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棒束论文_张波涛,朱晔晨,龚圣捷,顾汉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燃料棒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燃料,数值,核电厂,换热,喷淋,涡旋,条带。

燃料棒束论文文献综述

张波涛,朱晔晨,龚圣捷,顾汉洋[1](2019)在《燃料棒束格架不同尺寸条带流致振动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认识燃料棒束格架条带流致振动特性,本文采用各种不同尺寸的平直条带进行流致振动实验研究,并获得了条带的流致振动特性。在实验研究范围内,条带的振动响应分为湍流激振与涡激振动2部分。湍流激振响应以条带的一阶模态为主,且条带湍流激振响应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大。对于涡激振动,实验测得的St数范围在0.2~0.25之间;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到了锁频现象。对于同一条带,低阶模态锁频范围比高阶的大;对不同厚度条带,随着厚度的增加,同阶模态锁频范围逐渐变小;对不同长度条带,长条带的同阶模态锁频范围比短条带的大。(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Idris,Khalil,Idris,Ali[2](2019)在《核燃料棒束的传热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流体是纳米颗粒在传统流体介质中的悬浮液。纳米流体由于其异常高的热导率,在强化传热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文献中纳米流体导热系数数据存在较大差异。相比之下,纳米流体受到的关注非常有限,刚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外对纳米流体的导热性增强机制尚未完全理解。因此,反应堆的设计者可能会忽略纳米流体对反应堆堆芯传热影响的数据。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通过对纳米流体的模拟来提高核燃料棒束与冷却剂之间的传热。本文第一部分,是对纳米流体的导热性能进行较为详细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通过研究水作为冷却剂与不同体积分数的纳米流体之间的传热,以此探究单相纳米流体在核燃料棒束中的传热特性。为了强化换热,通过使用体积分数为0.5%和2%的A12O3纳米流体,运用ANSYS-FLUENT软件对单根NFR燃料棒束进行了建模和仿真。结果发现在相同的流速下,体积分数为2%的纳米流体具有更高的传热系数,而水的传热效率最低,此外还发现传热系数随着雷诺数(Re)的增加而增大。结果表明,纳米流体比水具有更好的换热特性。(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6-01)

马玉琢,黄美[3](2019)在《含定位格架燃料棒束热流固耦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压水堆燃料组件是由燃料棒束、多层定位格架、导向管及上下管座等组成的,其热工和结构特性直接关系到反应堆的安全。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基于冷却剂在5X5含定位格架燃料棒束通道内流动的分布结果,采用单向热流固耦合分析了燃料棒束的热工水力特性和结构形变特性,为燃料组件的安全分析和结构优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1-06)

梁好玉,武俊梅[4](2018)在《压水堆燃料棒束新型定位格架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定位格架是反应堆燃料组件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带搅混叶片的AFA-2G/3G定位格架具有良好的支撑燃料棒束和强化棒束通道换热的性能,但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大。设计一种制造工艺相对简单的带有矩形涡旋发生器(longitudinal vortex generators,LVGs)的新型定位格架,研究当此种定位格架用于5×5的燃料棒束时的热工水力特性。主要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增强型壁面函数处理方法,分析雷诺数和LVGs攻角对流体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由LVGs产生的二次流扩散到下游区域并对燃料棒的边界层产生扰动,增强换热;60°和45°攻角的矩形涡旋发生器(RLVGs)的换热效果几乎相同,但60°攻角RLVGs的阻力和压降较大。本研究对这种新型燃料组件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钟宇航[5](2018)在《乏燃料棒束池式沸腾条件下的传热行为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福岛核事故引起了国内外核电领域科研人员对乏燃料水池安全性的高度关注,特别是水池冷却系统失效后池内乏燃料组件的传热行为。乏燃料水池内乏燃料组件的管束通道,由于其特殊的几何结构,两相沸腾换热特性相对复杂。对于乏燃料水池中的大容器池式沸腾传热,国内外对其关注与研究较少,该条件下的两相沸腾行为、流动特性与换热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对乏燃料水池垂直管束间两相流沸腾换热特性展开研究。本文搭建了乏燃料水池沸腾实验台架,通过一组直径9.6mm,长度4800mm的9X9不锈钢垂直管束模拟乏燃料组件,开展了多组不同工况下池式沸腾实验,测得池式沸腾下的管束与水的换热系数,并获得沿竖直方向上换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实验台架安装了可视化装置,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对管束通道内的气泡流型进行了辨别与归类,揭示了在池式沸腾情况下气泡流型与换热系数的关联。此外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研究了不同热流密度与不同初始水温对乏燃料组件传热系数的影响。评价和分析了整个乏燃料水池出现池式沸腾时的安全性问题。结果表明,乏燃料水池在饱和沸腾阶段,没有发生DNB现象,证明了乏燃料在水的覆盖下不会发生传热恶化,甚至在部分裸露情况下,乏燃料棒不至烧毁。(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8-03-01)

