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酸类树脂论文_杜璇,杨政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丙烯酸类树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丙烯酸,树脂,阳离子,内酯,水溶性,涂料,聚丙烯。

聚丙烯酸类树脂论文文献综述

杜璇,杨政[1](2018)在《基于丙烯酸类树脂液体创口贴的研究与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发新一代液体创口贴,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通过研究成膜材料选择、液体制剂处方筛选、工艺及性能对比研究、性能指标及检验方法完善,优化配方工艺,建立产品检验和验证方法,制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文件,建成了年产48万支(10,m L)的生产线,产品开始进入市场。产品涂于创面,溶剂蒸发后即形成薄膜敷料,具有防水、透气、阻菌、保护创面、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憨化景[2](2015)在《新型丙烯酸类树脂及其防污涂料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锡自抛光防污涂料因其毒性高、难降解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丙烯酸锌、铜、硅自抛光防污涂料。这类自抛光防污涂料有低毒性和节能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含有氟单体和丙烯酸硅烷单体的丙烯酸(脂类)共聚物既具有低表面能,又有耐低温、耐化学腐蚀等性能,且树脂对防污涂料的各项性能影响较大。基于以上两点本论文研究了丙烯酸锌树脂、丙烯酸氟硅共聚树脂及其防污涂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和抗污损附着能力。论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丙烯酸锌树脂,对其固含量(NV%)、酸值(AV)、粘度(Viscosity)、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进行了检测。通过正交实验探索了工艺条件对丙烯酸锌树脂粘度的影响,发现对丙烯酸锌树脂粘度影响最大的是引发剂用量,其次是反应温度和滴加速度。利用热重分析仪、接触角分析仪、静态水解实验和抗海藻附着实验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丙烯酸锌单体比例越高,丙烯酸锌树脂的热稳定性和抗海藻附着能力越好;随着丙烯酸锌单体和丙烯酸甲氧基乙酯单体含量的增加,树脂水解速率越快,且其表面接触角越小。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了氟单体含量不同的丙烯酸氟硅共聚树脂,通过固含量、酸值、傅立叶红外光谱等检测手段对所合成树脂进行了表征。利用热重分析仪、接触角分析仪和抗海藻附着实验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发现:丙烯酸硅烷单体含量越高,树脂的热稳定性越好;随着氟单体比例的增加,树脂的表面能会越来越小;丙烯酸氟硅树脂具有良好的抗海藻附着能力,且随着氟单体含量的增加树脂的抗海藻附着能力越强。利用X光电子能谱仪(XPS)对树脂表面元素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经过海水和藻液浸泡后树脂表面C-O、C=O键的比例会明显增加,Si(2p)元素和F(1s)元素会明显减少。利用实验室合成的丙烯酸锌树脂和丙烯酸氟硅共聚树脂作为成膜物,以氧化亚铜、吡啶硫酮为防污剂,辅以一定的填料和助剂制备了相应的无锡自抛光防污涂料。对涂料的固含量、粘度、流挂性、细度进行了检测,通过动态划水实验和实海挂板实验对涂料的磨蚀规律和防污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涂料的固含量、粘度满足了施工要求,涂料的流挂性和细度满足了国标要求;动态划水实验后丙烯酸氟硅防污涂料表面的接触角会增加,丙烯酸锌防污涂料表面接触角变化不大;丙烯酸氟硅防污涂料具有良好的抗污损附着能力,且树脂中氟单体含量越高,其涂料的防污效果越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5-05-01)

傅磊[3](2014)在《丙烯酸类树脂改性的双酚A类环氧树脂电沉积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氧类阳离子电沉积涂料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有操作简便,涂装自动化程度高,涂料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防腐性能好等优点,现已在汽车、机械制造、五金、建筑材料等广泛应用。因用户在施工过程中提出更多的多元化需求,不仅要求阳离子电沉积涂料具有底漆耐腐蚀,还要求具有面漆防晒,耐紫外线等功能,因此,本论文工作试图用丙烯酸类树脂改性双酚A类环氧树脂,以改善常规单纯用环氧类树脂为主体树脂的阳离子电沉积涂料的耐候性能。尝试了如下两种改善耐uV性能的方法。方法一:不改变交联剂树脂,将主体环氧类树脂与丙烯酸类树脂共混,实现耐uV功能。具体工艺为:调整不同丙烯酸类单体比例,制备不同羟基值的丙烯酸类树脂,优化配方,并加入胺类化合物改善高羟基值树脂的流动性。用环氧树脂和聚多胺树脂制备环氧类阳离子主体树脂,再与丙烯酸类树脂混合。研究不同羟基值、不同含量丙烯酸树脂对制备样品形成的乳液耐uV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二:不改变主体树脂,将交联剂树脂与丙烯酸类树脂接枝,实现耐uV功能。具体工艺为:合成甲苯二异氰酸酯与多元醇交联剂聚合物,该聚合物再与耐UV功能的丙烯酸类树脂接枝聚合,从而制备出耐紫外线的电沉积涂料。上述方法制备的涂料漆膜,经过170℃固化,进行多项ASTM(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指标性能测试,以确定最佳工艺方案。通过以上实验,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方法一中,虽然丙烯酸树脂的羟基值大于40,树脂流动性不佳,但可加入胺类化合物改善此树脂的流动性,使该树脂和主体环氧树脂易于共混,有利于后续形成稳定性良好的电沉积涂料乳液及槽液。(2)对方法一制备的样品进行紫外线老化与光泽分析发现,共混同样含量的非离子型丙烯酸树脂时,不含胺类流变控制剂的丙烯酸类树脂耐UV性能最佳。(3)方法一中5%丙烯酸类树脂与环氧主体树脂共混的样品,耐UV辐照性能最佳,且随着添加量增加至15%,耐UV辐照性能逐渐下降。(4)方法二制备样品形成的乳液和后续配漆槽液的稳定性明显增加,由方法一乳液样品稳定性3个月,提高至5个月,且其他性能接近。因此,方法二更佳。(5)对以上两种方法制备的树脂乳液和槽液所制得的漆膜样品进行ASTM各项指标性能检测发现,耐盐雾性能达到720小时,虽比未改性的环氧类电沉积涂料1000小时略低,但其他指标性能,包括铅笔硬度、杯突、耐冲击等,均与未改性树脂相当。(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4-05-01)

