体DOC浓度差异。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议(ADCP)对叁峡库区干支流交换界面流速、流向等水动力参数进行逐月测量,计算干支流交换界面进出水体流量。结合干支流界面DOC浓度分布、流速剖面和干支流水体DOC浓度,确定干支流界面进出水体DOC浓度,计算干支流间DOC的交换通量,探讨干支流间DOC交换对干流DOC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叁峡库区干流水体、支流库湾水体DOC浓度分别介于53.88~128.82 μmol/L和47.35~205.49 μmol/L之间。干流水体与支流库湾水体DOC浓度全年变化趋势相近,均表现出夏秋季高而冬春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支流库湾水体DOC浓度在夏秋季大多高于100 μmol/L,在冬春季大多低于100 μmol/L。总体来看,支流库湾水体DOC浓度在春、夏、秋叁季均高于干流水体。(2)叁峡库区支流河口进出水体同时存在,干支流水体交换频繁。支流河口进出水体流量相当,朱衣河、梅溪河、草堂河河口干支流水体交换量分别介于261.51~709.24 m3/s、392.22~672.35 m3/s、657.04~1113.07 m3/s之间,远高于支流上游来水量。叁峡库区干支流间DOC交换在全年大部分时期表现为支流库湾DOC向干流输送;仅在10-12月,干支流间DOC交换表现为干流DOC向支流库湾输送。2013年库区支流与长江干流间的DOC交换总体表现为支流DOC输入干流,朱衣河、梅溪河、草堂河向干流输入DOC的通量分别为25.4×106 106.1×106 mol/yr、118.0×106 mol/yr。(3)相对于干支流间的DOC交换,叁峡水库支流上游来水对库湾DOC浓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春、夏、秋叁季,受生物固碳作用过程影响,支流库湾DOC浓度高于干流水体。这些季节支流库湾DOC输入对干流DOC贡献显着。通过估算,2013年叁峡库区支流输入干流DOC通量为4.1×109 mol/vr。2013年叁峡库区长江干流DOC输送通量为42.8×109 mol/yr,支流贡献DOC占库区干流DOC输送通量的9.6%。叁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干流江段(重庆市主城区至叁峡大坝)水体DOC浓度呈现出沿程上升的变化趋势;这可能与支流库湾向干流输送DOC有关。(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韩营营,黄唯,孙涛,陆彬,毛子军[5](2015)在《不同林龄白桦天然次生林土壤碳通量和有机碳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桦天然次生林是中国东北地区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阔叶红松林遭到严重干扰破坏后恢复形成的主要天然次生林类型,测定了生长季内不同林龄白桦天然次生林(20、36、82a)的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碳含量。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呈单峰曲线,主要受土壤温度的驱动,土壤10cm处温度可以解释不同林龄白桦林之间土壤呼吸速率86%—92%的变异,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关系不显着(P>0.05)。随着林龄的增加,生长季内土壤表面CO2通量呈增加的趋势,依次分别为740(20a)、768(36a)和809(82a)g C m-2a-1。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10亦随林龄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依次分别为2.64、2.91和3.35。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0—50cm土壤层)和碳密度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中,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依次分别为43.75、47.72和55.96 g/kg,有机碳密度为14.7、18.1和18.7 kg/m2。不同林龄间土壤表面CO2年通量与土壤有机碳密度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但其相关程度因土层而异,其中与0—10cm土层的有机碳密度相关最为密切(R2=0.908)。(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丁文慈,赵由之,陈文山[6](2012)在《海南岛近海有机碳沉积特征及其碳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海南临高——叁亚——琼海近海表层沉积性有机碳分布、粒度、Eh值、Fe3+/Fe2+值、稳定碳同位素δ13Corg值等参数以及洋流对有机碳沉积的影响,将海南岛近海沉积有机碳库划分为六个区,并计算了海南岛近海的沉积有机碳通量.(本文来源于《琼州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许斐,杨守业,展望,李超,钱鹏[7](2011)在《叁峡水库建设对长江下游颗粒有机碳通量及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在南通长江干流每周采集一次表层悬浮物样品,共51个,分析了其粒度、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PN)含量以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组成,研究了下游干流颗粒有机碳组成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悬浮物的平均粒径在一年内变化不明显,而POC和PN含量呈现洪季缓慢减小,枯季增加的趋势;δ13Corg值的变化正好相反,介于–24.1‰与–25.6‰之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POC/PN比值的季节性变化不显着。平均粒径与POC、PN及δ13Corg值均无显着相关性。颗粒有机碳的总通量及陆源有机碳的贡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陆源有机质所占的比例呈现洪季高、枯季低的特点,同径流量和含沙量关系密切。与前人在长江南通段的研究结果比较揭示,叁峡水库建设后长江下游干流颗粒有机质组成与入海陆源有机碳通量发生明显变化,其对河口及边缘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潜在影响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1年02期)