韩一丹[6](2018)在《乏燃料棒束喷淋冷却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乏燃料经过一段时间的燃烧,到达一定燃耗深度后从堆芯中取出的核燃料。乏燃料内部含有放射性核素,其衰变的同时会释放热量,被称为衰变热。这些热量必须及时移出,否则受到自身衰变热的影响,乏燃料棒温度逐渐升高,甚至造成包壳破损,放射性物质外泄。福岛核事故之后,乏燃料水池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特别是在极端事故工况下,乏燃料水池破损,冷却水意外排空。传统的注水冷却方式难以实施,此情况下喷淋冷却方式将成为一种有效的冷却手段。AP1000和CAP1400机组均在乏燃料厂房内部设计增添喷淋冷却系统,通过冷却水直接喷淋到乏燃料组件上,带走衰变热。但受限于喷淋系统内冷却水的储存量,想要即保证乏燃料安全又能节省水量,延长冷却时间,选取最小的喷淋流量密度极为关键。本文针对选取最小喷淋流量密度以及乏燃料喷淋冷却效果开展实验研究,建造5×5燃料棒束喷淋冷却试验台架以及17×17棒束水量分配试验台架。喷淋冷却试验不仅研究了将不同衰变功率燃料棒包壳温度稳定在安全限值所需的最小喷淋流量密度,并且分析了喷嘴敏感性因素(喷嘴位置、雾滴中径)对冷却效果的影响以及周围棒束热功率对中心棒温度的影响;水量分配试验获得了喷淋流量密度的保守扩大系数,并分析17×17棒束的流量分配和温度分布。实验数据和研究结果可为乏燃料喷淋系统的设计提供支持和依据。主要结论包括:(1)获得了最小的喷淋流量密度,能够使燃料棒束各点温度处于稳定状态,且最高温度稳定在安全限值附近。(2)相同喷淋流量密度条件下,喷嘴位置的改变对燃料棒束的冷却效果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3)获得冷却效果最优的喷嘴雾滴中径范围850-950μm;(4)围绕目标棒的第一、.二层燃料棒束热功率对其温升起主要作用,最外层燃料棒对目标棒已无影响。(5)获得保守的喷淋流量密度扩大系数,并应用于17×17燃料组件,发现燃料棒的最高温度均能稳定于温度限值附近或足低于温度限值,且大部分燃料棒能够得到较充分的冷却,最高温度低于安全限值。(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8-03-01)

黄若涛,桂璐廷[7](2017)在《乏燃料棒束的辐射换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乏燃组件衰变热导出对核电厂安全十分重要。核电厂乏燃料组件的传统冷却方式是依靠浸没在水中的流动循环冷却。AP1000非能动核电厂增设了乏燃料喷淋冷却装置。文中针对乏燃料棒束喷淋冷却试验,研究了乏燃料棒束喷淋冷却的辐射换热影响。理论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符合较好,表明了乏燃料棒束之间主要通过辐射换热进行相互的温度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能源技术》期刊2017年11期)

樊普,曹克美,徐财红[8](2016)在《燃料棒束换热(RBHT)试验对低压下堆芯漂移流模型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目前正在发展基于非能动技术的叁代核电,为评价和改进非能动核电厂小破口失水事故在低压下棒束区的漂移流模型,采用燃料棒束换热(RBHT)试验对EPRI[6]、Cunningham-Yeh[4]模型,Bestion[7]漂移流模型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燃料棒束换热试验RBHT试验数据工况能涵盖非能动核电厂在低压下的参数,不需要建造针对燃料棒束的试验台架,Cunningham-Yeh[4]和Bestion[7]漂移流模型基本适用,而EPRI[6]在低压区过高预测了空泡份额,不适用非能动核电厂。(本文来源于《核科学与工程》期刊2016年04期)