张春晓,白福臣,潘振远,张万喜,刘健[4](2011)在《丙烯酸类树脂的静态吸湿和动态吸湿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吸附动力学模型,以丙烯酸类树脂为研究对象进行吸附动力学分析。吸附动力学数据的拟合结果显示:无论静态吸湿还是动态吸湿,丙烯酸类树脂的吸湿均遵循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即影响吸湿率的主要因素为湿度和树脂自身的吸附性能。静态吸湿平衡实验表明:在封闭空间内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酰胺叁元共聚物P(AA-MA-AM)的饱和吸湿率最高达0.049 g/g;其静态吸附速率按快慢顺序排列为:聚丙烯酰胺(PAM),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共聚物P(AA-MA),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P(AA-AM),P(AA-MA-AM),聚丙烯酸钠(PAA)。动态吸湿平衡实验表明:开放空间中P(AA-AM)吸湿性能最佳,其饱和吸湿率达0.92 g/g;其动态吸附速率按快慢顺序排列为:PAM,P(AA-AM),P(AA-MA),P(AA-MA-AM),PAA。再生试验表明,经再生处理有机高分子吸湿材料的平衡吸湿率下降不超过2%,性能依旧稳定。(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李博,陈银霞[5](2008)在《丙烯酸类树脂脱色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胺解法对丙烯酸类树脂进行脱色性能的研究,结果发现,树脂的交换容量对丙烯酰胺阴离子交换树脂的脱色性能有较大影响,因此要想得到较好的脱色效果,必须保证树脂具有较高的交换容量。在4种功能基类型中,以四乙烯五胺的树脂脱色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化工技术与开发》期刊2008年05期)

高回春,李国明,骆小伟,刘聪[6](2007)在《UPN 结构的水性聚氨脂/聚丙烯酸类树脂/环氧树脂复合乳液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合成了核壳结构的阴离子水性聚氨脂一丙烯树脂复合乳液(PUA),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G)检测了其共混相容性。通过 DSC、TG 和 X 射线衍射(XRD)分别对 PU/PA 的组成,及共混方式进行了表征。同时用激光粒度仪对乳液粒径(本文来源于《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期刊2007-10-01)

王晓云,史庆华[7](2004)在《己内酯在丙烯酸类树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ε己内酯是一种可与含羟基的树脂如聚酯类、环氧树脂类、丙烯酸树脂类反应的高沸点液体。用己内酯改性的树脂可用来制备表面涂层;对于烘漆应用,可提供硬度与柔韧性的良好结合。而且,用己内酯改性的树脂通常比同样分子重量的未改性树脂溶液粘度低,使得在任意给定粘度下都能(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04年07期)

[8](2004)在《己内酯在丙烯酸类树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简介了4种制备已内酯改性丙烯酸树脂的方法,并给出了改性丙烯酸树脂所得漆膜的性能。(本文来源于《上海涂料》期刊2004年03期)

郑爱华,高海涛,余志玲[9](2002)在《水性丙烯酸类树脂的改性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硫酸铵或过氧化苯甲酰存在下,以水和醇作溶剂对丙烯酸、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进行聚合,然后加入环氧树脂、聚乙烯醇、醋酸乙烯进行改性,并对它的水溶性进行研究,发现这种改性的丙烯酸树脂粘度、膜的耐磨性和耐水性均达到或超过了一般水性丙烯酸酯的性能。(本文来源于《涂料技术与文摘》期刊2002年03期)