Heleen,A.de,Wit,Richard,F.Wright,王胜[8](2008)在《气候变化和酸沉降减少情况下挪威Storgama源头集水区河水中NO_3和总有机碳通量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挪威南部的小型源头集水区Storgama径流中硝酸盐(NO_3)和总有机碳(TOC)浓度和通量20年记录的波动起伏与气候和酸沉降有关。NO_3的长期下降与NO_3沉降减少和冬季水流量增加有关,而TOC的长期增加与硫沉降减少有关。我们用描述这些记录长期趋势和季节性变化的多元回归模型,来预测在气候变化和酸沉降的情景条件下的未来浓度。所有的情景都表明,NO_3通量降低,TOC通量增加;2071~2100年间预测的最大变化分别是-86%和+24%。不确定性是:对未来温度的预测明显高于历史记录。生态系统过程(氮的矿化)对温度、土壤的氮富集、环境条件逐步变化的非线性反应也会影响碳和氮的未来淋溶。(本文来源于《AMBIO-人类环境杂志》期刊2008年01期)

林晶,吴莹,张经,杨世伦,朱卓毅[9](2007)在《长江有机碳通量的季节变化及叁峡工程对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年6月~2005年7月在长江口每月采集表层水样,测定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结果表明,DOC和POC平均浓度分别为1.59±0.21和0.91±0.42mg/L,其中枯季的DOC浓度较洪季高,而POC则呈相反趋势.POC浓度与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TSM)浓度有显着性正相关关系,在TSM中的POC%随着TSM浓度的增加而减小.2003,2004年长江的DOC通量分别为1.32×106t和1.20×106t,POC通量分别为2.69×106t和1.63×106t,约76%的总有机碳在洪季输送入海,组成以颗粒态为主.2003~2004年间POC通量急剧减少,DOC通量与POC通量的比值迅速增大,可能与叁峡水库对颗粒物的拦蓄、改造及富营养化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07年02期)

孙治涛[10](2001)在《东海颗粒有机碳通量的模式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论文属于国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东海关键海洋通量过程的研究”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1998年夏季东海航次,测定了颗粒有机碳的(Particulate OrganicCarbon)含量,并研究了东海夏季POC含量的分布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同时,通过模式计算了部分站位的POC的垂直表观通量。然后,根据海水悬浮物质、底质物和浮游生物中的POC的含量,定量的研究了东海的再悬浮现象,计算得到32°N断面和PN断面部分站位的再悬浮比,并计算得到了这些站位的POC净垂直通量,使我们对东海的POC净沉积通量有了一个定量的认识和把握。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东海夏季的POC的分布特点是:(1)近岸区域有明显的高值区的存在,并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这主要是受长江径流的影响;(2)在以(32°N,125°E-125.5°E)为中心的冷涡表层海域存在着另一个POC含量的高值区,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25米层以下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近底层形成一个新的高值区,研究表明表层高值区主要受生物生长的控制,而底层的高值区的存在与该区域的涡动层或上升流的存在有一定的关系;(3)同时,在东海所研究的两个断面,TSM(Total SuspendedMaterials)和POC的含量之间表现出了较好的相关性。 通过模式研究,计算了六个站位八个层次的POC的垂直通量,其垂直通量为12.43mg·m~(-2)·d~(-1)—148.23mg·m~(-2)·d~(-1),最大值为148.23mg·m~(-2)·d~(-1),出现在107站(32°N,125°E)10米层,最小值为12.43mg·m~(-2)·d~(-1),出现在111站(32°0.08'N,125°59.57'E)的底层。 通过对东海再悬浮比率的定量研究,计算了五个站位九个层次的再悬浮比率。结果表明:(1)表层海水中悬浮物质的再悬浮比率在47.4%-79.18%之间;底层的再悬浮比率在72.75%-96.96%之间;(2)再悬浮比率的最大值出现在106站(32°N,124°30'E)的底层,而再悬浮比率的最小值出现在102站(32°N,122°30'E)的表层。 在POC垂直通量和再悬浮比率模式计算的基础上,我们计算得到了六个站位八个层次的POC净垂直通量,颗粒有机碳的净垂直通量最大值出现在107站(32°N,125°E)的10米层,为117.4mg·m~(-2)·day~(-1);最小值出现在111站(32°0.08'N,125°59.57'E)的底层为0.79mg·m~(-2)·day~(-1)。 孙纪对 东海颗粒有机联通量的山式计算 和士学—。 通过几个站位的模式计算估算了东海颗粒有机碳平均的净沉积通量,其大约为655 mgC:m”\dny”’,即2.39gC·m”\丫‘。从而使我们对东海的颗粒有机碳的净垂直通量有了一· 个定量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01-06-01)