刘一萌[9](2016)在《带定位格架燃料棒束通道非稳态流动换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正常运行的带定位格架棒束通道中经常会遇到流动不稳定问题,这会导致反应堆棒束通道间流体流动及换热的不稳定。本文针对流速不稳定这一特点,采用CFD数值模拟,对带定位格架棒束通道内流体流动和传热现象进行机理性分析,研究通道入口流动不稳定的程度对棒束间流动和传热的影响。本文对国内外带定位格架棒束通道内流动和传热的相关文献以及常规截面通道中的非稳态流动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掌握当前棒束通道研究最新进展,再根据之前的研究提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选择单跨定位格架棒束通道作为研究对象,对模型进行假设及简化,之后利用CFD方法进行结构和非结构的网格划分及网格数量敏感性分析。对计算流体力学基本控制方程及基于此发展出的湍流模型进行讨论,包括模型的适用范围,适用对象等。之后根据本文研究的棒束通道特点选择几种较为合适的湍流模型进行模拟,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选择最为合适的模型。针对定位格架中的层流和湍流分别进行流动和换热的对比,流动方面分别分析了流动的压降、沿程阻力系数、局部阻力系数以及针对定位格架的涡流搅混因子、交叉流搅混因子以及湍流强度因子,除此之外还分析了棒束上游、定位格架中间以及下游的流速和压降分布云图,发现在定位格架下游均会发生明显的涡流现象,湍流情况下二次流现象更明显,非稳态流动的涡流现象消失的更早。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在稳态情况下,定位格架对流体的流动特性有重要影响,经过搅混叶片后流体流动方向改变,在棒束间的通道上会形成漩涡,增加流动阻力;在匀加速情况下,随着加速度绝对值的增加,流动特性曲线的斜率也随着增加;在脉动流动情况下,一个周期内的阻力压降特性曲线呈扁椭圆形,随着脉动周期的加长,同一个雷诺数下对应的压降之间的差距减小,在脉动周期相同的情况下,随着相对脉动值的增加,Re数和Δp之间由正比关系变为指数关系。换热方面比较了稳态流动和非稳态流动情况下流体、棒束表面温度分布情况以及Nu数沿周向的分布情况。发现定位格架处及其下游区域的换热系数较高,主要是由定位格架的局部部件以及搅混翼所引起的横向流动以及温度均匀效应造成的,上述两种因素的存在都使格架下游区域的换热强度有所增加。(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6-01-05)

张蕊,干富军,左巧林,田文喜,苏光辉[10](2015)在《压水堆燃料棒束通道内过冷沸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Fluent14.5两流体模型中的RPI(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壁面沸腾模型,对堆芯燃料棒束通道内过冷沸腾现象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通道内的流场、温度场以及空泡份额的分布,分析了定位格架和搅混翼的存在对热工水力特性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格架的存在会造成很大的压降,而搅混翼会对流场、温度场和空泡份额分布产生显着影响;RPI壁面沸腾模型的模拟结果与Bartolemei试验数据符合很好。(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5年09期)

燃料棒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纳米流体是纳米颗粒在传统流体介质中的悬浮液。纳米流体由于其异常高的热导率,在强化传热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文献中纳米流体导热系数数据存在较大差异。相比之下,纳米流体受到的关注非常有限,刚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外对纳米流体的导热性增强机制尚未完全理解。因此,反应堆的设计者可能会忽略纳米流体对反应堆堆芯传热影响的数据。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通过对纳米流体的模拟来提高核燃料棒束与冷却剂之间的传热。本文第一部分,是对纳米流体的导热性能进行较为详细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通过研究水作为冷却剂与不同体积分数的纳米流体之间的传热,以此探究单相纳米流体在核燃料棒束中的传热特性。为了强化换热,通过使用体积分数为0.5%和2%的A12O3纳米流体,运用ANSYS-FLUENT软件对单根NFR燃料棒束进行了建模和仿真。结果发现在相同的流速下,体积分数为2%的纳米流体具有更高的传热系数,而水的传热效率最低,此外还发现传热系数随着雷诺数(Re)的增加而增大。结果表明,纳米流体比水具有更好的换热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燃料棒束论文参考文献

[1].张波涛,朱晔晨,龚圣捷,顾汉洋.燃料棒束格架不同尺寸条带流致振动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9

[2].Idris,Khalil,Idris,Ali.核燃料棒束的传热强化[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3].马玉琢,黄美.含定位格架燃料棒束热流固耦合分析[C].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19

[4].梁好玉,武俊梅.压水堆燃料棒束新型定位格架的数值分析[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8

[5].钟宇航.乏燃料棒束池式沸腾条件下的传热行为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

[6].韩一丹.乏燃料棒束喷淋冷却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

[7].黄若涛,桂璐廷.乏燃料棒束的辐射换热分析[J].应用能源技术.2017

[8].樊普,曹克美,徐财红.燃料棒束换热(RBHT)试验对低压下堆芯漂移流模型的评价[J].核科学与工程.2016

[9].刘一萌.带定位格架燃料棒束通道非稳态流动换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

[10].张蕊,干富军,左巧林,田文喜,苏光辉.压水堆燃料棒束通道内过冷沸腾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5

论文知识图

燃料棒束重水堆燃料棒束制造-CANDU6型重水堆...2M05和M16通道NUE燃料棒束37根燃料棒束布置提高附加块在CANFLEX燃料棒束最外圈燃料棒束中233U、233Pa含...

标签:;  ;  ;  ;  ;  ;  ;  

燃料棒束论文_张波涛,朱晔晨,龚圣捷,顾汉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