郑爱华,屈永年,胡杨根[10](2001)在《水性丙烯酸类树脂类的改性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对丙烯酸类树脂改性来加大它的水溶性 ,从而达到大力开发水性树脂 ,同时减少行业方面的环境污染和对工人身体危害。方法 :在过硫酸铵或过氧化苯甲酰存在下 ,以水和醇作溶剂对丙烯酸、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进行聚合 ,然后加入环氧树脂、聚乙烯醇、醋酸乙烯进行改性 ,并对它的水溶性进行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这种改性后的丙烯酸树脂其粘度、膜的耐磨性和耐水性均达到或超过了一般水性丙烯酸酯的性能。结论 :改性后的树脂的水溶性增强 ,其性能更加优良(本文来源于《郧阳医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聚丙烯酸类树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机锡自抛光防污涂料因其毒性高、难降解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丙烯酸锌、铜、硅自抛光防污涂料。这类自抛光防污涂料有低毒性和节能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含有氟单体和丙烯酸硅烷单体的丙烯酸(脂类)共聚物既具有低表面能,又有耐低温、耐化学腐蚀等性能,且树脂对防污涂料的各项性能影响较大。基于以上两点本论文研究了丙烯酸锌树脂、丙烯酸氟硅共聚树脂及其防污涂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和抗污损附着能力。论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丙烯酸锌树脂,对其固含量(NV%)、酸值(AV)、粘度(Viscosity)、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进行了检测。通过正交实验探索了工艺条件对丙烯酸锌树脂粘度的影响,发现对丙烯酸锌树脂粘度影响最大的是引发剂用量,其次是反应温度和滴加速度。利用热重分析仪、接触角分析仪、静态水解实验和抗海藻附着实验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丙烯酸锌单体比例越高,丙烯酸锌树脂的热稳定性和抗海藻附着能力越好;随着丙烯酸锌单体和丙烯酸甲氧基乙酯单体含量的增加,树脂水解速率越快,且其表面接触角越小。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了氟单体含量不同的丙烯酸氟硅共聚树脂,通过固含量、酸值、傅立叶红外光谱等检测手段对所合成树脂进行了表征。利用热重分析仪、接触角分析仪和抗海藻附着实验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发现:丙烯酸硅烷单体含量越高,树脂的热稳定性越好;随着氟单体比例的增加,树脂的表面能会越来越小;丙烯酸氟硅树脂具有良好的抗海藻附着能力,且随着氟单体含量的增加树脂的抗海藻附着能力越强。利用X光电子能谱仪(XPS)对树脂表面元素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经过海水和藻液浸泡后树脂表面C-O、C=O键的比例会明显增加,Si(2p)元素和F(1s)元素会明显减少。利用实验室合成的丙烯酸锌树脂和丙烯酸氟硅共聚树脂作为成膜物,以氧化亚铜、吡啶硫酮为防污剂,辅以一定的填料和助剂制备了相应的无锡自抛光防污涂料。对涂料的固含量、粘度、流挂性、细度进行了检测,通过动态划水实验和实海挂板实验对涂料的磨蚀规律和防污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涂料的固含量、粘度满足了施工要求,涂料的流挂性和细度满足了国标要求;动态划水实验后丙烯酸氟硅防污涂料表面的接触角会增加,丙烯酸锌防污涂料表面接触角变化不大;丙烯酸氟硅防污涂料具有良好的抗污损附着能力,且树脂中氟单体含量越高,其涂料的防污效果越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丙烯酸类树脂论文参考文献

[1].杜璇,杨政.基于丙烯酸类树脂液体创口贴的研究与制备[J].天津科技.2018

[2].憨化景.新型丙烯酸类树脂及其防污涂料的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

[3].傅磊.丙烯酸类树脂改性的双酚A类环氧树脂电沉积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D].复旦大学.2014

[4].张春晓,白福臣,潘振远,张万喜,刘健.丙烯酸类树脂的静态吸湿和动态吸湿过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

[5].李博,陈银霞.丙烯酸类树脂脱色性能的研究[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8

[6].高回春,李国明,骆小伟,刘聪.UPN结构的水性聚氨脂/聚丙烯酸类树脂/环氧树脂复合乳液的合成与表征[C].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2007

[7].王晓云,史庆华.己内酯在丙烯酸类树脂中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04

[8]..己内酯在丙烯酸类树脂中的应用[J].上海涂料.2004

[9].郑爱华,高海涛,余志玲.水性丙烯酸类树脂的改性及其性能研究[J].涂料技术与文摘.2002

[10].郑爱华,屈永年,胡杨根.水性丙烯酸类树脂类的改性及其性能研究[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1

论文知识图

自由基体系UV固化机理Figure1-2Theme...1 两种树脂的吸水速率兰色羊毛织物在不同可见光波长下的K/...引发剂用量对改性产物性能的影响一7、自制自抛光防污涂料与国外涂料及空...成品混合两种高吸水性树脂(淀粉基类...

标签:;  ;  ;  ;  ;  ;  ;  

聚丙烯酸类树脂论文_杜璇,杨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