有机碳通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研究以广西桂林岩溶石山区的两种典型植被(香椿林和云实灌丛)为例,利用野外长期定位监测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钻孔和表层岩溶水中总有机碳(TOC)的变化特征,探讨不同植被林冠层TOC浓度和通量的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雨通过大气-植被-土壤/岩石的过程,TOC浓度变化趋势为树干径流>穿透雨>钻孔水>泉水>大气降雨;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中TOC浓度呈现为雨季大旱季小的趋势,钻孔水和泉水的TOC浓度月变化则相对稳定; TOC浓度的增幅不同,穿透雨和树干径流TOC浓度的平均增量和变化幅度比钻孔水和泉水的大;香椿林树干径流TOC浓度与树干径流量呈负相关关系; TOC月平均通量为云实穿透雨>香椿穿透雨>降雨>泉水>香椿树干径流>云实树干径流;云实灌丛林下降雨(204.86 kg·hm~(-2)的TOC通量是香椿林(153.48 kg·hm~(-2)的1.3倍;观测期间,大气降雨输入的TOC通量为63.06 kg·hm~(-2),表层岩溶泉水输出为48.29 kg·hm~(-2),TOC输入输出之差为14.77 kg·hm~(-2),系统TOC为正平衡;降雨进入植被内部后时,植被林冠层作为"TOC活库"具有增加TOC通量的"源"作用,而表层岩溶带的土壤/岩石系统作为"TOC死库"具有吸收、过滤和固定TOC的"汇"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碳通量论文参考文献

[1].马丽.不同树龄梨园土壤碳通量和有机碳储量分析[J].核农学报.2018

[2].邓艳,蒋忠诚,郭益铭,徐烨,岳祥飞.桂林岩溶试验场植被水文过程总有机碳通量垂直变化特征[J].广西植物.2019

[3].刘东.基于遥感与实测资料的河流有机碳通量估算研究[D].浙江大学.2017

[4].周子然.叁峡库区典型支流溶解有机碳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对长江干流碳通量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6

[5].韩营营,黄唯,孙涛,陆彬,毛子军.不同林龄白桦天然次生林土壤碳通量和有机碳储量[J].生态学报.2015

[6].丁文慈,赵由之,陈文山.海南岛近海有机碳沉积特征及其碳通量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2

[7].许斐,杨守业,展望,李超,钱鹏.叁峡水库建设对长江下游颗粒有机碳通量及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J].地球化学.2011

[8].Heleen,A.de,Wit,Richard,F.Wright,王胜.气候变化和酸沉降减少情况下挪威Storgama源头集水区河水中NO_3和总有机碳通量预测[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8

[9].林晶,吴莹,张经,杨世伦,朱卓毅.长江有机碳通量的季节变化及叁峡工程对其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7

[10].孙治涛.东海颗粒有机碳通量的模式计算[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

论文知识图

伊犁地区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通量利津站不同粒级颗粒有机碳的通量比率一l海洋初级生产力(’4C法)与上层100一...非极地区海洋2 000 m深处年生产力与~...2- 1 土壤有机碳通量剖面特征挪威海底栖有孔虫形态类型、外生种与...

标签:;  ;  ;  ;  ;  ;  ;  

有机碳通量论文_马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